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消费主义对大学生消费观的消极影响_孙茉.pdf
下载文档

ID:2732963

大小:2.45MB

页数:4页

格式:PDF

时间:2023-10-1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文化 消费 主义 大学生 消极 影响 孙茉
2023年第04期(2023年04月)No.04 202318黑河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IHE UNIVERSITY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促进消费”的发展要求为拉动国内经济发展,畅通经济循环1。步入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一词的概念不再围绕物质而展开,也延伸到了精神层面的文化需求。文化消费现象作为新时代社会发展的一部分缩影,不但是社会消费行为的新型转变,更有效激发了社会经济活力。但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和全球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中,西方消费主义思潮趁着对外开放的大门冲击了青年精神文化生活,对其精神文化生活健康发展产生了极大的阻碍与误导。而在当今社会消费群体中,大学生群体作为一股蓬勃的力量冉冉升起,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中也提到在各类数字平台广泛涌现大环境下,青年的消费模式受到极大的影响。因此,溯源文化消费主义思潮的形成理路,破解其对我国青年精神文化生活带来的现实困扰,是帮助青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进而踔厉奋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举措。因此,如何正确理解全面促进消费的概念对青年的消费行为发展起到极大的引导作用。一、文化消费主义的提出与本质2023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2。强调步入后小康时代,人们的文化消费意识逐渐增强,随之而来的便是消费主义倾向在文化领域的初步显现。文化消费主义作为外来思潮其传播极扰乱民众精神文化生活秩序,需要采取有效措施纠正其以形塑美好精神生活。(一)文化消费主义的提出“文化消费主义”概念最早由著名大众文化理论家约翰费斯克提出,其强调文化消费主义不单是大众对于意识形态产品的消费,更是为解读大众文化产品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主动表现,即在获取消费快感的同时,大众消费主体为了在消费中彰显自身独特价值取向,用以一种积极的、为我所用的方式避免主流意识形态对主体行为的影响作用,并最终达到可能改变社会政治发展程度。在1989年出版的理解大众文化一书中,约翰费斯克通过研究广告、猫王等明星影响效应及汽车等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现象,表明大众对此是具有主动性和选择权的大众文化并非法兰克福学派口中的一无是处,大众并非一种单向度的“文化白痴”。约翰费斯克理论也为当下解读粉丝、弹幕等流行文化现象,提供了新的角度支撑,其也给出了粉丝“Fans”最初的定义即过度的消费者这一概念。费斯克也关注到了大众这种自下而上的快感,即在对权力集团的抵制中获得快感。丹尼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中也提到了对“文化消费”的理解,通过列举凯斯哈宁在地铁中摹写所谓的“洞穴画”来形成自己的文化标志并做成衬衫T恤来进行售卖的例子,阐明文化在消费领域展现的特性即消费化、资本化、商品化,即使是世界文明及名人著作也难逃于此。资本通过不断地渗透进文化领域形成特有的文化消费主义,其最本质功能便是以文化人,文化因人的需要而产生,而其更为根本目的在于改变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3,人在有意识地使自然符合主观需要的实践中,将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形成了人类文化4。(二)文化消费主义的内涵与本质文化消费主义不同于文化消费,文化消费是人们为满足生活需要通过适当的消费来带动自身生活质量的提升及社会整体的建设,同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的文化消费对于人们的素质培养以及闲暇时光价值意义塑造具有极大的必要性与必然性。然而文化消费主义作为消费在文化领域的异化,更强调在范围外的过度消费及对精神文化的过度解释与痴迷。