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杂谈
王林
随着冬奥会的举行,各种文艺作品从艺术家笔端涌现在媒体上,当我看到由秦占国作词,谢振强作曲,于魁智、李胜素演唱的 冰雪华光 MV 全球首发宣传,感到非常激动,这种好听、耐听、百听不厌的戏歌激起心潮,由此写一点自己的感想。在我记忆里第一首戏歌是 故乡是北京。这首歌创作于 1987 年,词作者阎肃、曲作者姚明、原唱安冬,在 1989 元旦 难忘 1988 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李谷一翻唱这首歌,此曲很快风靡华夏大地,继这首歌曲成功之后姚明又创作了 前门情思大碗茶 唱脸谱 等作品,从此一个全新的歌曲类型诞生。在此之前,中国已有民歌这个类型且发展十分迅猛,无论从作品的创作、声乐方法、演出方式均已经成熟,经过青歌赛推广已经深入民心。然而戏歌与民歌相似度最高,刚好介于戏曲与歌曲之间,恰好提炼二者各自特征进行重组,但二者也最容易混淆,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相同处:1.二者都采用方言演唱属于方言歌曲,旋律与语言严格按照方言声调结合,强调字正腔圆、依字行腔。2.都是歌曲结构,歌曲结构是音乐作品中短小精巧的结构类型,时长大约在 3 分钟上下,让人能够轻松记忆。3.舞台表演为简单肢体动作即可,而不是戏曲化的表演方式。不同之处:1.二者在调式方面不同,民歌多采用五声调式,如 小白菜 就是五声徵调式,赵州桥 也是五声徵调式,但戏歌多采用与戏曲一致的七声调式,如 故乡是北京 中间偏音“4”“7”是京剧特有味道,我家在哪里 2171 旋律音组就是河南豫剧中的典型特征;2.二者在演唱技巧方面不同,民歌采用民族唱法和原声唱法,但戏歌一般都采用标准的戏曲唱法,用到了戏曲特有的生、旦、净不同唱法,如 到那时中华梦圆(作词:吉狄马加、作曲:尹晓东 赵石军)中袁慧琴采用老旦声腔、杨赤花脸声腔、张建国须生声腔、丁晓春花旦声腔;再如 我是中国人(作词:曹勇勇、作曲:张磊 谢振强)中孟广禄采用花脸声腔、赵葆秀老旦声腔、李胜素花旦唱腔、于魁智须生唱腔等;3.乐队伴奏不同,民歌伴奏大多是常规乐段加入一些民族特色乐器,如:竹笛、琵琶、二胡、古筝等,但戏歌伴奏一定是带有戏曲特色的乐器,如:板胡、京胡,戏曲打击乐队等,非常鲜明地呈现出戏曲特点。戏歌早在 20 世纪 60 年代就已经出现,如越剧歌采茶舞曲,这种歌曲类型在当时没有大面积普及。五六十年代对歌曲类型没有精确划分,很多歌曲演员都是从戏曲演员转过来的,如郭兰英、李谷一、刘斌、屠洪刚、白雪、张也、李娜、于文华等等,至今这种歌曲艺术和戏曲艺术之间“流窜”现象也一直存在。80 年代开始对歌曲类型划分就已十分精确,随着 故乡是北京 的巨大成功,全国各地纷纷效仿,结合本地戏曲创作出很多地方戏曲戏歌,如桂戏歌 盼您平安把家还、晋剧戏歌 姹紫嫣红满园春、川剧戏歌 梅花绝戏歌杂谈文/王 林DOI:10.13369/ki.ddxj.2023.01.017随 笔 杂 谈79 随 笔 杂 谈责任编辑:刘 纯句、豫剧戏歌 没有强大的祖国哪有幸福的家、汉剧戏歌 武汉戏码头 等等。把戏曲唱段直接改用歌曲伴奏的混搭做法也十分盛行。最值得说道的是 1985 年由北京中国国际声像艺术公司制作发行名为 南腔北调大汇唱 磁带。其中有京剧、评剧、豫剧、黄梅戏和京韵大鼓。用最传统戏曲唱段,融入流行音乐配器,特别是制作人温中甲以现代京剧交响乐化为突破,将戏剧伴奏加入电声,加入迪斯科曲风,参加录制的戏曲名家有李维康、耿其昌、梅葆玖、梅葆月、杨春霞、骆玉笙等 20 多位表演艺术家。