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魏晋
时期
古典
封禅
天下
分合
东洋
东岳论丛Jan,2023 Vol44 No12023 年 1 月(第 44 卷/第1期)(Dong Yue Tribune)历史研究 基金项目 河南兴文化工程文化研究专项“基于河洛石刻文献的北魏洛阳时代研究”(项目编号:2022XWH215)、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项目“一带一路”视域下河洛文化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利用”(项目编号:2019SJGLX259)。作者简介 王东洋(1977),男,历史学博士,河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魏晋南北朝史。由秦至宋千余年间,中国历史上真正实施封禅的帝王有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宋真宗七人,有封禅之心但未能如愿者有很多。除武则天封禅嵩山外,其余六位帝王均封禅泰山。参见刘浦江:“五德终始”说之终结 兼论宋代以降传统政治文化的嬗变,载 正统与华夷: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17 年版,第 73 页。王东洋:南北朝时期的封禅之议与大一统思想的神圣宣扬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 第 45 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 年 5 月。魏晋时期的“古典”封禅之议与天下分合王东洋(河南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3)摘要 秦汉帝王功成封禅泰山,成为王朝正统、天下一统与盛世太平的标志,为后世帝王封禅创建了可资遵循的“古典”模式。魏明帝朝“遵古封禅”之议,时在天下三分;孙皓采纳群臣封禅之议,遣使“封禅国山”,时在吴晋对峙;晋武帝朝“古典封禅东岳”之议,时在天下一统。“天下未一”则拒绝封禅,正是大一统思想在分裂割据时代的独特作用方式。魏晋时期的“古典”封禅之议,体现了君臣对“功成封禅”“封禅以告太平”的古典模式的认知与理解,彰显了“古典”封禅所承载的大一统思想对魏晋君臣的影响与塑造,其实质是对秦汉大一统思想的认同与继承。在天下分合的三国西晋历史进程中,大一统思想通过魏晋君臣“古典”封禅的政治言行得以维系、传承与强化,从而对该时期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关键词 魏晋;遵古封禅;东岳;大一统思想 中图分类号 K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8353(2023)01015409封禅是中国古代祭祀天地的最高典礼,只有天子(皇帝)才有资格举行。一般而言,封禅包括封与禅两部分,所谓封泰山、禅梁父即为其经典表述。封禅仪式公开宣扬王朝正统、宣告帝王功业、宣示天下太平,具有重要的政治功能。由于封禅的重要性、神圣性与排他性,历史上并非任何帝王都有资格、均有胆量行使封禅,最终实施封禅的是那些自视做出非凡功业、实现盛世太平或实现国家一统的帝王。东汉王朝崩溃后,帝国长期处于分裂对峙状态,秦汉大一统时期确定的“古典”封禅模式遭遇重大考验。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封禅活动,但围绕天下分合与正统争夺问题,其间一直存在着臣子封禅的请求、帝王拒绝封禅的诏令,这是值得探讨的政治现象。有关南北朝时期的封禅之议,笔者已有专文论述。本文梳理魏晋时期君臣关于“古典”封禅的认知与议论,考察该时期君臣的封禅议论与天下分合之关系,揭示“古典”封禅之议与大一统思想宣扬的内在关联,旨在探索中国古代分裂时期大一统思想的维系问题。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451DOI:10.15981/ki.dongyueluncong.2023.01.017一、“功成以告太平”:秦汉“古典”封禅模式的创建中国早期的封禅思想,渊源于先秦齐鲁之地的祭祀天地活动,管子封禅 是目前所知有关封禅的最早文献记载。