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网络文学
媚俗
后现代
文化
逻辑
现代性
张力
禹建湘
第 37 卷第 1 期2023 年 1 月长沙大学学报 Vol.37No.1Jan.2 0 2 31网络文学媚俗的后现代文化逻辑与现代性张力禹建湘,张琛笑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摘要:后现代文化语境中,网络文学显现“媚俗”的双面特性。回应后现代消费主义需求,网络文学媚俗以享乐姿态渗入日常生活,在文化工业的操纵下呈现零散化、平面化的特质。同时,网络文学媚俗内含一种逆托邦幻想,以自主性姿态进行怀旧叙事,以重建现代性家园。在“沉溺当下”与“回到过去”的张力之维中,怀旧叙事和消费主义叙事合二为一,危机与生机潜流共同涌动,促进网络文学步入真正的艺术殿堂。关键词:网络文学;媚俗;后现代文化逻辑;逆托邦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681(2023)01-0001-07网络文学俗不俗?网络文学研究无法回避这一问题。从本质上来讲,网络文学是媚俗的艺术形式之一。“媚俗(Kitsch)”应当被视为探讨网络文学的关键词之一。“媚俗”一词往往与便宜、廉价、低俗、肤浅、不洁不雅等印象联系在一起,这些刻板印象同样笼罩在网络文学头上:一说内容俗,低趣味;二说读者俗,无审美;三说作者俗,只为钱。马泰 卡林内斯库对“媚俗”进行了更为深刻的总结。他认为,“媚俗艺术的世界是一个审美欺骗和自我欺骗的世界”1282。从历史社会学角度来看,媚俗符合后现代文化逻辑,是一种享乐、放松的生活态度,以“审美欺骗”响应人的精神真空感。从美学道德角度来看,媚俗是浪漫主义的腐化,是一种折中的虚假艺术,是“自我欺骗”的现代白日梦境里诞生的“一种替代性的经验和伪造的感 觉”1245。以此两个角度,透过媚俗看网络文学,一方面,网络文学作为文化工业产品,深受后现代文化历史性消失和距离感消失的影响,在商业逻辑和机械复制推动的审美日常化中,以媚俗姿态填补大众时间意识改变带来的精神空洞,呈现平面化、零散化的特征。另一方面,在网络文学内部叙事中,媚俗以现代性的面孔,试图摆脱后现代非主体性、断裂性的生存状态,回到早期现代性的逆托邦。由此,对后现代审美日常化逻辑的沉溺和回到早期现代性的渴望共存于网络文学的媚俗中,两股力量相斥,相互拉扯,又保持相对平衡。在这种张力之中,网络文学作为审美文艺对象发展的危机潜流和生机潜流交互涌动。一网络文学媚俗的后现代文化逻辑后现代文化逻辑涉及“后现代”和“文化逻辑”两个概念,构成偏正结构,“后现代”从双重维度修饰限定“文化逻辑”。首先,限定文化逻辑的对象是后现代主义;其次,限定文化逻辑的语境是消费主义社会。詹明信指出:“后现代的文化整体早已被既存的社会体制所吸纳。”1429后现代主义的形式特点与消费主义社会系统的内在逻辑在诸多方面相契合,呈现削平深度模式的平面化、主体消失的零散化、历史性的消失和距离感的消失。后现代文化逻辑最突出的是“美感上的民本主义(aesthetic populism)”2423。美面向大众,高雅收稿日期:2022-10-08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网络文学观照现实的审美转向研究”,编号:21BZW059。作者简介:禹建湘,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文艺学。张琛笑,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文艺学。22023 年 1 月长 沙 大 学 学 报文化和大众文化间的界限被模糊甚至被取消。它强调人感性的解放和自由的彻底实现,主张审美与日常生活相融,发展一种大众文化。从历史社会学角度来看,网络文学作为大众易于接受、乐于“把玩”的消遣读物,无疑已渗入日常生活。阅读审美与放松的享乐主义相伴而行,衍生了网络文学媚俗的生活方式,成为审美日常化的具象表现。