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特理念影响下青岛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研究_戚迪.pdf
下载文档

ID:2733679

大小:2.36MB

页数:4页

格式:PDF

时间:2023-10-1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理念 影响 青岛 城市 公共 空间 艺术 研究 戚迪
56城市建筑 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2023.02态和街道空间发展过程中建立的德制规划体系,同样受其人文艺术思想的影响。2 西特遵循艺术的城市设计原则与德制规划工业革命的兴起给一百年前的世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受到各方面的冲击,城市的建设和改造也在生产力的推动下不断地进行着。然而,城市建设初期的改造实践中更多的是单调的街道轮廓、僵硬机械的方格道路、漫长乏味的街角、不近人的空间尺度没有很好地将功能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卡米洛西特首先进行反思,在其所著的城市建设艺术遵循艺术原则进行城市设计(City Building According its Artistic Fundamentals)一书中,从艺术性与适宜尺度的角度出发,系统地阐述了城市设计过程中的问题。当现代规划和城市设计逐渐由几何体系及其若干变体、方形盒子所统治时,对城市特征也会有所损害。西特由衷地呼吁现代城市的建设者应该学会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代有机生长的城市空间中找到一条近人文,且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城市设计思路,从而引导城市设计摆脱“兵营式”的规划体系1。西特试图从诸如希腊、罗马,乃至文艺复兴时期的古老城市设计案例中,阐述并总结出当时的城市设计原则:从热衷于“方块块形”的规则手法中脱离,自由灵活地建设城市空间及广场街道,顺应城市自身的特征;城市不是孤立存在的,建筑与广场、环境之间形成了统一有序的有机体;强调公共空间的重要性,而当时城市空间设计、图底关系中往往以建筑实体为重,忽略了外围空间的组织设计;强调空间中人的感受,注意人视角下的尺度和视觉艺术观感,比如广场的开合、广场尺寸与周围建筑高度的关系等2。欧洲从 18 世纪末开始,出现了一种浪漫主义思潮,德国作为主要兴起国家,且受西特理念的影摘要19 世纪末青岛的城市建设受西方主流城市设计理念影响,使德制规划下的城市风貌处处展现着西特理念的艺术性原则。研究重点为在西特理念影响下的青岛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从城市街道、广场、公园绿地三方面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空间分析总结其艺术效果和设计原则,通过对当时城市空间建构艺术的总结,为青岛未来的城市风貌和品质的提升提供实践依据。关键词城市设计;西特理论;德制规划;公共空间;城市艺术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DOI10.19892/ki.csjz.2023.02.17Abstract During the German occupation period,Qingdaos urban construction was influenced by the western mainstream urban design concept,which made the urban landscape under the German system planning show the artistic principle of the west concept everywhere.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design of Qingdaos urban public spac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theory of Camillo Sitte.It selects representative spaces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urban streets,squares and parks to analyze and summarize their artistic effects and relevant design principles.Through the summary of the art of urban space construction at that time,it provides a practical basi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Qingdaos future urban style and quality.Key words urban design;the theory of Camillo Sitte;German system planning;public space;urban art1 引言回顾近代青岛的城市建设,19 世纪末所开展的城市规划与设计,是青岛城市发展史上多次重大飞跃中最早的一次,由于目标长远且资金投入顺利,青岛的开埠建城建设量大,建设速度较快,是德国帝国主义通过强行占领,并对其进行现代化城市建设的“远东模范殖民地”样本。19世纪末的西方主流城市设计思想深受卡米洛 西特(Camillo Sitte,18431903)的影响,而青岛在 19 世纪末城市形作者简介:戚迪(1996-),女。研究方向:建筑设计及其理论。通信作者:房文博(1981-),男,教授。研究方向:绿色建筑设计、性能导向的数字化建筑设计、可持续建筑环境设计、城市更新及可持续设计、可持续景观设计。作者单位: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西特理念影响下青岛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研究ResearchontheArtistryofQingdaoUrbanPublicSpaceundertheInfluenceoftheTheoryof Camillo Sitte戚 迪 房文博 孙源祥李 喆Qi Di,Fang Wenbo,Sun Yuanxiang,Li Zhe57 2023.02/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nd Design 城乡规划设计响,开始注重中世纪城市空间和建筑艺术3。