收稿日期:2023-03-27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教学改革研究专项“躺平视域下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社会心态的消解与重构”(SJGSX2021021)作者简介:孙茉(1997),女,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赵继颖(1972),女,吉林洮安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胡万庆(1978),男,辽宁沈阳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共产党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doi:10.3969/j.issn.1674-9499.2023.04.006文化消费主义对大学生消费观的消极影响孙茉赵继颖胡万庆(东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摘 要:随着中国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类消费平台逐渐涌现大量文化“周边”诱发观众对精神文化的向往,人们开始在精神文化领域加大消费力度,文化消费主义作为消费主义文化向作为消费主义转向文化领域生成的一种社会思潮,文化消费主义便应运而生。受文化消费主义误导,部分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陷入困境,表现为价值追求逐渐扭曲、自我认知产生偏差等现象。为保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文化消费观,应通过引导和满足青年精神文化需要、培植青年科学的文化消费念和行为、重塑青年的精神家园,推动青年精神文化生活有序、高质、向好发展。关键词:文化消费主义;社会思潮;大学生;价值观中图分类号:C912.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499(2023)04-0018-042023年第04期(2023年04月)No.04 202319哲学法学研究文化消费主义不同于严格意义上独立的意识形态及社会思潮,是依附于消费主义并在文化层面的衍生和发展,是与资本捆绑所形成的产物,也是在大众媒介帮助下疯狂发展的现象,更是青年群体渴望表达自身进行社会交流的符号手段,对当代青年大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起到极大影响作用。1.资本操控下的时代产物明确资本在文化消费主义形成过程中的操纵逻辑对于文化消费主义定义的形成起到重要基础作用。资本在自身矛盾不断运动下与文化有机结合,构成彰显文化特色的新型消费主义。对于文化消费主义的定义,是指文化产品的创作是以满足大众娱乐需求为导向,以投入市场并带来收益为目的,此类文化产品所带来的文化价值及文化追求远不及其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因而,文化产品的娱乐功能超过乃至排斥了审美体验和精神教化功能5。当下正为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基础上的精神生活构建攻坚期,资本家针对时代特征及大学生本身存在的盲从心理与对潮流追求的热忱,将文化产业批量物化成为具体的文化商品,并迅速投入市场流通,无论是彰显传统文化的诗词背诵节目又或是网络红人直播带货,无一不体现着资本对文化的入侵,其不但摧毁了文化产品的独特魅力,而且削弱了文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价值功能6。2.媒介传播下的消费景观现代大众媒介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消费模式转换提供了支撑载体。资本所渴望的普遍形态的文化消费要建立在文化商品流通传播普遍化的基础上。随着如今各种社交平台、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介技术的蓬勃发展,现代大众媒介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让文化商品摆脱了对物的固化依赖(如对一本书的理解仅停留在书中内容本身而不进行过多其他部分的关注)而转向一种动态依赖,(即对书籍本身衍生出的附加内容进行动态信息补充)推动了文化商品流通和传播的普遍化趋势,进而为文化消费主义的盛行提供重要载具。在大众传播媒介及资本手段影响下不断将文化本身物化为商品,并通过对文化解构化、碎片化和去中心化,重塑文化形成文化消费主义。在大众媒体的推波助澜下,无论是社会热点问题、公众人物话题甚至于国家层面的战略问题都会引发高度探讨,在思想激烈碰撞的条件下极易产生大量不良言论及极端思想影响人们价值观的同时,更是打碎青年大学生对于社会发展的正确认知,使得文化产品的表达方式及价值意蕴受到冲击,难以在大势潮流中站稳脚跟。