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地理学视角下建筑群对自...塑造——以蕲黄地区山寺为例_张奕.pdf
下载文档

ID:2732746

大小:2.07MB

页数:6页

格式:PDF

时间:2023-10-1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文化地理学 视角 建筑群 塑造 地区
181 2023.03/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Theory 建筑设计理论适宜,自然环境优越。自两晋起,禅宗、净土宗、天台宗等纷纷在山上建寺立宗,加之此区域也是僧人躲避“佛难”的首选,蕲黄地区的山林中寺院星罗棋布,广济的灵山被冠以“小西天”之称,黄梅的四祖寺和五祖寺更是被尊为中国禅宗祖庭。蕲黄地区山寺建筑群作为文化实体,在不同文化团体对山地空间环境的感知、表达和构建中,使山体的自然性减弱,文化性增强,产生了丰富多样的文化表征,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中国佛教的文化意义,这也是文化地理学热衷讨论的内容。本文从文化地理学与此次研究的联系出发,依次探讨文化塑造团体的作用和文化塑造最终呈现的征象。1 文化地理学与本研究的联系1.1 文化地理学的相关解读文化地理学关注人文现象在地理环境中存在原因、过程及特点,即通过人文现象与自然环境的生态关系、与其他人文现象的整合关系来解释现存的、可见的文化景观。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提出新的文化地理学研究框架之后,学界更加注重人的主观意识形态对景观进行文化塑造的影响,即强调从对地方的研究转移到对地方之再现及其含义的研究3。研究方法不再局限于传统景观形态学,还要结合社会学与文化理论。1.2 文化地理学对本研究的适应性山寺建筑群的营建过程是包括山寺主体建筑、建筑小品、构筑物等在内的整体环境塑造,与文化地理学中“文摘要山寺建筑群是人工构筑改造自然环境的典型例证。在文化地理学的视角下,也是讨论文化实体对自然实体塑造的典型样本。在中国佛教历史上,湖北蕲黄地区是山地寺院营建的独特而重要的区域。本研究通过对蕲黄地区相关地方志、寺志等文献的梳理,挖掘此文化塑造过程中文化主体的关键作用和塑造结果的丰富表征,为解读区域性建筑群的文化塑造能力提供新的思路。关键词山寺建筑群;蕲黄地区;禅宗;文化地理学中图分类号T U-0 9 2文献标识码ADOI1 0.1 9 8 9 2/j.c n k i.c s j z.2 0 2 3.0 3.3 9Abstract Mountain Temple complex is a typical example of artificial construction reforming the natural environmen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geography,it is also a typical model to discuss the shaping of cultural entities to natural entities.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Buddhism,Qihuang area in Hubei Province is a unique and important area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mountain temples.By combing the relevant local chronicles and temple chronicles in Qihuang area,this paper excavates the key role of cultural groups in the process of cultural shaping and the rich representation of shaping results.It provides new ideas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n the cultural shaping ability of regional architectural complexes.Key words mountain temple;Qihuang area;Chan School;cultural geography本文研究的蕲黄地区,即截至清末黄州府的区划范围。