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村艺术区空间活力营造策略及方法探析_刘蕊菡.pdf
下载文档

ID:2733860

大小:1.49MB

页数:4页

格式:PDF

时间:2023-10-1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乡村 艺术 空间 活力 营造 策略 方法 探析 刘蕊菡
2023年第1期102GANSU NONGYE乡村艺术区空间活力营造策略及方法探析 刘蕊菡,陈书芳*长沙理工大学 设计艺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摘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艺术同乡村结合已成为我国乡村转型发展的新方向,乡村艺术区也逐渐进入大众视野。但从整体情况上看,我国乡村艺术区的发展仍存在空间活力不足的问题,导致发展建设后继无力。本文以乡村艺术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乡村艺术区的形成机制,并对乡村艺术区的概念进一步界定。探究乡村艺术区的发展困境,认为要营造具有空间活力的乡村艺术区要对人群结构、业态发展、空间氛围三个层面提出策略,结合具体空间设计方法,唤醒乡村艺术区空间活力,推动乡村转型发展。关键词:乡村艺术区;空间活力;营造策略中图分类号:J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19(2023)01-0102-04作者简介:刘蕊菡,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景观设计。E-mail:通信作者:陈书芳,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景观设计。E-mail:自圆明园画家村算起,我国乡村艺术区已发展了30余年。随着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等一系列发展战略的提出,乡村艺术区同乡村在转型发展结合在一起,重新受到了社会的关注。然而,在发展过程中却呈现出空间活力不足的情况,缺乏较强的人群集聚能力与活动激发能力,在乡村转型的建设大潮中后继无力。目前,学界关于艺术区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对乡村艺术区难以提供系统的理论指导,且我国乡村艺术区的发展起步较晚,因此缺少相应的经验与思路。在此情况下,有必要提出乡村艺术区的空间活力营造策略与方法,唤醒乡村艺术区的空间活力,为乡村发展提供助力1。一、乡村艺术区的形成机制及概念界定目前,乡村艺术区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仍然是一个模糊、多元的概念,需要进一步进行界定。从乡村艺术区的形成机制来分析,主要分为两个阶段:早期的乡村艺术区以画家村为主要形态,出于空间成本和创作环境方面的考量,部分艺术家自发聚集于某村庄进行艺术创作与居住,通过艺术家特有的集群性逐渐形成规模,如18世纪出现的法国巴比松艺术聚集区,以及国内的圆明园画家村、深圳大芬村、都江堰聚源画家村等。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乡村艺术区不再仅作为艺术创作的空间载体,艺术区与乡村转型的有机结合已成为乡村艺术区新的发展方向。后期的乡村艺术区主要由政府或企业主导进行开发或改建,通过政策或福利吸引艺术家入驻,发展新型产业链,赋予在社会结构变动中日趋衰落的乡农业文化DOI:10.15979/62-1104/f.2023.01.0042023年第1期GANSU NONGYE103农业文化村新的生产结构动力,如大芬艺术村、河南石佛村、山西许村等2。因此,本文把以艺术为导向促进乡村空间再生产的艺术聚集区定义为乡村艺术区。二、乡村艺术区的发展困境(一)社会结构复杂,群体凝聚力不足我国农村人口受教育水平相对偏低,村庄空心化、老龄化现象严重,原住村民对于新鲜事物接受度不高。艺术区的建设必然会使得艺术家、企业、商户等多方群体的加入,作为主人公的村民对于外来群体和艺术区建设规划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各方群体着重于短期的利益,并没有将个人利益与乡村艺术区的长远发展联系起来,群体凝聚力不足,矛盾频发。(二)业态发展受限,缺乏核心竞争力乡村艺术区在发展初期难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产业构成基本为少量的艺术作品销售,对于经济带动效果微弱。没有以艺术为核心凝聚传统产业发展新型产业链,只是城市的业态进行简单移植,在艺术区内开设餐厅、超市、酒吧、民宿等商铺,商业空间过度挤压艺术文化空间,乡村艺术区核心要素逐渐缺失,导致进一步丧失核心竞争力。