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武宁
采茶戏
发展
历程
艺术
特点
分析
汪亚钦
茶业通报,():投稿平台:武宁采茶戏发展历程及艺术特点分析汗亚钦,章传政(安徽农业大 学茶与食品科技学院,安徽合肥 )摘要:武 宁采茶戏是江西四大传统戏曲剧之一,主要产生 于九江武 宁县幕阜山和九岭山屮,是茶农在茶闶劳作时以歌代意从茶 歌屮衍生出来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戏剧,因此在当地深受百姓喜爱。但由于早年间的社会发展等原因使其无法向外传播,只能赖以存在于武 宁的茶山之屮。本文主要探究 武 宁采 茶戏在解放前后及当代发展历程和其在形成过程中受到赣南采茶戏和周边剧 种 如 安徽黄梅戏、湖北汉剧等的影响之下,武 宁采茶戏的伴奏 乐器、唱腔和唱本有何变化。关键词:九江;唱腔;武 宁采茶戏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引言何为 采茶戏?大众对采茶戏的广义理解:采茶戏是一种流行于江南地区和岭南一些省区的体现南方茶农生产活动的传统戏曲类别。笔者认为,采茶戏与南方茶事活动是密不可分的。目前,学界对江西采茶戏起源较为统一的说法是认为 采茶戏是主要起源于赣南一带产茶地区的与茶事活动相关的戏曲。有学者认为赣南采茶戏对江西各流派采茶戏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同时,有学者认为由于历史变迁和人迁移,采茶戏在发展过程屮也受到了周边地区的其他剧种的影响,并且对其伴奏乐器、唱腔和唱本等都有影响。武宁采茶戏的发 展历程武宁地区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雨水充沛,霜期较短,北有幕阜山,南有九岭山,两山海拔均在以上,江西五大河流之一的修河自西向东贯穿于两山之间。当地自然环境适宜种茶,在修河两岸生活的很多农户不种五谷,只种茶。茶叶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带动了当地茶文化的发展,武宁地区不仅产茶,且茶文化也相当丰富,如当地特色的饮茶风俗、茶食、采茶戏等。其中,武宁采茶戏,旧称茶戏,俗称武宁茶戏,初以锣鼓等打击乐器为主,后配有丝弦使其发展成为江西四大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发展武宁采茶戏最早起源于当地的茶歌、茶调。武宁人春夏采茶和冬季在茶园锄草时会击鼓唱歌,这里不得不提到武宁地区特有的“打鼓歌打鼓歌,顾名思义就是打鼓唱歌,是一种集体演唱的大型山歌。打鼓歌多演唱于挖地、锄山、摘茶、耘禾等劳动屮。击鼓唱歌的主要作用是在劳作时活跃气氛,消除疲劳,提高茶农的工作效率。当地的锄山歌中有:“正月拣茶懒纺纱,一心一意 去拣茶,心想做件漂白鞋,腰屮无钱托人赊,以后还钱靠拣茶。”另外,这里以鼓为乐器也为武宁采茶戏屮以锣鼓等打击类乐器为主要乐器做了铺垫。在清朝时期,武宁红茶逐渐向外传播和营销。因此,宁红茶的兴盛也促进了当地文化与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茶文化的发展。因而,武宁采茶戏的内容由简单的话语逐渐转变收稿期作者简介汪亚钦(),女,江西省九江市人,安徽农业大学茶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甸为茶文化与 贸易。:通汛作者章传政(),男,安徽省安庆市人,安徽农业大学副教授,研究方甸为茶文化与 贸易,:DOI:1016015 j cnki jteabusiness 20220037茶业通报 为简单的故事等,其本身也由最初简单的茶歌、茶调演变成有具体唱本的简单剧目。当时有人对茶歌的唱本进行抄录、收集和整理,加以改良配有牙板、渔鼓等打击乐,进入县城内的茶楼酒肆屮进行演唱。当时参加表演的人数不多,演唱时也只是以唱为主,鮮有动作,在民间称其为“板凳戏”。起初武宁采茶戏为半班,其表演团队规模较小在五六人左右,演唱曲目较少,多以茶歌、散曲和小调为主。后由于受到周边地区其他剧种的影响逐渐发展为能够唱全本戏曲的茶戏班形式。赣与鄂皖湘三省相连,经济、文化交往密切,武宁地处湘鄂赣三省边陲要冲。早年间因涝灾、旱灾、蝗灾等自然灾害的发生,湖北、安徽的部分居民逐渐迁徙到武宁地区。在人浦入的同时,也给武宁地区带来他们的文化。在多方因素的影响之下,武宁采茶戏与万载采茶戏、黄梅戏、黄梅采茶戏、湖北汉剧、湖南湘剧等戏曲剧种结合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武宁采茶戏。新中国成立初 期的发展采茶戏是最接近底层劳动人民的戏剧,但在早年间这种民 间表演却难登大雅之堂。