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冠肺炎疫情高风险地区高校思政工作的挑战与对策_刘国菊.pdf
下载文档

ID:2734732

大小:1.48MB

页数:4页

格式:PDF

时间:2023-10-1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肺炎 疫情 风险 地区 高校 政工 挑战 对策 刘国菊
收稿时间 2021-04-20基金项目 本文系教育部自主科研计划-清华大学春风基金项目“我国边境贸易口岸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研究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为例”(2020Z99CFW050)阶段性成果之一。作者简介 刘国菊(1986),女,内蒙古人,博士,副教授,清华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研究员,研究方向: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俄罗斯东欧国家历史与文化。通信作者:李立望(1986),女,湖南人,博士,助理研究员,清华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研究员,研究方向:农业经济、数字经济。2022年11月November,2022University Education摘要 新冠肺炎疫情对高校思政工作的开展产生了巨大冲击,尤其是疫情高风险地区,大学生思政工作呈现新变化,面临诸多新挑战。为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动思政课教改创新、提升疫情高风险地区高校思政工作的效果、促进高校思政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文章通过分析新冠肺炎疫情高风险地区高校思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提出多渠道关心学生身心健康、多角度保障学生学习和就业、多途径推动学生服务工作、有效缓解思政教师工作压力、运用新科技手段提升教学效果等对策,以期把高校思政工作做得更有针对性、理论性和实效性。关键词 新冠肺炎疫情高风险;高校思政;心理健康;教改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11-0112-04思想政治工作被誉为高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做好思政工作对高校未来的发展意义重大。为推动思政工作的高质量发展,高校必须按规律办事,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针对新冠肺炎疫情高风险地区高校思政工作中出现的学生心理焦虑问题突出、“特殊群体学生”人数同比上升、部分学生对“学校认同”感减弱、思政课教师工作压力增大、高校新科技创新投入不够等问题,本文积极探索应对这些问题的具体措施,以全面提升思政教育的整体质量与成效,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进而切实履行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一、疫情高风险地区高校思政工作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一一)疫情期间大学生的心理焦虑问题突出疫情期间大学生的心理焦虑问题突出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处于全国疫情高风险地区的学生不得不面临“开学难”“返乡难”“考研难”“留学难”“就业难”等困境,心理问题十分严重。一是“开学难”。地处新冠肺炎疫情高风险区域的高校被迫延迟开学,这加剧了学生不能返校的心理焦虑。尤其是对于医学、药学、生物学等专业的学生来说,实验是科研工作中获取数据必不可少的步骤。疫情高风险地区仅有极少数实验室能够正常运转,绝大多数实验室处于关闭或半运营状态,新冠肺炎疫情严重阻碍了高校学生实验工作的开展。同时,经历过高考后的日夜拼搏,少部分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倦怠感,居家学习效果难以保障。二是“返乡难”。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也是家族的未来,每个家庭对大学生的重视不言而喻。对于部分高校倡导就地过年、过节的提议,大学生们普遍表示支持,而部分家长们却持反对意见。究其原因,一方面,家长担心留校学生的日常饮食问题;另一方面,家长普遍担心学生的个人安全问题,担心留校学生不服从学校安排外出或随意走动,从而威胁到其生命安全。一些家长焦虑的情绪传导给学生本人,加重其“返乡难”的心理负担。三是“考研难”。根据教育部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2022届高校毕业生预计将达到1076万人,同比增长了167万人。持续的疫情不断推高了考研的录取分数线,使得2022年考研竞争更加激烈。