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工党政府时期英国对华的自身形象塑造_张铭.pdf
下载文档

ID:2734311

大小:1.62MB

页数:9页

格式:PDF

时间:2023-10-1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工党 政府 时期 英国 对华 自身 形象 塑造
新工党政府时期英国对华的自身形象塑造张 铭 郭家宏内容提要 新工党政府时期是中英关系快速发展的时期,双方的深入认知与接触必然伴随着不同于以往的国家形象的产生。从英国对华的形象塑造来说,新工党政府时期的英国面临着近代以来的殖民历史包袱,但香港回归一定程度上吹散了历史阴霾,为新的英国形象提供了机会。而英国实力的相对衰落和中英经济的互补性使得英国积极拥抱“中国机遇论”,为英国对华形象的塑造提供动力。“第三条道路的践行者”“道德外交的信奉者”“文化外交强国”是英国有意识对外塑造的形象,但标榜的理念和实际行动之间是存在差异的。英国的实际形象或许可以概括为“合作不断深入的伙伴”“广受欢迎的留学目的地”“美国的忠实追随者”“一些不和谐音符的弹奏者”等。就中英战略利益的相关度而言,英国对中国的考量与中国对英国的考量并不相互对应。英国自身的多重国际身份定位决定了英国对华形象的多面性。关 键 词 新工党政府 布莱尔政府 布朗政府 中英关系 国家形象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政府和民众对于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国家形象有了更多兴趣和关注,目前已经有为数不少的专著研究中国在英、美、德、日、韩、印度、印尼、新加坡乃至非洲地区的国家形象。在研究中国国家形象的同时,其他国家在中国塑造的和实际得到的国家形象亦是值得关注的问题。英国是近代以来与中国交往良多的西方大国,新工党政府时期是香港回归后中英关系进入新阶段的时期,也大致是“国家形象”概念开始受到国内外政府和学者更多关注的时期,考察这一时段英国对华的自身形象塑造与结果,对理解英国一些国际行为的动机和中国政府与民众在行为和态度上的反应有所裨益。历史背景:香港回归与中国机遇论近代以来中英两国各自的发展轨迹和两国间的交往为新工党政府时期英国对华的自身形象塑造提供了丰富的背景,这种背景不能仅仅用是否有利于英国对华塑造良好国家形象来衡量,而是历史的长河流至此处,英国实力的相对衰落和中国的快速发展,加之香港回归打开中英关系新局面的契机,为新工党上台后中英两国进一步走近提供了机会。与其他西方国家相比,英国对中国来说是更为熟悉的形象,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近代以来英国与中国长期而复杂的关系。年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事件被历史书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英国工党史”(项目号:)的阶段性成果。DOI:10.16091/32-1308/c.2023.01.015写塑造为清廷故步自封的象征,其礼仪之争和礼仪之下的更深层问题是中外历史学家探讨的重点。虎门销烟、两次鸦片战争与不平等条约以及被割让的香港地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损毁的圆明园和法国作家雨果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行为的痛斥,年英国等主导的巴黎和会和中国外交的失败,都是当代中国历史课本中的重要内容,是国耻教育的重要部分。英国的一些学者认识到了英国因其曾经的殖民行为,在对外形象塑造上面临沉重的历史包袱,在探讨中英两国关系的著作中会至少追溯至鸦片战争,而非以 年中英正式建交为始,以给读者一个更为全面的背景。虽然英国早在 年就成为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国家,又于 年与中国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但是驱散英国形象的历史阴霾还是在 年香港回归这一重要节点上。有英国学者对于英国形象的历史包袱大小问题,进行了不恰当的比较(在被殖民、被侵略者看来,这种比较似乎尴尬而缺乏同情心),但他明显认识到了香港在中英关系上的特殊性,即英国不曾像殖民印度一样殖民中国,也不同于日本军队的暴行(所以对华形象没有极度恶化),但英国控制着香港,香港(在回归前)是中英关系的焦点。