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文化景观
视域
潼南
佛寺
空间
解析
保护
优化
建议
蒋晓慧
Chongqing Architecture8第 22 卷 总第 233 期引文检索:蒋晓慧,肖洪未.文化景观视域下潼南大佛寺时间、文化、空间解析与保护优化建议 J.重庆建筑,2023(3):8-12.文化景观视域下潼南大佛寺时间、文化、空间解析与保护优化建议蒋晓慧,肖洪未(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重庆400715)摘要:文章选取重庆潼南大佛寺为研究对象,在梳理其历史资料的基础上,解析其生成环境及演进历程;然后以文化景观的“时间-文化-空间”为分析框架,剖析潼南大佛寺的文化景观特征;最后从空间、文化、功能和管理等要素方面对其保护经验进行总结,分析其不足,并根据文化景观的保护要求提出优化建议,为潼南大佛寺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关键词:摩崖佛寺;文化景观;活态保护中图分类号:TU74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107(2023)03-0008-05收稿日期:2022-08-12通讯作者简介:肖洪未(1981),男,四川资中县人,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邮箱:。AnalysisonTime,Culture,andSpaceandPreservativeOptimizationSuggestionsofTongnanGreatBuddhaTempleinChongqingintheContextofCulturalLandscapeJiangXiaohui,XiaoHongweiAbstract:TakingTongnanGreatBuddhaTempleinChongqingastheresearchobject,thispaperlaysoutrelativehistoricalmaterials,andanalyzesitsformationenvironmentandevolutionprocess;then,withthe“time-culture-space”ofculturallandscapeastheanalyticalframework,theculturallandscapecharacteristicsofTongnanGreatBuddhaTempleisanalyzed.Finally,fromtheaspectsofspace,culture,functionandmanagement,somepreservationexperienceissummarized,withdefectspresented,andoptimizationsuggestionsproposedinaccordancewiththepreservationrequirementsofculturallandscape,soastoprovidereferenceforthepreservation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oftheGreatBuddhaTempleinTongnan.Keywords:CliffBuddhistTemple;culturallandscape;activepreservation0 引言摩崖佛寺是以印度石窟寺为原型,在传入中国的过程中受到本土文化影响而发生变化形成的地域性转型产物1。盛唐以来,以摩崖石刻造像为主要特征的石窟类型在巴蜀地区盛行。巴蜀地区内遗存分布较多的摩崖石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荣县大佛寺、合川涞滩二佛寺、大足密宗道场等2。巴蜀摩崖佛寺在佛教建筑中国化的进程中将浓郁的巴蜀地域文化特色融入其中,因此,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等价值。作为寺庙类文化景观,深入挖掘、解析巴蜀寺庙的历史文化价值对未来摩崖寺庙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巴蜀摩崖佛寺的研究多集中在文物考古、艺术、历史与建筑领域,如考古方面,世界学院杨家骆对大足石窟进行考察后,对摩崖石刻造像、碑碣、题记的记述和价值进行了研究3;建筑方面,张兴国、林丛华提出了巴蜀摩崖大佛窟分布规律及其形制特征4,林丛华从环境、空间、艺术、文化等角度指出了巴蜀摩崖石刻建筑的学术价值及其对现代建筑创作的借鉴作用5。