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新中国
成立
以来
太极拳
发展
社会
适应性
特征
朝阳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卷,第 期,年 月 (),常朝阳 新中国成立以来太极拳发展的社会适应性特征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新中国成立以来太极拳发展的社会适应性特征常朝阳(河南理工大学 体育学院,河南 焦作)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历史时期太极拳发展表现出一定的社会适应性特征。新中国成立初期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太极拳为国家外交、人民体质健康服务,并出现了“新体育”的特征;在历史转折时期,太极拳得到继承和发展,海外传播全面展开,竞技化特征尤为明显;党的十二大以后,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下太极拳表现出举国体制下的竞赛化、演练化的特征,同时在学校和社会层面得到广泛推广;党的十四大以后,在市场经济驱动下太极拳相关行业产业不断涌现,太极拳休闲和健身成为主题特征;进入新时代,太极拳服务于健康中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等国家战略,其独特的健康思想、文化思想受到高度重视,并得以彰显。另外,太极拳与现代科技融合创新已成为鲜明特征。关键词:新中国;太极拳;发展史;社会适应性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收稿日期:;修回日期:基金项目:中华武术通史研究与编纂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作者简介:常朝阳(),男,河南长垣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太极拳与武术文化史研究。:,:;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太极拳的地位凸显。“健康中国”规划纲要 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年)全民健身计划(年)都明确指出要扶持推广太极拳,太极拳已经成为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因此,全面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太极拳发展的社会适应性特征,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从现有文献来看,太极拳发展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历史源流考证、民国时期发展、民国时期文献、历史人物传记等。对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太极拳发展的研究主要从文化变迁、历史概况、格局走向等视角进行,而对于太极拳发展的整体社会特征研究较少,这不利于构筑太极拳的当代社会价值,也势必影响太极拳的普及和推广。因此,有必要从中国社会演进的历史维度出发厘定太极拳发展的社会适应性特征,使太极拳今后更好地服务“健康中国”理念。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太极拳发展的社会适应性特征(年)新中国成立之后,确定了与社会主义建设相适应的体育方针,并积极改造“旧体育”建设“新体育”。基于中国的基本国情,政府号召因地制宜地开展体育活动,使体育为生产、国防和国民健康服务,“打太极拳”就是其所倡导的体育项目之一。(一)太极拳为国家外交服务 体育与国家外交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如果二者协调有度,体育将会发挥积极的外交功能。早在 世纪 年代,太极拳也曾在国家外交事务中有所展现,主要体现在两个外交事件。一是 年,周恩来、贺龙前往越南进行国事访问,期间向越南主席胡志明介绍太极拳的养生价值。年,国家体委派顾留馨前往越南教胡志明打太极拳。由此,一方面通过太极拳加强国家间的密切交往;另一方面传播太极拳的养生思想和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二是 年,周恩来总理接待来华访问的日本政治家古井喜实,推介了太极拳,还特邀太极拳名家李天骥进行了简化太极拳(式太极拳)的教授工作。古井喜实回国后成立了日中交流太极拳协会,并成立了全国性的太极拳协会,即今天太极拳联盟的前身。纵观新中国成立后近 年的我国体育发展史,体育与政治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世纪 年代,“乒乓外交”使中美关系破冰前行。年,国家武术队首次单独组团出访美国。出访期间,赵林燕、吴秀美等人集体表演太极拳,成为该时期太极拳发展的一个亮点。