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村寄宿制学校生活空间建设:问题与创新路径_邵兴江.pdf
下载文档

ID:2733729

大小:1.44MB

页数:7页

格式:PDF

时间:2023-10-1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乡村 寄宿制 学校 生活空间 建设 问题 创新 路径 邵兴江
第 卷第 期 年 月北 京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收稿日期: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发展阶段教育促进共同富裕研究”()作者简介:邵兴江,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育领导与政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副教授,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学习空间、比较教育研究,:;夏叶芊芊,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学习空间研究。:乡村寄宿制学校生活空间建设:问题与创新路径邵兴江,夏叶芊芊(浙江大学 教育学院,浙江 杭州)摘 要:乡村寄宿制学校生活空间作为学生在校住宿、餐饮、洗漱、闲暇、玩乐的场所,在加强家校沟通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当前乡村寄宿制学校的生活空间仍存在前期设计忽视乡村特色、空间建设缺乏功能品质、建成空间脱离育人实际等问题。需要通过确立人性、品质、美好的建设理念,革新生活空间的功能定位,坚持规划、达标、特色的建设目标,推动政府学校家庭联动建设空间,以及发挥公益机构的资源拓展等路径,多主体协同提高乡村寄宿制学校生活空间的建设质量。关键词:乡村寄宿制学校;学校生活空间;教育优质均衡;乡村教育振兴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乡村寄宿制学校生活空间是乡村学校中除主要教学用房以外,以学生住宿、餐饮、洗漱、闲暇、玩乐、家校沟通和促进核心素养多元发展为主的功能用房。在乡村振兴与教育现代化背景下,加强乡村学校生活空间建设是乡村基础教育优质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但当前我国乡村寄宿制学校的生活空间建设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因此,亟待通过确立科学的建设理念和目标,通过多主体协同的方式,建设优质的乡村寄宿制学校的生活空间。一、乡村寄宿制学校生活空间建设的重要性 提升乡村寄宿制学校生活空间品质是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重要措施之一,对破解乡村学校滞后发展局面、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推进教育公平优质发展、培养振兴乡村人才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第一,乡村寄宿制学校生活空间建设是乡村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 乡 村 振 兴 战 略 规 划(年)明确提出“统筹规划布局农村基础教育学校,保障学生就近享有有质量的教育”,“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提升乡村教育质量,实现县域校际资源均衡配置”等重要举措,目的之一就是要通过提高乡村寄宿制学校的空间建设品质,提高学校育人质量和教育品质,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在建设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如何以更现代的设计理念和教育理念,以建设高品质的基础设施包括乡村寄宿制学校生活空间为突破口,既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又能够落实空间育人的目标追求,从而带动教学质量、学生素质等软实力的提升,打通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关键“一公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的需要,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政策研究与实践探索面临的现实问题。第二,在后撤点并校时代,大力改造乡村寄宿制学校的生活空间,是让更多学生“学得更安、住得更好”的重要保障。年 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标志着“撤点并校”改革走到了阶段性终点。