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下人:从身份认同到文化观...代前半期沈从文自我塑造考论_罗帅.pdf
下载文档

ID:2734068

大小:1.89MB

页数:11页

格式:PDF

时间:2023-10-1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乡下人 身份 认同 文化 代前半期沈 自我 塑造 罗帅
2023年2月第36卷 第1期Feb.2023Vol.36 No.1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乡下人:从身份认同到文化观念20世纪30年代前半期沈从文自我塑造考论罗帅(中国人民大学 文学院,北京 100872)摘 要:有关沈从文“乡下人”身份的研究成果丰富多彩,但大都带有本质化的色彩,而其产生过程、意义流变以及在文学场域中的特殊意味等生成性特征,则有进一步梳理和考释的必要。沈从文的“乡下人”意识诞生于京海文学场域的挫折体验,并在否定外界赋予自身的“天才作家”标签、反思新文学的“趣味化”倾向、积极参与“京海论争”等文学实践过程中逐渐明晰,表现为“自嘲到自觉”的曲折过程,进而建构为独特的“乡下人”文学身份。沈从文有选择地突出“乡下人”的自然、雄强、野性、努力、呆气等特征,并以之自况,处处显露与城市知识阶层的不同,使其成为自我的文学招牌。沈从文进一步从“乡下人”气质中提炼出“成功”的经验,并拔高为文化观念,既彰显了文学个性,也流露出面对城市学院派的自我优越感,体现出他进入文学史经典序列的潜在意愿。关键词:“乡下人”;天才作家;趣味化;自我塑造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5310(2023)01002711“乡下人”是沈从文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及持续关注的热点,迄今取得的成果,集中在沈从文这一身份认同背后诸多二元对立观念的阐释,如对城市文明的反思,对乡土文化的赞美,对苗族身份的体认,以及其与湘楚精神的关联。这些研究奠定了人们理解沈从文的基础,也留下需继续阐释的空间。笔者对既有研究的不满足,基于以下几个问题。一,“乡下人”的内涵,其实是随着沈从文在创作过程中不断阐述而日益生成并丰满的,但目前研究多将“乡下人”视为一个自然生成的固定概念,没有看到沈从文的着意建构,因而对这一身份认同的内在“弹性”及动态建构过程注意较少。二,既有研究多所采取的“城乡”或“苗汉”二元框架,一定程度上遮蔽了作家心态的复杂性。三,“乡下人”概念建构与沈从文文学实践的互动关系,在从王晓明到姜涛等学者那里已得到相当的关注,但他们或重点解读小说,或集中于20世纪20年代,很少涉及沈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活动,尤其是直接体现沈从文观念和思想成长的批评与论争,未被纳入视野。针对研究现状的不足,本文将从沈从文的文学活动切入,还原20世纪30年代前半期其“乡下人”意识形成的具体语境,重探“乡下人”概念的涵意,梳理“乡下人”与沈从文另一身份认同之“文学者”之间的关系,进而阐发两种身份认同背后可能隐含的自我塑造意味及其文化理想。所谓30年代前半期,只是集中考察的重点时段,具体论述或有所溢出。一、标签如何诞生:从“天才作家”到“乡下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沈从文都自称“乡下人”,不同场合的指向各有侧重,暗示了不同的心境和诉收稿日期:2022-09-25作者简介:罗帅(1993),男,湖南长沙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晚清小说研究、沈从文研究和废名研究。参见罗宗宇:沈从文思想研究,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参见凌宇:从边城走向世界,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赵园:沈从文构筑的“湘西世界,文学评论 1986年第6期。