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媒体技术赋权下的文化消费...84名流动青少年的实证调查_李凌鸥.pdf
下载文档

ID:2734761

大小:1.44MB

页数:11页

格式:PDF

时间:2023-10-1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媒体 技术 赋权下 文化 消费 84 名流 青少年 实证 调查 李凌鸥
新媒体技术赋权下的文化消费:特征、成因与对策2022 上半年全国文化消费数据报告 指出,科技与文化的融合不断深化,开辟了文化消费新领域。文化消费日益成为生活刚需,文化消费市场活跃,线上线下文化消费场景深度嵌入居民日常。自新媒体诞生以来,技术与文化不再泾渭分明,文化消费呈现出高科技、网络化的倾向,并愈发明显。新媒体已然成为现代文化消费的重要形式,但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现象依然客观存在,2021 中国文化消费需求景气评价报告(以下简称消费报告)指出,在地域方面,文化消费存在显著城乡差异,这正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最具有代表性的方面。在年龄方面,消费报告显示 17 岁以下居民的文化消费意愿指数最高 1 2,“00 后”青少年的文化消费与社会化过程正是在新媒体的塑造和影响下实现的。但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比如针对经常使用新媒体进行在线学习、娱乐、艺术鉴赏等方面的文化消费,有的家长已很难对子女实施有效的家庭教育引导策略。2021 年 6 月 1 日起施行的新修订 未成年人保护法、2022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的 家庭教育促进法 突出强调加强职能部门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力度,支持社会各界广泛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保障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国家鼓励和支持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及个人依法开展公益性家庭教育服务活动”。在长期从事社会工作督导和评估服务中,课题组成员发现流动青少年群体的家庭教育引导不足,家庭文化资本较之本地青少年存在较大差距。因此,为了进一步探究,课题组深入南粤 L 市 19 家社工站,考察服务李凌鸥(广东省团校、广东青年政治学院 青年公益与志愿者学院,广东 广州 510550)摘要:新媒体作为一种技术赋权下的文化商品与文化载体,已经成为现代文化消费的重要形式,塑造和影响了年轻一代的社会化过程。在对“00 后”流动青少年文化消费现状开展调查后发现,流动青少年的文化消费呈现科技和网络依赖,但教育发展型文化消费水平较低;新媒体逐渐成为流动青少年文化资本培育的重要途径;家长对子女使用新媒体缺乏有效的教育与引导。可以创设文化消费公共机制,通过公共服务支持与公益赋权,以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增进原生家庭文化资本、家校社协同共育、公共文化数字化阵地建设等策略,促进流动青少年在教育发展型文化消费、主体文化资本与高雅文化素养等方面的提升。关键词:文化消费;新媒体;文化资本;流动青少年中图分类号:G124;C91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018X(2023)01-0022-11收稿日期:2022-08-16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7CSH051);2022 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会立项课题(2022B18)作者简介:李凌鸥(1982-),女,广东珠海人,广东省团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青年工作与青年社会学。第 41 卷 第 1 期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No.1 Vol.412 0 2 3 年 1 月Journal of Fosh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Jan.2 0 2 3基于南粤 L 市 184 名流动青少年的实证调查DOI:10.13797/ki.jfosu.1008-018x.2023.0011第 1 期对象(中小学流动青少年)的文化消费现状,重点探索新媒体对流动青少年在文化资本培养上的作用与挑战,在技术不断创新、网络广泛普及的新媒体时代,提高流动青少年运用新媒体的能力,不断开阔文化消费视野,探索出一条流动青少年文化资本培育的新路径。结合现行政策对他们的家庭提供社会支持与指导,缩小文化教育的民生差距,为应对流动人口长期以来制约其发展的结构性问题提供参考依据。