专辑一出迅速风靡全国,此时我正在读中学对这些音乐特别痴迷,把所有唱段都背唱得滚瓜烂熟。主要曲目有京剧 红灯记 选段 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演唱:刘斌、李维康),黄梅戏 打猪草 选段 对花(演唱:郑绪岚、牟玄莆),评剧 刘巧儿 选段 自己找婆家(演唱:邹阿梅),豫剧 花木兰 选段 谁说女子不如男 等等。戏歌在影视剧中也普遍出现,如电视剧 大宅门主题歌 大宅门 由易茗作词、赵季平作曲,电视剧 常香玉 主题歌 你家在哪里 由李准作词、朱超伦作曲,电视剧 装台 插曲 人面桃花 由崔护、李小锋作词、罗新昌作曲。2017 年中央电视台创编中国戏歌栏目,把戏歌推到最高位置进行宣传,戏歌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戏曲与歌曲的结合也是双向的,既有戏曲化歌曲:如李维康演唱的 卜算子咏梅(毛泽东词、孙玄龄曲),也有歌曲化戏曲,如李胜素演唱 梨花颂(翁恩再作词、杨乃林作曲),既有戏曲演员唱歌把戏曲风格加入歌曲,也有歌曲演员唱戏把歌曲唱法加入到戏曲里,这种将戏曲与歌曲混搭已经成为创作和舞台表演常态。在传统戏曲中固然有些与现代文明冲突的陈旧理念,但传统艺术审美和音乐艺术体系却可以完全继承和吸纳。目前相对于音乐发展突飞猛进,借助这种势头来发展戏曲,如在戏曲乐队中加入交响乐队,将戏曲体系与音乐体系融合,这些创新就需要源源不断的创作新作品来佐证和加强。对青少年学生来说,谱写出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戏曲剧目十分重要,但从近年来的创作来看,这些作品还很贫瘠。值得警惕的是:中国人的文化基因首先应该是最纯粹的,最传统的,其次才是多元的、综合的,只有这样才能把中国艺术审美核心一代代地发扬下去,这就是坚持文化自信的根源保证。而戏歌则具备这种优势。戏歌形式短小,题材广泛,易学易唱,简化了戏曲当中技术难点,进入门槛低,方便进行表演,因此戏歌这个形式本身就具有了双重意义,第一层是戏歌自身作为一种歌曲形式独立存在、独立发展。第二层是戏歌作为戏曲艺术的铺垫,为普及戏曲艺术而作个垫脚石。发展戏歌当做戏曲与歌曲中间桥梁,让更多唱歌人爱上唱戏。每个人的音乐审美定格时期是 10 岁至 25 岁之间,如果这一时间能接触到一些很好的戏歌、戏儿歌,弥补儿童戏曲创作的不足,孩子终身都是戏曲粉丝。戏歌的出现成为一个文化桥梁或算是一个文化混血儿。加强对戏歌的创作和推广,让一些西洋歌剧和流行歌曲的听众也开始接触到戏曲音乐风格,从而推动戏曲音乐的普及。目前的戏歌创作大都是官方委约行为,戏歌基本上都在各类晚会中出现成为晚会歌曲,戏歌如果能走出晚会、走到人们的平时生活中,走进青少年的耳机里,那才是真正的复兴。中国文化市场多元、包容、丰富是件好事,西洋歌剧、通俗歌曲,已经在中国大地盛行,为中国整体艺术发展提供了参考和借鉴,也提供了一种艺术“自由竞争”的对手,任何艺术只有在这场竞争中胜出,才能走得更远更好。从目前传统戏曲的综合竞争力来看,与外来艺术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上,急需从战略和战术两个层面采取保护措施。而戏歌以其轻快、短小、通俗、易学易唱易传播的优势正好可以成为急先锋。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