(三)空间规划混乱,改建同质化严重由于早期乡村艺术区的偶发性,导致早期的艺术区并没有进行合理规划,用地布局混乱无序,大量房屋生活、创作、商业等空间处于混合使用状态,基础设施建设不健全且缺乏管理。尽管后期政府、企业介入到了艺术区的建设规划之中,但较少对乡村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与研究,改建后的艺术区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村庄的基础建设,但并不符合当地的文化和乡村风貌,艺术区形象千篇一律,均质化、同质化现象严重3。三、乡村艺术区空间活力营造策略根据上述乡村艺术区发展困境,本文针对人群结构、业态发展、空间氛围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空间活力营造策略。(一)共生模式增强社会凝聚力政府应在艺术区的建设中起到规划、支持和保障的作用,打造一个政府支持、企业投资、艺术引导、村民互动、游客参与的共生模式。通过共生模式,将个人利益转化为群体利益,自然会减少摩擦,进而增强社会凝聚力。首先,要保证当地村民在艺术区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乡村转型发展归根到底是要改善村民生活品质,提高村民经济收益。村民除了租赁房屋获取收益,还可以通过村集体资产入股市场投资主体或政府成立的股份制管理公司,以房屋、土地等资产入股的方式获取分红;其次,通过有力的政策福利吸引艺术家到艺术区进行生活创作,保障基本的创作成本和稳定宁静的环境。艺术家在获得稳定的创作生存空间后,要发挥艺术的社会职能,传播乡村文化,提高艺术区的文化价值;最后,要建立严格的商业准入制度,企业进入艺术区时应以艺术区的整体利益为重,从可持续的角度出发,进行商业运营和开发,以艺术为核心发展衍生业态4。在共生模式作用下建立起基础设施完善、生态良好、艺术氛围浓厚的乡村艺术区,进而推动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二)文化创意拓展新型产业链 应对村庄的原始艺术生态进行分析,厘清艺术发展定位,分类扶持培育。对于拥有原生传统艺术的村庄要尽量保护原生艺术,而没有民间艺术传承和历史文化遗产的普通村庄则要积极发展契合的艺术形式。无论是以旧融新还是以新融旧,在进定位时都应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特色,找出当代艺术同乡村精神文化的结合点,围绕定位目标打造IP主题,通过文化创意积极拓展产业链,促进乡村综合产业的发展5。开展主题文创系列产品、展陈空间及活动,小到首饰、餐具、服装、农副产品,大到室内外空间、主题艺术活动,全面激活艺术空间创意,拓展乡村营收途径,形成广泛的以艺术为中心的乡村文化产业2023年第1期104GANSU NONGYE链。同时结合短视频、表情包、公众号等新媒体手段进行多方位展示和广泛营销,扩大品牌影响力。以完善的艺术产业链融合乡村传统产业,通过品牌效应带来空间的活力,全面拉动传统乡村的经济增长产业6。(三)公共艺术营造空间氛围感乡村艺术区的焕活需要营造空间的艺术氛围,打造艺术区整体形象。通过公共艺术作为焕活的切入点,展现乡村文化、增加空间趣味、促进交流互动,进而营造空间氛围。公共艺术的介入,不仅包括墙绘、雕塑、互动装置等静态艺术作品,还包括艺术节、艺术展览、主题展演等动态艺术活动。通过静态艺术作品塑造公共空间艺术形象,结合艺术活动唤醒空间活力。首先,对乡村公共空间进行美化,辅以完整的配套设施,结合当代艺术形式对能够体现乡村生产活动与风俗文化的物品进行再创作,转化为公共装置或景观小品,展示乡村特色视觉景观;其次,举办各类艺术文化活动能为艺术家提供交流的场所并最大程度吸引外界的关注,产生品牌效应,推动经济发展。例如日本的“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原本村庄空心化现象严重,通过开办艺术节,以艺术家的力量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使得旅游业生机蓬勃发展7。四、乡村艺术区空间活力营造方法 物质空间的活力营造还要结合具体的设计方法,在尊重保护民风民俗和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对空间的功能、肌理以及场景进行营造,塑造物质空间地域特色,体现乡村精神内涵。(一)尊重建筑格局,更新空间功能 不同的建筑格局代表着乡村相应的历史文脉,对乡村的规划建设应当尊重当地原有的建筑格局,在原有格局的基础上通过局部更新的方式为乡村建筑带来新的使用价值。通过信息整合,对可利用的建筑进行整体规划与更新设计,植入新的功能与产业,在避免破坏地域性的基础上对建筑进行保护与更新利用。在规划和更新中需要综合考虑乡村艺术区的功能需求,合理划分空间,按照需求划分居住、创作、商业、艺术展示等功能区域,注重功能分区的弹性分布,各个功能应该实现功能错位,满足不同需求。