清乾降元年,江西巡抚俞兆岳以“淫邪”为由上奏,使武宁采茶戏被禁。到如今在武宁大洞乡彭坪村仍然竖立着一块刻石禁碑:“赌博、私宰、烟馆以及花灯、茶戏一切有损于地方,概行禁止。”同时期,赣南的赣县小坌圩乡兴隆寺的 山门前,立有两座禁止搬演采茶戏的碑石,一座立于乾隆四十七年,禁条中有“禁止搬唱采茶扰乱地方”一款;一座立于乾隆五十二年有“禁止村坊圩市居民铺户,毋许容留面生歹人窝囤、私宰、赌博以及包唱采茶遗害村庄”的禁约。由这三块石禁碑可以看出 当时在江西地区采茶戏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甚至在封建统治阶级的高压政策之下,茶戏受到摧残,陷入困境,至解放前夕,仍旧处于僵局之中。解放初期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工作方针的指导下,政府与文化机构组织专业团队对武宁采茶戏进行抢救,寸传统剧目进行整理、修复、革新。年初,武宁县城正式成立“武宁采茶剧团”。同年月,被九江专区接收改称“九江专区采茶剧团”,迁去九江。后因样板戏的 冲击导致剧团解散,武宁采茶戏再次跌入低谷。年江西省文艺学校成立武宁县采茶班。年月参加九江市戏剧节,获演出优秀奖、编剧、导演、美术设计一等奖、作曲二等奖等奖项。年月再次成立武宁采茶剧团,剧团坚持上山下乡为农民演出,武宁采茶戏再次进入复兴发展期。但随后受屮国戏曲普遍不景气的大气候影响,武宁采茶剧团于年撤销,武宁采茶戏又一次跌落低谷。现当代的发展虽然武宁采茶戏发展过程曲折,甚至曾在一段时间内被迫停演停唱,但热爱采茶戏的表演艺术者们对其不离不弃。年,国家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武宁采茶戏以梆儿声声新剧在首届国际博兴小戏艺术节上获得银奖和组织奖、编剧奖、表演奖。年月,武宁县成立采茶戏剧团。年武宁采茶戏被收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如今的武宁采茶戏发展更为兴盛,在当地的大小活动屮都能看见它展露风采,尤其是在各大晚会中,它的表现更加亮眼。值得一提的有两件事:一是武宁各中小学汇报演出安排中小学生表演武宁采茶戏,如武宁县新宁第三小学汇报晚会屮由学生组织参演经典曲目十八里相送,这一事件反映出武宁当地秉持着“兴趣爱好要从娃娃抓起”这一理念,将武宁采茶戏这一传统剧种带进孩子们的生活中,在青少年中宣传,同时也为培养下一代武宁采茶戏表演者做出准备。二是武宁县为积极响应国家各项工作,以“战疫行动有台标”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例如创作简短歌曲以及制作相关视频“战士吹响进军号,全民动员战恶魔。华夏九州撼天地,配合防控要积极。安心在家里,莫乱吃东西。勤洗手来爱卫生,微信拜年系情谊。”戏曲不仅唱进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更是唱进了人们心里。年,九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和管理人第期汗亚钦,等:武宁采茶戏发展历程及艺术特点分析员业务培训班的 圆满举行也反映出九江人民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性有所提高,且更加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传承性。武宁采茶戏的艺术特点乐器打击乐武宁采茶戏以打击乐器为主要乐器,鲜有管弦乐器伴奏,大多都是以众人帮腔的方式伴唱。其中打击乐器主要为牙板、堂鼓、大傻等。而这些乐器主要用于烘托舞台气氛。尽管乐器种类单一,但其表现形式较为丰富,一般用在唱腔过门时,在演唱过程屮鲜有出现,主要用于配合表演者的动作、情绪等。同时,过去作用 的打击乐器非常简单,只有大鼓、大锣、钱、小锣、马锣等,由两三人操纵;现在则增至十余种,计有板鼓、牙板、木梆、堂鼓、大鼓、大锣、京锣、小锣、钹、小钹、水钹、马锣、云锣、碰铃等,在吸收万载花灯戏、湖北黄梅戏、赣南采茶戏等戏剧剧种的艺术特点之后,武宁采茶戏在伴奏乐器中加入了板胡、二胡、扬琴、笛子等管弦乐器。管弦乐器的加入不仅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增 强了舞台音乐效果,而且也增 强了舞台的戏剧表演效果,在情景描绘、剧情烘托和舞台转场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唱腔“北汉叹仙”武宁采茶戏主要有四大声腔,分别 为北腔(茶腔)、汉腔、叹腔和四平腔(仙腔),在发展过程屮吸收了当地哭丧、哭嫁、“喔嗬腔”和高腔等剧种的音乐唱腔,同时吸收了当地道教音乐和借鉴邻县的一些唱腔和板式表演手法初步形成了自己一整套“顶板”唱腔“板腔体”系统。