参见王晓明:“乡下人”的文体和城里人的理想论沈从文的小说创作,文学评论 1988年第3期;姜涛:公寓里的塔:1920年代中国的文学与青年 第四章、第五章第三节,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Doi:10.16061/46-1076/c.2023.01.00427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36 卷第 1 期2023 年求。1925 年 10 月在 扪虱 中,沈从文首次以“乡下人”身份,指谬燕京大学于成泽诗歌 恍惚地 中的“绿洲”意象:“绿洲照我乡下人解释,是河中生草的沙堆子。峦与岫是用到山冈绵延的地方。似乎这里是个虱。”沈从文以“乡下人”的生活经验,讥讽学生套用书本知识,这份自信,也许与不久前得到的“天才”评价有关。扪虱 发表前5个月,北大教授林宰平在评论沈从文作品 遥夜 时,误以为作者是北京的大学生:上面所抄的这一段文章,我是做不出来的,是我不认识的一个天才青年休芸芸君遥夜中的一节。芸芸君听说是个学生,这一种学生生活,经他很曲折的深刻的传写出来,遥夜全文俱佳实在能够感动人。沈从文则竭力申辩自己与“天才”和学生生活有云泥之别,强调自己只不过是一名无钱无机会的漂泊者。初到北京,沈从文确曾苦于谋生,半工半读和卖报修鞋的计划都无法实现,报考大学也多次失利,投稿大都石沉大海,经梁启超推荐就职于香山慈幼院,却因无学历而遭到绅士和学生们的歧视,白丁 和 棉鞋 等作品,就是这种对屈辱感的记录。惟其如此,林宰平这一偶然的“误解”所给予他的鼓舞,不难想象,客观上唤醒了他对书写乡村记忆的信心。回应林文后,沈从文开始写作 画家师兄 怯步者笔记 等第一人称乡土作品。而徐志摩对 市集 的赞赏,则进一步让沈从文认识到乡土作品对都市读者的吸引力,由此逐步调整创作重心。可以说,沈从文在林、徐等人的启发下,从以往经历中发现了“乡下”这一独特经验的文学价值。1926年后,沈从文接连出版 蜜柑 鸭子 入伍后 等乡土作品集,出版商的广告则大力渲染其自学成才的经历、乡土题材的魅力及其细腻的文笔,“天才”几乎成为他的标签。1928年,沈从文来到上海,独自负担母亲和妹妹的生活,拼命写作,产量和效率都高得惊人,3月的 蜜柑 和7、8月的 阿丽思中国游记 广告都反复鼓吹作者的“天才”;读者和评论家只要谈到沈从文,多半也离不开“天才多产”标签,比如徐行就惊异于他的“高产”和“天才”,署名“台生”的评论者指出,沈的“天才多产”已经名扬文坛,苏雪林也把沈从文成名的第一原因归纳为“作品产量丰富迅速”。“天才多产作家”俨然成了彼时沈从文的商业招牌,以至于钱锺书后来在小说 猫 中忍不住讽刺了这位“高产”的“天才”作家。沈从文配合市场需求而创作乡土小说,尽管赢得了“天才”之名,也获得了高校教职,却并未获得经济自由,在一干洋学生出身的城市绅士群中仍然自惭形秽,焦虑和自卑如影随形。得益于胡适的帮助,沈从文破格进入吴淞中国公学教书,1930年8月后任教于武汉大学,收入有了相对的保障,根据校档记载,月薪均为170元,待遇并不低。但他还是需要向中国公学预支月薪,并托胡适推荐出版作品,才能渡过难关,而与胡适、陈西滢等教授每月的 300500 元相比,薪资也有明显差距?I1,中国公学的教师名录上,只有沈从文的履历栏空空如也?I2,他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可见一斑,而这种压力往往转变成了内心的失落与自卑。书店的稿酬制度则带来了沈从文和名作家的一系列隔阂。出版沈从文小说的新月书店执行两种分成法,第一是抽版税,作者保留作品版权,并获得版税分成,随着销量的增加而上涨,每四小兵(沈从文):扪虱,晨报副刊 第1295号,1925年10月24日,第52页。唯刚(林宰平):大学与学生,晨报副刊 第99号,1925年5月4日,第8页。休芸芸(沈从文):致唯刚先生,晨报副刊 第105号,1925年5月12日,第7-8页。解志熙细致梳理了沈从文创作转变的过程,参见 爱欲书写的诗与真沈从文现代时期的文学行为叙论(中),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2年第11期,第86-88页。鸭子 沈从文戏曲小说集 实价七角,北新 第20期,1927年1月1日,第68页。新月书店出版的创作小说(一),新月 第1卷第1号,1928年3月,扉页;新书出版预告,申报 1928年7月8日第5版;现代书局 新书出版,申报 1928年8月27日第7版。