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乡村
设计
一种
新视角
柳沙
162022 年第 6 期湖南包装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19YTB018)。柳沙(1978),女,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副教授,博士。E-mail:L2022-09-11基金项目:作者简介:收稿日期:乡村设计:一种设计的新视角柳沙武晓宇黄启航LIU ShaWU Xiao-yuHUANG Qi-hangRural Design:A New Perspective of Design(中国农业大学,北京 100083)(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Beijing 100083)摘要:中国长时间的城乡二元结构造成乡村发展远远滞后于城市。今天,中国逐步进入后乡村社会,传统“乡村性”逐步瓦解,新“乡村性”正在建构,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促使我们必须以一种整体的、系统的、多学科协同的方式设计乡村。乡村设计是以具体乡村为对象,运用设计思维、流程和方法构建针对性的发展方案和路径。这种新视角的提出,有益于打破以往规划、景观、生态、产业、文化等各乡建领域断裂区隔的状态。文章简要梳理了国内外乡村设计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结合北京市南湾村的案例,说明为何需要构建这一新的设计类型以及它的主要特点和内容框架。关键词:设计;乡村设计;乡村振兴;乡村规划Abstract:Chinas long-standing urban-rural dual structure has caused rural development to lag far behind urban development.Today,China is gradually entering a post rural society,the traditional rural nature is gradually disintegrating,and the new rural nature is being constructed.The importance and complexit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urge us to design the countryside in a holistic,systematic and multidisciplinary way.Rural design takes specific villages as the object,and uses design thinking,processes and methods to build targeted development plans and paths.The proposal of this new perspective is beneficial to breaking the previous state of fragmentation in planning,landscape,ecology,industry,culture and other rural construction fields.The article briefly combs the history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rural design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and explains why it is necessary to build this new type of design and its main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ent framework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case of Nanwan Village in Beijing.Keywords:Design;Rural Design;Rural Vitalization;Rural Planning1 乡村设计的提出乡村是一个复杂、动态、难以明确界定的概念,政策决策者普遍倾向采用强调城乡差别的“二分法”定义乡村,如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规定“乡村是区别于城镇的空间区域”。我国 乡村振兴促进法(2021)将乡村定义为“城市建成区以外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和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的地域综合体,包括乡镇和村庄等”1,其中提及的乡村自身具有的特征和功能被称为“乡村性”。传统乡村人口密度低,生活节奏缓慢,区域文化差异较大,变化迟缓。社会学家费孝通以“乡土中国”来描述这种传统的农业社会,是“以家庭、血缘、宗族为中心、居民以从事农业生产维持营生”的社会结构2。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乡村为城市提供农产品、矿产等社会运行所需的基本原材料,而城市则逐步聚集了脱离农业劳作的工商业者、国家与政权的管理者与维护者。总体而言,彼时城乡相互依赖,并没有绝对的界限。18 世纪中期以来,在工业革命和现代化浪潮的席卷之下,农业生产的边际收入日益降低,城市中扩张的工业和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快速增长,农民大量涌入城市,城市不断扩张,依靠血缘和宗族关系的乡村治理结构被打破,许多乡村地区的教育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乡村成为“落后”的代名词,人们长期优先关注城市的规划与发展。全球工业化、现代化、城镇化导致乡村的经济结构、生产方式、社会结构、人口结构乃至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乡村性”遭到破坏。尽管这些变化在不同社会、国家和不同时期的体现各不相同,但又存在许多共性的挑战,如乡村衰退和空心化、贫困、自然资源被破坏、生态环境(气候、水源、土壤等)受到威胁、粮食问题、食品安全、乡村治理以及区域文化保护等。