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变迁的轨迹探究_李戈.pdf
下载文档

ID:2732951

大小:1.92MB

页数:8页

格式:PDF

时间:2023-10-1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我国 高校 创新 创业 教育 变迁 轨迹 探究 李戈
中国大学生就业2023年第03期105“创新创业”是由创新活动、创业活动、创造活动逐渐完善并发展而形成的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实践活动,由此而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渐渐兴起的全新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模式。集中精力发展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既能满足现代化国家建设的现实诉求,也能体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特征。改革开放的四十多年来,中国高校针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大致经过了历史初创(1978-1998年)、自发推广(1999-2001年)、全面展开(2002-2012年)和优化升级(2012-至今)的四个重要历史时期。进入新时代以来,创新创业教育已深深嵌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框架体系中,两者在培育尖端创新型人才、助力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中形成耦合。一、问题提出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已经成为当前各大高校重点关切的问题,重要性日益凸显,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意识导向也逐步树立起来。2015年,国家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理念,成为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动力之源。到2035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创新型国家,这就更加迫切地需要立足于高等教育阶段培育创新创业型人才,更加精准化、规模化、常态化地落实创新创业教育。以往的政策及其迭代更新不断影响着后续政策的变革与发展,而且在更深层面上塑造着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具体形态与价值取向。更多时候,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与教育研究关注点聚焦于内涵分析、模式搭建、功能定位、制度完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变迁的轨迹探究李 戈,孙 颖【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依次经历历史初创、自发推广、全面展开和优化升级四个时期。本文从制度变迁理论的视域出发,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基本规律、内在实质展开系统剖析。并在现有创新创业教育基础上总结出对未来相关工作的展望,提出要注重促进创新创业教育通过“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方式优化自身变迁路径;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多元利益主体向一体化方向转变格局;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变迁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76(2023)03-0105-008作者简介:李戈,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孙颖,山西青年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DOI:10.20017/ki.1009-0576.2023.03.0142023年第03期中国大学生就业106善、人才培养、科学分类等现实性与理论性问题的讨论上,对于政策的研究大多数情况下只是被看作是背景性或引证性的资料散布其中,专门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引导及其历史变迁研究尚不完善,存在一定的缺口与滞后性。目前,学术界的研究已经开始初步触及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引导这一问题上,如田贤鹏(2016)提到学生满意度是衡量教育政策实施效果的重要尺度;1李凤云、董志杰(2021)提出从政策扩散理论视角,探究创新创业教育政策扩散的影响因素与内在机制;2靳晓光(2022)关注“以创业带动就业”和“以创新引领创业”的战略主线演进。3还有一些学者大胆引入了三螺旋理论4、三大源流理论来对创新创业教育引导的形成、发展和时代价值进行科学分析与积极展望。5从整体上来看,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关注方向为政策文本内容解读、政策实施状况分析、政策执行效果反馈以及政策发展轨迹等事实性角度,还未真正触及到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引导的目的、方法、路径以及效果等微观层面和具体性问题。开展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引导发展轨迹和变迁历史的研究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科学化、高效化、规范化发展,也有助于化解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迟滞与偏离主线的内生性 困境。20世纪70年代前后,制度变迁理论(Institution Change Theory)在西方经济学领域逐渐兴起,旨在解释针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研究长期以来受到经济史研究的辅助,并最终用制度因素来合理分析经济增长规律。制度变迁理论以托斯丹邦德凡勃伦(Thorstein B Veblen)为创始人,罗纳德哈里科斯(Ronald H Coase)、道格拉斯诺思(Douglass C.North)等人为蓬勃发展时期的代表,也包括混沌经济学和博弈论者对制度变迁理论的合理性解释。科斯与诺思等人认为,制度从某种角度来看就像是现实社会中的游戏规则,或者也可以说它们的存在是为解决人们彼此之间的交往与互动关系而有计划、有预谋的人为设定的一些博弈规则,这些约束既包括“正规约束”,如法律、规章等,也包括“非正规约束”,如伦理道德、行为标准、生活习惯等,6并从多个角度论述了制度变迁过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综上所述,政策的概念通常存在于制度的范畴之中,政策是制度在实践领域特有的形态和表达,而政策的实施亦是制度有效运行的根本方法,政策变迁与制度变迁在本质上是近似的。本文将从制度变迁理论的视角出发,并以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历程及有关政策变迁作为研究对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基本规律、内在实质展开系统剖析,以便进一步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相关政策落实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二、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演进过程“创新创业”在当前我国的各大高校内形成热潮,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有其必要性与重要性。制度变迁理论认为正式的制度始终在不停地进行着漫长而又曲折的单向性运动,本文将以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历时性、规模化、建制等重要特征与节点作为划分依据,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各个高校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演进过程进行细分,并加以评价。