徐行:沈从文成名及其近况,克雷斯 1931年1月12日第2版。台生:多产的作家沈从文,社会日报 1932年7月31日第1版。苏雪林:沈从文论,文学 第3卷第3期,1934年9月,第712页。钱锺书:猫,文艺复兴 第1卷第1期,1946年1月,第73页。?I1沈从文:致沈宗嗣 192906,沈从文全集 第18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17页;国立武汉大学:国立武汉大学一览 中华民国十九年度,1931年,第160页。?I2私立中国公学:中国公学大学部一览 中华民国十九年,1930年,第94页。28罗帅:乡下人:从身份认同到文化观念个月结算一次;第二是卖版权,作者将版权卖给书店,稿费千字三元至八元,曾发表过的稿件稿费酌情减少,结账日期由作者与书店商定。正如 一个天才的通信 所写的,为维持生计,沈从文常流着鼻血疯狂创作,且只能卖版权,尽管其小说的售价并不比其他人的低,但无法参与版税分成,新月出版的蜜柑 阿丽思中国游记 好管闲事的人 事先又都已发表,稿费故需扣减,而结账日期的不固定,则迫使他长期讨薪,同时眼睁睁看着书商为“文豪”预留版税,巨大的落差带给他强烈的打击。就连辛苦创作的乡土小说,主要价值也只在于维持生计,自己反倒因乡下做派和性格,被城市学生嘲笑为“乡巴老”,这种自卑和屈辱就更深了一层。早在1925年,初涉文坛的沈从文就隐约意识到,成功的标志在于拥有“荣誉,金钱,女人”,而来到上海后,更进一步认识到,文凭和文名是现代文学场域的入场券,书商、学者、作家和学生或拥有(即将拥有)文凭,或拥有文名,因而是场域的有效参与者,而自己尽管身负“天才”美名,但因缺乏金钱和学历,从而无法真正融入这一场域,所谓“一些人买书,一些人赚钱,另一些人在旁边肚中空虚,所谓新文学运动扩张,意思就是把这关系更显明的继续维持而已”,确有其道理,所带来的自卑,无疑是当年慈幼院受辱经历的延续和强化。正因意识到自己同这一场域的隔阂,所以在面对“天才”雅号时,沈从文将其奉送给学者、作家、学生们。1927年,沈从文就第一次以“天才”指代那些渴望借写作来成名成家的大学生们,而在 一个天才的通信 中,他将“天才”与“大作家”“名人”“教授”等并用,不死日记 将“天才”与“大学生”“学者”并举。具体看来,“天才”或是任教高校的“学者”,享受丰厚薪酬,因而不用靠文学谋生,对写作持“玩票白相”态度;或是混迹于文坛“文豪”,善于搬弄小道消息,甚至专精于抄袭和投机倒把之道,迎合受众,仰赖批评家的阿谀、书商的叫卖,凭此攫取名利和文坛话语权;或是所谓热爱文学的学生,热衷于搜罗文坛秘辛,不愿卖力创作,只想借写作出名,享受优越的生活。与挖苦“天才”互为表里的,是其对“乡下人”身份的有意建构。比起此前表述的零星和模糊,这一时期,沈从文自称“乡下人”的次数明显增多,并与“乡巴老”“农人”等称呼混用,强调其与“天才”相反的“土气”“落伍”等特征,字里行间布满对“乡下人缺陷”的有意暴露,以“乡下人”对抗“天才”的意味十分鲜明。然而,这一简单对立背后,掩藏着更复杂的身份焦虑。沈从文当年正是凭着“教育改变命运”的信念,离开湘西赴京求学,只是在三番五次碰壁后,开始卖文为生,即便日后已略有文名,仍在友人帮助下,报考了燕京大学国文班,但依旧未能如愿;1928年迁居上海后,先后担任编辑、高校教师,并意图让妹妹完成自己未竟的学生梦,某种程度上都是在争取加入城市知识阶层的“准入证”。而正如此前的论述,沈从文尽管离不开,也忘不了胡适、徐志摩等知识精英的提携,但因缺乏文凭等文化资本,双方的隔阂就依然横亘眼前。新月同人梁实秋说过一段往事,有次沈从文来梁宅盖章取新月书店稿费,不走前门只走后门,拜托佣人传话,不愿与自己打照面。如此看来,沈从文自居“乡下人”,并展开对城市文明和“天才”群体的讽刺,有意标举被鄙视的野蛮和呆气,固然体现了与城市生活的隔膜,但未尝不也是融入城市而不得的自然反应,看似“自嘲”,实则自尊。这种心态,使他一度有返乡的冲动。?I11931年,沈从文迎来转机。他的稿费从过去的千字两元涨到四元?I2;当年8月,沈从文到青岛大学 新月书店出版章程,新月 第1卷第3期,1928年5月,末页。广告 新月书店出版之小说,新月 第1卷第4期,1928年6月,扉页。沈从文:一个天才的通信,上海:光华书局,1930年,第18-27页。沈从文:不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