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文化
选择
中华民族
共同体
传统
民间舞蹈
发展
动力
探析
2022/12总第 86 期JOUNAL OF ETHNOLOGY第十三卷107DOI:10.3969/j.issn.1674 9391.2022.12.012文化选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传统民间舞蹈发展的动力探析袁同凯赵经纬 摘要 近年来,学界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方略展开了诸多探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文化路径也得到了极大关注。因此,探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动力所在尤为必要。以文化选择为视角,传统民间舞蹈的发展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观视:一方面,由传统民间舞蹈发展的过程性,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结构性动力;另一方面,基于多元行动主体对传统民间舞蹈的适应性发展,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主体性动力,力图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统民间舞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图分类号:C9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 9391(2022)12 0107 11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多元一体视角下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中的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19AMZ012)、2021 年度南开大学文科发展基金科学研究类项目“国家认同教育的地方性实践”(BZ21BZ0110)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袁同凯,男,汉族,新疆阿勒泰人,南开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研究方向:教育人类学;赵经纬,女,汉族,山东济南人,南开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人类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津 300350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基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而建立起来的命运共同体,1 是中华各民族在历史演进和现实发展中结成的相互依存、共建共享的亲缘体和有机统一体。2 学界多从政治、经济、文化、情感等几个维度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与外延。3 4 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第十九次代表大会报告中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6。中华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共有的历史文化记忆与思想价值认同,承载着整个社会共同的心理基础和情感归属,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载体,也是根植于中华民族内部的精神纽带,更是中华民族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根本原因。7 8 因此,文化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视角成为近年来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重要方向。9 10 学界积极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路径和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方略。11 12 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13 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增强文化认同、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精神力量。基于学科交叉的研究趋势,围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主要由三个方向:一是从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出发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事项的文化意涵,14 探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路径;15 16 二是从中华JOUNAL OF ETHNOLOGY2022/12总第 86 期第十三卷108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实践角度探讨如何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7 三是关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底的艺术创作的指导作用。18 然而,现有研究虽然已兼顾理论研究与个案讨论,但以整体性视角关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某一传统文化类型的发展趋势和规律方面的探讨,尚有很大的讨论空间。具体而言,既有研究一方面着意于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的理论内涵进行宏观阐释;另一方面着眼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性和地域特殊性,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某一具体文化事项(例如侗族舞蹈或潮汕英歌舞)进行宏观意涵分析。但在研究对象和研究视角的选择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某一表现形式(例如传统舞蹈、传统音乐)发展进行整体的、动态的把握则尤显不足。为弥补上述缺失,本文以传统民间舞蹈的发展作为研究对象,从文化选择的视角出发,探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动力结构。一方面,以历时性的视角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领下传统民间舞蹈的发展脉络;从宏观层面分析中华民族不同时期的价值共识和政治需求是如何影响传统民间舞蹈发展的。另一方面,基于当前传统民间舞蹈发展的多元面貌,共时性地探讨多元行动主体是以怎样的姿态,推动传统民间舞蹈发展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进程。总的来说,本文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背景,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探究传统民间舞蹈发展的适应性表现和发展动力。一、文化选择视角下传统民间舞蹈发展的动力构成“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因此,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方略根本上是要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价值引领,选择、整合并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文化资源来凝聚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同时,以文化路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充分遵循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尊重文化主体的能动性,需要强调激发文化内部力量参与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程中来的自觉意识。