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村振兴视域下的农村文化建设路径研究_白双翎.pdf
下载文档

ID:2733934

大小:1.89MB

页数:3页

格式:PDF

时间:2023-10-1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乡村 振兴 视域 农村 文化建设 路径 研究 白双翎
-61 -农业经济 2023/2【农村发展】乡村振兴视域下的农村文化建设路径研究白双翎 摘 要:根据乡村振兴战略的总内涵,乡村文化建设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本文将从村民的切身利益入手,分别从历史困境和现实问题,理论维度和实践维度出发,分析当前我国乡村文化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并提出相应的解决途径。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文化;困境与问题;建设路径新时代,解决好“三农”问题仍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分析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之后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2018 年 9 月 27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中明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序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党的十九大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村民是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发展的原动力,也是乡村振兴的最终落脚点。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为人民群众,共享成果的也是村民。这体现了我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乡村文化振兴是历经八年全面脱贫之后人民对乡村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巩固来之不易的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必要手段,是乡村振兴的“根”与“魂”,同时也是乡村振兴的精神支持和智力保障。一、乡村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文化振兴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建设内容,但恰恰与乡村振兴的多重价值目标耦合,加快推进乡村文化建设,才能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推力和精神动力。(一)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精神指引和保障乡村文化可被描述为历史上在广阔的乡村地区生活的群体为适应环境而发展而来的器物、技术、知识、风俗、伦理道德、艺术等。它是一个复杂的整体。乡村作为人的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是结合在一起的一个天然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内,基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长期互动和相互统一形成了独特的乡村文化,并规范着人、自然与社会的基本关系结构,维系着人们正常的生产秩序和生活秩序。人是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而人们的行为又受文化的规范和制约,乡村文化振兴的推进同乡村产业、人才、生态、组织振兴交融互补,发挥“精神导航”的作用。首先,文化具有整合道德规范、凝聚共同体的作用。乡村文化振兴,能增强对乡土社会的认同和凝聚力,有助于凝聚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合力。第二,良好的乡村文化有助于解决村民道德失范问题,提升科学、文艺素养,推进农村整体现代化进程。第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包含经济、政治、生态、思想观念方方面面,它指引人的行为,不能将文化振兴视作乡村振兴战略中单独的一部分,它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精神指引和保障。(二)乡村文化建设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灵魂所在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乡村文化建设是以改善乡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的过程,所以乡村文化建设是现代化发展的灵魂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不仅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也要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首先,文化振兴就是要保证优秀乡土文化的延续,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传统精神,历时性的来看,它们因历史、地理环境不同具有独特性,共时性的来看,它们都是我国宝贵的物质、精神文明遗产。其次,乡村文化振兴就是要提振乡人的精神风貌。精神风貌、道德水准反映了文化深层次对人的形塑,乡村文化振兴要用新时代先进文化根本形塑乡村的道德规范。二、乡村文化建设的历史困境与现实问题(一)乡村文化认同感的缺失传统乡村在经济、政治、社会、生态等因素互相作用的张力中快速消亡。乡村调查显示,2000 年,我国自然村总数为 363 万个,到 2010 年已锐减为 271 万个,这意味着每天要消失 200 多个。村落消失不仅意味着村落里的社会景观、建筑、雕塑等重要物质性文化载体的消失,也意味着许多具有独特地域性的社会风俗、民间信仰、仪式等乡村文化的消失。这种传统文化民俗的消失,导致人民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也逐渐丧失。相对于城市来说,乡村往往是很多人魂牵梦绕的地方。在现代性的冲击下,传统乡村文化在不断消解。乡土文化的保留能让更多人留住乡愁,对于乡村振兴来说,-62 -农业经济 2023/2【农村发展】重塑乡村文化的认同感至关重要。(二)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单一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是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缩小与城市的差距。那么经济发展对于农业和农村来说至关重要,文化的经济功能自从被发掘以来,乡村文化产业建设将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只有实现乡村文化产业化,才能带动经济的相应发展,那么其核心问题是产业发展方式的选择。无论是从历史到现在,乡村的文化产业发展相较于城市来说,都相对落后。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式也较为单一。借助文化产业发展成了一段时期以来乡村发展的重点。很多乡村的同质化项目,导致“农家乐”“民俗表演”等几乎在每个乡村大力开展。脱离实际的产业发展并不能够带来经济利益的提升,相反还出现很多不当竞争,很多地区为了争某一历史名人在新闻媒体上互相抹黑。(三)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弱化乡村的物质丰裕后,村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更加丰富,渴望文化生活上的多样和充实。不少地区大量公共服务设置与场所,例如图书馆、文化公园、文化广场等。可惜的是,因为文化人才的不足、管理模式的缺陷等问题,利用效率不高甚至被闲置。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资源的浪费,而且在管理体系上不够人性化,对于村民的需求不能够满足,所以老旧的设施和资源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制约。陈波(2018)认为农村公共空间的普遍弱化是文化建设中最大的问题,公共文化供给失衡、传统价值认同危机、建设主体空心化是其主要表现。