虽然作为政治家的布莱尔对中英之间历史问题的认识难以达到历史学家的精细程度,但他敏锐地记录下了香港回归典礼上的所闻所想:“他(江泽民)对我解释,这是中英关系的新开始,从此,过去将留在我们的身后。当时,我对他所说的过去只有相当模糊、粗浅的了解。总之,我以为一切不过是客套话。但实际上,他是认真的。他们都是认真的。从那天开始,英国跟中国的关系的的确确有了实质性的发展。”英国实力的相对衰落与中国的快速发展是另一个背景。英国衰落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年至 年,英国还受惠于工业革命的余晖,是世界最大债权国、最大贸易国,国际储备遥遥领先,但其经济地位已经受到美国和德国的挑战。年至 年是英国经济的转型期,棉纺、煤炭、钢铁、造船等传统出口工业日益不景气,汽车、电机、化工等新兴工业还没有拥有国际优势,英国的国际经济地位有所下降。年英国工业生产能力占世界的.,年这一数据降为不到世界的。一战后,英国航运业、金融业和其他服务行业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较战前也有所下降。二战后的 世纪五六十年代是英国的经济增长时期,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就业充分,没有通货膨胀,但其 增长率、工业生产增长率、世界制造品贸易份额等数据表明,英国仍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成为“二流国家中的穷国”。世纪 年代英国进入了“滞胀”时期,撒切尔政府的改革使得英国经济出现复苏,从 年到 年经济增长超过美国和欧共体的平均增长水平,马尔维纳斯群岛(马岛)战争的胜利也似乎向世界展示帝国的日头还没有完全落下。但撒切尔的“经济奇迹”并没有根治“英国病”,年经济便出现了回落。年梅杰上台后,依然延续撒切尔政府经济政策的轨迹,世纪 年代的经济增长虽然较为迅速,但未明显提升英国在发达国家中的地位。随着时代和国际局势的改变,年以布莱尔为首的新工党政府在上台后面临着发达国家的竞争压力和新兴国家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在面对 世纪初的国际竞争与挑战时,布莱尔坦言“(英国人民)仍希望我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是一个世界领袖,而非仅仅是英国领导人。问题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世界已经发生了改变,而英国的版图和力量已今非昔比,这使得扮演世界领导人的工作更加艰巨”,“曾经牢牢地掌握在我们手中的未来似乎已经挣脱我们的双手,寻找新主人去了。看看我们大部分的媒体,我们可以看到的就是这些:心神不宁、衰退、无力、没有回应的挑战、没有实现的诺言”。为了挽留曾经把握在手的世界影响力和继续享有大国地位的未来,新工党政府一方面选择促进英美特殊关系,一方面较为热心地参与欧盟事务,也因为中英经济的互补性而积极拥抱“中国机遇论”,“如果我们充满信心而不是心怀恐惧地迎接重担,我确信我们有着巨大的机会与世界上的新兴国家和大国 特别是中国 携手共进”。新工党政府的自我期许布莱尔在竞选时期就已经向选民广为宣传的“第三条道路”和上任不久其外交大臣罗宾库克提出的“道德外交”,成为新工党政府重要的政治思想理念。虽然人们对这些理念究竟算何种程度的创新和新工党政府是否恰当地实践了它们存有争议,但是它们确实是新工党政府对内对外所宣扬的关于自己理想形象的概括。这种概括并非对中国的单独塑造,却能通过媒体和对华接触中给中国留下相应的印象。这些理念不同于“第三条道路”、“道德外交”和“文化外交”,并没有特定地与英国绑定,但的确是新工党政府注意并积极实践的活动。(一)“第三条道路”的践行者对于布莱尔所言的“第三条道路”的解释有很多,简而言之就是,介于撒切尔夫人(强调个人主义,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和艾德礼(强调集体主义,推行福利国家)之间的道路。布莱尔自己则阐释说:“我们的角色是将英国带上现代化的新台阶,建立公共服务与福利国家,结合投资与改革,让公共服务更加个性化、富有同情心,也更加企业化;就福利而言,我们希望福利不仅基于责任,也基于人们所获得的权利和资格。界定我们的第三条道路式的努力方向:个人理想与社会同情心的结合。”?I1关于“第三条道路”的理念,布莱尔不仅与克林顿产生共鸣,还希望在欧洲推广。