四是“留学难”。拟出国交流的学生也遇到了巨大的困难与阻力,2021年以来因全球疫情防控的需要,国外70%以上的大学采用“封闭式”管理。这不但迫使近期有出国留学计划的学生推迟或取消求学,而且造成严重依赖留学生学费生存的外国私立大学濒临破产,给拟出国学习学生的访学也增添了重重阻碍。五是“就业难”。毕业生群体的处境更加艰难,不止面临实验数据补充难和图书借阅难的问题,还承受着毕业设计调研难和实习难的压力,更面临着找工作难的困境。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4月份我国城市的调查失业率上升至6.1%,其中1624岁青年人口的调查失业率上升至18.2%,创数据公布以来的新高。疫情之下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社会民生问题。新冠肺炎疫情高风险地区高校思政工作的挑战与对策刘国菊1李立望21.北京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892.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北京100081112University Education(二二)疫情期间疫情期间“特殊群体学生特殊群体学生”人数同比上升人数同比上升新冠肺炎疫情对“相对贫困”和“暂时贫困”类家庭学生的冲击较大,造成“特殊群体学生”人数同比上升,使他们的学习与生活深陷“不安心”“不放心”状态。“相对贫困”是指必要资源匮乏导致个体的生活水平难以达到社会平均发展水平,从而被排斥在正常生活方式和社会活动之外的一种生存状态1。“相对贫困”家庭生计能力较弱,难以有效进行社会再生产,且易遭受风险冲击。这部分学生家庭抗风险能力低,对高校的资助机制依赖大,需要学校对其贫困状态进行科学识别从而开展精准资助。“暂时贫困”是指一部分大学生在疫情暴发前通过勤工俭学等方式尚能满足自身学习、生活的基本支出,而疫情或使其出校兼职赚钱困难,或使其家庭收入减少。与“相对贫困”家庭不同,高校资助档案中对“暂时贫困”家庭学生的记录较少,关注度低。只有减轻“相对贫困”和“暂时贫困”学生的生活和经济压力,才能切实降低高校的辍学率,给予贫困学子一缕光明和希望。(三三)疫情期间部分学生对疫情期间部分学生对“学校认同学校认同”感减弱感减弱“学校认同”是指个体意识到自己是属于学校的一员,并且也清楚作为该校的成员所引发的情感和价值意义,是对学校的归属感2。“学校认同”关系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成长发展,也是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3。“学校认同”度高的大学生会秉承学校的价值观和办学理念,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主动地适应学校环境,对学校的评价更积极,在学习上也会表现出更多的学习投入和积极认真的学习行为4。反之,“学校认同”度低的大学生缺乏归属感、安全感,厌学甚至弃学,对学校的满意度低、对教师的评价不高。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部分大学生对“学校认同”感明显降低。新冠肺炎疫情属于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多数学生由于缺乏对突发灾疫事件的理性认识和危机应对能力,从而产生了焦虑、恐慌、茫然等不良心理反应。与此同时,长达数月的居家隔离、宿舍隔离,极易使学生产生各种负面情绪以及自闭、敌对、人际关系敏感等社交障碍,甚至抑郁、躁狂等心理障碍。还有一些学生无法适应网课学习,注意力不集中、精神涣散,甚至产生厌学、逃课等消极行为。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学校认同”感,是疫情高风险地区思政教育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四四)疫情期间思政课教师工作压力增大疫情期间思政课教师工作压力增大新冠肺炎疫情对高校思政队伍的冲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疫情下“非升即走”制度加重了青年思政教师的焦虑。该政策拟定的初衷是降低高校成本、提升学科队伍的竞争力和激发教师的个人潜力,而在推行过程中部分高校出现重项目、唯论文、考核频繁、竞争性大等问题,导致出现教师倾向于短周期低质量科研的现象5。而受疫情影响,青年思政教师的整体流动性减缓,也给这类群体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二是疫情下女性研究者比男性研究者承受着更大的工作压力。截至2020年12月,我国高校中有专任教师超过163万人,其中女教师人数接近一半,而45岁前的女性专任教师人数占女教师队伍人数的75.7%5。在疫情高风险地区,思政课教师主要是在家通过媒体手段与学生交流沟通,其中大多数青年女教师还需承担起养育幼儿的责任,在家庭责任和工作使命中频繁切换,但时间精力有限,让其压力更大。可大多数高校并不会因此给予女教师考评加分,科研工作与家庭的矛盾本就使女教师压力巨大,社会对她们的包容和理解不足,无疑令她们更苦不堪言。三是“线上思政课”育人效果的提升迫在眉睫。