齐桓公尊王攘夷,称霸中原,故有强烈的封禅意愿,但遭管仲谏阻,管仲先受命、再符瑞、后封禅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进入秦汉帝制时代后,封禅思想进一步与一统帝国的政治需要相联系,逐渐扩大为统一帝国的国家盛典。经过秦始皇、汉武帝的封禅实践,封禅理论逐渐成熟,封禅仪式逐步完善,形成所谓“封禅故事”,至汉光武帝封禅东岳后更加完善。秦汉时期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对封禅这一国家盛典进行了理论总结,相关学说保存在春秋繁露王道 史记封禅书 封禅文(司马相如)、五经通义(刘向)、白虎通封禅 风俗通正失 等文献中。透过“封禅故事”和诸种文献,可知秦汉“古典”封禅模式的核心要旨:其一,“受命”与“天下太平”是封禅的前提。史记封禅书 强调“受命”与“符瑞”,认为“至德”“天命”“功成”和“符瑞”四者同时具备,是帝王举行封禅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刘向五经通义 认为“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白虎通封禅 :“王者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报告之义也。始受命之日,改制应天,天下太平功成,封禅以告太平也。”风俗通正失 :“盖王者受命易姓,改制应天,天下太平,功成封禅,以告平也。”白虎通和 风俗通 前后相承,明确提出王者受天命、改制称帝、天下太平、封禅以告的程序和路径。天下太平的标志,在于符瑞(祥瑞)的出现。天降祥瑞与灾异的学说,对中国古代帝王治国理政和封禅理论产生深远影响。其二,“刻石纪号”是封禅的重要形式。秦始皇封禅时多次刻石铭功,以告功成。汉武帝封禅时除刻石铭功外,还多次更改年号。光武帝封禅刻石铭文,大量引用谶纬之言,借谶纬宣扬刘秀拥有天命,更改年号。白虎通封禅 :“皆刻石纪号者,著己之功迹以自効也。明天之命,功成事就,有益于天地,若高者加高,厚者加厚矣。”风俗通正失 谓“刻石纪号,著己绩也”,并为帝王们撰写了刻石铭功的模板,立石高一丈二尺,刻之曰:“事天以礼,立身以义,事父以孝,成民以仁。四守之内,莫不为郡县,四夷八蛮,咸来贡职,与天下无极,人民蕃息,天禄永得。”封禅铭文涵盖德行与功业两部分:德行包括“礼”“义”“孝”与“仁”等;功业包括一统天下、蛮夷归顺、万国来朝、天下太平等。秦汉帝王举行封禅,刻石纪号是其固定程序,祭祀碑文是重要的政治宣言书,强调该帝王的正统性与合法性。其三,“必于岱宗”是封禅的神圣地域要求。春秋繁露王道:“郊天祀地,秩山川,以时至,封于泰山,禅于梁父。”11董仲舒所谓“王道”,在于郊祀天地,封泰山禅梁父是中国古代帝王应该亲自实施的551魏晋时期的“古典”封禅之议与天下分合11中国封禅文化滥觞于新石器时代的天地崇拜,后世封禅礼仪祖源于东方地区的礼祷天地的祭祀传统。参见冯时:中国古代的天文与人文(修订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年版,第 168 页。管子 原有 封禅 一篇,后失佚,后人以司马迁 史记封禅书 所载管子言以补之。据黎翔凤撰、梁运华整理:管子校注 卷一六 封禅,北京:中华书局,2004 年版,第 951 页。后汉书 第七 祭祀志上 :“上(光武帝)许梁松等奏,乃求元封时封禅故事,议封禅所施用。”北京:中华书局,1965 年版,第 3164 页。史记 卷二八 封禅书,北京:中华书局,1982 年版,第 1355 页。史记 卷二八 封禅书 注引 五经通义,第 1355 页。(清)陈立撰、吴则虞点校:白虎通疏证,北京:中华书局,1994 年版,第 278 页。本文所引 白虎通,均据该书。(汉)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 年版,第 68 页,第 68 页。史记 卷一一七 司马相如列传 载司马相如 封禅文 :“符瑞臻兹,犹以为徳薄,不敢道封禅。”(第 3065 页)白虎通封禅 :“天下太平,符瑞所以来至者,以为王者承天统理,调和阴阳,阴阳和,万物序,休气充塞,故符瑞并臻,皆应德而至。”(第 283 页)后汉书 第七 祭祀志上,第 31653166 页。