年 月 日,布莱尔在欧洲议会讲话表示,“欧洲已经成熟,可以考虑一种经典的第三条政治道路。这是在那些高谈社会欧洲 其实基本上指的是更多的规则 和那些想要欧洲成为除了市场之外别无他物的人之间的第三条道路。社会欧洲和经济欧洲的目的应该是相互扶持,而政治欧洲的目的应该是发扬民主和有效的制度,为我们的共同利益而开展合作”。?I2他想要向西方推广“第三条道路”,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他看到“世纪西方政治左派和右派之间的辩论已经倒在它自己脚下垂死挣扎;尽管它还在动作古怪地出拳打击,但从本质上说,它阻挡了更为实际的辩论 有关需要做,而且紧急地需要做什么的辩论”,应该跨越左派和右派的分歧,集中精力应对国际上新的强大经济体的挑战。?I3不少学者,包括一些中国学者,认为这个说法的实际创新有限,不过是“工党向保守党靠拢的一个说辞”,但依然是认识和讨论新工党政府的鲜明标签。(二)“道德外交”的信奉者布莱尔上台后,将“道德标准”作为英国外交的重要原则,希望外交政策带来四种效益 “安全、繁荣、生活质量和互相尊重”,最后一项被定义为“我们自身要求的人权、公民自由和价值观”,但“道德外交”的说法本身遭到一些英国政治评论员的质疑,被认为存在两大问题,一是难以实现,因为外交政策总是由狭隘的国家利益驱使的,二是不可能以实际的、一致的方式实现。?I4但是布莱尔显然是另一种思路。他认为现代的世界通过“旅行、大众媒体,网络以及现代的通讯手段”变成一个紧密相连、互相依存的世界,不仅是指在经济或者自身利益方面,还指情感或人性角度,人们会对国外危机“抱有同情,投入感情”。因此,他认为,“仅仅基于国家利益,以及只与国家利益密切相关的东西,否则便保持冷漠中立的狭隘立场”的传统外交政策观是错误的、不合时宜的、不道德的。?I5这种将国家利益极大泛化,投入情感便要联系道德,进而干涉的想法,并不能为人人接受。他也坦言这种外交政策观是他在任时“关于外交政策的主要争论点”,而且“当这个想法最终导致军事行动时,和我想法相似的人还不多”,但是他又及时补充道,这种观点更适用于经济、环境以及其他问题。?I6 年 月,布莱尔在芝加哥经济俱乐部发表演说,阐述了他的“国际关系准则”理论,宣称干涉科索沃是出于广泛的国家利益和全球化环境,这一理论招致了“预想中的批评”,“批评主要针对把外交政策变成道义事件”。?I7但是不得不承认,“道德外交”的提出,满足了布莱尔执政的需要,既兼顾英国外交的传统思想又能与保守党外交思想有所区别,而且再续英国当世界领导者的“旧梦”。?I8“道德外交”并没有字面上如此“道德”,“道德”的背后,是其霸权主义的野心,也包含了强盗逻辑。体现在对华政策上,就是要将英国势力的触角伸入中国内政以维护英国的政治利益,这也为英国对华的自身形象塑造投下阴影。(三)“文化外交”的强国布莱尔曾言,“我想改革英国,使它保留 世纪初身披世界最强大帝国斗篷的骄傲,同时,面对 世纪的到来,不会由于那件斗篷不再合身而自觉失落衰退”,?I9如果说国家实力是织就斗篷的布匹,那给予国际以活力强健的文化形象便是斗篷上的艳丽图案。一些关注中国的英国学者认识到,“英国”可以算得上中国历史上的“老熟人”,中国人对英国的国家形象有一定的认识基础,对莎士比亚、牛顿、狄更斯、达尔文和工业革命等文化名片并不陌生,也能想象出悠久皇室、古老城堡、雾都街道和头顶礼帽、身着制服的绅士的景象,当然还有让他们感到有些焦虑的近代史课本上的形象。?20但是新工党政府无疑想要更现代、更具活力和科技感的形象。年布莱尔政府进行了“酷不列颠”国家形象工程,虽然这个词在 年后基本不再使用,却是其文化外交的先头尝试。年,布莱尔政府决定支持伦敦申办奥运会,布莱尔本人在回忆录中直言申办前的犹豫与担心,因为英国之前已经四次申奥失败,但是他很清楚,一旦成功,将会迎来英国形象的绝佳展示机会,于是最终参加,并于 年获得申办权。年伦敦奥运会举办时新工党政府虽已不在任期内,但这无疑包含了他们的功劳。年英国确认参加中国世博会,之后为此做了长期精心的准备,年亮相的英国馆使用种子元素展现“绿色”“活力”的概念,获得了不错的国际评价。中国公众眼中的英国形象新工党政府实际塑造的对华形象即是中国受众根据新工党政府时期英国对华的自身形象塑造官方文件、国内外新闻媒体(主要是国内媒体)、网络社区言论、赴英经历等多种信息来源所塑造的英国形象。两国在经贸上的合作历来是国内媒体的焦点,相关行业的从业者也能切身体会这种合作带来的巨大改变。经济合作和共同利益使得两国在政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猜你喜欢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