结合建筑格局与场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规划,将贯穿主要交通流线的空间构建为公共区域,设置餐饮、文创商店、艺术展馆、艺术体验等商业及艺术展示功能区,方便游客能便捷到达;对于次要交通流线的空间,具有半私密性的特点,在远离喧嚣的同时又能同外界保持交流,因此可以设置艺术工作室、研学中心等创作空间;而在远离交通流线的空间,有较强的私密性,可以减少人流及噪音对其造成干扰,因此设置村民住宅、乡村民宿、艺术家起居室等居住功能8。(二)保护原生景观,传承空间肌理乡村的原始景观具有历史带入感和呈现感,在设计时再造空间应与乡村的原始景观相呼应,在追求艺术独创性的同时,最大程度保护乡村原始景观,为原始景观在新的历史环境中重塑活力。乡村原始景观可分为植物类的软质景观和石料、木材、混凝土等硬质景观,软质景观强调的是审美功能,而硬质景观更多的体现使用功能。在设计软质景观时,要考虑当地的地势特色,因地制宜,利用乡村独特的地势高差来打造景观层次。硬质景观对于乡村地域性的影响通常要大于软质景观,也更能够体现空间肌理,在更新设计中要注意材料的选择。传统材料的使用是乡村艺术区地域性设计的体现,应用本土建材、原生材料、工艺器具等,赋予空间乡土风味,传承乡村空间肌理,使得原有村庄风貌得到可持续的渐进式发展,在更新中形成新的肌理美感9。例如,山东凤凰措的空心村改建项目,在保留原始肌理、旧建筑、树木的基础上,进行新元素的介入。使用老房子坍塌留下来的暖黄色老石头,同时结农业文化2023年第1期GANSU NONGYE105农业文化合混凝土和耐候钢板,更新中形成了新的肌理美感。(三)活化文化资源,重塑场所精神 乡村文化资源在乡村艺术区建设中往往被大规模的展陈,静态的展示使人们感到乏味和距离感。随着时代发展,乡村文化的动态化激活才是乡村艺术区的可持续发展方向,将文化资源进行动态展示,通过沉浸式的互动体验重塑乡村场所精神。首先,要挖掘乡村的乡土文化资源,提取乡村景观元素符号,形成原始元素积累。将乡土文化资源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自然特征、传统建筑、生活器具等物质文化遗产,二是民俗文化、传统技艺、乡土哲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次,将乡土文化资源动态激活。对能够体现乡村场所精神的物质空间进行整理和规范,同乡土文化资源结合,进一步发展体验化、互动化文旅产业。利用当地传统居民住宅或传承遗留下来的手工作坊,展现村落重点非物质文化的生产过程,开拓互动体验式空间,形成新的文化产业链条。沉浸式的交互体验拉近了游客与当地文化之间的交流,在激活乡村文化、重现乡村传统场景的同时有效形成了新的文化体验产业。四、结论乡村艺术区对我国乡村实现产业升级和活化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逐渐成为地方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但在具体的建设实践中,艺术区的建设通常只关注物理空间的再造,同质化的建设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乡村的地域性。本文基于乡村艺术区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从人群结构、业态发展、空间氛围三个方面提出宏观策略,结合具体设计方法,以旧融新,在空间再造的同时保护乡村的地域性和生态性,营造空间独特的艺术氛围与乡村文化氛围,使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艺术区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唤醒乡村艺术区空间活力。乡村艺术区作为一种新的空间现象,目前还处于初期探索阶段,希望本研究为乡村艺术区的发展及乡村建设投入力量,促进乡村转型发展。参考文献:1荣洁.中国艺术区空间分布三维度分析J.中国文化产业评论,2021,30(1):249-261.2秦竩.当代艺术与宋庄的三重解读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3陈炯.艺术振兴乡村的策略与方法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1,35(2):163-1724王晓冬,余顺利.公共艺术介入乡村景观的策略研究J.建筑与文化,2021(12):207-208.5(法)卡特琳格鲁.艺术介入空间M.姚孟吟,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6张为民,程熠.乡土艺术村景观更新的共生发展路径探析J.美术观察,2019(7):71-72.7施爱芹,董海奇,郭剑英.IP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