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乡村
文化
质量
振兴
内在
逻辑
进路
张志胜
收稿日期 20220618 基金项目 安徽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项目“乡村文化振兴中农民需求表达研究”(SK2020A0010)。作者简介 张志胜(1974),男,安徽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主任,教授。王珺玮(1998),女,安徽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2022 年第 4 期总第 121 期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No.4 2022Total No121乡村文化高质量振兴的内在逻辑与可为进路(安徽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安徽蚌埠 233030)摘要乡村文化高质量振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题中应有之义,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以及价值逻辑的三维向度构成了乡村文化高质量振兴的出场背景。推进乡村文化高质量振兴,既是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传统的赓续,也是夯实乡村振兴精神基石的现实需要,还是促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面对内生文化振兴主体缺位、外部主体参与度不高以及文化振兴客体遭遇过度开发等现实梗阻,亟需唤醒农民文化振兴的主体意识、激活乡村文化的价值密码,并不断创新其体验形式,以协力筑牢乡村文化高质量振兴的根基。同时,地方政府要发挥好主导作用,基层治理组织需履行好保障之责,企业应多形式地助推,社会组织和在外乡贤也应积极参与,进而汇聚成为推动乡村文化高质量振兴的强大合力。关键词乡村文化振兴;高质量;内在逻辑;可为进路 中图分类号 D422.6 G2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16639(2022)04002107一、问题的提出与文献综述乡村要振兴,文化需先行。高质量振兴乡村文化既是“一个赓续血脉、培元固本、凝神铸魂、启智增慧的战略性大事”1,也是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与精神支撑的重要基础。对乡村居民而言,没有繁荣兴盛的文化,物质生活即使再富裕,也缺少精神和灵魂。然而,随着新型城镇化、市场化进程不断加速,乡村文化因受城市文明和西方文化的冲击而日显衰落,一些村庄由于人口的大量流失而沦为留守、荒芜之域以及游子们记忆中的“故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均强调指出:“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2 如此一系列重要的论述不仅具有针对性和时代性,也深刻反映了“现阶段中国农村精神文化领域面临的突出矛盾”3。此外,近年来的中央一号文件均对文化振兴提出了相应要求。可见,推动乡村文化高质量振兴既是一个学术性问题,也是一项促进农民精神生活向更高层次跃升的现实议题。作为赋能乡村全面振兴以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牵引力量,文化振兴已成为乡村文化建设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围绕这一话题,学者们从多个方面展开了研究,取得了丰富成果。既有研究主要从两种路径展开,一是学理层面的诠释,主要是解读乡村文化振兴的价值意蕴与时代意义,学者们或是从历史溯源、时代选择、农民需求等角度来肯定文化对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支撑作用4;或是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5、民俗文化6、红色文化7 以及“乡规民约”8 等不同类型文化的内在价值及其在乡村振兴中的具体体现。二是实践层面的思考。研究者从振兴主体缺位、服务供需失调、传统文化衰落、传承人才流失等维度来诠释乡村文化振兴所遭遇的困顿9,将乡村产业空心化、振兴规划欠全面、内生动12张志胜王君玮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 年第 4 期力缺乏、外部支持不足、传统信仰衰退以及宗族影响力变弱等视为主要原因10。继而提出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11,大力增加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12,努力培育一支优秀的文化振兴队伍13,尊重农民意愿及其主体地位14 以及推动多元主体协同合作15 等等。这些研究为助推乡村文化的高质量振兴提供了有益参考,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作了理论铺陈,但未能揭示乡村文化高质量振兴的内在逻辑与时代意蕴。从历史、实践以及价值逻辑的三维向度来看,推动乡村文化高质量振兴既是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传统的赓续,也是夯实乡村振兴精神基石的生动实践,还是促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因此,探讨乡村文化高质量振兴的内在逻辑、现实梗阻及可为进路,不仅有助于“知其然”,也有利于洞悉“其所以然”。二、乡村文化高质量振兴的内在逻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乡村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存在可提升的空间,实现高质量振兴成为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的主旨议题。而要合理诠释乡村文化高质量振兴的出场背景与未来愿景,首先得从乡村文化振兴的历史、实践以及价值逻辑等向度来理解为何要实现高质量振兴。(一)历史逻辑:赓续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传统自从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是乡村优秀文化的坚定守护者、积极引领者、忠实传承者和创新发展者16。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农民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自身文化建设使命以及具体国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中国化的乡村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建设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文化建设道路以及新时代乡村文化的振兴之路。瑞金和延安时期,我们党将文化作为塑造农民革命意识的重要武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借助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教育重塑农民的价值观,通过扫盲运动来提升他们的文化素质,进而形塑他们对新制度的政治认同,就成为我们党执政初期的乡村文化建设主旨;改革开放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以思想道德教育为抓手,引导农民自觉开展健康的文化活动,充分发挥文化在乡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情感调节作用,则是该阶段我们党建设乡村文化的主要思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增强农民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为切入点,以传统优秀文化为载体,以红色文化为依托,以科学文化为起点,将文化振兴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概言之,高质量建设乃至振兴乡村文化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根据不同时代的要求适时予以推进和创新,且给予科学的理论指导。