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乡村
振兴
背景
农村
生态
经济
协同
发展
思考
王邦辉
第17卷第2期南方农业2023年1月Vol.17No.2SouthChinaAgricultureJan.2023149149王邦辉,谢晓飞.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思考 J.南方农业,2023,17(2):149-154.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思考王邦辉,谢晓飞(江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赣州 341000)摘 要 纾解农村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促进二者协同发展,仍是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关系表现为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农村生态与经济实现协同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然而,我国农村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受制于轻生态的理念困境、生态建设相对滞后的实践困境及基层干部与农民的主体困境。现实制约农村生态环境与经济协同发展的多维因素主要有人口膨胀、企业生产、城市规划、环保意识、法治建设等5个方面。为适应协同发展需要,必须在转变产业结构、合理规划布局、生态型农村建设、生态环保意识、完善法律法规这5个方面实现农村生态与经济发展的同频共振。关键词 农村经济;生态文明;环境治理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ki.1673-890 x.2023.02.047党和国家对农村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问题高度重视,生态与经济的协同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1。由此可见,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农村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势必成为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新时代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与有力举措。1战略地位:农村生态与经济实现协同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务农重本,国之大纲,“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2。由此可见,对“三农”问题的格外重视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也是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内容,以及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重要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从农业、农村和农民协同发展的整体性,从“三农”工作与新型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绿色化协调发展的联动性这两个维度回答了新时代“三农”问题。因此,以“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视域拓宽新时代“三农”协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视界,正确揭示新时代“三农”协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逻辑,为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提供逻辑框架。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国家整体经济面貌焕然一新。但我国城镇化发展曾长期盲目追求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规模,相对忽视了发展的质量问题,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未能做到协同发展,因此生态破坏现象频发。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问题仍较为严重,生态系统失衡、资源匮乏、土地退化等问题依然严峻。事实证明,这些生态问题不仅破坏了城镇化进程中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环境条件,分散了资金在经济领域的投入,还驱走了部分经济发展所需的人才和投资者,同时限制了经济发展的资源获取,导致产业发展乏力。经济与生态建设之间存在的这种互动机制表明,经济必须要与生态协同发展,才能实现“双赢”。党的十八大报告已明确提出要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的路子,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收稿日期:2022-12-04基金项目:江西理工大学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项目“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中公众参与机制研究”(XY2021-S139)。作者简介:王邦辉(1998),男,江西赣州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E-mail:。第17卷第2期南方农业2023年1月Vol.17No.2SouthChinaAgricultureJan.2023150150党和国家历来重视经济与生态的协同发展问题,因此无论是从当前发展现状还是从整个国家的发展趋势来说,研究城镇化进程中经济与生态建设之间的协同关系,针对两者之间在协同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都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协同是指两个系统之间或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两者协调达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实现共赢。城镇化进程中,生态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维持良好的生态系统环境,生态建设的完善有利于促进经济健康平稳发展。两者的协同发展可以同时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两者的协同发展也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具体表现在以下 4 个方面。1)生态环境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离开生态环境,人类将无法从事物质生产活动,尤其是在农村环境下,经济发展对农村生态条件状况更为依赖,迫切需要对农村生态环境进行一系列的开发与利用,乡村振兴离不开生态环境的振兴。2)健康良好的农村生态状况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生态兴则农村兴,当今越来越多的乡村通过合理的开发利用,将当地的生态资源转化为切实的经济优势,且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满足绿色产业与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实现产业兴旺的经济效益与生态宜居的生态效益的统一。3)良好的经济发展条件有利于提高乡村环境治理水平。以 GDP 发展、增加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客观上给乡村地区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环境问题,而良好的经济发展状况可为农村地区的环境整治提供经济支撑,为乡村振兴事业提供强有力的经济保障,如村容整洁、土地改造、治污款项、更多数量与更高质量的乡村基础设施等。4)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生态建设而言是一把“双刃剑”,需掌握一定的度,以维持二者的和谐状态。