许多问题已不仅是乡村问题,还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地区、国家乃至全球的安全与发展,乡村的“独特价值”日益受到重视。20 世纪后期以来,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城乡要素交流日趋频繁,新的城乡关系再次涌现。欧美等国家的乡村空间率先从生产主导逐步转向消费主导,传统乡村性逐渐消逝和被瓦解。其具体表现为:首先,乡村经济从农业的单向度转为多元化,一些乡村吸引工商业入驻,产业结构“去农化”显著;第二,农业自身出现多功能趋向,消费主义主导的旅游业、休闲业、商业兴起,乡村就业不再仅限于农业领域;第三,在科学技术的驱动下,传统农业转型为都市农业、工厂农业、设施农业、智慧农业等高科技业态;第四,农民“非农化率”继续攀升,但同时乡村地区以其良好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受到部分人群的偏好,城乡的信息、人力、资金、技术、文化等要素加速流动。面对乡村衰退和传统乡村性的消解,学界出现了“村落的终结”的声音(李培林,2002;刘梦琴,2011)3-4,而 Cloke(2006)、Juska(2007)等学者认为乡村不应该是固定的,而是可以“被塑造、改变的具有内在开放性的社会建构物”5-7,并以乡村地理学首先提出的“后乡村”的概念描述乡村转型过程中重构的“乡村性”(Hopkins,1998)8,认为旧乡村性的瓦解同时伴随着新乡村性的再生和重构9(文军,吴越菲,2017),乡村正在变化为多主体、多功能、多维度的综合功能空间10(吕祖宜,林耿,2017);Murdoch 和 Pratt(1993)则认为,学者们应该更加关注柳沙,等:乡村设计:一种设计的新视角DOI:10.19686/ki.issn1671-4997.2022.06.004湖南包装第 37 卷 2022 年 12 月172 国内外的乡村设计研究2.2 国外的乡村设计研究2.1 国内研究18 世纪中期以来,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遭遇乡村人口流失、田园遭到破坏的状况。学者埃比尼泽 霍华德(Ebenezer Howard)提出了“田园城市”的构想(明日的田园城市,1898),希望建设一种城乡一体的新型城市,这是人们考虑以设计的方式解决乡村问题的先声,也带动了管理者对于乡村发展问题的关注。英国 1932 年和 1935 年分别颁布 城乡规划法 和 带状开发控制法案,其核心动机非常明确,即明确城市范围,避免乡村快速城镇化,保护乡村美景、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遗产。从 20 世纪 30 年代至今,城乡规划法规虽然几经更迭,但对于乡村和城市发展始终持两种态度:一方面优先关注城镇开发;另一方面则是对农业、农村的保护,如促进农业生产,保护自然景观、生态环境和有重要价值的物种、区域,管理和限制乡村地区过度开发等。因此,欧美国家虽然同样面临乡村衰退、空心化等问题,但并未如我国那样产生严重的城乡二元对峙和两极分化。与政府需求相对应,英国等欧美国家在规划学科中发展出相对独立、成熟的乡村规划(Rural Planning),它是“在一定时期内对乡村的社会、经济、文化传承与发展所做的综合部署,是指导乡村发展和建设的基本依据”2,其内容主要包括乡村管理和空间规划、乡村经济、乡村社区需求、乡村环境等,具有鲜明的综合性和跨学科性。乡村规划往往不涉及建筑、景观、产品、服务或文化目前国内的“乡村设计”大多聚焦建筑景观、乡村旅游。如图1 所示,在知网以“乡村设计”为主题词检索到约 4 100 篇文献,统计关键词频次可见,研究热点集中在乡村景观、乡村振兴、美丽乡村、规划设计、乡村旅游、公共空间、地域文化等方面;前 10 位文献来源如图 2 所示,主要为 现代园艺 建筑与文化 居舍 美与时代(城市版)城市建筑 等建筑景观类期刊。其原因主要在于: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2008 年浙江安吉县首先推出“中国美丽乡村计划”,将建设重点放在农村危房改造、市政和公共基础设施改善、生态和人居环境美化上,并用不到 4 年的时间成为全国典范,带动各地纷纷效仿,从而一度使“乡村设计”在意义上几乎等同于乡村建筑和景观设计。“后乡村性”是如何被建构和实践到乡村中去11。李志飞、吴锦超等(2021)提出了 6 条“后乡村性”建构的维度,分别为乡村新移民化、乡村“再地方化”、文化城市化、居住到栖居、城乡二元对立到城乡连续体12。今天中国乡村在业态、空间、文化、信息等方面都出现混合多元化的特征,新旧“乡村性”交错融合、相互作用,带来了一系列复杂的问题与挑战,许多学科、行业参与其中,以各自的方式寻找解决方案,设计学科也不例外,从规划、景观、生态、产业、文化等不同角度介入乡村建设,从而产生了“乡村设计”的概念。国内学者曹田(2016)总结了国内设计领域对“乡村设计”的普遍看法,将其定义为“为乡村、为村民、为农业所做的设计活动及其产品”,并将其意义分为 5 重:对象是乡村社群;地点在乡村地区;目的是符合乡村生产、生活的真实需要,对乡村未来发展产生积极作用;手法和风格具有乡村特色;与“城市设计”的价值取向相对应,成为一种价值观。他反对以“二元对峙”或“一元统一”的方式简单处理城乡关系,基于英国文化唯物主义图1 知网以“乡村设计”为主题的文献关键词云图图2 知网检索“乡村设计”主题词的文献来源者雷蒙 威廉斯的“文化整体论”和国内学者郑杭生“城乡互构”理论,提出“城市设计”与“乡村设计”之间应建立一种取长补短、“交相和合”的良性模式13。这一提倡“城乡设计互动互构”的观点与乡村振兴战略所提倡的“三产融合”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观不谋而合。近年,随着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中国乡村设计从最初的景观和建筑设计转向更宽泛的产业模式、产品服务、区域文化和社会结构等领域。许多学者以“设计介入乡村”“设计参与乡村营造”“设计驱动乡村创新”等说法指代“乡村设计”的概念14-19。从字面上看,“介入”“参与”“驱动”等体现了一种自外向内、调停、干预的状态,强调内外力的互动与协作。这些提法明显受到欧美的可持续设计、参与式设计、开放设计、社会创新设计和日本、中国台湾等地的“社区营造”等思想和实践模式的影响,将“乡村设计”作为一种整合资源的外部力量,通过向乡村输入信息、产品、服务、技术、文化和思想等智力资源支持乡村建设与发展。郭寅曼、季铁(2018)总结和比较了“设计介入乡村”的 3 种模式:文化介入模式(CI)、产品服务系统模式(PSS)和社区赋能模式(CE),认为第 3种模式“社区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