此后,全国大部分县域义务教育逐渐形成了城区大规模学校、乡村寄宿制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三种类别学校并存的基本格局。可以说,乡村寄宿 第 期 邵兴江,等:乡村寄宿制学校生活空间建设:问题与创新路径制学校作为解决留守儿童的生活照护问题、偏远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学远等问题的主要学校类型,已成为乡村义务教育系统不可或缺的一员,发挥着重要的“控辍保学”作用。然而,生活空间品质不高问题仍是乡村寄宿制学校的现实短板。本课题组在江西、甘肃、云南和浙江等四省 所寄宿制学校的实地调研中发现,大部分学校的生活空间仅具有简单的住宿功能,普遍都不具备较为舒适的就寝环境和较为卫生的洗漱条件,更谈不上具备影视空间、阅读空间、亲情交流吧等功能性的空间条件。这不仅降低了在校寄宿生活对学生的吸引力,也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核心素养培育。第三,提高乡村寄宿制学校的生活空间品质,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一方面,创造富有生命成长和教育活力的学校新生活,是我国学校教育变革过程中最为艰难又最具全局性意义的时代课题。“改变生活,必须从改变空间开始。”依托生活空间改造,满足学生在校的学习与生活需要,推动校园环境与校园生活满意度提升,带动教育改革、装备更新与品牌特色建设,实现乡村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目标。另一方面,改进乡村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水平,同样需从改变学校的生活空间开始。在学校情境中,吃饭、就寝、运动、打扫、玩耍等活动,以及遵守学校礼仪规范和规章制度等行为和习惯的训练等,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人格品行的养成。学生与学校空间的生存性联结决定了他们在学校中过着怎样的教育生活,学校生活空间因为承载了学生在校日常生活的全部过程而构成学生学校生活真正有意义的切面。中小学校富有教育价值的生活空间,应当是“儿童能真正生活、获得他所喜爱的生活经验、发现经验本身意义的地方”。因此,提高乡村寄宿制学校生活空间的品质,拓展生活空间中除住宿以外的休憩、娱乐、阅读、运动、劳作和家校联系等功能,对弥补家庭教育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缺席”,丰富寄宿学生在校放学时间点后的“学后”生活,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综合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与意义。二、乡村寄宿制学校生活空间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乡村寄宿制学校的生活空间仍存在乡村特色缺乏、空间品质不高、育人功能不足三大问题。(一)前期设计忽视乡村特色当前大部分乡村寄宿制学校的生活空间建设,在设计思路上往往具有明显的城市中心主义取向,常模仿城市学校的建设思路,其结果是丢失了乡村应有的个性特色。第一,学校空间建设偏重标准化而忽视校本个性化。为确保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的实现,绝大部分乡村寄宿制学校的生活空间倾向于按照所在省域义务教育学校的统一建设标准开展建设。不少地区通过突击式的“达标化工程”实现了乡村寄宿制学校生活空间在硬件上的快速达标,如生均住宿面积等,但是却让“各区域乡村学校的差异化和多样化形态被高度的现代感所掩盖”,过度的标准化使得乡村寄宿制学校的生活空间缺乏个性,难以承载和体现学校自身对办学特色的追求。第二,学校空间建设缺乏对文化性和乡土性的关注。目前,乡村寄宿制学校生活空间的设计往往忽视对学校所在地域文脉的传承,导致空间因失去文化底蕴而变得面貌“普通化”,呈现出千校一面的现象:“长外廊,平屋顶,凸出的楼梯间,贴白色瓷砖的外观,三四层建筑物”。“没有本土本乡的文化元素”成为乡村学校生活空间建筑外观的普遍真实写照。“内部布置经济合理,但缺乏趣味”,“可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但舒适度较低,且缺少交流空间”成为师生对乡村学校生活空间的典型评价。概言之,缺乏乡土文化印记的生活空间,无法让学生对在校生活真正产生亲近及可感知、可触摸的乡村记忆,不利于他们摆脱身份认同上的彷徨,也难以激发他们内心对乡村的认同感,进而降低他们未来投身乡村振兴事业的动力。(二)空间建设缺乏功能品质近年来,乡村寄宿制学校在生活空间的生均面积上实现了稳定增长,但是生活空间的品质却没有得到真正的提升。第一,不少乡村寄宿制学校的生活空间建成年代久远,与相关建设标准差距较大。有研究对我国百余所村小的调查显示,的小学校舍建于 年,的小学校舍建于 年。校舍的建成年代较早,空间标准较低,致使北 京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年不少乡村寄宿制学校生活空间的配建标准与现有学校建设标准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以比较重要的学生宿舍储物空间为例,年 月教育部联合卫生部颁布了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活卫生设施建设与管理规范,要求学生宿舍应有一定的储藏空间,宜达到每人.