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网络
空间
视域
青年
爱国主义教育
困境
消解
东坡
网络空间视域下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困境及消解*李东坡1,2付尧尧2(1兰州大学 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2兰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摘 要:随着互联网络技术的迭代更新与普及,新型网络空间已成为改变和塑造新时代青年的重要平台和工具,对于拓展爱国主义教育场域、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培育社会主义时代新人等具有重要意义。但当前网络爱国主义教育仍面临内容“失信”、形式“失灵”、对象“失控”、环境“失纯”的现实困境,为此必须着眼于场域虚拟化、过程多维化、主体互动强烈化的新变化,从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流引领、内容建设、形式创新、法律保障、微观践行等方面着手,注重青年网络思辨能力培育,不断开辟网络爱国主义育人新境界。关键词:网络空间 青年 爱国主义教育 困境 路径中图分类号:D647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3-4641.2022.05.12“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1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党和国家发展的生力军,新时代加强青年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既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应然之举,但也面临着更加纷繁复杂的新情况。有效应对互联网这一“最大变量”对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复杂性挑战,要明确当前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发生的新变化,克服教育过程中的负面倾向,消解其教育困境,进一步引导青年激发爱国情、夯实强国志、实践报国行。一、网络空间视域下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变化互联网的虚拟性、去中心化、交互性强等特征,为青年爱国主义教育深度融入网络空间带来新变化。列宁曾指出,我们“在分析形势时,不应当从可能出发,而应当从现实出发”。2(P278)为此,我们必须科学研判网络空间的动态发展趋势,准确把握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变化,深入探析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困境的生成结构,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成为“最大增量”,尽可能杜绝阻碍青年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发展的诱因滋生。(一)网络空间的虚拟性使爱国主义教育场域走向虚拟化网络空间既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活动场域,也是主体、客体、环体、介体等要素之间存在的关系网收稿日期:2022-07-17基金项目:2021年甘肃省宣传思想文化人才资助项目“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工作一体化协同机制研究”(甘宣通字202130号)、2021年度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委托项目“以新媒体推进甘肃红色文化创新性发展研究”(2021WT007)。作者简介:李东坡,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付尧尧,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年第5期总第288期SEEK TRUTH FROM FACTSNo.5,2022General No.28892络。网络信息技术和社会形态发展的同向聚合、相融并进,促使网络社会同现实社会相交融,带来生产生活和学习模式的变革与重构,使爱国主义教育场域逐渐走向虚拟网络空间。这不仅意味着现实与网络的有效对接,还意味着互联网超越传统的空间概念和功能,承载着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创新发展的综合优势,成为加强青年意识形态教育的新阵地。网络空间的虚拟性是相对于现实空间而言的,其存在状态和作用范围是无形、无边界的,区别于现实物理空间的具体活动场所,它以知识、信息、声音、图像、文字等作为存在形式,最终都归结为数字符号的运作,是一种“场”的存在。但要注意的是,此处的“虚拟性”不具有虚无和虚假之意。在由数字“0”和“1”构造的“二进制”数字虚拟世界中,爱国主义教育信息不再局限于固定的、唯一的传递途径,用户使用电子终端设备即可获取海量数字信息,为爱国主义教育向虚拟网络空间转场提供了庞大的信息存储、丰富的内容体系、便捷的教育形式等全场域和多维度的条件支撑。