可以说,优秀传统文化事项不仅是特定时代背景下民众生活经验与社会价值观念的文化载体,也是用以凝聚意识形态的文化工具。这就构成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互形塑、相互选择的两个层面。所谓文化选择是选择主体对他文化的审视、评价基础之上做出的吸收或排斥等选择活动的结果。19 传统民间舞蹈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既是在中华文化发展的共同需求和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价值引领下达成的;同时也是传统民间舞蹈实践主体在文化“大传统”影响下不断进行自我调适的结果。从原始初民时代开始,人们即通过肢体动作进行情绪传达、信息交流与仪式性的互动。因此,舞蹈作为一种日常文化事项是人们生活面貌的直接反映。传统民间舞蹈携着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文化基因,不仅传达着不同民族各异的生活经验,也蕴含着中华民族共有的历史记忆和价值观念,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形象的表达。同时,舞蹈也被视为一种地方性知识(Local knowledge),我们所见所闻的身体行为与物质装饰都传达着特定地域和民族内部潜在的文化模式与知识系统。因此,通过舞蹈我们也能直接感知到民族文化的发展变迁。传统民间舞蹈不仅具有娱乐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表征,其发展形态呈现着不同历史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核心精神。传统民间舞蹈的多重价值构成决定了其发展并非处于自在状态,而是处于双重力量的互动之下。促成传统民间舞蹈这一文化事项发展的动力来源,包括社会文化再生产过程中的“结构性力量”和文化行动者实践过程中的“主体性力量”。基于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20,我们可以将这种社会文化的“结构性力量”视为是文化再生产行动依据的规则和条件,它制约、推动并指导着文化行动主体的实践。而“主体性力量”显示出行动者的能动性,行动者在文化结构的影响下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与行动目标采取适当的行动,既维持着结构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2022/12总第 86 期JOUNAL OF ETHNOLOGY第十三卷109着结构。可以说,传统民间舞蹈的发展既包含着社会文化结构对文化行动者的支配性力量,也包含着文化行动者在结构之下的适应性力量。但无论是结构对行动支配还是行动者对结构的适应,都包含着一种对于文化资源的“选择”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国家获得了培育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文化工具,而传统文化则通过吸收和适应主流文化标准来获得符合时代要求合法身份,以此保证自身的发展与传承。基于以上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传统民间舞蹈发展的动力构成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讨论:从宏观视角来看,国家发展过程中培育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需求是传统民间舞蹈发展的结构性动力。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历来有从传统文化中寻求当下文化发展动力的传统。所谓“整理国故,再造文明”,胡适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就倡导“重新固定一切价值”,分清传统文化中的精粹与糟粕,取其精华,促成符合时代需求的新文化。从这一层面观视传统民间舞蹈的发展历程,就必须深刻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时代命题。更进一步来说,传统民间舞蹈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资源,其传承与发展是在不同时期国家文化发展的结构策略的选择下进行的,因而具有鲜明的阶段性特点和时代特征。从微观层面来看,文化传承与发展是由文化行动者的具体实践完成的,多元行动主体的适应性选择是推动传统民间舞蹈发展的主体性动力。国家结构性力量的干预和消费时代经济动力的驱使促使传统民间舞蹈成为一种参与性极强的文化活动。作为一种共享性和观赏性极强的传统艺术形式,传统民间舞蹈既存在于文化原生主体的自在实践中,也包含在文化次生主体的发展与利用过程中。其发展呈现出多方参与、共构共建的特点。这些实践主体基于各自的背景和需求之间或间接影响了传统舞蹈发展的走向。同时,不同主体依据其“身份资本”的差异在传统民间舞蹈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因此,在理解传统民间舞蹈发展的宏观背景的基础上,不能忽略不同文化主体在文化实践中的差异性行为。当然,不同文化主体作为这传统民间舞蹈传承发展的力量构成,是以适应主流文化导向为集体目标的。二、结构性动力:时代语境下传统民间舞蹈发展的两次转向以民族文化认同汇聚民族情感、塑造民族观念、凝聚民族力量使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得以团结起来,穿越百年困苦、实现伟大复兴的宝贵经验和必经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话语背景和精神引领。然而,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是一蹴而就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不是凭空产生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始终着力于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以此作为增强民族认同、凝聚民族力量、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力保障。因此,中华文化的发展始终包含着国家话语的力量,中华文化的面貌也始终呈现着鲜明的时代印记。在国家构建“想象的文化共同体”21 的需求下,传统民间舞蹈作为具有群众基础的优秀传统文化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建构的重要部分,在 21 世纪全球化浪潮下传统民间舞蹈同样成为国家文化战略的关注焦点。不同时代境况下的“文化政策”作为国家在文化领域实施管理、实现特定文化任务和目标的行为表现,最直接地表达了不同历史时期特定的文化意志与政治诉求。22 文化政策的导向呈现着不同时代背景下国家文化发展的结构性需求。由此,在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历程和新世纪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传统民间舞蹈在不同文化政策的结构性动力驱使下经历了两次转向。(一)获得“民族性”:从“民间舞蹈”到“民族民间舞蹈”中国传统民间舞蹈孕育于不同自然文化风貌浸润下的民间沃土之中,形塑于不同时代话语关系互动的社会建构过程之中,具有极强的民族特征和地方风貌。新中国成立前后,在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的需求下,文艺工作者通过强调“民族性”、赋予“民族形式”的方式将传统民间舞蹈作为一种文化资源整合到主流话语JOUNAL OF ETHNOLOGY2022/12总第 86 期第十三卷110中,使其“突破传统社会的边缘性地位,成为激发文化活力,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文化形式”23。自 20 世纪 40 年代的政治艺术运动起,传统民间舞蹈开始部分性地摆脱其自在状态,登上时代发展的舞台。文艺工作者在“为人民服务”的文艺精神指引下,以“民族形式”为内核的艺术审美为依据,对传统民间舞蹈进行社会主义改编改造。形成了“从民间舞来,舞向民间”的发展潮流。此后的半个世纪,一大批舞蹈艺术从业者和舞蹈教育从业者加入到传统民间舞蹈的改编与创作行列中来,迅速发展出一套将传统民间舞蹈“典范化”“规范化”24 并“舞台化”的专业方法和发展模式,进一步强调传统民间舞蹈的民族性。随后民间舞蹈教育体系也逐渐确立,形成了传承发展传统民间舞蹈的“学院派”。一直到 20 世纪末,社会主义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