立方米。然而,在本课题组实地调研的学校中,绝大多数乡村学校宿舍的储藏空间未达到上述标准,普遍缺乏个人储物柜;饮水设施、洗手设施等功能性空间也与上述文件规定的标准存在较大的差距。第二,许多乡村学校寄宿制学校生活空间的设施不健全,功能不完善。受到长期缺乏建设资金投入、学校对空间功能品质要求不高、日常维护又不到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少乡村寄宿制学校的生活空间存在不少功能短板,如缺乏食堂就餐区、供热水的浴室、洗涤晾晒区、亲情交流室、兴趣活动室、生活教师专用宿舍等。此外,很多学校还存在厕所卫生间性能较差、住宿环境不温馨、床具不安全、私密性不高等生活空间功能不完善的现象,师生在校生活体验感不佳。这不仅让教师不得不面临额外的生活成本与通勤压力,还极大降低了师生对在校寄宿生活的满意度。(三)建成空间难以发挥育人作用与功能不完善、品质不高等问题相比,更加突出的问题是,乡村寄宿制学校的生活空间未能有效对接课程教学,不能充分发挥生活空间对育人功能的支持作用。第一,学校生活空间的课程价值未得到有效开发。苏霍姆林斯基曾言“让学校的墙壁也说话”,形象地揭示了“空间即课程”这一理念的重要内涵。空间除了发挥“润物细无声”的隐性价值之外,它本身还应成为每所学校校本课程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或可成为某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或可成为某个有价值课程实施的空间载体。然而,绝大部分乡村寄宿制学校仍然以传统及静态的眼光看待生活空间的功能定位,只认识到生活空间的某项固定功能,如宿舍就是用作睡觉的,沙坑则只是用作体育训练的。很少有乡村寄宿制学校能够以课程的眼光重新认识和理解生活空间的功能,如将宿舍功能定位为寄宿学生重要的社交空间,将沙坑等运动场地定位为师生重要的创意劳作空间。总之,由于缺少基于课程立场的思维,大部分乡村寄宿制学校没能深入挖掘生活空间所隐含的课程意蕴与教育价值,也就无法使学生在生活空间中收获更丰富的成长和素养发展。第二,学校生活空间未能为特色育人活动提供必要支撑。国外相关研究已表明,“学后”的课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国家的强烈使命感与认同感,在帮助学生适应寄宿学校环境等方面能发挥关键作用。但在我国,乡村寄宿制学校在支持寄宿学生开展“学后”活动方面仍有较大的欠缺。一方面,“踢足球和打篮球容易受伤”“学生在校不出事为好”“给学生安排活动,会增加管理难度”等观念仍然普遍,成为不少乡村寄宿制学校消极限制寄宿学生日常“学后”活动开展的常见理由;另一方面,学校生活空间中的设施不达标,如缺乏洗浴、洗衣等条件,不能满足学生在开展运动后的卫生需求。因此,尽管寄宿学生拥有较为宽裕的“学后”时间,但很多乡村寄宿制学校的学生依然很难充分利用好这些时间开展富有价值的特色活动。三、乡村寄宿制学校生活空间建设的创新路径 在实现乡村振兴及乡村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等政策目标的要求下,乡村寄宿制学校的生活空间建设正超越传统的学生管理需要、基本生活功能需要,转向育人需要、学生素养培育需要,这意味着乡村寄宿制学校生活空间建设需要实现从理念、目标到路径的系统创新。(一)确立人性、品质、美好的建设理念第一,建设人性化的生活空间。一方面,乡村寄宿制学校生活空间需要引入“人性舒适”的设计理念。应基于寄宿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兴趣爱好、人体工程学等角度配备设施,合理布局生活空间;应基于寄宿学生全天 小时在校的多元需求,支持学生的作业、阅读、娱乐、社交、休憩等多种日常活动,使生活空间成为积极的、温馨的、促进个人发展的综合功能中心。另一方面,乡村寄宿制学校生活空间需确立“儿童友好”的设计理念。需要立足儿童的视角,重视儿童多元需求的适度满足,重点在于提升生活空间的硬件品质,建设安全、舒适、宜学的生活环境,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生活习惯,提高其生活技能。第 期 邵兴江,等:乡村寄宿制学校生活空间建设:问题与创新路径第二,提供品质化的寄宿服务。一方面,乡村寄宿制学校需重点提高住宿、卫生、洗浴、饮食、玩耍等方面生活空间的品质。围绕师生对寄宿生活的品质需求,宜积极落实“住食更安,学玩更好,自立更强”的空间定位观。在食育上应培养学生正确的饮食理念、饮食礼仪与饮食习惯;在住宿上要给学生提供安静、卫生、温馨的住宿环境,满足居住、储藏、晾洗等功能。另一方面,针对寄宿学生在校时间长的特点,乡村寄宿制学校需积极为学生提供可开展自主探索、沉浸式学习的生活场所和空间,鼓励学生依据自我需求发展个人兴趣爱好,自主从事学习、思考、交流、休憩等活动,以丰富“学后”生活,增强他们对学校的归属感。第三,服务于对美好乡村教育的追求。乡村寄宿制学校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