尤其是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不断成熟,轻松模拟和重构高度逼真的现实世界已成为创新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又一大优势。青年群体可以逐渐融入到越来越真实的数字虚拟世界,在跨时空的全新场域中获得超越物理空间的新奇体验。(二)网络空间的去中心化使爱国主义教育过程走向多维化网络空间的去中心化特征是相对于现实社会的中心化发展而言的,是指网络系统中任一节点都可以自由连接形成新的序列,是一种扁平、开放、平等的新型网络结构或现象,也是一种阶段性分散而整体性集中的新型信息生产和网络社会关系形态。第50次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5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4.4%。3网络空间的去中心化特征和庞大的网民规模使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主客体关系界限不断延伸,双方主体逐渐突破既定的身份设置,纷纷从自我中心状态里解脱出来,极大地丰富了网络爱国主义教育主体间的关系结构。此外,网络空间的去中心化特征降低了信息生产门槛,赋予网民生产和传播信息的自主权和开放性,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体系,使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过程由传统的简单化模式走向多维化建设。网络爱国主义教育不再仅围绕一个中心、局限于狭小的空间范围,提供给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也不再是约定俗成的单一性的内容集合。青年在网络空间凭借专题平台、系列软件、网页专栏等集文字、图片、影音功能于一体的多元载体,或者是AR、VR、MR等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高度互嵌的科技手段,能够获得海量、立体、多维的爱国主义教育信息,摆脱以往仅靠理论文字、空洞说教等枯燥乏味、单薄抽象的教育形式。充分发挥网络空间的去中心化优势,构建起多维立体的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格局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三)网络空间的交互性使青年线上互动意识更加强烈化网络空间的交互性是指网络用户通过多种输入和输出方式,与网络系统或内部结构,或者与其他网络用户进行双向甚至是多向交流互动的特性。网络空间的交互性区别于其他的传统媒体,突出表现为多向互动和及时反馈的鲜明特征。爱国主义教育从集中化、序列化的现实空间走向扁平化、个性化、弥散化的网络空间,实现了“以点对面”向“以点对点”的教育方式转变,凸显了网络空间的综合优势,但也应警惕“圈层化”信息传播的潜在风险。在现实社会中,青年受真实环境的制约、个体的性格差异以及交流对象的复杂性等影响,缺乏适合交流沟通和互动的开放性场域,导致该群体的交流互动频率被大大压缩。而网络爱国主义教育主体和客体之间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不可交叉转换的非流变性关系,因此能够更好地激发出双向主体间的主动思维和互动行为。青年群体更习惯和善于在网络空间进行社交及对话,或与志同道合的用户交流,或与意见相悖的用户争辩。新时代广大青年更热衷于参加网络教育活动,更喜欢在平衡主流文化与网络亚文化过程中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在接受网络教育的过程中激发爱国情、夯实强93国志、实践报国行。但也要警惕部分青年在网络空间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出现逆反、放纵等非理性网络行为,甚至出现“群体极化”现象,阻碍青年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纵深推进。二、网络空间视域下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困境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迭代更新,互联网已经进入深层次发展阶段,网络爱国主义教育也进入到“攻坚克难”的深水区。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不仅为青年快速成长带来了现代化的优势条件,也带来大量无序的信息思潮、失衡的爱国表达、虚无的教育质疑等现实问题,冲击着当前社会所固有的关系格局与界限,激增了青年成长发展的新矛盾,导致网络爱国主义教育陷入主体和客体、内容和方法、环境和载体的现代化发展困境,阻碍青年真正理解、认同和接受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新样态。(一)教育内容“失信”诱发青年爱国主义认同危机当前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建设的短板和不足主要表现为碎片化严重、资本逻辑强势渗透和吸引乏力三个方面。一是网络信息生产的自主性、网络舆论的自发性、主体间的复杂性,使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混杂于海量碎片信息之中,青年只能获得浅显化、零散化认知,间接弱化了青年对爱国主义的敬畏感和认同性。大数据的个性化信息推荐往往缺乏明确的爱国主义导向,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关联度不高、系统性不强,甚至排斥优质的教育内容,使青年陷入思想误区和价值误导。