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文化
自觉
自信
培育
机制
民族民间
雕塑
课程
建设
彭博
196大众文艺一、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理念的提出2017年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对外开放日益扩大、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快速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迫切需要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同时,意见明确提出“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重视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1意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教育教学、提升青年一代文化自觉与自信意识作为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的重要内容和重点任务,对高校课程建设提出了更高层次的目标要求,尤其对艺术类专业而言,势必需要将以往以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为主的显性教育与新时期必需的以价值塑造为核心的隐性教育相统一,从而形成协同效应,建构起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二、雕塑学科发展与专业教学的现状文化自觉是一国之人民对本民族文化发展规律自发且理性的把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二者是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内核动力。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理念的提出对当前高校雕塑专业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一)雕塑学科发展亟须自立中国现代雕塑学科的建立与发展并未遵循中国本土雕塑的传统文脉,反而与之存在剧烈断层和明显割裂。2中国现代雕塑学科发端于对法国学院派古典主义雕塑系统的引入、成熟于对苏联雕塑教育模式的移植、革新于与西方现当代抽象、观念艺术的交流。学院雕塑和学院雕塑家是中国现代雕塑学科和主流雕塑艺术的核心,掌握了对教育教学、创作实践、学术研究乃至艺术整体发展方向的引领性和话语权;而在学院之外,以民间艺人为创作主体的传统民族民间雕塑,在创作、传播与传承等各方面几乎完全独立于学院雕塑,自成体系,继承和延续的是数千年来未曾断绝的工匠传统。正因为学院内外在主体身份、教育背景和客体表现形式、内容等方面存在差异,外来与本土、现代与传统、学院与民间的碰撞逐渐演变为所谓专业与业余的对立,乃至衍生出对审美高下的臆断以及雕塑与非雕塑的争执。传统民族民间雕塑被视为较之西方雕塑“艺术”更为低级的手工业活动,处于被动乃至整体失语的状态,难以展开与主流雕塑艺术对等的交流,更遑论以自主独立的面貌参与中国雕塑发展进程,因而在中国雕塑的现代化进程以及当代发展中被逐渐边缘化。尽管多年来,不少学者和雕塑家都致力于对中国现代雕塑体系的本土化和民族化改造,但却收效甚微,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范的中国雕塑体系的重塑还任重道远。(二)专业课程教学亟须自信在雕塑教育教学领域,对传统文脉的贬低和自卑由来已久,一方面源自对传统民族民间雕塑的基本认知、审美态度和价值取向的偏差,另一方面则是对西方雕塑的过度推崇所致。受苏联雕塑教育模式的影响,中国现代雕塑教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培育机制探析*以民族民间雕塑课程群建设为例彭 博(长江师范学院美术学院,重庆 408100)*基金项目:本文为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文科视野下民族民间雕塑课程群整体优化与教学改革”(批准号:223350)研究成果。摘要:文化自觉是一国之人民对本民族文化发展规律自发且理性的把握,文化自信则是本民族全体成员对民族文化生命力所具有的坚定信念,二者乃是民族文化得以不断传承和发展的源动力。因而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理念的提出对当前高校雕塑专业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文章以民族民间雕塑课程群建设为例,探讨了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培育机制融入高校雕塑专业课程体系的必要性与具体思路、内容、方式。关键词:文化自信;民间雕塑;课程建设;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J30-4;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828(2023)05-0196-03文化教育197大众文艺育历来注重以具象写实为核心语言、以造型技法训练为主要目标、以人物或人体写生为主要方法构建课程体系。3在此之外,虽然各高校雕塑专业课程体系中都会设置中国传统雕塑相关的课程或实践教学环节,不少高校还会基于地方民族民间雕塑资源打造特色课程,但多数相关课程由于缺乏明确的课程理念和完备的课程资源,难以获得显著的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由于学院师生对传统民族民间雕塑缺乏正确的认知、态度和价值取向,相关课程并未受到真正重视。因此,传统民族民间雕塑课程往往存在“贴标签”“两张皮”的现象,成为整个课程体系中彰显民族特色和多元化的点缀,难以发挥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引领性。(三)创作创新实践亟须自觉创作实践方面,受主流雕塑艺术发展趋势以及高校雕塑专业教育模式的影响,学院师生大多本能地遵循源自西方的艺术创作观念和方法;而不少标榜所谓“民族风”“原生态”的创作则倾向于简单挪用、转换传统雕塑中的常见形象和图式,其核心架构,如基本的造型形态、语言方式、技术手段等,仍是运用西方雕塑元素和标准,故有学者指摘其为“伪传统”和“伪民间”;甚至其中不少作品刻意迎合西方审美,充斥着源自西方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刻板印象。创业就业方面,接受学院教育的雕塑工作者因基本认知、审美态度或价值取向的原因,很少自发扎根地方和基层,直接投身于传统民族民间雕塑相关行业;即使从事教育或文艺工作的雕塑工作者有心致力于传统民族民间雕塑领域的教学、研究或实务工作,也往往因相关知识、能力的欠缺而乏力于对地方传统民族民间雕塑艺术传承、发展的推动。对此,不少学者都曾指出,21世纪以来民族民间艺术及相关研究呈现整体衰退很大程度上源于能够自觉投入并持之以恒的新一代从业人员和研究人员的急剧减少。三、民族民间雕塑课程群建设思路与内容有鉴于此,笔者所在单位雕塑专业以乌江流域民间雕塑、中西方雕塑比较研究、中国雕塑史、民间雕塑考察与实践等系列课程为建设对象,建构以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意识培育为目的民族民间雕塑课程群,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了解传统民族民间雕塑文化内涵,增强对传统民族民间雕塑的理性认识,充分意识到民族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必要性与紧迫性,自发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艺术。