而作为寺庙建筑的典型类型,摩崖佛寺潜存丰富的宗教、民俗、艺术等多元文化,且因其选址、空间布局和形态等与周边环境具有较强的关联作用,故运用文化景观理论对摩崖佛寺空间与关联文化内涵、环境的关系进行深入解析,为巴蜀地区摩崖佛寺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潼南大佛寺为研究对象,运用文化景观关于“时间-文化-空间”的分析框架,剖析潼南大佛寺的文化景观特征,并对其保护的措施进行反思,根据文化景观的要求提出优化建议。1 潼南大佛寺的生成环境、文化及演进概况潼南大佛寺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因其保存了完整的摩崖建筑与空间环境,故具有研究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本文通过对潼南大佛寺的空间特色进行解析,对其空间的生成、演进及形态进行分析,为后文从文化景观视角解析其价值、内涵提供依据。1.1潼南大佛寺的自然、人文环境1.1.1山水自然环境摩崖佛寺最初是僧人用于居住生活和礼佛的场所,具有宗教信仰的特点和强烈的苦修色彩,佛教的传播使其在中国本土文化的影响下产生了一种内在的精神改变,形成了与自然风光相融的布局模式。巴蜀山峦叠嶂、沟壑重生的自然环境与摩崖佛寺融为一体,如乐山大佛寺、江津大佛寺等大部分早期修建的摩崖佛寺都是背靠崖壁、面向江水,doi:10.3969/j.issn.1671-9107.2023.03.089城市与建筑City&Architecture2023NO.03遵循了背山面水的选址原则。潼南大佛寺坐落于定明山脚下,依独云峰而建,层层叠叠,与山崖融为一体,浑然天成。寺庙建筑与山崖整体面向浩浩荡荡的涪江,自然与人工景观相结合,形成了一副雄伟壮阔的景象。1.1.2丰富多样的宗教文化在石窟寺与中国本土文化以及巴蜀地域文化和自然环境的融合发展中,儒、道、释三种信仰流派相互交融形成的文化沉淀融入潼南大佛寺的寺庙空间之中。大佛寺本就是佛道二教的道场,在大佛寺千年风霜中,无数朝臣儒士在山崖上题字,形成了浓郁的儒学风气。(1)佛教文化佛教文化于东汉末年传入中国,隋唐时达到鼎盛。据后汉书记载,川东地区的巴族“未有君长,具事鬼神”6,可知巴蜀人重巫术。巴蜀地区拜鬼神的文化传统具有迎合宗教文化的心理,导致巴蜀地区较早受佛教文化影响,为摩崖石窟的开凿和推广奠定了基础。我国佛教主要为八大佛派,包括法相宗、法性宗、华严宗、禅宗等,潼南大佛寺的大佛殿内供奉释迦摩尼坐象,为禅宗派别。(2)道教文化道教是东汉“五斗米”教主张道陵创始的中国本土宗教,在唐代时,巴蜀地区的道教因依附于统治者而得到空前发展,道教文化迅速推广,巴蜀各地大开石窟、广建寺院。潼南是道教太极创始人陈抟老祖的故里,始建于民国十一年(1922 年)的玉皇殿中供奉的玉皇大帝被道家尊为众神之王,与佛祖释迦摩尼并尊,体现了巴蜀地区佛道融合的独特文化。(3)儒家文化儒家文化自先秦以来一直是治国之本,其对摩崖建筑的影响从营建之初便有渗透。潼南大佛寺主体建筑大佛殿依独云峰而建,背山面水,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体现了儒家所倡导的“天人合一”和“太和”的境界。儒家单独造像的龛像是比较少见的,更多表现为儒道释三教合一且以释迦或老君为核心。1.2潼南大佛寺摩崖佛寺演进历程通过对潼南大佛寺空间格局演进关系的解析,结合巴蜀地区信仰文化的变迁历史,将潼南大佛寺演进分为生成期、繁荣期、衰败期三个阶段。通过将历史信息和空间现状空间平面图进行叠合,对潼南大佛寺空间布局进行历史地图解译,可清晰呈现各个阶段潼南大佛寺的发展态势(图 1)。1.2.1生成期(47 世纪中期)生成期,即南北朝时期到初盛唐时期。南北朝时期的巴蜀地区宗教信仰以佛教为主,在北魏宗教制度的影响下,出现了佛教开凿石窟之风。自隋唐以来,佛教与道教昌盛,且巴蜀地区政治经济稳定发展,加上道教在巴蜀地区也有很大的影响力,因此,重庆潼南地区早在隋朝时期就已经有了佛像的开掘。潼南大佛寺东岩崖壁上现存有 21 个从隋唐到清朝时期的石窟,其中,最早的为 811 号龛,均被认定为隋朝道教的龛像(图 2)。