外交政策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一种所谓的“浪漫主义”普世思想法则,这种外交政策是工业发展、社会进步的结果,反映着德国提高民族威望的意愿,并不可避免地渗入对青岛殖民地的规划和城市建设之中。设计者在青岛的城市规划提出“美丽”的原则,最终形成“山、海、岛、城”一体,“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城市风貌。通过多人多次的实地考察,青岛确立了“现代德国式城市”的定位,具有浓厚的殖民特色的德制规划体现了德国,乃至世界 19 世纪以来的城市规划发展的成就,影响了当时青岛的城市建设。3 城市公共空间概念及类型划分通常来说,城市公共空间服务于公众,它承载着公共活动,为人们所使用的同时,也是满足社会各种功能和城市生活的载体。王鹏将城市公共空间定义为:“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活动的开放性场所,为大多数人服务;同时,它又是人类与自然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重要场所,也是城市形象的重要表现之处,被称为城市的起居室和橱窗。”4高校教材城市规划原理则从狭义和广义出发进行定义:城市公共空间狭义的概念是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它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其广义概念,则可以扩大到公共设施用地的空间,例如城市中心区、商业区、滨水区、城市绿地等5。总的来说,城市公共空间包含多个层级和空间类型,中国的城市公共空间面临着转型与发展,情况更加复杂,但根据功能结构和历史属性可大致划分为三类:城市街道、城市广场,以及城市公园绿地。有关城市公共空间艺术性的相关研究,便基于此分类。4 城市街道设计中艺术原则的分析与应用19 世纪末的青岛城市设计讲究与地形结合,城市布局充分考虑了气候特点,并且尊重自然条件。城区采取了华洋分区的政策,欧人聚居区基本位于南部的海滨地区,华人区和欧人区利用天然地形进行划分,并在交界地带设绿化隔离带。在城市内划分出几个区域:青岛区、大鲍岛区、港口区、军事区、台东镇、台西镇及别墅区,且各区功能明确,彼此之间有一定距离,富有弹性的空间控制着城市未来的规划与发展。其中,东南侧的青岛区属于城市核心区,为殖民者所在地,包含军队、行政、居住区等;北侧的大鲍岛区为华人居住区,劳工则居住在没有明显功能区分的台东镇和台西镇6。欧人区和华人区分区设置这一做法,被美化为“便于城市管理”,实际则暴露了殖民规划的本质。塑造城市空间形态与整体风貌时,将规划道路网、建筑物、铁路等顺应地貌自然成形,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具有一定的现代化风格的同时,展现出浓厚的殖民特色。4.1 街道形态的处理青岛西南城区的街道形态既不同于国内其他城市传统的方格网道路,也不同于西方的放射性道路规划。通过在街道形态中使用富于变化的曲线、折线,即“变形网格”的形式,既增添了城市空间艺术性和美感,同时也体现出西特理念试图协调城市的现代和传统、效率和艺术的指导思想7。这种变形,借鉴了中世纪顺应地形地貌、尊重自然植被的手法。现以中山路历史街区为例,试说明青岛区街道形态的西特风格:中山路历史街区空间代表的是一种“变形网格”的空间类型,其中天主教堂区作为核心空间,凭借着空间视线可及范围,从周围相对均质化的居住空间中脱颖而出,是中世纪常见的“同心圆放射路”形态,一是为了呈现以教堂为中心的景观效果,二是为了适应地形。老城区中起主导作用的空间形态具有自由化街区的特征,其间穿插着一些随地形变化的不规则街区单元,并且与整体功能空间形态相一致8。这是基于卡米诺西特所倡导的“地面的起伏、原有的小溪和道路不能强行消除”,也是青岛城市空间富于变化的隐性特征之一。4.2 道路与环境的对景、借景的处理一部分的街区设计,在处理街道与环境的布局关系上,运用了“对景”和“借景”的手法,达到“步移景异”的视觉艺术效果,提升了城市空间美感的同时,也对场地地形、地貌表示尊重。例如,沿江苏路向南行至与太平路交会处会发现,道路尽头的视角正对着海中的小青岛(见图 1);中山路为19 世纪末加建改造,行至兰山路交会处,可看到与栈桥的对景关系(见图 2)。同时,中山路折线的位置有其自身的规律,且非常顺应地势,为避开东面的坡,在湖北路口和德县路口向西折,又在肥城路口折回9,从天津路口向北的纵向截面呈现下凹的趋势,街景效果产生深远之感,说明城市干道不必一味地取直,顺势多变的走向反而会为步行其中的行人增添视觉上的变化。类似的设计手法还有:设计曲线、环线、异形道路,比如莱阳路、观象二路、福山路、沂水路(见图 3)、贮水山路等,这些顺应等高线而形成的环山、临海道路,通过其自身蜿蜒曲折的形态,图1江苏路所对小青岛图(图片来源:作者自摄)58城市建筑 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2023.02使其在前进过程中呈现视觉上的“动态对景”。太平山和观海山附近的道路,都存在着刻意对向山体的设计手法;而在观海山历史文化街区中,中心建筑总督府前有一条明显的轴线青岛路,它在对向山体的同时,也连接了海景、建筑和山景。4.3 道路与建筑的关系根据芦原义信的结论:D/H(D 代表道路宽度,H 为建筑外墙的高度)值越大,人处于道路中越容易产生疏远离散之感;相应地,封闭围合的感觉减弱甚至消失10。在不同功能、位置的历史街区中,街道的空间尺度也各不相同,其中尺度较为宽阔的,如中山路和大鲍岛街区道路,建筑尺度也最大,八大关与馆陶路次于前者,而路网和建筑规模最紧密、最小的则是信号山和观海山街区11。根据街区的不同功能,将其按照不同的 D/H 值进行设计,使人产生不同心理效应的同时,不同的 D/H 值也会影响人对周围建筑和环境细部的把控和视觉效应,产生不同的视觉艺术效果。4.4 建筑自身的艺术效果街道的形象大多存在于建筑界面之中,人们对于街道的印象来源于建筑界面对视觉的反馈,步行时人们视野里大部分是一层的建筑界面和地面,此时街道两旁的建筑界面便成为一种景观,最终在大众心中沉淀为城市意象。青岛历史街区中,建筑艺术效果通过对比、突出重点、节奏变化等方式,来实现单体建筑和街区的协调统一。中山路在设计时,注重城市形象的意图较为明显,建筑多为23 层,局部有塔楼和山花装饰。当时对建筑高度有明确规定,限高 18 m。中山路北段的道路虽仅为 10 m,但建筑物层高适量减少至 3 m 左右,使人观察檐口的视线保持在 32 与 22 之间,形成了天空建筑地面的构图。南段的建筑则多带有塔楼,且建筑形体起伏变化较大,局部道路适当拓宽,更有利于表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