根据从理论到实践逐步推进的基本思路,课程群建设内容划分为理念内涵研究、培育体系构建、资源系统建设三大板块,有机融入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意识的培育。(一)理念内涵研究1.理论基础研究梳理文化学、民族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学科理论中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理念的生成,剖析各理论体系中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概念、范畴、本质、内容、价值,探明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相关学理体系。2.指导政策研究梳理文化建设、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教育建设等政策文本中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理念的建构,掌握各领域中有关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要求、任务和推进路径,探清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相关制度蓝本。3.教学运用研究基于以上研究,探索如何将相关学理内涵与制度方针体现在课程教学中,具体表达为构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意识所需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要求,建立结构模型,并根据不同学习阶段的具体要求,制定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二)培育体系构建1.核心课程改革针对民族民间雕塑课程,依据结构模型和指标体系,明确课程优化与改革方向,重点分析课程教学中技法训练与认知完善、审美培育、价值引导的关系,本体语言教授与历史文脉、现实情状、发展趋势研究的关系,课堂知识普及与情境交流互动的关系。2.基础课程优化针对造型基础课程,对中西方雕塑艺术思维与艺术表现进行比较研究,解析两种知识、能力、价值体系的核心要素;探索如何将二者结合并体现在各基础课程教学中,重点分析在满足基础造型训练需求的前提下,二者的比重、内容以及结合方式。3.实践环节升级针对各实践环节,探索与民族民间雕塑相关教学内容的融合,重点分析在校地合作基础上,以校外民族民间雕塑资源实地体会、身心实践代替常规课堂教学、校内实践环节的可行性、程度和范围;具体针对个人创作、写生考察、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实习实训、毕业创作与论文、学术讲座、专业工作室等实践环节和形式制订相应实践教学方案和计划。(三)资源系统建设1.课程资源调查重点调查周边地区传统民族民间雕塑资源及其形成、发展相关的民族民俗文化,梳理其主要品类、表现形式、主题素材、造型样式、工艺技法、工具材料等具体表征以及物质基础、人文环境、文化特征、语言方式、审美观念、传承谱系等基本要素;对资源展开评价,分析在课程教学中以其为研究对象和教学内容的可行性与价值;建立周边地区民族民间雕塑课程资源库。2.资源运用分析梳理现有民族民间雕塑相关课程,对各课程教学目标、内容、重点、难点、教学方法与步骤等关键环节展开分析,重点剖析当前课程教学中资源利用与使用方面的薄弱或不当环节,准确把握各课程及各环节对相关资源的实际需求。3.资源匹配分析基于以上调查和分析,针对具体课程和教学环节,对可利用的资源与教学实际需求进行匹配分析,力求课程与资源对应、教学环节与资源所含具体内容对应,形成一课文化教育198大众文艺程一资源、一环节一内容相结合的资源运用体系。四、课程群建设“目标-方向-效果”三级体系的确立通过对课程群建设“目标-方向-效果”三级体系的梳理,根据课程群建设预期成果的不同逻辑层次与影响效能对具体的建设内容、方法等进行了严谨的规范与规划,以保障课程群及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培育机制建设的有的、有章、有序。(一)课程群建设目标1.深化课程内涵以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意识的培育为根本目的,对现有民族民间雕塑相关课程进行优化改革,深度发掘并提炼相关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地拓展相关课程的广度、深度与温度,帮助学生在知识学习、技能训练与价值意义之间建立联结,深刻理解民族民间雕塑传统文脉,塑造正确的认知、审美和价值取向,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发挥民族民间雕塑课程群在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方面的引领性。2.凝练课程体系将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意识培育相关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要求具象化为全方位、可量化、可评价的结构模型和指标体系,保障民族民间雕塑相关课程的教学和评价有序开展,并在基础造型训练中增加民族民间雕塑相关教学内容的比重,以及将民族民间雕塑教学内容与多种实践教学环节和多样实践形式结合,凝练以民族民间雕塑课程群为中心、其他专业课程和教学环节紧密围绕配合的特色课程体系。3.完备课程资源通过对周边地区民族民间雕塑资源的调查梳理以及对现有民族民间雕塑课程在资源运用状况和实际需求方面的分析,形成系统的资源储备和多层次的资源运用体系,提升相关资源在课程教学运用中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改变以往资源局限、对象单一或生硬套用的现象,保障相关课程教学的方法可行、内容实际、目标落地。(二)课程群建设方向1.转变课程方向将教学目标从技法训练转向认知完善、审美培育、价值引导,将教学内容从本体语言教授转向对历史文脉、现实情状、发展趋势的研究,将教学方式从课堂知识普及转向实地情境交流互动,实现对民族民间雕塑课程教学整体方向的转变,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文化认知,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为学生在传统民族民间雕塑领域的传承、弘扬、创作、创新提供必需的动力和能力。2.对标西方体系建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培育所需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结构模型和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深化、优化民族民间雕塑课程群,并将传统民族民间雕塑教学内容贯穿专业课程体系,联系民族民间雕塑课程群与其他专业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在传统民族民间雕塑教学方面对标西方雕塑造型训练和创作实践,凝练具有一定本土化、民族化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3.深入实地实际通过建立完善的周边地区民族民间雕塑资源库和资源运用体系,使课程教学中的资源利用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提供真切的文化环境和艺术氛围,帮助学生在习俗生活体验中认知传统民族民间雕塑的文化价值和艺术规律,促使学生对文化传承的急迫性与必要性形成切身感受,自觉保护文化艺术遗产,继承传统文化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全面提升相关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实效。(三)课程群建设效果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