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新华
辞书
成立
经过
主要
成就
欣欣
第 25 卷 第 2 期 衡水学院学报 Vol.25,No.2 2023 年 4 月 Journal of Hengshui University Apr.2023 新华辞书社的成立经过与主要成就 金 欣 欣1,2(1.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北京 100081;2.南京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摘 要:新华辞书社是一支兼具现代辞书学与现代语言学素养的辞书编写队伍,是经过叶圣陶、魏建功、吕叔湘等多位学术大家的精心组织和培养,通过新华字典这一起点高、立意高、品位高的辞书的编纂,逐步打造而成的。新华辞书社在 1950 年 8 月成立,至 1956 年 7 月划归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虽然仅仅成立几年时间,但是为新华字典这部在中国现代教育史和辞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小字典的编纂做出了重要贡献。叶圣陶先生的日记及其他相关文献记载了新华辞书社的成立及工作过程。新华辞书社的成果除新华字典外,还编纂了精简本常用字用法举例(后改为常用字汇)。关键词:新华辞书社;新华字典;叶圣陶;魏建功;人民教育出版社 DOI:10.3969/j.issn.1673-2065.2023.02.019 作者简介:金欣欣,男,北京人,编审,博士研究生。中图分类号:G239.29;K825.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65(2023)02-0120-09 收稿日期:2021-12-15 新华辞书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由国家政府部门组建的第一个辞书编纂机构,也是我国 20世纪 50 年代前期仅有的两个国家级的辞书编纂机构之一。新华辞书社的成立在中国辞书学史和文化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新华辞书社成立于 1950 年 8 月,是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审局下设的机构。它由著名教育家、文学家、出版总署副署长兼编审局局长叶圣陶先生领导,著名语言学家、后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的魏建功教授任社长。新华辞书社曾经改为人民教育出版社辞书编辑室,后于 1956 年 7 月并入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成为语言所词典编辑室的一个组成部分。众所周知,新华字典是享誉国内外的小型汉语语文辞书,对我国的文化教育、辞书编纂、语文现代化等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新华辞书社虽然是新华字典第 1 版(1953)的编纂者,第 2 版(1954)、第 3 版(1955)、新 1 版(1957)的修订者,但是却鲜为人知。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关于这个辞书编纂机构的史料不是很多。有关研究资料主要有刘庆隆先生新华字典出版三十年(1992)1、叶圣陶先生和新华字典(2000)2、新华字典编写修订的历程(2000)3,魏至先生新华辞书社沿革和新华辞书社成员(均待刊),龚明德先生新华字典创编史况(2005)4,吴海涛先生在炮火中孕育的一部工具书首版新华字典的故事(2008)5,时任出版总署党组书记陈克寒同志在 1954 年曾指出:“国营的字典、辞典编辑机构现有两个摊子,一个是师范大学内的以黎锦熙为首的中国大辞典编纂处,一个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内的新华辞书社。”(陈克寒关于建立古籍与汉文字典编辑机构致习仲勋并中央宣传部的信,袁亮、余甘澍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史料(1954 年卷),中国书籍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136 页)郭戈先生人教社的“三社”始末说:“对外仍叫新华辞书社。”(中国出版2020 年第 7 期,第 56 页)魏至先生的这两篇文章还未刊登。谢仁友先生新华字典与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出版2008 年第 5期)对部分内容做了引述。这篇文章原刊中华读书报2008 年 1 月 23 日,读书文摘2012 年第 2 期转刊。