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工科
人才培养
中的
计算机
配色
课程
改革
宋明姝
新工科人才培养中的计算机测配色课程改革宋明姝王秋兰侯江波(辽东学院化工与机械学院,辽宁 丹东 118003)【摘要】结合计算机测配色新型交叉型学科的特点,通过完善调整教学内容、课程教材建设、升级模拟仿真系统、增加计算机配色的综合实验比例等改革措施,培养新工科需求的应用型轻化工程专业技术人才。【关键词】新工科建设;人才培养;计算机测配色;课程改革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3389(2023)01-95-021预解决的现有问题1.1教学内容要随学科发展更新调整以往带有荧光材料的织物的白度评价不清晰,测试结果与目测偏差较大,且重现性差。小面积印花样品、粉状样品或某些液体样品等无法进行常规颜色测量。随着学科发展和颜色测量仪器的升级,无接触测量方法趋于成熟,以上问题得到解决,随之广泛应用,教学内容应不断随之取舍更新。1.2教学手段及软硬件要能及时适应对学生素质培养的需求大量的光与色的基本理论知识、颜色分析、样品偏色分析、测色仪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及计算机实际操作等内容大都较抽象,需要通过多媒体呈现以及实际操作演示才容易使学生接受,而现有的课件多以文字为载体,相关多媒体资源缺乏,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且本课程对教学硬件要求较高,由于我校只有一台测配色仪器,而且相关教学模拟软件也待升级,所以未能更好地满足教学和实验需求。2完善课程教材建设,自编实验指导书遵循“以学生为主体,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课程内容要突出理论知识的应用性、技术知识的实用性,且要配套适用于新工科的快速发展。目前该课程所使用的教材无实验内容。现用教材是董振礼主编的 测色与电子计算机配色,只包括系统的理论知识内容,无实验操作的应用部分内容。图书市场无符合实践教学所需的配套实验教材。其中李勤主编的测色配色 CAD 应用手册、徐海松主编的 计算机测色与配色新技术/电脑应用丛书 具有实践应用性,但理论基础薄弱,考虑价格及操作软件与教材是否配套等原因,可作为教参使用。自编教材是在多年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具体结合从沈阳彩普科技有限公司购进的思维士纺织品测配色系统的应用软件,重操作和实用,直接指导学生上机操作,具有专业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可作为现用教材的实践补充内容和实验指导书。3开展模拟仿真软件教学,熟练实操技能虚拟仿真实践教学是教育信息化发展和实验教学改革相结合的产物。综合应用虚拟现实和多媒体技术构建仿真的操作环境,为当前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结合工程专业实践背景强的特点,专业课教学要与实践相结合,将专业理论知识传授与工程技术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行有效地衔接与融合。为解决理论知识抽象、语言讲解操作记忆不牢、测色仪数目不易满足课堂讲解观摩和边看边练需要等问题,我院购进了 SCT 思维士计算机测配色的模拟仿真软件,开展实践教学。该系统在多年的染料应用、色度和颜色测量研究的基础上开发的,适应我国印染和染料工业的特点,可用于染料/纺织品的测色及颜色质量控制。利用仿真模拟教学软件辅助实践教学,增强了教学效果的直观性和实用性,可使学生快速熟悉操作过程,有效提高实操技能。此外,增设有色物体反射率测量的仿真实验模块,学生可以直观了解测试仪器主要部件(光源、积分球、单色器、检测器)、光路设计、反射率测试原理、仪器的操作步骤,为学生上机操作真实测色仪打下了基础,提高了仪器操作和颜色测量的正确率。4建立完善配色基础数据 增加配色实践比例为充分开发利用教学仪器设备爱立信 i 7000A 型分光光度测色仪,开展计算机配色实践教学。结合我院实验室实情,已完成在计算机配色系统中建立直接染料染色人棉织物的基础色样数据库,以便开展后续的计算机配色仿样实验,既能增加课程中配色实践的比例,又增加了综合性实验的可选内容,从而提高了学生对染整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质。95辽宁丝绸百科第 1 期(总 183 期)(上接第 94 页)归纳;检验效果,落实应用。课后“助学”:问题整理;教学反思,分层助学,反思提升。1.课前“知问”通过表格式教案为学生明确章节的自学内容,发布线上学习指南,引导学生基于学习通的线上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学生明确任务点完成学习目标,通过自学教材、网络教案、视频等相关材料完成表格式教案中的教师设问。学生可以将自学中出现的疑难问题记录在讨论区中,老师在线上了解学生所提的问题,为课上“导学”环节做好准备。2.课中“导学”教师依托学习通的平台向学生发布课前测试题,了解同学们对上一节课的知识的掌握情况,随后教师总结重点难点,让学生巩固旧知识,并导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智慧课堂中教师发布讨论主题,引导学生交流预习的成果,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等多向互动,提出尚未解决的预习问题。