这次出访既是增进中美友谊、促进中美关系的一次政治外交活动,同时又是以武术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的一次彰显,尤其是太极拳全面、立体展现出了中华文化的特征,充分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二)太极拳为人民体质服务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正式确立了“重视国民体质健康”的指导思想,发展国民体育成为国家建设的需要。年的 共同纲领 第五章第四十八条明文规定:“提倡国民体育。”同年 月的全国体育工作者大会,朱德指出:“现在我们的体育事业,一定要为人民服务,为国防和国民健康服务。”这是旧中国向新中国转型过程中体育思想发生的根本性转变。年,毛泽东同志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书写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题词。世纪 年代初期,毛泽东同志号召:“做体操、打球类、跑跑步、爬山游水、打太极拳”,明确指出了太极拳在增强人民体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随后太极拳的保健养生价值受到重视,太极拳活动逐渐盛行。就太极拳自身发展而言,年,国家体委邀请毛伯浩、李天骥、唐豪等太极拳名家,以流传面和适应性最为广泛的杨式太极拳为基础,创编了简化太极拳(式太极拳),并于 年由国家向全社会广为推广,成为太极拳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事件。简化太极拳 的全国普及推广是国家重河 南 理 工 大 学 学 报(社 会 科 学 版)年第 卷视国民体质健康、发展国民体育的一项重要举措。(三)太极拳为“新体育”服务 在中西体育融合的过程中,太极拳“打练合一”的传统形态开始出现分化,突出表现为 种形态:练为养、练为看、练为赛。具体表现为新编太极拳不断涌现和竞技太极拳体系不断完善,太极拳呈现出了类体育的发展形态,其养生、表演、竞赛等思想开始凸显。太极拳之所以出现“新体育”的思想,特别是太极拳竞赛体系的不断完善,主要与我国当时“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体育发展理念有关。年的赫尔辛基奥运会,使我们深感体育运动水平低下。于是,年国家体委指出:“加强竞赛运动,尤其是要注意开展基层的各种竞赛活动或举行单项竞赛。”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引领下,年,国家体委武术科组织编写了 太极拳运动教程,以“运动”定性太极拳显然是其现代体育化的标志。年 月,中国武术协会成立,起草了中国第一部以长拳、太极拳、南拳为主要竞赛内容的 武术竞赛规则。相继推出了 式太极拳、式太极拳、式太极剑、式太极剑,以及后来的陈、杨、武、吴、孙式太极拳竞赛套路。还有结合段位制而制定了不同的太极拳套路等,从思想理念和技术实践上开创了太极拳为“新体育”服务的全新局面。二、历史转折时期太极拳发展的社会适应性特征(年)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体育事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上来。从对新中国 年体育发展道路的深刻反思开始,全面调整和重新部署了我国体育发展的方针政策,也深刻影响到了太极拳发展的社会价值取向。(一)继承发展:太极拳文化的正名 世纪 年代后期,由于周恩来总理亲自指导武术发展,武术工作者解除了思想上的禁锢。年 月,国家体委发出了 关于发掘、整理武术遗产的通知。之后,国家体委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制定了新的历史时期的武术工作的政策和任务。会议决定对传统武术进行挖掘和整理,把继承和发展结合起来。从特殊时期曾把武术定性为“四旧”,到决定对武术进行全面挖掘和整理,武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正名。该时期,随着拨乱反正的完成,太极拳的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再次被唤醒,并成为国家文化建设的需要,太极拳的发展得以全面复苏。(二)外交题词:太极拳的海外传播 年的全国体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开展国家体育交往,为外交路线服务。国家体育交往为革命外交服务成为该时期体育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也备受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年 月,日本众议院副议长三宅正一率团访华,邓小平挥毫题词“太极拳好”,体现了邓小平对太极拳的高度认可,对促进太极拳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以邓小平“太极拳好”题词为思想引领,并借改革开放的东风,太极拳主动走出国门势在必行。