该地区位于大别山南麓,“地连云梦,城依大江水,西望夏口,东往武昌,通接巴蜀,襟带湘汉,介乎淮楚之交”1,2,地理位置十分利于人员的聚集和流动,且气候作者简介:张奕(1973-),女,副教授。研究方向:建筑历史与文化。通信作者:李审笑(1994-),女。研究方向:建筑历史与文化。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文化地理学视角下建筑群对自然山体的文化塑造以蕲黄地区山寺为例Cultural Shaping of Natural Mountains by Architectural Complex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Geography:A Case of Mountain Temple in Qihuang Area张 奕 李审笑Zhang Yi,Li Shenxiao182城市建筑 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2023.03化景观”的概念不谋而合。山寺建筑群的营建受自然环境因素制约较大,建造成果反映了人地关系,具有鲜明的区域人文特色。人类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也是文化地理学的研究重点。文化地理学关注不同人群的观念主张对文化景观的作用,以及文化景观对人的反作用创造和引导感官情绪4。在文化地理学的视角下,文化团体的作用步入建筑学的研究视野,山寺建筑群的文化塑造有了更加丰富的表征(见图 1)。2 山寺建筑群的文化塑造主体蕲黄地区的山寺往往由僧、士、官、民多个团体协力维修和重建,他们或主导寺院的总体规划和建筑设计,或贡献资金建言献策,或贡献劳力和匠作技能。在山寺建筑群建设、经营过程中,不同社会团体的文化主张发生取舍和交融,达到了对山体共同进行文化塑造的效果;佛教文化在此过程中不断被中国传统文化所塑造,山区因此迸发出强大的文化功能,成为蕴藉深厚的人文丛林。2.1 常住僧团僧人注重寺院建筑功能的完善和修行的便利,通过新建、改建、扩建寺院来满足日常使用和管理的需求。如北山宝相寺经觉昶、德卫两任住持的建设终于达到“凡丛林有用之室莫不大备矣”5的局面。住持作为一寺之主,在寺院的选址和建设方面往往起着主导作用。黄安县志记载了冲然禅师获国师宏觉禅师器重传法后,来黄安县素山创建兰若的情形:“以祖六沉避暑亭地延建上方寺,寺成殿梁甚巨,工人力尽不能起,义用杖指之立上,寺后有罗汉松,工匠锯将倾势已压新宇,义亟呼山神得反风向北得无恙。”6虽然后段记述有神话色彩,但可以反映出寺院在建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杂症”都是由住持设法解决的。一些高僧大德拥有出众的建筑文化素养和堪舆技能,他们住持修建的寺院和环境和谐相融,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宋代元祐绍圣年间,杨岐派五祖法演禅师在寺院扩建工程中,将原本散落布置的寺院建筑全部迁建于东山山腰的一块斜坡地上,依山势集中布局,使寺院更便于管理。寺院前右侧西南隅有座名“白虎”的小山丘,高于东侧名“青龙”的小山岭。从地理方位角度看,“青龙”应高于“白虎”,其自然环境先天不足。法演禅师将通常位于天王殿两侧的钟鼓楼合并建于青龙山。该钟鼓楼三层飞檐,高近20m,从而使“青龙”高于“白虎”,扭转了先天环境的不利7。高僧们同样注重对景观的营造和利用。据 黄梅县志记载:“北山乔木是名娑罗树,在北山寺,无迹祖师手植,大可数十围,枝叶丛生,僧于其下甃圆池,月光下射,树影倒池中,俨如月窟。”5师植树,徒造池,北山寺的僧众共同营造了一处优美的景观。道一和尚在白臬山建立道场时,将此山分为上中下三院,上院建于“白臬飞泉”景观旁:“山顶有石壁,泉从罅出,稍下为石所截,激怒有声,喷玉溅珠,飞白半空,千丈一落,匡庐瀑布不可复奇矣。”82.2 地方士绅地方士绅阶层拥有较雄厚的财力,其所在的社会关系网可助其招募可观的建设资金,他们作为维护民间地方秩序和家族利益的主要群体,通常积极介入寺院建设中。