图 2 隋朝道教龛像(从左至右分别为东岩第 8 号龛像、第 9 号龛像、第 10 号龛像)图 1 潼南大佛寺空间演变图Chongqing Architecture10第 22 卷 总第 233 期1.2.2繁荣期(710 世纪)唐朝“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之后,经济重心南移,同时随着唐玄宗和唐僖宗的入蜀避难,大批官员、骚人墨客、画家工匠纷至沓来,为经济昌盛、文化繁荣的巴蜀地区提供了更好开创摩崖石窟的艺术条件,使得巴蜀地区的摩崖造像在公元 710 世纪期间达到了鼎盛。潼南大佛寺内的饰金大佛即刻于唐咸通年间(843860 年),观音殿和鉴亭也在此期间建成。此外,造像内容也从佛道二教走向了儒、道、释的有机统一。1.2.3衰败期(1019 世纪)巴蜀的摩崖造像在宋朝之后出现了衰落。宋末元初,巴蜀四十多年战乱,对封建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元至明期间政权的数次变动,使巴蜀的经济很难恢复,无法支撑大规模的摩崖开凿。到了宋朝,宗教的偶像崇拜逐渐转向室内造像,在室内放置佛像进行朝拜成为了新的风尚。在此期间,修建了七檐佛阁,用以保护内部的金佛,为信徒们提供宗教活动的场所,后来又逐步修建玉皇殿等佛殿,最终形成规模较大的佛道教场。2 潼南大佛寺文化景观特征解析2.1时间特征:历史连续性巴蜀摩崖佛寺空间是由石窟寺造象为原型,经过长期发展逐步成为外接建木构建筑的佛殿。随着巴蜀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宗教文化的融合,逐渐形成了儒、道、释三教有机结合的造像群。生成期,因佛道二教昌盛加之政治经济稳定,隋代于寺院东岩开凿龛像;繁荣期,因经济重心南移至蜀,随之政治重心向蜀偏移,潼南大佛寺于唐咸通年间计划开凿大型佛像,但于873 年因不明原因仅完成佛首便停滞,后于宋完成佛身,在此期间还建成观音殿和鉴亭;宋朝至民国,因宗教的崇拜转向室内造像以及为保护大佛修建大佛殿,且蜀地战乱,经济受到影响,此间未再开凿修建大型龛像;民国时期至今,随着社会经济恢复和高速发展以及人们观念的改变,“遗产旅游”“文化游”日益火热,同时相关政府机构开始注重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潼南大佛寺新建莲花广场、非想池以及游客接待中心等,形成风景名胜区。可见潼南大佛寺受到文化、自然环境和社会等方面的影响,经历了“佛像”“佛殿”“建筑群”“风景名胜区”的演变过程,因此,巴蜀地区文化、社会、自然环境的变迁,对其空间的形成、演变、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反映了潼南大佛寺文化景观以时间为线索,为适应文化、自然环境和社会背景的变化而呈现出动态发展的特征,即历史延续性。2.2文化特征:价值多样性2.2.1历史价值摩崖佛寺是印度佛教石窟寺传入中国后发展演化的重要见证。摩崖佛寺经过数次重修,仍将摩崖佛像保存千载,其选址、空间型制、规模大小等都与始建时的建筑有很多相同之处,反映了石窟寺不断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空间规模由封闭走向开敞化和世俗化的历史进程,因而,摩崖佛寺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皇宋遂宁县石佛记 详细记载了大佛寺的石刻史、建筑史、金饰史、寺院人物等,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2.2.2艺术价值摩崖佛寺是自然山水的佛教圣地,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它所形成的环境景观是珍贵的文化艺术遗产。摩崖佛寺的建筑结合自然营造,具有与自然浑然一体的、丰富的空间环境特色,使其本身就成为文化建筑中的上乘之作。被称作“涪江上的石宝寨”的七檐佛阁在陡峭的天然石壁上建造,未用一钉一栓,堪称建筑奇迹;摩崖佛寺中的佛教造像是石窟寺和中国本土文化结合形成的艺术瑰宝,同时在佛寺内还保留了许多文物和艺术遗迹。同时,潼南大佛寺具有丰富的文化艺术内涵,大佛寺十景既体现了笔法精湛的书法艺术,也是韵味十足的文学佳作。2.2.3科学价值摩崖佛寺建筑在选址中对地形、地质进行了科学考量,其中巧妙地与地形结合的技术及奇特的结构构架为中国建筑科学技术提供了借鉴。其次,摩崖佛寺建筑在结构及构造细部方面保留了部分中国早期木构建筑的特征,为一些已经失传或消失的建筑特征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