(清)苏舆撰、钟哲点校:春秋繁露义证 卷四 王道,北京:中华书局,1992 年版,第 103 页。国家礼仪,绝不能旁落他人而不顾。史记封禅书:“自古受命帝王,未有睹符瑞见而不臻乎泰山者也。”董仲舒和司马迁所说封禅地点,就在东岳泰山。白虎通封禅:“太平乃封,知告于天,必也于岱宗何?明知易姓也。刻石纪号,知自纪于百王也。”清代学者陈立解释曰:“易姓相代,则封于岱宗,以岱有代义故也。”因岱有禅代之意,选择岱宗作为封禅地点,更能凸显本政权的正统性与神圣性。总之,秦始皇、汉武帝和光武帝先有一统功业,统治日久太平景象出现后,才有封禅泰山之举。秦汉时期三位帝王封禅泰山的实践及理论总结,既为后世中国帝王封禅树立了样板与标杆,构建了古代帝王封禅的“古典”模式,其本身也是大一统思想的极好宣扬。二、“遵古封禅”:魏明帝朝的封禅之议与“天下未一”曹魏接受东汉禅让,自视最具正统性。魏明帝在位时政令畅通,国力增强,由曹魏完成天下一统的趋势日渐明朗。魏明帝为太子时,不与群臣交往,不问政事,潜心典籍。即位后不接见群臣,独与侍中刘烨密谈,刘烨赞其“秦始皇汉武帝之俦,才具微不及耳”。魏明帝之举,盖因其“口吃少言,而沉毅好断”。身处三国对峙时期,即位不久的魏明帝,便被臣子赞为可与秦始皇、汉武帝比拟的帝王,这既是极高的赞誉,也是臣子的祈盼,期待魏明帝能够像秦始皇汉武帝那样做出一番伟业,实现天下一统。太和年间,魏明帝称帝时间尚短,中护军蒋济即请求封禅。三国志 卷二五 高堂隆传:初,太和中,中护军蒋济上疏曰“宜遵古封禅”。诏曰:“闻济斯言,使吾汗出流足。”事寝历岁,后遂议修之,使隆撰其礼仪。所谓“遵古封禅”,即遵循秦汉“古典”封禅模式,也就是基于秦始皇、汉武帝、光武帝泰山封禅实践所构建的“封禅故事”。中护军蒋济率先提出“遵古封禅”,显然是他认为曹魏皇帝最有资格按照“古典”模式实行封禅。秦汉帝王先有一统功业再行封禅之举的事实,促使魏明帝认识到自己当前不具备封禅资格,以至于汗流至足,窘态不安,几年后才允许讨论封禅事,命高堂隆撰定封禅礼仪。蒋济“遵古封禅”之请,详见 宋书 卷一六 礼志三:夫帝王大礼,巡狩为先;昭祖扬祢,封禅为首。是以自古革命受符,未有不蹈梁父,登泰山,今大魏振前王之弊乱,拯流遁之艰危,接千载之衰绪,继百世之废始。且昔岁破吴虏于江、汉,今兹屠蜀贼于陇右。其震荡内溃,在不复淹,就当探其窟穴,无累于封禅之事也。此仪久废,非仓卒所定。宜下公卿,广纂其礼,卜年考时,昭告上帝,以副天下之望。由此可见,蒋济所议“遵古封禅”的表现是:自古凡受天命称制者,均封泰山禅梁父,刻石铭功,敬告天地,彰显帝王功业。巡狩与封禅是古代帝王的两大盛典,是由帝王亲自实施的神圣活动。曹魏上承东汉禅让之天命,拯救百废待兴之乱局,经过三代努力,如今国力强盛,祥瑞频出,虽尚未荡平吴蜀,但业已取得重大军事胜利,理应举行封禅。因封禅之礼长期荒废,蒋济请求朝廷早日诏令公卿拟定礼仪,卜选佳日封禅泰山,以副天人之愿。宋书 卷一六 礼志三 载魏明帝听闻蒋济封禅之请后,诏曰:闻(蒋)济斯言,使吾汗出流足。自开辟以来,封禅者七十余君尔。吾何德之修,敢庶兹乎!济岂谓世无管仲,以吾有桓公登泰山之志乎?吾不敢欺天也。济之所言,华则华矣,非助我者651东岳论丛Jan,2023 Vol44 No12023 年 1 月(第 44 卷/第1期)(Dong Yue Tribune)司马迁曾跟随董仲舒学习 春秋,其 史记封禅书 受到董仲舒思想的影响,首先引述巡守之事。(清)陈立撰、吴则虞点校:白虎通疏证,第 281282 页。资治通鉴 卷七 魏纪二,北京:中华书局,1956 年版,第 22282229 页。三国志 卷三 明帝纪 注引 世语,北京:中华书局,1959 年版,第 91 页。三国志 卷三 明帝纪 注引“孙盛曰”,第 115 页。秦始皇汉武帝通过连续的封禅和巡游来取得东方神祇的认同,从而实现全国神权的统一。参见杨华:秦汉帝国的神权统一 出土简帛与 封禅书 、郊祀志 的对比考察 ,历史研究,2011 年第 5 期。也。公卿侍中、尚书、常侍省之而已。勿复有所议,亦不须答诏也。对于蒋济遵古封禅之请,魏明帝的反应与态度颇值得关注:其一,虽然自古封禅者七十二君,但魏明帝自视没有至德、功业不足,必不敢欺天而贸然行封禅之事,故而“汗出流足”。其二,魏明帝表示自己并无齐桓公封泰山之志。尽管世无管仲谏阻,但魏明帝亦非齐桓公,当下并无封禅泰山的想法。其三,诏令群臣勿复议封禅事,由此表明魏明帝太和年间拒绝封禅的鲜明态度。细观魏明帝该诏令,与光武帝建武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