其中,北腔(茶腔)是武宁采茶戏中的骨干唱腔,由黄梅采茶老七板稍加变化而成。比较高昂、悲壮的曲调是叹腔,用于表现叹息、哭泣、控诉的感情。四平腔来自湖北的花鼓腔,曲调优美明快,多用于欢乐场面。当地人民对武宁采茶戏唱腔的形容是:“北腔叙家常,快板火烧房。二六郑重事,叹腔动哀肠。落魂归地府,花调跳粉墙。夹白补不足,为下先转腔。”民间艺人因不受丝弦伴奏束缚,演唱时将民 间小调揉合成耍花腔,进而衍变成“九板十八腔”。由于人迁徙和地理位置不同等原因,武宁不同地区的采茶戏受外来影响有所不同。武宁采茶戏主要受湖北黄梅采茶戏、湖北汉剧、安徽黄梅戏、修水宁河戏等剧种影响。从地理位置来说,以修河的上下游分为“上河派”和“下河派”。“上河派”多半活动在修河上游,“下河派”则以修河下游为其据点。修河上游与湖北毗邻,后来“上河派”便吸收了湖北汉剧的精华,丰富了自己的表演,而修河下游靠近长江,更多地受到阳新等地采茶戏影响,逐渐充实了自己的唱腔?。由于受到的影响不同,两个流派在发展过程中结合本地的 民风民俗形成的采茶戏在戏曲唱腔上的着重点有所不同。“上河派”在表演上功底厚实,以做工戏和小戏的花腔为主,而“下河派”的唱腔则委婉圆润,以文戏为主。唱本从单向到多维首先,劳动人民为武宁采茶戏的主要创作者,且创作方式起初大多为即兴创作,这与其最早起源的茶歌有着密切的联系,创作内容多和茶事相关。后因受赣南采茶戏、黄梅戏、湖北汉剧等剧种的影响其唱本题材和内容逐渐丰富了起来,从原本单一的茶事活动演变为生活、爱情、社会伦理和神话四种类型。其次,武宁采茶戏的唱本按照是否与茶直接相关分为与茶直接相关的唱本和与茶不直接相关的唱本。与茶直接相关的唱本主要有十二月拣茶歌姑嫂摘茶送香茶等等。其主要唱本内容主要与当地的茶事活动相关,例如十二月拣茶歌主要内容是从正月到腊月十二个月里茶农们从事的不同茶事活动“三月采茶茶叶香,清明未过雨前忙。大姑小姑入山去,不怕山高路又长。腊月采茶雪花飞,姑娘小秋踏雪回。相约明年春暖日,同心树儿新手栽。”而与茶不直接相关的唱本有十八里相送(梁祝选段)天仙配碧玉簪等传统剧目和梆儿声声等现代新创剧目。十八里相茶业通报 送(梁祝选段)是武宁采茶戏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之一。碧玉簪属于社会伦理类唱本,其主要描述女主人公李秀英遭人陷 害又被夫君王玉林厌弃、羞辱。在其父李廷甫查明真相后,其夫后悔不已,请来凤冠霞帔向李秀英赔礼认错。李秀英又在婆婆等众人的劝解之下与夫玉林重归于好。尽管大众对此剧的评价一直以来都是褒贬不一,但此剧更多的是站在女性视角下全释了“苦尽甘来”的美满生活,并通过舞台呈现出家庭生活屮所常见的“不沟通”问题,再通过化解误会从而引导观众走向积极乐观的生活现代新创唱本梆儿声声描写的则是现代中国农民自觉依法守土、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典型范例武宁采茶戏唱本,无论是最早的茶歌,还是后来的采茶戏唱本,其内容种类虽多,但大多都是描述农民的生活琐碎、爱情故事、神话故事或对当时地主、社会的不满和反抗等。其主要表达了劳苦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艰难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结论武宁采茶戏作为武宁地区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武宁采茶戏最早为茶歌、茶调,后在受到武宁红茶发展良好的大环境影响下逐渐形成小有组织的“板凳戏”,又在诸多剧种的影响之下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武宁采茶戏,同时衍生出“上河派”和“下河派”两个流派。在它的发展过程屮,由单一的打击乐到如今配有打击与管弦双重伴奏。早年间武宁采茶戏只有简单的锣鼓、牙板等打击乐器,随着发展逐渐添加了不同种类的锣、鼓、钹及丝弦乐器。唱本内容也在传统剧本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新增了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现代剧本,同时与事实紧 密结合,跟上时代的潮流,从而使得武宁采茶戏能够更贴近百姓的生活,更容易走进年轻一辈的世界。武宁采茶戏在发展过程中起起落落,清朝一度被禁,到了解放后更是几经起落,甚至苦不堪言,但并没有打消人民对其的喜爱。在人们坚持不懈地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