重修石鼓寺记载:“郡中贤士大夫慨然有修葺之议,予遂嘉与维新捐资助役,共襄盛举。”9重修凤山禅林碑记中记述了士绅的募集和号召的盛况:“甲戌春廼招集士绅及贸迁近郭者捐廉以倡,士民踊跃乐助,得緡钱如千数。”9在寺院的规划中不仅考虑建筑的私密性,还考虑景观的营造:“乃属士绅等就寺旁重建祈祠宫三楹,右为客座为僧寮,翼然一新,座前缭以短垣,勿碍遐瞩,又其旁隙地留蒔花种竹之所。”地方士绅对历史和传统具有较强的保护和传承意识,翻新时往往尊重建筑原貌,注重新建建筑和原有建筑和谐统一的关系,且契合自然环境。如修建石鼓寺时,“殿循旧宇规制稍更,缭以周垣,可御风雨”。可见其重建时态度的审慎。同时,他们是寺院周边筑亭建阁的主要人群,以满足赏景享乐的需求。如广济县知县刘允昌因经常在大藏寺前的洪源桥上看水流湍湍,在桥上修建了杯渡亭:“尝步洪源桥顾视,上流一桥宽平倍洪源,作亭其上。”绅士董其役在乾明寺建设时,因寺前宽阔景致极佳,便修涌月楼供登临凭眺。2.3 匠人乡民匠人乡民出于信仰往往会自发参与寺院的营造,或出体力,或出技术。寺院建筑的施工既依靠他们系统程式化的施工工序,又有赖于他们个人艺术素养的表现发挥。在匠人乡民的参与下,寺院建筑融合了传统建筑样式、建筑雕刻和彩绘艺术等地域性的文化因素。五祖寺的毗卢殿:中门牌楼结合了荆楚格局和北方制作形制;殿檐利用砖材特点,按“跳头”“檐椽”“角齿”图1 山寺建筑群文化塑造的概念梳理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山寺建筑群文化实体文化性塑造过程文化团体山体 自然实体 自然性施工、参访策划、招募183 2023.03/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Theory 建筑设计理论等重复排列;“双狮滚球”“蛟龙戏水”等圆雕和殿前的石雕栏技艺极精,体现了建筑技艺的高超水平10。毗卢殿又名麻城殿,相传清初复修此殿前,僧人到麻城县募化,麻城人民将一砖一瓦、一树一木运送到五祖山修成该殿,充分反映了民间力量在寺院建设中的作用11。斗方禅寺祖师殿:山墙面尖山混合式硬山顶、门口内收式小檐廊都具有当地典型的民居特色;其柱梁檩及墙体均为石质,采用卯榫搭接,结构十分精致巧妙;门前石柱上刻有盘龙云纹浮雕,花纹精美;体现了蕲黄地区匠人专业技艺素养。2.4 文人游士山因寺显,文人多因拜访寺院而登山游山,触景生情,吟诗作文,或是赞叹山寺巍峨的建筑群,或是流连于山寺设计的景观流线中。接踵而至的游人通过诗文阐发文化意趣的同时,赋予了自然山体丰富的文化内涵。游人在景观节点留下石刻、碑刻,这些笔迹成为其所处景观的一部分。万奇芝在游似马山云台寺记中描述摩崖石刻的景致:“于风洞前见有昂然如马者,岩壁镌天马行空,坦然如床者,石上刻棲云枕石,又有驾风鞭霆不好登、别天等字题于如石壁。”6这些石刻不仅吟咏了山寺及其周围景观,其自身也极具艺术价值:“或蝌蚪篆文,或行草楷体,皆前贤法书,笔力遒劲,刊镂精工。”借助山势的奇险完成了自身独特的景观营造:“石刻均在悬岩绝壁间,人迹所不到,究竟如何书如何刻竟不可得。”(见图 2)四祖寺灵润桥同样也留下了历代文人的墨宝,黄梅县志记载:“碧玉流,在四祖山灵润桥下,中有小石矶,状如鱼泼泼欲上,唐柳公权书碧玉流三大字,刻石现存。”12其附近摩崖石刻近 30 幅,留有历代名人贤士的题咏,形成了迄今为止蕲黄地区最大规模的古石刻群。常住僧团主导策略规划;地方士绅长于招募资金,并辅助策划;匠人乡民负责施工营建。这三种文化团体在建设寺院建筑及小品时,影响了其对自然山体的文化塑造;文人游士则在参访寺院的过程中产生如此文化行为(见图 3)。3 文化塑造表征之“象”景观序列山地的建设开发强度较低,山寺及景观构筑基于登山路径布局,占自然山体的比例很小,在各团体的塑造下形成较为典型的线性景观序列。景观序列体现着人文构筑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最终作用于游者,引导和左右着他们的感官。为了在论述时直观地表达观者的情绪体验,笔者引用刘滨谊等学者提出的“景观空间感受时空模型”13,结合文献史料具体分析。3.1 址于山麓的景观序列营造当寺院选址于山麓时,寺院的建设受制于山地环境影响较小,建筑物沿山脚线性水平铺开,整个山体成为山寺的背景和“后花园”。空间的高潮发生在景观序列的起点(访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