5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作为承载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在文化振兴中应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精神文化的需求,给人们提供在文化实践中获得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的空间和机会。(四)乡村文化人才的流失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根据最新数据显示,2021 年全国农民工总量 29251 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 17172 万人。40岁及以下农民工所占比重为 48.2%。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出走农村,流入城市工作或定居,使得农村的空心化程度日益严重,人才的大量流失使得乡村文化建设缺少了关键一环。农民工生活在城市与乡村环境的不断切换之中,乡土观念逐渐淡漠,丧失了乡村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乡村不再作为精神寄托的依归所在,乡村文化不再是承载着乡愁的“精神家园”。(五)乡村文化制度建设不完善国家对乡村文化建设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促进了乡村文化建设的发展,但是一些现存的乡村文化建设模式仍存在问题。第一,“自上而下”的管制模式,重视行政命令的直接管理,而忽视村民群体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性;第二,根据政策实行“一刀切”,不考虑乡村文化历史、地域特点,极易造成文化上的同质化;第三,一些基层干部领导没有整体的理解乡村文化振兴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地位,存在“重经济发展、轻文化建设”的思想,不能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的关系,忽视文化建设在乡村社会建设中的支撑与动力作用。三、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文化建设的路径(一)对乡村文化的价值重建1.提升文化自觉与文化保护意识。农村居民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乡村文化价值重建的内在原因。提升农村的文化自觉与文化保护意识是当前文化建设的重点。现代乡村在道德碎片化的窘境中丧失了乡村文化的认同基础,产生了“文化秩序危机”,走出这一危机,就要依靠对乡村文化再认同基础上的价值重建,同时建立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互哺”机制。旧的价值体系被破坏,农民经历着剧烈的新价值观的洗礼,功利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但适应乡村新的经济社会环境的新价值体系还没有建立,丧失了历史感和归属感。价值观念的碎片化体现在文化实践中,蕴含丰富历史的古院落、祠堂遭到过度开发失去原始风貌;传统手工艺品打不开销路,收入微薄,传承人面对经济压力,主动放弃传统技艺。对于古院落、祠堂我们应该加大保护力度;扶持这些传统手工艺人、非遗传承人能够继续自己的发展,这是文化价值认同的重要手段;保护好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寨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这样才能够提升乡村的文化保护意识。2.加大对乡村文化资源的普查和整合。针对民间艺术、工艺技巧、传统风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常面对无人继承的窘境,南京市一直以来对乡村地区针对历史文化资源陆续进行了重点保护与分步开发。宁夏回族自治区在 2022 年针对全区的文化和旅游资源进行普查,在重点地区采取科学办法对乡村的文化资源进行了解。这有利于一些特色村落,传统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遭到破坏甚至消失有全方位的了解。(二)发展富民的乡村文化产业1.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中的配置作用。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把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更好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通过文化产业化,把文化和经济的协同发展效应发挥至最大。引入社会资本,引进有发展前景的文化产业项目。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形成文化产业链体系才是关键。不同的乡村资源特色要打造不同的市场,因地制宜发展本地优势产业,形成差异化的竞争优势。这样才能够带动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比如很多乡村带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那么在保护好环境的基础上,应大力发展文化旅游,除配套的餐饮住宿产业之外,更应该拓展市场,让文创产业和种植业、养殖业有机结合在一起,享受自然风光的同时,销售本地产品,带领更多人走向致富;比如很多乡村有传统文化的底蕴,就可以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发展不同的产业,青少年可以作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基地,寓教于乐,企事业单位可以做潜移默化的文化滋养,作为红色文化旅游-63 -农业经济 2023/2【农村发展】基地等等。2.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有效引导。在有效市场的引领下,政府也应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发挥有为政府的积极作用。伴随着浙江省南浔古镇第六届湖羊文化节的开幕,南浔这座江南水乡古镇,热闹非凡,吸引着无数人纷至沓来湖羊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湖羊产业发展良好,利用这一天然优势,在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带领下,通过对湖羊文化的挖掘打造湖羊文化节,塑造湖羊品牌,通过文化旅游、品牌 IP 塑造,实现一村一产带动村民致富。(三)提高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1.扩大乡村文化惠民工程覆盖面。针对乡村现状,推动文化惠民服务从普惠性向针对性转变。浙江嵊州乡村把握当下乡村文化需求的特点,充分利用春节、国庆等假期,将各类资源向中心村倾斜,向妇女儿童老人群体倾斜;体现当地文化特色,将越剧、吹打、目连戏、舞龙等一批极具特色又深受群众欢迎的好节目送到农村;开展跨地域的文化活动,适当恢复部分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庙会、节庆活动,开展镇村级文化走亲等,促进各乡镇、各村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2.尊重村民意愿整合公共文化资源。高效开展乡村振兴工作,必须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公共文化对于农民来说,是精神文化生活的具体体现。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需要根据村民意愿进一步拓展其内涵,整合不同系统的公共资源。公共文化服务首先要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在走访农村后发现,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较为单一,大部分都在家刷手机得到外界信息,传统的媒介已经淘汰,但村民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和供给不匹配。比如村民希望设置广场舞及公共活动的场所,就应该建设开放;其次,要开发新的社会功能,很多村民在医疗、教育、卫生等方面都存在着知识盲区,那么提供社会救助或者医疗宣传、教育培训等等都是满足村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尊重村民意愿整合文化资源才能够真正为民所思所想。(四)“栓心留人”激发乡村文化振兴活力1.拓宽人才发掘渠道。“不拘一格降人才”同样适用于乡村文化人才的发掘。创新乡村人才的招募方式,引导大学生青年返乡创业,鼓励进城务工人员为乡村文化建设贡献能量。对于文化建设方面的人才,往往不需设限,因为很多乡贤能士更能够理解乡村、热爱乡村。村民也更愿意与这样的带头人发展乡村,各类人才的发展要集聚大家的智慧,才能够为乡村文化的发展增添动力和活力。2.用心用情留住人才。农村大学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