这些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为我们在新时代高质量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以及扎实推动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二)实践逻辑:夯实乡村全面振兴的精神基石高质量振兴乡村文化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内在需要,可以为其他四个方面的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首先,乡村文化的高质量振兴可以加快其他四个方面的振兴步伐。乡村文化的精髓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凝结了先民们的精神智慧,若融入渗透于其他四个方面的振兴中,则能发挥价值引领与精神动力作用。譬如,产业振兴以农民为主体,文化振兴不仅能增加乡村产业的文化附加值,还能帮助农民提高文化素质、生产技能和科学素养,使他们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继而助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另外,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人,人才振兴又与文化振兴紧密相连。此外,发掘乡村传统文化中生态文明意蕴,引导农民生产和生活方式“绿色化”,将村庄建设成“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家园,即是乡村文化高质量振兴的生动体现。其次,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17。乡村振兴的终极目标是使农民生活富裕、精神富足,精神富足依赖于乡村文化的高质量振兴。促进乡村文化高质量振兴与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同频共振”,将传统文化的精神意涵和时代价值“嵌入”乡村振兴的各领域与全过程,便受到党和国家的政治话语和政治任务的驱动18。如此,既能在潜移默化中重塑农民的行为方式、精神风貌、价值取向,还能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进而使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获得更多的精神营养。(三)价值逻辑:促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既离不开充盈的物质基础,也离不了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生活。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22譬如,以“文化+”助推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可以推动乡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2022 年第 4 期张志胜王珺玮:乡村文化高质量振兴的内在逻辑与可为进路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19。实践中,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农民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得到了扎实推动,而促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离不开乡村文化振兴,高质量振兴乡村文化,既可以增强农民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也能纾解乡村文化建设相对滞后以及城乡之间公共文化服务不均衡等问题,进而提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支持农民自发组织开展村歌、“村晚”、广场舞、趣味运动会等体现农耕农趣农味的文化体育活动20。于是,以农民的兴趣和爱好为导向,坚持传承与弘扬并重、合理借鉴域外经验以及充分彰显乡土特色等原则,多主体、全过程、多进路推动乡村文化高质量振兴,促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就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题中应有之义。一旦农民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新期待得以满足,他们的精气神就会明显提高,就会自觉地去推动产业振兴和生态振兴,就会积极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因此,“如何重塑乡村文化、建设好乡村文化,理应成为当下乡村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与价值诉求,是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具体行动”21。三、乡村文化高质量振兴的现实梗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农民共同富裕打牢了物质基础,文化生活的单一化、娱乐化以及碎片化已成为制约他们共同富裕的精神“短板”。高质量振兴乡村文化虽能促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却面临“内生”文化振兴主体缺位、外部主体参与度不高以及文化振兴客体遭遇过度开发等现实梗阻。(一)内生文化振兴主体缺位“在不发达国家,农民构成了人口的最基本的部分。,只有影响了广大的农民,发展规划才能实现”22。作为推动乡村文化高质量振兴的内生主体,农民“身、心”的双重缺场,导致有些地方乡村文化振兴事业踟蹰不前。首先,作为文化振兴“中坚力量”的青壮年农民大量流失。作为最有活力和创造力的内生主体,青壮年农民既是乡村文化的传承者,也是乡村文化新形态的创造者,还是高质量振兴的受益者。日趋加速的城市化及其现代生活场景使许多肩负文化振兴重任的青壮年农民“逃离”乡村,加速了乡村文化的“断裂化”、价值伦理的“空心化”。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 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 29251 万人,外出农民工平均年龄为 36.8 岁,其中 40 岁及以下所占比重为 65.8%23。如此不仅动摇了乡村振兴的文化根基,也影响了乡村优秀文化的赓续传承与创新发展,还使乡村社区内在的精神气质明显衰减。大量青壮年农民离乡后,诸多文化振兴事务只好落在留守老人和留守妇女身上,他们的文化水平和认知能力大多有限,不能完全理解乡村文化高质量振兴理念,也很难清晰地阐释乡村文化的价值内涵。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后备军”,许多留守儿童却在电视、手机、短视频以及自媒体的影响下,将享受城市生活视为理想的人生愿景。加上乡土文化教育中存在的情感不足、脱离实践等问题,一些留守儿童的精神文化需求已表现出明显的“离土”倾向。其次,部分农民文化振兴的主体意识不强。推动乡村文化高质量振兴的大幕已徐徐拉开,但许多农民的主观能动性还没有被完全激发出来,自觉性不高、参与度不够等问题依然存在。一方面,受市场经济和城市文化的影响,许多青壮年农民已习惯了“城市标准”的文化模式,加上没有深层次地体悟乡村文化中蕴含的人文价值和精神智慧,故而持疏离乃至排斥的态度。另一方面,有些农民认为乡村文化振兴只是党委、政府以及村“两委”的事,因而置身事外或处于被动参与状态。因为文化振兴的主体意识不强,许多农民还未完全了解自身的文化权益以及文化振兴义务,导致有的地方在推动文化振兴时出现了“政府热、农民冷,村外热、村内冷”的怪现象,一些民间技艺以及非遗文化由于传承人“断层”而呈现出式微之态。(二)外部主体参与度不高外部主体是指乡村文化振兴中农民以外的相关主体,包括地方政府、基层治理组织(乡镇政府与村民自治组织)、企业、社会组织以及在外的新乡贤等。他们虽在不同层面与乡村文化振兴有着一定的利益关联,但均没有发挥好应有作用。首先,地方政府引导与支持力度不足。推动乡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