当文化产品失去了这种价值意蕴,其存在意义就沦为单纯满足个体享乐需要的消费品,难以满足个体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为文化消费主义的形成奠定基础。3.社会交流下的虚幻符号青年群体热爱自由,追求刺激,秉持“不走寻常路”的个性信条,文化消费成为其表达个性的重要途径,也是在新时代青年发展过程中交流的重要谈资之一。当代大学生由于生活习惯、受教育程度及成长地区的社会文化质量与风格迥异,使其拥有不同的审美观念以及消费习惯,在差异的影响下带来了大学生消费者对文化消费的区隔感。青年群体为彰显自身的“独立”“个性”“时尚”的标签,选择通过以社会、经济资本换取文化资本,以一种盲目从众的社会心理试图符合潮流发展,来融入最新主流动态。同时,文化商品内蕴的个性符号成为青年最为看重的附加值。鲍德里亚指出,消费行为受到两种相互冲突的制度的规范,除个体需要外,另一个则是“产品符码化”。受各地制度政策、经济水平、社会文化等因素影响,每个人所占有的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的量本身具有差异性,然而三种资本间可以通过互相转化来使消费者获得相应支配权获得感。二、文化消费主义对大学生消费观的消极影响随着经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文化消费主义虽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增长,但其却从其他方面对人们生活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千禧一代大学生作为熟悉新兴技术、受过良好教育、对变革持开放态度的强大后备力量,在纷乱冗杂的媒介信息影响下,将更多的目光投放在偏向娱乐化、自我满足化的文化消费之中,不旦影响着青年学生的消费观,潜在影响着学生的消费行为,更加影响着学生群体的价值认知及意识形态构建。(一)打开大学生文化消费行为的“潘多拉魔盒”随着图书、电视、电影等传统文化产业,以及网络数字产业、数字娱乐等新兴文化产业迅猛发展,青年物质生活得到高质量发展,精神生活也日益丰富起来,逐渐从“有什么看什么”转变为“想看什么有什么”,不断开阔的文化视野和生活空间为中国青年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提供了可能。文化消费主义试图用符号价值淹没实际价值以谋求商品溢价和畅销,部分青年误用这种资本建构的虚伪符号来建构自我价值,痴迷符号化消费本身。一方面,导致大学生通过“借”“贷”的方式满足对符号价值的追求。如某些文化商品出品方在宣传时大肆鼓噪该商品与爱国主义的紧密联系,误导青年将消费该商品与爱国者身份建构联系在一起;冬奥会期间由一名日本转播记者带火的奥运吉祥物“冰墩墩”风靡全国,大家试图通过跟风购买吉祥物来彰显对冬奥会本身的关注,诱发许多加工厂、“黄牛”试图沾蹭冬奥会热度,生产劣质商品吸引消费者购买,将现实的爱国行动搁置一边,本末倒置。收入有限的大学生群体为了追求“符号”背后带来的价值,会选择购买盗版文化产品、贷款等方式满足自身的需求。另一方面,从现实中剥离出的符号价值的虚假性导致了青年自我认识迷失以及意识的虚幻背离。青年们在沉沦于符号表征的所谓“个性”同时,将价值本身具有的长期性、实践性的现实意义遗弃,试图通过获取符号而得到梦想本身,最终迷失在美好未来“不靠奋斗靠符号消费”的幻境中。符号建构的提出解放了青年群体的思想,使其通过独特的文化消费表达自我个性,同时,资本在设定文化商品时早已编制好商品背后的信息“茧房”,使得大学生群体在消费的过程中仍然受到资本的控制与推动7。(二)催生大学生文化消费向往“赫尔墨斯与金斧”受益于图书馆、博物馆等国家公共文化设施配套的不断完善,使青年大学生群体享有的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了解的文化内容逐渐丰富,从“去哪儿都新鲜”转变为“去哪2023年第04期(2023年04月)No.04 202320哲学法学研究儿都习以为常”,对于文化审美逐渐提高的大学生群体开始对文化消费抱有了新的期待。大学生对于媒体平台的使用愈加熟练,通过对互联网技术的熟练运用,大学生群体不再满足与单纯的物质消费,“海淘”“代购”“直播带货”等新型消费模式不断催生着大学生对于外来文化品牌、文化产物的向往。越来越多的“新富阶层”将对外来文化的了解和展现作为自身炫耀、获取他人目光的资本,涌向国外旅游、度假、消费,把使用外国奢侈品作为炫耀的资本,推动文化产品奢侈品化,更有甚者不惜重金购买名人字画、文物古董、珍贵邮票;更有的深陷赌博、吸毒、淫秽色情等非法活动中而无法自拔。在大众传媒和社会舆论的推动下,文化消费主义观念被更多的人了解并用“未富先奢”的消费模式来践行。文化在资本裹挟下呈现出商品的形式,并通过明星文化与商业结合的方式,打造出令人向往的完美形象,促使大学生群体蜂拥效仿明星行为,明星文化下带来的潮流的趋向使得资本不断提高为这个美妙梦境埋单的价格,这便是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