随着网络空间与现实社会边界的不断融合,加之碎片化信息隐秘干预,青年的整体观念、系统思维和理性精神被抑制,青年容易出现价值目标被模糊、复杂的主客体关系被异化、爱国主义认同被消解的现象。二是资本逻辑在网络空间隐蔽性渗透和扩散,严重破坏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深厚性、纯洁性和高尚性。资本逻辑通过抓住青年群体的阶段特征、性格爱好和用网习惯,试图操控青年高频接触的视频、游戏、直播、社交等软件以获取“流量经济”的最大效益,导致网络空间沾染逐利化风气,蔓延侵袭青年的价值取向,阻碍青年凝聚爱国主义共识。在“热度流量效益”这一资本逻辑的控制下,不法分子利用青年的猎奇心理、故意曲解史实,以所谓独特的角度解读国家政策、戏谑英雄人物,选择性拼接信息,对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断章取义,催生网络乱象。三是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体系尚未实现生动具体转化,不能充分发挥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德育人功能。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政治话语、文件话语、官方语言仍然比较生硬,缺乏生动活泼性,没有形成规范的青年爱国主义教育话语体系,尚未达到严肃性和趣味性并存的理想状态。青年对抽象的理性表达缺乏代入感,容易产生厌倦心理,部分青年也会自动避开此类内容,并且这些浏览度不高的内容往往会被算法所过滤,难以对青年施加深入影响。而爆炸式增长的非主流网络信息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朗朗上口的语调、强烈的共情机理不断满足青年的接受习惯和审美需要,被大数据精准推送,间接冲淡了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魅力。(二)教育方式“失灵”阻碍网络爱国主义教育释放活力当前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方式面临有效对接、有序运行和长效发展困境,出现话语表达方式滞后、内容传送不畅、青年接收卡顿现象,阻碍了网络爱国主义教育释放活力,影响青年对爱国主义的深刻认知、理解和践行。我们既要承认传统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对培育青年爱国主义精神的贡献,也应注意方式单一、实效有限、缺乏创新的局限。一是当前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模式与理论灌输方法之间缺乏适配性耦合,即如何融入理论灌输新元素,优化调整灌输结构,同时借助网络特性规避其弊端,实现精准有效的灌输目标,是网络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重大困境。二是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同青年的个性化需求之间存在矛盾。一方面,由于缺乏对青年群体特征和个体特征的深入了解和具体分析,导致教育方式同广大青年的94接受能力不匹配,阻碍着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方式的精准投放和广泛推行。另一方面,片面追求多样化的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忽视青年对人文教育方式的内在需求。网络教育方式具有简单机械性弊端,过度依赖则容易忽视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本质、规律和准则,从而削弱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的人文关怀。三是部分网络潮流主导的爱国主义教育方式缺乏稳定性。网络空间的动态多变性要求爱国主义教育方式紧随时代变化和形势发展作出相应调整,但也涌现出大批非主流性教育方式。这部分教育方式缺乏主流因素支撑,容易产生解构权威内容、淡化教育目标、偏离正确轨道的弊端,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搁浅,无法长期有效地发挥作用。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方式既不能囿于单一,也不能为迎合潮流趋势和青年兴趣而任意变换,如何恰如其分地运用好网络传播方式是当前面临的又一困境。(三)教育对象“失控”降低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实效青年的三观水平和思辨能力尚未达到成熟稳定标准,在选择与接受信息的过程中容易陷入认知浅显化和实践表面化的困境,削弱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一是青年的信息选择自由容易破坏爱国主义教育的系统完整性。网络空间开放的信息平台和便捷的传播方式凸显了受众的自主选择与反馈,青年能够最大限度地参与信息生产、选择与传播。以“00后”为典型代表,青年处于主体意识、个性思维和展现自我的最强烈时期,但其知识体系不够完善、自我意识尚未成熟、社会经验不足,容易接收并相信片面、偏激甚至是完全错误的观点,也可能错误地对待和理解正确的观点,陷入“信息茧房”的狭隘空间,导致青年对爱国问题的错误理解,诱发非理性爱国行为。二是青年的“泛娱乐化”倾向解构爱国主义教育的严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