乡村振兴实践过程中既要注重生态效益,也要注重经济效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一对“矛盾”,如何处理好乡村发展过程中的经济与生态问题,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2现有困境: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面临的三重困境2.1 轻生态的经济发展模式破坏农村生态平衡2.1.1 加重乡村环境污染在城镇化进程中,轻生态的发展模式致使环境污染更加严重。1)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镇人口和工业企业的数量急剧增长,大量人口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产生了大量污水,大大超出了生态环境自净能力的承受范围,造成了环境污染。这些污水向地下渗透对周边土壤环境及地下水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2)城镇粗放型经济生产方式加重了环境污染。由于我国资源利用技术水平有限,导致部分资源无法充分利用,在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大量污染物质,造成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环境污染;同时,人们环保意识较为薄弱,再加上治理污染成本较高,部分企业未采取任何处理措施就直接排放生产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三废”,给环境带来了严重污染。另外,由于郊区农田多闲置且低价,城镇化进程中城市的固体垃圾大多都集中到农田进行焚烧或挖坑填埋,直接污染了农田土壤。2.1.2 导致生态系统失衡在城镇化进程中,轻生态的发展模式导致了生态系统失衡,其主要原因包括服务于经济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房地产商炒楼带来的盲目扩建和景区不注重管控人流等 3 个方面。1)便捷的交通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城镇化进程中,逐步向郊区和边远地区铺设公路是必然的。为使道路更短,在铺设公路的过程要开隧道、平山丘、填湖泊、占农田,而这种行为直接破坏了湖泊和林地的生态系统,导致部分动植物死亡、种群数量减少。同时,硬化的水泥路阻碍了地表水的下渗,影响了水循环,使地区降雨量出现差异,影响了当地气温,形成了温室效应。2)从2001 年开始,我国城镇房价不断上涨,楼层越建越高。为满足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需求,向郊区扩建住房、厂房成为一种选择,在这个过程中,对森林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造成了破坏。3)在城镇化进程中,旅游业的发展十分迅速,但在旅游业发展初期,不注重控制旅客数量,导致景区生态环境负荷超载,逐渐开始退化,且河流、湖泊、农田等生态系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例如九寨沟风景区,有专家学者称,若不注重管控游客数量,20 年后,九寨沟风景区的自然环境将彻底退化。2.1.3 加剧资源能源浪费在城镇化进程中,轻生态的发展模式加剧了资源能源的浪费。1)城镇化进程中,城市人口爆炸式增长,消费需求和消费方式不断变化,企业为适应变化,满足市场需求,不断扩大生产。而我国能源利用效率较低,按 2011 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技术,每吨第17卷第2期南方农业2023年1月Vol.17No.2SouthChinaAgricultureJan.2023151151能耗兑换的国内生产总值约 6 500 元,折合 941 美元。而日本每吨消耗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约为我国的9倍,英国约为我国的 4 倍、法国约为我国的 5 倍。在轻生态理念和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的能源消耗速度持续增大。2)我国在城镇化进程中,城市开发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布局,很短时间内就要翻新、改造和重建,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同时,城市公路等配套基础设施跟不上经济的发展步伐,城市未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无法充分发挥基础设施的作用,也造成了资源浪费。3)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指标是造成资源浪费的重要原因。政府为了追求经济发展规模和工作业绩,无节度地投资建设新工程,开设不合理项目,造成了资源浪费。2.2 实践困境:生态建设的相对滞后阻碍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2.2.1 生态资源的短缺严重阻碍经济的持续发展经济发展中,生产生活所需的大量资源都是从自然生态中获取的,如水资源、土地资源、化石燃料等。生态的良性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物质前提,而自然的生态资源十分有限,再生产时间长。生态资源的逐渐短缺使生态环境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下降,阻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例如,近年来我国经常出现的城市地陷问题,地陷多数是由于城镇化进程中经济发展的水资源供不应求而过度开采地下水造成的。为解决资源短缺问题,需投入大额资金,但也分散了资金对经济的支持度,延缓了经济发展。2.2.2 生态环境的恶化致使人才流失、引资困难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的恶化不仅降低了发展质量,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还导致了高素质人才流失,提高了招商引资难度,最终导致农村发展后劲乏力,而人才投入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键。同时,生态状况是衡量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尺,区域生态的恶化会影响投资者对当地的发展评估和投资。生态环境的恶化、资金流入的减少及人才的流出,导致企业难以长期健康发展,使得部分企业选择外迁,进而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2.2.3 大量治污费用大大延缓乡村经济发展进度2014 年,我国全面实施了一项重大污染防治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据统计,该项目总投资超过 2 万亿元,且只是水污染治理的投入。当前,我国还存在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噪音污染等生态污染,仍需投入巨额资金进行生态治理。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现状产生了大量的治污费用,陷入污染与治理的恶性循环,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的经济发展,导致污染治理的巨大支出直接减少了国家对其他经济项目的资金投入,延缓了经济发展步伐。2.3 主体困境:基层干部主体困境与乡村治理中农民主体困境2.3.1 乡村基层干部主体困境乡村振兴战略强调人才建设,只有让更多人才参与乡村振兴事业,吸纳更多的人才扎根乡村、服务乡村,乡村振兴的目标才能实现。在人才梯队和人才群体中,基层干部最为特殊,我国的所有涉农政策最终都要由县乡政府执行,基层干部对于我国在广大农村地区推行的任何改革项目都起着重要作用3。尽管基层干部在基层治理中始终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主体性作用,但在近些年乡村社会边缘化的背景下,基层干部也陷入了诸多困境4。现阶段,我国乡村基层干部主体主要面临 3 方面压力。1)工作内容的繁重压力。农村基层干部经常由于服务设施较差、服务难度较高、服务内容跨度较大、服务水平要求较高等原因忙得焦头烂额,在“百姓事、无小事”的国家意识形态宣传中,基层政府需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5。因此,在工作压力这一方面,农村基层干部很难有自主可支配时间创造性地治理乡村,很难有充足的时间精力解决农村经济与生态协同发展的问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