教师根据学情分析布置任务展开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围绕任务如何实施进行讨论,明确任务内容。在课堂上教师对任务进行剖析,对重点难点进行示范和总结等。课中教师指引学生进行项目训练,学生结合学习通的资源进行任务分析、协作探究、临摹练习等活动,结合学习通的视频资源进行临摹实践,从而掌握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立体造型设计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学生进行团队合作,教师全程进行指导,并密切关注学生实践情况,然后教师针对重难点知识设置问题链,搭建认知桥梁,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深入探究、大胆质疑,力争通过合作学习等方式自主解决问题。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知识,发现规律,总结方法。最后教师通过课上练习或测验等方式,了解教学效果;学生通过练习,巩固、落实知识与方法,检验学习效果。3.课后“助学”教师在讲授完知识的重点难点后,可以引出课堂的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先独自学习课本的内容,从头到尾把知识点慢慢消化,课后学生在线上查阅拓展资料,将知识应用迁移,学生还可以线上开展案例分析、讨论、解疑和课后练习,引发学生更深入地思考,勇于创新。三、总结本课程实施“线上线下,校企协同”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借助线上课程资源,实现了线上线下相结合,以旧引新,促进知识迁移。通过融入校企项目增强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自主性,深度激发和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水平。在混合式教学中形成了“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训练并重”的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中“由技入道”,培养了学生的工匠精神、艺术创新精神。将企业项目和专业竞赛亮点融入教学内容中,提高了课程的挑战性,并提高了课程的创新性。参考文献1柴红玲.基于“学习通”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践以林业信息技术课程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2022,28(06):176-178+182.2陈秋霞,林冬梅.基于超星学习通的混合式教学探索与设计J.海外英语,2021(17):101-102+111.3李兆龙.OBE 理念下服装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J.轻纺工业与技术,2022,51(02):131-134.选用实验室常用染料直接染料。一般所选用的染料应考虑染料价格、相对力份、染料的各种牢度、染料的相容性,同时还要考虑选用的染料配出的色域范围要大等问题。用直接染料染人棉织物时,由于电脑内具有色谱较为齐全的单色染料不同浓度染色的分光反射率值、色深值数据库,待加工的样品通过色光测量,计算出较为接近的符样配方,再通过按配方实验(小样试染),再测量、再校正和再实验的多次过程,计算出符合要求的来样实验配方,加工出客户满意的产品。结合现有纺材、染化助剂的实验室具体情况,后续将进一步丰富配色前期实验基础数据的录入,自建计算机配色方案管理系统,以便后续计算机配色操作的充分利用。5构建完善的网络教学平台构建完善网络教学平台课程,充分考虑本课程色彩丰富、多维空间以及有大量公式演练的特点,通过网络收集及实景拍摄,在课件中加入了大量图片、动画和视频资料,加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和效果。6结语计算机测配色课程是与企业生产实际紧密联系的科目,强调专业基础和理论知识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重视创新思维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纺织品颜色的测量、仿制及其评价管理是纺织染整加工中的重要环节,学生应熟练掌握纺织品染色加工过程中的测色、拼色和仿色技术,具备对纺织品颜色进行评价和管理的能力。持续开展测配色课程改革,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上述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持。参考文献1 董跃宇,强振平,胡坤融等.新工科理念下的计算机系统能力培养教学体系建设探讨 J.大学教育,2021(06):23-25.96辽宁丝绸百科第 1 期(总 183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