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学手法在新闻通讯中的运用...一条江的故事”系列报道为例_段吉雄.pdf
下载文档

ID:2732964

大小:90.23KB

页数:2页

格式:PDF

时间:2023-10-1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文学 手法 新闻通讯 中的 运用 一条 故事 系列报道 段吉雄
新闻前哨 2023年3月下个案探微2 0 2 0 年 1 2 月 1 2 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 6 周年。6 年来,调水量超过 3 0 0 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6 7 0 0 多万。如何将南水北调这一宏大的历史题材通过小切口、微视角和动人的故事“有血有肉”地展现给读者?十堰日报精心策划,派出精干采访小组,沿汉江逆流而上,辗转两千余公里,用踏实的“脚力”、细腻的笔触、散文化的表达方式描绘出一个个鲜活人物,深情讲述水源区人民守护一江清水,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转化为现实图景的故事。一滴水融入一条江,一条江映射一滴水。水之源,时刻守护第一滴水 爱之沉,一生尽付一泓碧波 责之重,3 6 年如一日擒污龙 心之向,清凌凌的“江湖人生”人之道,3 0 万张照片背后的“生态底色”业之问,一江碧水成“经济活水”等 6 篇系列报道,通过 6 个典型故事,串起一条护水与兴水并举、环保与富民共赢的具有水源区特色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报道一经刊发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稿件先后被人民日报客户端、学习强国、人民时代、腾讯新闻等众多媒体刊发转载,并获得 2 0 2 1 年度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一等奖、湖北新闻奖二等奖等荣誉。本文结合十堰日报“一滴水与一条江的故事”系列报道,浅谈文学手法在新闻通讯中的应用。一、借鉴经典开头,吸引读者的目光文学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在于其经历了历史和时代的检验而经久不衰。能够巧妙借鉴文学经典的语言方式作为新闻通讯等深度报道的开头,往往能使文章才思荡漾、文情并茂,体现独到的报道风格。王忠启右手拄着木棍,左手撑着椅子,艰难地站起身来。久违的暖阳穿过浓密的树林,照在他刚毅的脸上。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只要稍微动弹一下,右半身就像被针扎一样。这点疼能忍住,看到山上的树被别人盗伐,那是心里疼!这是“一滴水与一条江的故事”系列报道第二篇报道 爱之沉,一生尽付一泓碧波 的开头,文章通过“拄、撑、站”等动词交待了主人公正在进行的动作,“只要稍微动弹一下,右半身就像被针扎一样”让读者知道了主人公的现状。对环境和人物神态的描写让读者有了许多思考,为整篇文章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此时,“这点疼能忍住,看到山上的树被别人盗伐,那是心里疼!”这句承上启下的过渡语拉开故事的帷幕。对于这样的开头,加西亚马尔克斯在 百年孤独 中这样写道:“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 布恩地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这个开头就将时间放在了很多年以后,这不仅是一次巨大的挑战,也是一次很大的创造。作者仅仅用一句开头就对我国几乎一整代作家产生了很大影响。新闻写作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新闻写作与文学创作有效加以融合,可以更好提高新闻报道的感染力与传播力。这也就是为什么一篇好的新闻通讯报道往往在添加了文学笔法之后,其传播的效果会得到明显提升,产生较大的社会效果,从而使受众加深印象、难以忘怀。二、注重细节描写,发现人物的特质新闻通讯与文学作品有个显著共性,就是在塑造人物典型的同时,必须以典型环境相烘托,把与主人公事迹相适应的环境烘托用细节描写出来,会产生相应的意境。人物通讯有了细节的刻画与描写,可以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特征,使人物在读者心目中更加丰满、细腻、生动,让文章更具感染力,让读者有一种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如沐春风之感。如 水之源,时刻守护第一滴水 中,“摩挲着带有体温的树干,仿佛抚摸着儿子的额头。”责之重,3 6 年如一日擒污龙 中,“即便是在这短暂的瞬间,畅军庆的眼文学手法在新闻通讯中的运用以十堰日报“一滴水与一条江的故事”系列报道为例段吉雄韩晓玲【摘要】文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可以通过虚构来艺术地反映社会生活;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必须客观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然而,两者在反映内容的形式上有着很大的相通之处,文学手法很大程度上对新闻写作具有意想不到的加成效果。