受疫情影响,高风险地区学生的上网时间增加,网络中各种社会思潮袭来,加之西方的思想观念与青年学生本身的叛逆心理的共同作用,迫使思政课教师不得不直面新挑战,提升“线上思政课”的育人效果刻不容缓。(五五)疫情期间高校对新科技创新的投入不够疫情期间高校对新科技创新的投入不够创新是引领我国思政工作发展的动力。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我国高校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仍不足。一是对“网络净化”技术投入较少。我国当代大学生成长于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中,网络环境复杂多变,网络世界诱惑较多,特别是面对社会舆论争议与热点事件时,幕后推手众多,信息量大,处于隔离、半隔离状态的普通学生难以对此做出一个准确的判断。针对这类情况,高校急需加强网络系统治理、净化网络环境,打造出适合高校群体学习、生活的网络平台,引导大学生科学使用互联网。二是思政工作的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融合不足。几十年来,思政课教育始终在不断探索如何将新科技手段融入教学之中,如何提升思政课课堂的有效性。然而,当前仍有一些学科不适合采用“线上教学”模式,如医学、药学、生物学等专业实验偏多的课程。因而,怎样加大对新科技的投入力度,使“线上教学”达到课堂讲授、实践教学和网络课堂“三位一体”的教学效果,也是疫情高风险地区思政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三是“线上学习”学风建设问题日益凸显。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除了学习氛围不浓、学习动力不足、学用脱节以外,大学生线上考试作弊行为也成为亟待运用新网络技术解决的学风建设问题。二、疫情时期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创新举措(一一)多渠道关心学生身心健康多渠道关心学生身心健康高校教师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才能更好地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担任学生工作的教职员工和政治辅导员都是思政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须坚持把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放在第一位。一方面,主动联系每一位学生,全面摸清、准确掌握学生思想情况和身体健康状况。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活跃程度和心理状况,做到每周师生线上互动全覆盖。各院系也可结合各自的工作特点,灵活调整、积极完善各类评价体系,推进“以评促建”。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建立良好的沟通交流机制和意见反馈渠道。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学生心理发展指导中心提供的心理热线和网络服务资源,以多种方式关心关爱学生。结合各自团队的自身优势,提高思政教师的心理学实操能力,尤其对于113处在疫情中高风险地区的学生,不但要通过情感上的交流与陪伴为学生提供心理支持,还要引导学生通过团体互助、悦纳自我来调整心理状态,缓解焦虑情绪;及时鉴别因疫情产生焦虑、抑郁、狂躁等情绪的学生,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并积极给予心理咨询和辅助治疗。(二二)多角度保障学生学习和就业多角度保障学生学习和就业为减少贫困学生的辍学人数,高校需适时调整资助政策,从物质上和精神上给予“相对贫困”和“暂时贫困”学生精准援助,督促贫困学生在学习的关键阶段能够珍惜这段静心学习的宝贵时光,全方位地提升自己,把未来发展的基础筑牢、压实。首先,贫困认定是高校资助工作的首要环节,如何精准甄别出家庭真正困难的学生,是切实提高资助实效的基础和前提。思政教育应将诚信教育融入高校资助育人体系,从实际出发精准扶助贫困生,引导学生构建自己的诚信体系。其次,学校应关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做好“暂时贫困”学生的补评、各类临时困难补助的申请及奖助学金发放工作,保障学生安定学习。再次,关心学生在学业中遇到的系列困难和问题,并积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对于疫情期间使用网络有困难的在校学生,要及时通过院系学生事务工作助理为其提供帮助,发动师生组成课程学习小组互帮互助,多措并举助力学生解决在线学习的困难问题。最后,学校应增加校内勤工助学岗位,鼓励、引导“暂时贫困”学生疫情期间将校外兼职转为校内勤工俭学,用于改善其学习和生活条件。针对部分毕业生面临的实验数据补充、图书借阅、毕业设计调研、实习工作等压力,学校应突出高校就业工作的精准化、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