一、问题提出国内外学者对人群的文化消费从不同角度出发进行了研究,这些成果对本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第一,研究对象。现有研究中对于大学生、教师和中产阶级等文化消费强势群体关注较多,对农民、城市务工人员及其他贫弱群体的研究较少。在现实中亟须在这方面获得改善的恰恰是这些文化消费能力有限、文化资本占有量较少的群体。第二,研究主题。一方面关于流动青少年议题的相关研究大多集中在对外来人口制度排斥、身份认同、心理认同等方面的讨论,而立足文化维度从文化消费视角关注流动青少年却少有专门论述。另一方面,关于文化消费的相关研究大多关注其经济价值,而对其社会属性与意义关注不够。第三,学理方法。文化消费理论源于西方,国外研究多从社会文化权力格局的角度进行探讨,如不同群体的文化消费行为背后反映了其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我国的研究多集中在文化消费实践方面如文化消费内涵和功能、物质文化消费与精神文化消费的关系、对城乡文化消费状况、文化消费与文化产业关系的探究等方面,理论支撑和科学实证精神不足,多数研究属于描述性的经验总结或者思辨式的观点陈述,在学理性、方法论上有待突破。法国技术哲学家路易 多洛认为:“应把技术归为文化之列。”考虑到研究对象的现实情况,本研究中的新媒体指的是电脑或便携式移动终端(手机、Pad 等)等高科技设备与各类新兴网络技术,人们依赖其进行文化传播与交流,是现代文化消费与文化商品的重要形式。鉴于文化消费的时代特征与本研究的社会学取向,借鉴“文化资本论”“文化消费论”等理论,本研究的文化消费是一个狭义概念,特指采用互联网、手机、电脑等新媒体工具进行在线学习、娱乐、艺术鉴赏等方面的文化教育过程。流动青少年可以通过互联网、手机等文化商品的消费,将其中蕴含的身体化的文化资本进行内化,转化为消费方式、文化趣味、教育资格等价值形式,提升主体文化资本。因此,本文试图回答:在中国现有的教育体制和流动人口存在发展困境的情况下,流动青少年的文化资本培育策略是怎样的?本研究以南粤 L 市 19 家社工站服务对象抽样样本的调查数据为主要依据,对流动青少年的文化消费特征与成因进行阐述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二、相关文献回顾(一)文化资本布迪厄提出文化商品(书籍、音像、工具等)是文化消费的主要对象,身体化的文化资本(如知识、品位、教养、消费方式等)决定个体对消费商品的选择。“文化资本的传递无疑成了资本继承性传递的最佳隐蔽方式,而这一隐蔽的传递方式在策略再生产的体系中获得更大程度的重视”2 197-198。文化资本培养的差异将造成不同社会出身的儿童有着迥异的发展走向。显然,通过布迪厄的描述,我们发现无论是受教育的过程还是文化实践活动,身体化文化资本的代际传递非常重要也最为困难,其获得与参与者个体是否积极投身其中密切相关,且该过程可能十分漫长。当代青少年使用新媒体工具接受文化教育的过程,是现代意义上个体通过文化消费获取身体化文化资本的有效途径。日本学者天野郁夫在文化资本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家庭文化资本”的概念,他指出父母的学历李凌鸥:新媒体技术赋权下的文化消费:特征、成因与对策23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41 卷作为“文化资本”可以作为家庭积蓄由子女继承,而且子女升迁性流动机会往往取决于家庭能够提供怎样的学校教育机会 3 65-72。国外相关研究发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个人接受高等教育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 4-6。父亲的社会经济地位越高,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就越强烈 7;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对子女的教育投入越多,子女的学业成绩会越好,对待学校的态度会越积极,志向会越高 8,且这类父母更能意识到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子女在追求高等教育时也更能获得成功 9。国内对文化资本的研究也分别从接受教育和文化实践两部分展开热烈讨论。一方面从个体受教育的过程来说,杨春华的研究认为“拥有高学历的父母亲对子女的教育期望较高 10”,这和国外的研究大体相似。研究表明,中国无论城市还是农村,中上阶层的子女更容易进入重点中学,中下阶层的子女更多分布在普通中学,这种阶层分化一直延续到获得高等教育机会 11 367-379。有学者进一步认为,当下的基础教育场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具有更低的进入门槛,因此底层家庭的子女也有可能以较低的经济和时间成本来塑造与之相适配的惯习,并起到了文化资本的作用 12。