在新闻写作尤其是新闻通讯中,恰当地运用文学创作手法不仅能增强审美意趣,而且更能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在给人愉悦的审美感受之余,也启迪人们对人性的深层思考。【关键词】文学手法 新闻通讯 审美意趣 深层思考58新闻前哨 2023年3月下个案探微睛也没有离开河面,不放过水流变化的蛛丝马迹。”人之道,3 0 万张照片背后的“生态底色”中,“刘洪军打了个手势,单筒望远镜里,一只翠蓝色羽毛的小鸟站在2 0 0 米开外的干树枝上,正一下一下摔打着衔在嘴里的小鱼。”在整个系列报道中,类似景色与环境的描写比比皆是,不仅营造新闻的立体感、吸引读者的关注度,而且还提高了新闻的形象性,更好地凸显新闻事件的背景。同时,在环境描写中,充分运用优美的散文式语言,配合以远景、中景、近景等不同场景的细节刻画,形成强烈的立体画面感和同频共振的情感冲击,恰如其分地把新闻事实呈现在读者眼前,增强新闻作品的可读性和艺术效果。当然,进行细节描写的前提是有细节可写,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要让对方尽可能多说话、多表达,不仅要和受访对象进行语言交流,同时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善于捕捉一切容易打动人的细节,包括受访人的神态表情、衣着服饰、肢体动作等。三、巧妙设置悬念,增强受众新鲜感在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中,设置悬念是其中较为常见的表现手法,可引发读者强烈的阅读期待。新闻通讯通过矛盾冲突以设置悬念,勾起并调动受众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提出问题与解答问题的过程中环环相扣、波澜起伏、引人入胜,让读者出乎意料,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悬念的设置,通常表现为内容和标题的照应、行文中间的照应、开头与结尾的照应等等。在 人之道,3 0 万张照片背后的“生态底色”中,开头这样写道:凌晨 5 点,夜色沉沉,漆黑一片,刘洪军背着头天晚上准备好的相机和行囊出了门。街道上鲜有人迹,迅猛凌厉的风迎面吹来,刘洪军缩着脖子钻进汽车里,使劲搓着手,向黄龙大坝驶去。文章从一开始就只写主人公冒着寒风起早出去,但并没有交待他想干什么,随着故事的循循展开,读者才明白原来是为了观鸟。此时,读者心里会产生疑问:一次普通的观鸟值得报道吗?带着这个疑问看文章,心里的问题终于解开了:刘洪军观鸟的目的是为护鸟,守护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文章最后写道,“候鸟变成了留鸟,鸟语花香,万鸟翔集成为常态,吸引全国各地的拍鸟达人到十堰听林鸟啁啾,到湖泊湿地看水鸟嬉戏。”这句话不仅升华了文章主题,也揭示了此文的主旨,通过对保护生态环境的个体宣传,营造全社会共同爱护环境、守护家园的氛围。类似于这样的悬念设置,在该系列的责之重,3 6年如一日擒污龙 爱之沉,一生尽付一泓碧波 等文章中均出现,极大增强了读者的兴趣。通过巧妙设置悬念,能够极大增强文章的跌宕起伏感,紧紧抓住读者的眼球,进而引发急切期待的心理,让他们迫切地想要从后面的内容中寻找前置悬念的答案。而这种效果是平铺直叙所无法企及的。四、突出语言特色,彰显新闻独特性为了保证新闻写作的真实性、生动性与丰富性,应当对新闻事件的“个性”加以突出。该系列报道将语言文化元素融入新闻写作,对其客观性与真实性起到辅助作用,赋予新闻作品独特的灵性和生命力。如:在 水之源,时刻守护第一滴水 中,“月为灯,星为帐,山林当床天当被,仰望近在咫尺的满天繁星,耳边是清脆鸟鸣和阵阵松涛,一天的疲劳就消失在这简单的惬意之中,很快就会进入梦乡。”在 心之向,清凌凌的“江湖人生”中,“在隆隆的马达轰鸣声中,城市彻底醒了过来。清漂船犁开江面”在 爱之沉,一生尽付一泓碧波 中,“枕着滔滔的水声,王忠启用体温一点一点暖干已湿透的衣服,心里一片坦然。”这些语句,充分运用了比方、比较、借代等手法,打破了传统的语言运用方式,看似不规范的说话,实则成为绝妙的艺术说话,所表达的也是难以言说的意义,使文章语言具备极高的辨识度。在该系列中,记者还将蜂巢模式、钻石模式及菱形模式等新闻叙事模式与文学创作手法相结合,在新闻通讯中融入丰富的情感因素,为新闻写作赋予散文美,借文学的优势让新闻报道更加耐人寻味。其实,用文学手法写新闻在我国早已有之。正如穆青同志曾经指出的,新闻的文学化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在新闻史上能够广为传承并让人记住的新闻佳作中,大部分都成功运用了文学的技法和笔触。例如魏巍的 谁是最可爱的人、穆青的 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 等几乎家喻户晓的新闻作品,再如人民日报胡果等老师的 贵州“解”贫 和刘毅等老师的 “塞罕坝”是怎样铸成的 等一批时代精品。结语融媒体时代,记者除了始终要跟上时代脚步,善于掌握新的传播规律、运用新的传播工具、提升新的传播技能,还要传承发扬前辈们的经验做法,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合理借鉴与运用文学手法,提高新闻写作的生动性、趣味性及文学性,给受众以身临其境般的阅读享受,努力创作出更吸引人、感染人的精品力作。(十堰日报社)责任编辑:肖国莲59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