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
民俗
体育
文化
研究
实践
困境
路径
优化
杨艺
2 0 2 3年4月第3 8卷第4期内江师范学院学报J o u r n a l o fN e i j i a n g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A p r.2 0 2 3V o l.3 8N o.4我国民俗体育文化研究的实践、困境与路径优化杨 艺1,王春顺2*(1.吉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吉林 四平 1 3 6 0 0 0 2.清华大学 体育部,北京 1 0 0 0 8 4)摘 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演绎法,对近年来民俗体育文化相关研究从治理、内容、视角以及方法层面予以梳理与总结,剖析当前我国民俗体育文化研究的现实图景与实践困境.研究发现:我国民俗体育文化研究存在治理体系构建缺乏理论支撑、理论研究脱离文化实践、研究中的实践工具较为单一和理论范式不够严谨等问题.为解决当前实践困境,基于此,提出建议:构建科学合理的治理指标体系、促进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紧密融合、多维度拓展与丰富既有研究工具、规范严谨学科研究的理论范式.关键词:民俗体育;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D O I:1 0.1 3 6 0 3/j.c n k i.5 1-1 6 2 1/z.2 0 2 3.0 4.0 1 7中图分类号:G 8 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 6 7 1-1 7 8 5(2 0 2 3)0 4-0 1 0 2-0 60 引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响应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任务和建成文化强国的目标,坚定文化自信是重要前提与实现基础.2 0 2 1年,国家文化和旅游部联合颁布的“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 对我国未来文化工作明确提出,要“发挥文化的教化功能,通过文艺作品、文化体验、公共服务等,培育文明新风,面向城乡基层扎实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1.在树立文化自信过程中,对中华优秀文化的深度挖掘、深刻了解以及深入研究,是强大中国文化自信必不可少的环节.民俗体育文化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备受国内学界与业界的关注.涂传飞等2认为民俗体育是由一定民众所创造,为一定民众所传承和享用,并融入和依附于民众日常生活的风俗习惯(如节日、礼仪等等)之中的一种集体性、模式化、传统性、生活化的体育活动,它既是一种体育文化,也是一种生活文化.换言之,民俗体育不仅是一种体育活动,其本身也体现着民俗体育文化.此外,段丽梅等3把民俗体育文化定义为以体育与民俗动态交融,具有切身感、生活感与地方感的文化事项.基于前人研究成果,本文所指民俗体育文化研究即是以民俗体育、民俗体育文化为研究对象所展开的系列探求.随着学界对民俗体育文化的研究发现与创新成果日益增多,在“十四五”时期的崭新阶段与新发展格局下,对2 0 1 72 0 2 1年以来我国民俗体育文化研究概况进行回顾总结与优化展望,显得尤为重要与必要.为此,本研究通过梳理近五年来我国民俗体育文化研究的整体脉络,尝试从四个面向对民俗体育文化研究予以归纳,并剖析民俗体育文化研究的实践困境,进而针对困境提出相关的优化建议,希冀为新时代我国民俗体育文化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收稿日期:2 0 2 2-0 8-2 4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1 9 X T Y 0 0 9);湖北省休闲体育发展研究中心开放基金项目(2 0 2 2 A 0 0 4)作者简介:杨艺(1 9 9 7-),女,重庆人,吉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俗体育文化*通信作者:王春顺(1 9 9 3-),男,重庆人,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发展与社会治理第4期杨 艺,等:我国民俗体育文化研究的实践、困境与路径优化1 新时代以来我国民俗体育文化研究的现实图景1.1 民俗体育文化治理层面学界目前对于民俗体育文化治理的总体研究思路是基于实际案例,分析案例中众多治理要素所反映出来的问题,而后提出策略,研究内容与成果可简略从以下4个层面进行划分.