这一后现代文化逻辑在网络文学媚俗中的突显,离不开文化工业自上而下的介入和大众及时享乐意识自下而上的形成。“美感上的民本主义”置身于消费主义社会,“美感的生产已经完全被吸纳在商品生产的总体过程之中”1429,美具象化为美的东西,被纳入文化工业。文化工业以价值实现为生产原则,以盈利为生产动机,通过“机械复制”手段制造大量“摹本”,充斥市场,从而包围日常生活,实现日常化。“网络类型文学作为文学类型化的典型样态,无疑具有大众文化产品性质”314,这一性质的形成意味着网络文学已“走向了标准化、复制性的、大批量的生产道路”314。身处生产链条的传送带,网络文学在今天生产出大批量同质化的文化工业“摹本”。这些“摹本”风格雷同,语言直白,基本材料来自模式化的生活经验,叙事结构套路化、类型化。传统美学中强调的审美非功利、审美距离说在这里完全被颠覆,“个性风格的表达向仿像的机械复制转化”4,距离感消失了。审美神圣性被消遣性所取代,享乐至上无可撼动,后现代文化逻辑以它的方式再生产或加强了消费主义逻辑。同时,在网络文学生产链条上,生产的商业性、以享乐为动机的惰性接收和取媚创作的同质性,必然导致将网络文学纳入生活方式的态度是媚俗的。“我是谁?今天的自我使人迷惑,而昨天的自我已被忘却;明天的自我则不可预测?”559历史感的消失改变了大众的时间意识和时间体验,带来的是一种精神分裂的感受,一种“有关孤立的、隔断的、非连续的物质能指的感受”2410。过去的断裂,未来的不可信,孵化出碎片化、非连续性的时间意识。“进步神话”的编年时间变得无意义,剩下的时间似乎成了一种空虚的负担。面对时间,人们似乎只需要“打发”。此外,时间连续性被打断使得当下的感受变得更加“实在”和“可感”,时间体验的知觉增强,促使及时享乐和及时消费心理的形成。网络文学媚俗正是作为一种“消灭时间”的手段出现,“像毒品一样使人暂时摆脱恼人的时间意识,从 美学上 为一个空虚和无意义的现时提供理由,使之变得可以忍受”19。于是,将网络文学纳入生活,从“消灭时间”的动机开始,就已经无法避免以媚俗回应后现代历史感的微弱状态了。审美日常化进程中文化工业的介入,大众及时行乐观念的形成,以及网络文学媚俗的审美欺骗本质,使得网络文学的创作和阅读无法摆脱平面化和零散化特征。从创作来看,文化工业“摹本”的机械制造和读者的审美惰性挤压了网络文学自主性的生产空间。简单化、机械化、类型化创作占据主流,创作导向表层,走向平面化。从阅读接受来看,时间意识的改变点燃了后现代处境中被“耗尽”主体的享乐狂热情绪,搁置了独特的自我经验和意识形态,“单向度”主体以零散化的被动姿态接收网络文学作品。网络文学平面化和零散化特征在多个方面都有所体现,但最直观、最鲜明的体现还是类型化的作品标签式分类的普及。随着网络文学的发展,分类处理似乎成为一项必要工程,网络文学作品和读者阅读取向统统被贴上清晰可见的标签。任意点开一个网络文学网站,必有“玄幻修仙”“都市青春”“古代穿越”“现代幻想”等标签式分类。大分类之下,还有更为细化的“治愈”“甜宠”“破镜重圆”“强强”“逆袭”等标示内容的小标签。齐美尔指出,艺术由于其最深刻的本质,而成为真正的艺术6。审美自主性是一种无法还原的、属于真正文学艺术作品的必要元素。网络文学标签化恰恰“完美”地实现了创作和阅读的可倒推和可还原,其中,审美自主性这一本源的缺失不言自明,毕竟只有足够平面化、标准化、模式化、商业化,才能保证倒推的顺利进行。对读者而言,从标签选择阅读内容,以需求还原体验,是被3禹建湘,张琛笑:网络文学媚俗的后现代文化逻辑与现代性张力总第 171 期动地、机械地接收已预先消化好的同质化作品。审美阅读还未开始,便被铐上商业逻辑的脚链,大众由审美的主体、阅读的主人变成了被动的“非我”。对创作者而言,这种标签在为读者提供预先消化的内容的同时,也将创作囿于框定的范围中。为了满足短时间、高产量要求,标准化套路写作成为创作者的首选。例如,当写手们决定创作一篇校园言情文时,他们需要做的通常只是往模板里添加无足轻重的细节,因为两男一女、两女一男的人物配置,学霸配学渣、校霸配学霸的身份设定,欢喜冤家、破镜重圆的套路情节早已在千篇一律的重复中被固化。不可否认,网络文学的媚俗和后现代文化逻辑的相互交融在满足大众阅读需求的同时,推动了网络文学的更新换代和迅猛发展,在产业化过程中获得了极高的商业回报。