第 2 期 金欣欣 新华辞书社的成立经过与主要成就 121 谢仁友先生新华字典与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6,郭戈先生为新中国教科书奠基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书编审委员会考述(2019)7、人教社的“三社”始末纪念新华地图社、新华辞书社和人民教育社建社 70 周年(2020)8、魏建功与新华辞书社纪念新华辞书社建社 70 周年(2020)9等文章。本文拟在叶圣陶先生日记相关记载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对新华辞书社的一些史实略做梳理和探讨。不妥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学者指教。一、新华辞书社成立的原因 新华辞书社的成立不是偶然的。它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在文化教育和出版领域制订的发展规划项目之一,具有重要的文化建设意义。但是,新华辞书社的具体组成,却有着一定的偶然性。前者为成立的远因,后者为近因。(一)新华辞书社成立的远因 叶圣陶先生不仅是教育家、文学家,还是一位辞书学家。他在 20 世纪 40 年代主持开明书店的编辑工作时,即立志编纂一部真正为广大读者的语文学习提供帮助的小字典1010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作为在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界的领导人之一,叶圣陶先生的这一信念影响了出版领域的决策者们。这些在叶先生日记中多有体现。所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编纂新型的汉语语文辞书已成为新中国出版工作的一个努力方向。1949 年 4 月 7 日,叶圣陶先生在北京出任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11。此后,他把编纂辞书的计划列入了该部门的工作规划。叶先生日记有如下记录:1949 年 7 月 3 日:“与胡绳灿然谈扩大我会之组织,拟名曰编审局,下分各处,编审各种教本而外,旁及社会教育用书及辞典字典年鉴地图等。”1254 1949 年 8 月 15 日:“与陆部长、愈之、黄洛峰诸人谈将来出版署之规划。署中暂拟设编审、出版两局。编审局分教本、工具书、翻译、通俗书、杂志诸部分。”1261 从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改为编审局看,编审局的业务范畴当以中小学教学为主。这样,编审局下设的新华辞书社所编辑的工具书,自然以学生辞书为主要业务。由于编审局有出版工具书的任务,在以编审局部分部门为基础,组建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后,隶属于编审局的新华辞书社转属于人民教育出版社。叶圣陶先生对我国 20 世纪 40 年代,以及 50 年代初的汉语语文小辞书的质量有着深刻的认识和准确的评价。在 50 年代初期,我国急需质量较好的小字典,以便于人们学习文化。出版管理局于是在当时已出版的小字典中,选择了两三种质量相对较好的,请叶先生审查。出版管理局表示:如果叶先生认为这两三种小字典质量还可以,那么有关出版社准备尽快重印,以应读者之需。叶先生翻检了两种小字典,认为质量不好。他在 1952 年 7 月 16 日的日记中深有感慨地写道:“余观此两册,毛病颇多,或不能予读者明显之概念,或语焉不详,虽不云错,亦未全对,或用语艰深,不易使读者领会。总之,初学者得之,固以为得所依傍,实则未能解决问题,或仅在解决与不解决之间。市上小字典当在百种以上,大家抄来抄去,猜想皆此类耳。出版家喜出小字典,视为商品,未能多为读者着想。我社有鉴于此,故成立辞书社。”12342-343叶先生日记的这段记述可谓对新华辞书社成立远因的具体描述。引者按:即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郭戈先生70 年前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筹建一文指出,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最初构成,主要包括出版总署编审局负责文理教科书编辑工作的一处、四处(部分),以教科书为主要出版业务的华北联合出版社和上海联合出版社的出版部分。另外,编审局所属新华地图社和新华辞书社也归属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出版史研究2020 年第 4 期,第 30页、第 32-33 页)叶圣陶先生 1950 年 12 月 1 日日记:“编审局取消,教育出版社成立,余之兼职非局长而为社长矣。”