(1)理念共识层面.治理理念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对民俗体育文化的价值取向偏向于经济效益,使民俗体育文化的内涵遭到污染,同时动作的高难度化致使民俗体育偏离群众4,最终导致民俗体育文化的异化.而在具体的治理过程中,只顾拷贝西方体育,缺少对根植于日常生活的特色民俗体育文化本身的培育5,致使村民的诉求不能得到满足.治理主体与被治理者未能达成一致共识.(2)主体行为层面.一些治理主体治理倦怠,任民俗体育自由发展或直接明令禁止6.涂传飞7建议从民俗体育文化中总结经验和智慧,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治理主体,以多元主体的结构矫正不合理的治理行为.(3)制度体系层面.有的法律意识淡薄导致治理过程中制度缺失,最终影响到了治理秩序与效果8.这需要进一步完善法治,构建德治、法治、自治“三治合一”的治理体系.(4)工具机制层面.廖上兰等9关于江西宁都“中村傩戏”的实际研究案例表明,仪式性的民俗体育是民众族群认同与宗族关系的重要体现,或可成为村落治理的有效工具.同时,民俗节日是人们欢聚一堂、共同庆祝的重要节日,可以此为抓手,开创情感治理机制1 0.1.2 民俗体育文化内容层面学者们在民俗体育文化研究领域的兴趣主要聚焦于以下几方面:(1)民俗体育文化变迁.如邱海洪1 1以湖南“汝城香火龙”为个案的研究是横向的时间切片内部的相对性研究,探究村落民俗体育变迁过程中各参与主体的行为逻辑,展示其变迁脉络的共时性思考.(2)民俗体育文化“本土化”.如雷军蓉等1 2对民俗体育文化“本土化”进行了重新审视与思考,指出目前研究面临着文化生存、理论依附、文化失语、文化内涵晦涩等危机,强调在未来研究中要突破当前的研究囹圄,提升自身话语权.(3)民俗体育的存在形式.如罗婉红1 3对苗族接龙舞的研究,分析了其如何在国家权力介入下逐渐从一种“生存技术”演变为“艺术表演”的历程,以及这种存在方式变化所导致的文化内核逐渐流失等后果.(4)民俗体育文化的保护策略.如黄聪等1 4以村落民俗体育文化出现问题的主要社会根源为前提,提出以政府主导为前提、以文化主体价值观念转变为突破、以创新基层文化传承模式为关键的三大对策;崔涛等1 5认为将民俗体育与教育体系结合,依据校园民俗体育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想、认同感、供给、对外交流等不足,针对性地提出了发展路径.1.3 民俗体育文化视角层面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我国民俗体育文化的研究主要聚焦于解释民俗体育文化的文化内涵和文化意义,以及论证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实践价值和作用.在这样的研究趋势下,学界或是从民俗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理论视角,或是从相关政策及时代的背景视角,或是从民俗体育文化与政府治理的互动关系视角出发,进行了大量研究,也涌现出了大量研究成果.学界主要采用了文化生态学理论1 6、符号学理论1 7、场域理论1 8和日常生活理论1 9等来审视我国民俗体育文化,强调民俗体育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内涵,以及其与文化环境、人民群众等外部环境的不可忽视的联系.如周婷娜2 0着眼于国内,探讨在体育强国的战略背景下,民俗体育的文化与实践影响;房鹏飞等2 1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视角,研究中国-东盟民俗体育文化的交流现状与实践困境,提出了赛事、旅游、教育、学术、传媒等交流路径;廖上兰等2 2以江西赣南客家村庄为对象的一项研究,抽象提炼了4种治理模式,体现了优秀民俗体育文化在提升当代乡村治理综合能力和创新社会治理体系上的独特功效;彭春兰等2 3则提及政府对民俗体育文化的治理,针对当前民俗体育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可以通过共建治理格局、推动共享协作、提高治理公信力、推进多元协同治理这4个方面来提升政府的治理水平.1.4 