但越是在网络文学媚俗引人沉溺的时候,其“审美欺骗”的本质越是清晰。网络文学周围响起跳出“同质化产品单向度消费者平庸生产者”的闭环幻象、呼唤“回到过去”的声音。二网络文学媚俗的逆托邦踪迹从美学道德角度看待网络文学的媚俗,网络文学叙事呈现内在化的“自我欺骗”。作为审美风格,媚俗的显著特征有三:一是取悦大众的折中主义本质;二是多元素、多题材混杂;三是程式化,拥有既定规则和可预期的受众、效果与回应。当媚俗风格内化于网络文学叙事之中时,一种逆托邦式的、自我欺骗式的“怀旧踪迹”就会显现出来。逆托邦又译为“怀旧的乌托邦”“复古的乌托邦”,是齐格蒙特 鲍曼对当代乌托邦新转向的阐释。鲍曼指出,逆托邦是“乌托邦否定之否定的产物”713,是乌托邦在人类困境中发展的新兴阶段。乌托邦面向未来,逆托邦则是站在当下,面向过去,以过去为参照点,按照过去可能存在的方式构想未来。逆托邦的核心特征是安全与自由协调,具备稳定性、连续性和主体性。逆托邦的幻想根植于后现代人类困境历史性的消失和主体性的零散化。“后现代主义避开了进步的观念,抛弃了历史连续性和记忆的一切意义。”559历史断裂带来的非连续性时间意识解构了世俗伦理时间的线性发展,“进步神话”在当下枯竭,意义如烟消散。时间意识和历史观的改变给传统的完整性带来威胁,这意味着传统给予我们的“根本方向感”和“普遍有效承诺”已经失效,主体失落了,只剩下自我身心肢解式的彻底零散化。因此,置身于快速变化的时代,通往未来的道路在零散化主体眼中变得吊诡而腐烂,未来不再真实和值得期待,记忆中“稳定、可信任而有价值的过去”711成为大众少数可辨认的根基。“历史的天使”调转方向,“风暴从人们预期的和忧惧的未来的 地狱 刮向过去的 天堂”74,于是怀旧情绪弥漫。文化工业灵敏的商业嗅觉不会放过这样一个风口,它的加入剔除了怀旧的深层内涵,只留下复刻过去的表象,使得怀旧成为当下势不可当的消费导向、媚俗潮流。这种跟风式的肤浅怀旧,在网络文学的“年代题材文”中可见一斑。例如,重回 1990 重回1988 重回 2000 等以回到某一年展开故事的网络文学作品层出不穷。这些跟风而生的作品并没有成功营造出历史真实感,只是将怀旧作为噱头,以某个年代作为背景讲述主人公爱情事业双丰收、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故事。但产生怀旧的断裂不是人类整体历史的突然中断,而是传统的精神理念、价值规则、思维途径,甚至传统的实在事物在本质上的转换和隐退8。因此,逆托邦的怀旧叙事内涵并非局限于对过去事物表象的怀念,而是对过去传统精神内涵、思维价值的回望。不同于前者的简单重复过去,网络文学底层叙事逻辑中体现出的对怀旧潮流的取媚更值得关注。这种内化的怀旧带有强烈的自我欺骗性质,是通过选择性记忆遗留下的参照点进行的想象,是“过去与现在、梦境与日常生活的双重形象”92。网络文本叙事内部流露出对意义明确、主体性高扬、等级界限分明的社会的肯定,充斥着回到业已逝去的早期现代性的冲动,在网络文学被深深烙下后现代印迹的叙事表层之下闪现着依稀可见的逆托邦踪迹。42023 年 1 月长 沙 大 学 学 报现代性的概念难以界定,主要从历时、共时两个维度被论述。将现代性视为历史概念,按阶段可分为早期现代性和后期现代性;将现代性视为逻辑概念,按性质可分为社会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浸润在后现代文化逻辑下的网络文学已经模糊了审美和生活的界限,因此,以共时的方法探讨其现代性问题显然没有用历时方法来得清晰。早期现代性随启蒙运动而生,可大致视为启蒙的现代性,带有强烈的历史乐观主义和主体能动性。至于其中内含的甚至已经在历史中被证明的危机,都被精心地从怀旧想象中擦除。因此,早期现代性社会在大众想象中依旧是那个拥有原理和世界观的时代,对人类精神解决它的问题的能力充满信心;它力图理解并阐明人类生活诸如国家、宗教、道德和整个宇宙10421。在碎片化的现代社会对照下,大众以早期现代性中的历史乐观主义和主体性高扬为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