(叶圣陶集第 2 版,第 22 卷,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49 页)122 衡水学院学报投稿平台:https:/ 25 卷(二)新华辞书社成立的近因 编纂辞书时,对于编者的选择,有两种模式:一为组建临时的编写组,一为成立专门的编写机构。叶圣陶先生显然选择的是后者,由此可见他在这方面的宏大计划。在最初组建编写机构的时候,曾经有一个改组现成机构的选择,大致经过是这样:在中华民国时期,著名语言学家黎锦熙教授领导的中国大辞典编纂处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黎先生在 1950 年 5 月 17 日给毛泽东主席写信136,信中的一个核心内容是汇报中国大辞典编纂处的现状。黎先生提出三方面内容请求毛泽东主席“指示”,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中国大辞典编纂处的机构归属问题,希望中央人民政府可以接管这一辞书编纂、研究机构。数日后,毛泽东主席在 5 月22 日复信137,14,对黎先生的请求表示同意,并将此事交给他的秘书、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署长胡乔木同志办理。胡乔木同志希望由出版总署接管。叶先生 1950 年 5 月 27 日的日记,对上述事情的大致经过做了简要记录12113。为此,叶圣陶先生曾专门到中国大辞典编纂处访问,又向相关人员请教。甚至还初步考虑请魏建功先生主持接收后的中国大辞典编纂处的工作。此外,叶先生 1950 年 3 月 8 日日记提及,中国大辞典编纂处是隶属于北京师范大学的一个机构;北京师范大学的主管部门教育部,也曾经提出,希望由出版总署接管中国大辞典编纂处1297。叶先生后来出于一些考虑,未接收这个单位。直到几年后拟成立古籍出版社时,出版总署才准备接收。在初步考虑不接收这个机构后,叶先生决定另成立新华辞书社。从叶先生日记看,在 1950 年 5 月 27 日,叶先生已经非正式地向出版总署署长胡愈之先生表态,不考虑接收中国大辞典编纂处作为出版总署的附属辞书编纂机构:“与愈之谈我署对于黎劭西大辞典编纂处之处置。黎言此于毛主席,毛商于乔木,乔木意可由我署接受。我等之意则不受为佳。”12113所以,至少在 1950 年 5 月,叶圣陶先生已经决定筹建新华辞书社。如果把中国大辞典编纂处改组为出版总署下设的编写机构,也许编写理念、工作程序等与叶圣陶、魏建功先生的观点会有一些不同。所以,叶圣陶先生的另外筹建辞书编写机构的决定,是新华辞书社成立的近因。二、新华辞书社成立的经过(一)新华辞书社成立前的准备工作 上文谈到,叶圣陶先生在考虑接收中国大辞典编纂处时,即决定请魏建功先生主持,这与魏先生的学问、为人以及对辞书编纂的识见和雄心壮志都是相关的。在规划筹建新华辞书社时,叶圣陶先生也是请魏先生负责。为此,叶先生就筹建工作与魏先生做了讨论,并且把筹组人员的任务交给魏先生。此 黎锦熙先生的信说:中国大辞典编纂处虽然与北京师范大学合并了,成为了一个附属机关;但由于北师大的工作重心是“以造就中等学校师资为目标”,二者在工作性质上不一致,所以这一合并不很恰当。编纂处“在逻辑上是应当与出版总署或科学院合并的,我也曾请示过教育部,并与署、院作非正式的接洽”,但是没有办妥。编纂处“只好暂属师大,以待将来”。(毛泽东书信背后的故事,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5 年版,第 6 页)毛泽东主席复信说:“五月十七日惠书敬悉。所提大辞典处各点均可同意。并和胡乔木同志说了,他也同意。请用电话和胡同志接洽为荷。”(毛泽东书信手迹选,文物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86 页)叶圣陶先生 1950 年 3 月 8 日、11 日,9 日日记。(叶圣陶集第 2 版,第 22 卷,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97-98 页)陈克寒关于建立古籍与汉文字典编辑机构致习仲勋并中央宣传部的信说:为了建立这个机构,拟把“中国大辞典编纂处与新华辞书社的人员都吸收进去”。(袁亮、余甘澍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史料(1954 年卷),中国书籍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137 页)据郭戈先生考证,新华辞书社先后共有 18 位成员。其中,从人教社(包括其前身)调入的有:杜子劲(1949 年加入教科书编审委员会,1950 年入职)、李开馨和赵桂钧(均为 1951 年加入人教社,1952 年入职)、李克俊(1950 年加入人教社,1953 年入职)。(郭戈魏建功与新华辞书社纪念新华辞书社建社 70 周年,中国教育科学2020 年第4 期,第 11-12 页),这四位当为叶圣陶先生及人教社领导调入的。叶圣陶先生对杜子劲先生的业务能力评价很高。叶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