改革开放之前,虽然已有郑曼青、董英杰等太极拳名家将太极拳传播到了海外,但他们是游走海外后潜意识地传播太极拳,缺乏主动性。改革开放后,年,日本人三浦英夫携团访问陈式太极拳发源地温县陈家沟,回国后把关于陈家沟太极拳的信息通过电视卫星广播世界。之后,三浦英夫再次来到陈家沟,向陈家沟的太极拳家提出赴日本讲学的邀请,地方政府欣然应允。由此,太极拳的海外传播全面绽放。(三)太极推手:太极拳竞技体育意识的深化 建国初期太极拳就表现出类体育的发展趋向,但所呈现出的表演化、艺术化、娱乐化的特征又令人质疑太极拳技击对抗的本体价值。因此,作为太极拳对抗训练形式的太极推手受到重视。另外,年,中国奥委会在国际奥委会中的合法地位得以恢复,极大地刺激了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太极推手作为太极拳竞技化发展的产物应运而生。年,国家体委武术处邀请了三十多位太极拳专家,研究制定了第一部 太极推手竞赛暂行规则;同年,太极推手对抗性比赛项目开始在锦标赛上试点。之后,连续 年分别在南宁、太原、沈阳进行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进行了太极推手的表演。为了规范太极推手的规则,国家体委又先后两次邀请全国各地有实战经验的武术工作者聚集北京,讨论制定太极推手的竞赛规则及裁判法。经过多年的储备和酝酿,太极推手终于正式亮第 期 常朝阳:新中国成立以来太极拳发展的社会适应性特征相竞技赛场。太极推手作为一种新的竞赛形式被纳入竞技比赛,表现出太极拳竞技体育意识的深化。(四)科教兴国:太极拳生命科学思想的兴起 年,邓小平指出,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年开始,我国的体育事业便树立了竞技体育为先导的指导思想和体育属于自然学科的思想。年 月,国家体委下发了关于加强体育科学技术工作的意见,运用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等现代科学原理,去解释武术的作用和练功方法,使其沿着科学化方向发展,是该历史时期的武术发展定位。太极拳发展也呈现出了趋同走势,太极拳开始和生命科学相联系。作为养生的太极拳,更加需要用生命科学的论据来证明其健康价值,太极拳的生命科学思想开始兴起。该论点可以从当时的太极拳相关研究成果体现出来:年,西安体育学院向国家体委报送的 年重点研究项目中就包含太极拳研究专题,并于当年完成了 太极拳常识 等著作;从知网检索来看,年,中国体育科技 刊发了 太极拳、中长跑运动后唾液免疫球蛋白含量的测定,这是较早用西方现代生命科学解释太极拳机理机制的学术论文。由此,引发了人们对太极拳生命科学思想的认知和思考。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下太极拳发展的社会适应性特征(年)年,党的十二大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崭新命题,成为指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在体育事业上,年,我国提出了建设“体育强国”的总体目标。在“体育强国”目标的引领下,以“奥运战略”为依托,靠制度优势实行“举国体制”将中国的竞技体育迅速推到了世界前列。可以说,该历史时期中国体育改革与发展的成就史无前例。(一)举国体制:太极拳竞赛化凸显“体育强国”建设的初衷是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推进中国体育事业全面发展,但后来经过调整,形成了以发展竞技体育为先导,带动体育事业全面发展的战略布局。为了实现竞技体育的突破与发展,国家体委把工作重心放在了“奥运战略”上。年,我国首次提出申办奥运会。随之,“武术入奥”的呼声也开始高涨,太极拳等武术项目被视为我国的优势体育项目受到重视,太极拳竞赛化发展特征十分突出。为了保障太极拳竞赛化方向发展,年,国家体委将太极拳、剑、推手正式列入全国性比赛项目,并作为单独的竞赛项目每年定期举行。年,国家体委创编了陈、杨、吴、孙等 种传统太极拳竞赛套路,突破了传统太极拳与竞技体育之间的藩篱。年,第十一届亚运会太极拳首次成为正式比赛项目。年,首届世界武术锦标赛太极拳开始成为世界级的竞赛项目。从全国比赛到亚洲比赛,再到国际比赛,在“举国体制”的保障下和“奥运战略”的引领下,太极拳在 世纪 年代显示了竞技化发展的高姿态。(二)团体表演:太极拳文化娱乐思想的初兴 太极拳竞技化发展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竞赛的演练化”,这是中国适应西方竞技体育作出的重大调适。进入 世纪 年代,太极拳的演练思想进一步深化,开始出现大规模的团体表演,是太极拳朝着文化娱乐思想发展的标志,并多次出现在大型赛事的开幕式上。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运会在上海举行,名太极拳爱好者在人民广场集体表演了 式太极拳,开创了太极拳大型表演之先河。年,日本太极拳代表团一行 人来北京进行友好访问,期间中日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