(一)历史初创时期(1978-1997年)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建设与改革的新篇章。此后,社会秩序的稳定发展、经济和科技事业不断进步,促成了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萌芽与初步探索,但尚中国大学生就业2023年第03期107未有明确的政策文件或学校主体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规范与评价。早在1978年3月间,中共中央就召开了全国科学技术大会,通过了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草案),制定了重点发展的若干领域,包括农业、材料、计算机、空间、遗传、能源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范围内基本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且全会系统阐发了对外开放与重视教育、科学事业的方针政策,要求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同世界各国开展平等互惠的经贸合作,大力发展我国现代化所必不可少的教育、科学工作。这些举措很快就产生了实际效果,对提升我国整体教育质量和科学发展水平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时期经济体制、文化体制、教育体制等改革全面铺开,对外交流与互鉴延伸至教育领域。20世纪80年代,欧美、苏联、日本等发达地区普及和推广的创造学被介绍到中国,创造教育这一新形式的教育模式在中国兴起。1982年底,上海交通大学的许立言老师系统阐释了创造学的历史、含义、研究对象、分类标准等。7第二年,我国首届创造学学术研讨会召开的同时,第一期创造学研究班在广西南宁开班,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上海交通大学、华中工学院(今华中科技大学)等在内的数所高等学府以及日本创造学会的诸多海内外知名学者与专家参与了研讨,会后成立了“全国高校创造教育创造学联合会”,较好地推动我国创造教育事业的发展。1997年,来自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雷家骕教授尝试开设了中国历史上首门创新与创业方向的专业课程,并融入工业经济课程体系之中。第二年该课程获得学校批准并取得了自己的课程编号,并在此之后不久,清华大学专门为MBA学员开设“创新与创业管理”方向的课程,创新创业课程走进了中国高校的课堂。清华大学在1998年策划并主办了全国首届“创业计划大赛”,报名参赛的学生人数多达3210名,他们被组委会编成将近100个创业小组,每个参赛小组都有自己独到的科研成果与科技发明,在比赛中获得优异名次的小组甚至可以拿到主办方和赞助方的支持,进而创办自己的创业公司。至此,创业教育已经在中国立稳脚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带头开始了各具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探索。综上,1978年至1998年是中国高校创新创业的发轫初创时期,这一阶段,党和国家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和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对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也产生了较大影响,为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内生性动力。一大批与创新创业有关的行业协会涌现,如中国科协、发明协会、创造协会等,助推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二)自发推广时期(1999-2001年)这一时期,虽然国家意识到创新与教育之间的内在关联,但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属于个别院校自发性的体现,零散地内嵌在宏观人才培育方案 之中。在国家宏观政策引导与支持下,全国各个高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与相关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开展了更为积极的、主动的、自发性探索。1999年,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创办了全国首个围绕创新创业为中心的教学改革试点班级,即“浙江大学高新技术创新创业管理强化班”。同一时期,教育行政部门联合其他有关单位加大了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扶持力度,筛选出了一批具有创新创业优势的院校名单,引导名单上的试点院校探索创新人才培2023年第03期中国大学生就业108养模式。部分高校还以项目活动为抓手推进本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1999年3月,清华大学举办了创业竞赛,北京市内多所高校加盟其创业团队,这届比赛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清华大学创业团队设计的“多媒体超大屏幕投影机”,因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广泛的应用渠道最终获得了千万级的风险投资,这也开创了中国大学生创业获得风险投资和资本信赖的先例。从1999年开始,共青团中央联合中国科协等单位连续数年共同承办“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8其规模日益壮大,参赛高校与大学生不仅局限于祖国大陆,甚至包括香港、台湾的在校学生也踊跃报名参赛,来自全国各地的创意青年可以集聚一堂展示并交换各自的创新理念与创新 实践。除此之外,2000年前后,国务院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多次召开会议,主张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激励学生采用创新的和独立的思维意识,用开放式、讨论式、启发式教学替代灌输式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尤其是在高等教育这一阶段上,应当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素质以及人文素养,加强产学研各个环节的紧密结合,鼓励具备条件的高等学校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有效提高高等学校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缩短实用型科技成果从研发到向企业转移的中间环节。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日趋完善的环境下,推动高等学校建设一批既能培养人才,又能输出成果的基础科研和应用研究基地。总体而言,这一阶段的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及高校相关教育政策的实施还属于部分院校的自发行为,并且多以竞赛比赛、创业设计比拼等项目为主导,创新创业社团活动、创业园区活动为辅助,较为具体有形,并非政策带动的结果,但确实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规范与深化发展提供了催化作用。(三)全面展开时期(2002-2012年)从2002年开始,我国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发展迅速,高校针对此类活动的专项教育与引导政策也开被纳入行政改革的行列中来,政府工作计划中也开始设置与其相关的部分。学界原有“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整合形成了“创新创业教育”,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我国高校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专项教育进入全面展开时期。2002年4月,教育部高教司举办了普通高等学校创业教育试点工作会议,从全国上千所高校中选拔出9所高校作为创业教育的试点院校,并在后期的试点工作中逐步总结出三种教育模式。第一种模式是借助课堂教学为主导的教育引导模式,侧重于将第一、第二课堂相结合,并创新性的增设“风险投资”“价值创造”和“企业家精神”等课程,构建并完善学生的创业知识体系;第二种是结合创新教育,为学生打造优质创业实习基地,提供实惠就业政策和咨询服务等,这种综合性的创新创业教育一方面搭建了跨学科跨专业试验平台的课外实践体系,另一方面实现了创业知识融合课程传授;第三种是帮扶学生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