民俗体育文化方法层面学者们在研究民俗体育文化时,大部分学者采用的主要是文献资料法和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的结合,使用较多的有田野调查法、个案研究法、民族志法等,也有少部分学者另辟蹊径,采用文献计量学和其他学科的方法展开研究,如词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李凌2 4运用了个案研究法,分析了那霸301内江师范学院学报第3 8卷赛龙舟文化再生产与文化觉醒的发生缘由;杨中皖等2 5对骆山大龙的研究则是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其各方面内容进行的全景民族志式深描;魏巍等2 6运用词频分析法,以“民族体育”为主题词,以中国知网收录的文章为范围,检索1 9 9 72 0 1 6年收录的文章,在进行筛选后,从发文量、高产作者、主要科研机构、基础知识、研究热点与研究前沿这几个方面对民俗体育研究进行分析,总结出民族体育研究的热点与前沿;姚琼等2 7以雷州民俗民间体育文化为例,运用数理统计法对调研资料进行分析,以探讨中小学传承民俗民间体育文化的价值和策略.2 反思当前我国民俗体育文化研究面临的实践困境2.1 治理体系构建缺乏理论支撑在国家强调乡村治理的大背景下,民俗体育对乡村治理的独特效用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研究兴趣,学者们通过对现有治理过程与治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逐一分析,指出了民俗体育能够通过何种路径参与乡村治理,并尝试构建了治理体系.但从研究成果来看,研究虽然贴合实践,却缺乏理论支撑,如果没有恰当理论或逻辑分析框架支撑,那么研究自身就如浮萍,根基不稳,难以服众.(1)理论缺位.理论缺位并不是指文章毫无理论支撑,而是指整篇论文缺乏具备总领性作用的理论.在部分研究中,研究者的研究思路可以概括为“实例分析-抽象概念-构建体系”.这样的研究思路很务实,但却少见理论框架的指导.研究者把实例中存在的问题抽象为一个个治理概念,针对这些抽象概念进行分析、逐个击破,但在整合概念构建体系时却稍显随意,有拼凑之感.这样的文章虽然每个部分各自有理论支撑,但理论彼此之间不能遥相呼应,缺少对文章具备总体指导性质的理论框架,文章处于割裂状态,整个治理体系聚而不凝.(2)理论单薄.在任何研究中,不存在绝对真理性的、完全契合研究对象的理论,这也就意味着,在进行研究时要“因地制宜”,要对理论进行合适的取舍与增添.但在多数的研究中,却很少有研究者对理论进行修饰,而是直接使用.就研究对象而言,其很难被“原汁原味”的理论阐述清楚.若未经任何“修饰”的理论被直接应用于实践性质的体系构建,那么理论的支撑力度便略微单薄.2.2 理论研究脱离文化实践目前,学界对于民俗体育文化的理论研究存在脱离文化实践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术问题提炼方面较差.一些研究中对问题的认识比较表浅,提出的策略效力有限.比如为了传承民俗体育文化,一些研究提出民俗体育文化走进校园,从小培养孩子们对民俗体育文化的热爱.但就实际情况而言,一些地区仍然存在“重文轻体”的现象,以及大多学校并没有相应的现实条件.在这样的情况下,空口白话般的呼吁效果着实有限.(2)摒弃研究主体的人文性.人的存在是民俗体育行为意义化生成、并成为乡村生活空间中重要的文化事项的缘由,但一些研究对人的关注不够,忽略了人们的价值诉求,这容易消解人们对民俗体育文化的情感2 8.(3)偏离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实际.学界常用的理论大多源自西方.西方的理论框架虽然能发挥一定作用,却无法把东方文化元素全部纳入其中,框架与文化的亲和性也存疑.换言之,一些研究者存在“强行”用借鉴的理论范式去整理事实(素材)或仅仅机械填充素材的问题2 9.究其根本,实为东西方文化天然存在的差异,且部分研究者没有将西方理论进行“本土化”.(4)理论研究成果缺乏实践性后续研究.很多研究进行到策略提出、体系构建这一步后便戛然而止,得出的研究成果究竟效力如何、之后该如何优化等,却无人关心,相关的后续研究非常少见.2.3 研究中的实践工具较为单一学者们在研究民俗体育时运用了多种理论去解释民俗体育文化,也运用了各种方法去辅助研究,但总体表现出实践工具单一的特点.(1)理论与方法过于集中.学界常用的理论和方法数量虽多,却普遍集中于少数几个学科,相对于民俗体育文化这一复杂的研究领域而言显得有些单薄,同时也过于集中于西方学界,对东方文化的解释力有限,亟须引入和构建新的理论与方法.(2)研究内容的取向稍显片面.目前对民俗体育文化的局部研究丰富且深入,但整体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