另一方面从个体参与文化实践活动去分析,有研究认为文化投资、商品化文化资本等变量不会影响阶层认同,但受过高等教育、艺术修养因子、身体化文化资本、休闲文化资本都对阶层认同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13。但近几年的相关研究也认为,文化实践主体也具有主观能动性。当今世界是高度信息化智能化的社会,有学者从网络原住民青年多元化的亚文化实践出发,探讨青年用区隔的方式建构文化类型、累积文化资本,进而转换成经济资本提升社会竞争力 14。田丰、仇盼盼等认为,子代获取文化资本不仅仅受家庭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而是具有一定的能动性 15,家庭文化资本获得过程具有强烈的个人逻辑,青少年的自我决定倾向可以改变家庭文化资本的获得空间 16。(二)文化消费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在对流行时尚的研究中提出文化消费的概念,他认为文化消费具有社会分层功能,人们通过商品消费就能造成社会区隔。比如现实生活中,智能手机的拥有者可以更容易获取最新的资讯和教育资源。同样地,家庭、学校教育也都是文化消费的形式之一。齐美尔揭示了文化消费事实背后的社会意义。但其视角主要聚焦社会的上层群体,认为文化消费作为社会再生产的工具固化了社会结构。随着布迪厄提出文化资本概念,后续学者们的研究逐渐发现,文化消费是文化资本获得的直接来源,文化消费具有社会流动和社会区隔的双重意义。社会阶层可以通过个体的教育努力向上流动,教育作为文化消费与文化资本的重要形式为个体提供向上流动的途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缩小社会区隔。我国目前正在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傅才武等从经济学视角出发对居民文化消费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指出“文化产品供给”和“居民受教育水平”对文化消费呈正向相关,而居民收入与文化消费的相关性有限;从居民文化消费的类型来说,目前我国娱乐型文化消费占主要比重,教育型文化消费增长迅速成为消费热点 17。耿达等对我国文化消费的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我国文化消费基数偏低、消费结构不合理、图书消费比例偏低、娱乐消费不断升温、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差距拉大以及消极文化消费大量存在,并认为当前文化消费影响因素主要是消费者素质不高、文化产业发展滞后与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相较世界发达国家差距大,文化消费要实现结构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18。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由技术变迁带来的文化变迁使新媒体成为当下生产与传播文化不可忽视的强大力量。如智能手机的普及及应用造就了多元化的青少年新媒体亚文化圈层 19,有些圈层代表着处于边缘地位的青少年亚群体的特有需求 20。在多元化需求的驱使下,新媒体成为一种技术赋权下青少年个体文化资本提升,身份认同建构,精英垄断文化消解以及休闲娱乐、暂时摆脱现实压力的途径 21,成为一种文化消费新方式,使青少年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知识视野发生快速变化 22,青少年会根据新媒体提供的参考框架对社会现象进行解读。新媒体的优势在于给青少年发展带来有益的信息环境 23,它所表现出的互动性和参与性等文化特征与青少年的发展特性相契合 24 4。因此,新媒体对青少年成长正功能主要在于教育功能、社会关系建立、价值观塑造等,如使用学习强国和抖音平台 25。关于新媒体负功能的研24第 1 期究主要集中在网络不良信息传递造成青少年价值认知偏差、形成虚拟依赖、使亲密关系稳定性降低、导致社会隔离,易患上“搜索引擎依赖症”、思维浅显化、知识结构扁平化、传统文化深度消解等 26。还有一些学者特别指出城乡新媒体发展的结构性不平等使得青少年在文化消费与知识获取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27。综上,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视角指出文化消费对个体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尤其在文化资本培育方面。从宏观上来说,受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品供给、文化基础设施等因素影响,从微观上来说,受个体消费需求、消费者整体素质、家庭经济地位、父母受教育程度及职业阶层、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关注与期望等综合因素影响。但文化消费主体同时也具有主观能动性,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