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网络空间中的社会运动发生逻...—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视角_李康洁.pdf
下载文档

ID:2732130

大小:1.38MB

页数:8页

格式:PDF

时间:2023-10-1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网络 空间 中的 社会 运动 发生 基于 行动 理论 视角 李康洁
192022/112022/1119新闻与传播研究网络空间中的社会运动发生逻辑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视角 李康洁 陈 玥【摘 要】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社会运动的传播方式和行动发生了改变,其对资源动员论和政治结构的强调逐渐式微,当今的网络社会运动凸显框架、身份认同、文化因素等对其的塑造。当前,数字化网络和媒体对社会运动的作用备受关注,青年群体作为社会运动的主力军,其参与方式从线下转向线上,从实体组织转向身体不在场。本文运用行动者网络理论探析网络社会运动如何发生,在哪发生即行动者如何通过行动策略和网络行动机制建构Z世代的网络社会运动。【关键词】行动者网络理论;网络社会运动;框架理论;政治消费主义;身份认同【作者简介】李康洁,贵州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陈 玥,贵州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一、理论阐述(一)关于社会运动与网络社会运动的研究社会运动被定义为在共同集体身份的基础上参与政治或文化冲突的多个个人、团体或组织之间的非正式互动网络。1 大部分研究者赞成在集体行为中有示威、游行等非制度化的行动措施才能称为社会运动这一说法。以往的研究视角大多数是探究传统社会运动在线下物理空间中的发生机制、演进,多强调社会运动的制度化、组织化和政治性倾向,对社会运动的研究从社会学转向政治学。2 20世纪70年代新社会运动发展以来,社会运动体现出“亚政治性”的趋势,传播话语向“人权”转移3;新社会运动的兴起使得学者开始关注青年群体在社会运动中的特征和集体行为4,并探析青年在集体行为中是如何被动员的5。当今的社会运动具有经济政治、符号政治等典型特征6,媒介化生存将这种传统的社会运动认知以另一种形式在网络社会中呈现。在网络空间中,青年群体的社会运动经符号传播,由不同的媒介传递意义,区别于社会现实的抗争;从传播角度来看,青年群体的网络社会运动目的仍然是为了表达诉求和实现与他人的对话,抗争的主体仍然是实在的,只是社交媒体提供了一个虚拟202022/112022/1120新闻与传播研究的进行社会运动的平台。互联网时代,社会运动不仅是指线下的群体运动,也指纯粹发生在虚拟空间的集体行动,或者称为“在线集体行动”。(二)新媒体与社会运动的交融不断发展的传播技术,既提高了公众在公共领域中信息的易得性和可利用性,也影响了对公众或群体的施为性。近年来,由于传播技术的提升和话语权力的变迁,相关研究开始注重社会运动在新时空环境下产生的变化。社交媒体极大程度上改变了公众参与社会运动的形式,社会运动从线下转移到线上7,突破了时空限制,行动者在虚拟空间中通过自我表征弥补身体缺席,形成符号化在场。8Lance Bennett提出活动中“范围的转移”这一概念,认为网络技术的发展能够推动社会运动的规模变大;社会化媒体因其能生产符号化行动的功能成为非人行动者开展网络社会运动的主要场域9;媒介的传播内容和传播特性影响着公众参与社会运动的意愿。10对于新媒体中的科技传播,传统研究主要考察社交媒体在组织结构、信息分享、情感话语等方面对社会运动施加的影响11;也有学者从成本效益出发,提出社交媒体的草根性降低了社会运动的参与门槛以及参与过程中的沟通协调成本。社交媒体对异质性行动者的趣缘性连结实现了他们之间的集体认同,帮助行动者互相联系并扩散信息最后成功形成运动组织。新媒体中的工具理性通过协调和实施社会运动以及群体内的沟通形成各行动者运动的规则与规范12;网络技术使异质化、碎片化的社会公众被动员起来,新的抗议模式为个人提供了表达的机会与空间,网络将个人经历同“个人行动框架”连接起来。13网络身份作为身份的一种,是现实自我的化身,同样凝合在自我构成中,身份在不同空间中进行了差异化的展演,但本质上它们还是主体意识的彰显。赛博空间中的社会运动不仅存在,而且具备着与现实世界相似的意义和价值。当群体进行抗争时,网络空间将成为重要的斗争场域。14(三)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嵌入近年来,一些学者将行动者网络理论引入媒介研究,不仅是为了研究媒介本身如何作用于社会,产生什么样的社会传播效果,还是为了研究媒介对社会的型塑力量。15 行动者网络理论(Actor-Network Theory,ANT)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巴黎学派提出的一种研究纲领,拉图尔提出了行动者网络理论的三个基础要素,分别是行动者、转译者和网络。网络社会运动中行动者包括人类、技术和机构。人与非人的参与者在行动者网络中发挥各自的能动性,扮演的角色同等重要。“转译”是行动者网络中核心的一步,即通过呈现问题、赋予利益、分配角色、征召动员将网络中各行动者联结起来。在行动者网络中,媒介不再是充当工具中介和实现社会运动的手段,它与现代技术的融合能够组织人的集体行动,并通过媒介的规训和引导力量型塑社会,控制群体和群体的行为方式,人反过来成为媒介的延伸。16 社交媒体对公众议程进行设置,出于组织需求或为满足公众期待,其会根据受众特征生产和传播资讯,进而影响网络社会运动形成的渠道17。智媒网络中的各行动者通过不断地相互嵌入,将语境、背景、社会联系起来,界定各自在网络中的角色,从而彼此影响和塑造,共同对“异质性网络”进行构建和运行。ANT作为一种本体论的认知,可以将其看作是一系列行动的组合体。ANT中的网络强调的是行动者参与其中,形成多维度的节点,构成临时的、流动的、不确定的联结。网络社会运动中的行动者包括青年群体、社交媒体、网络技术、网络空间及政府等。美国西北大学艾尔东莫里斯教授认为,媒体可以决定社会运动的结果。媒体与政府以及行动者三者构建了一个复杂但又步调一致的行动者网络,智能媒体为社会运动提供资源、传递信息和情感支持,青年群体在公共领域中自由表达情绪,在公共空间中寻找集体归属感。212022/112022/1121新闻与传播研究二、Z世代网络社会运动发生的三个维度Z世代青年群体逐渐成为中国的主力军,他们的集体行为和意义构建越来越能影响整个社会,并映射出国家社会关系与社会文化。本文从行动者网络理论探讨青年群体网络社会运动的发生逻辑,涉及作为行动者的主体情感和意义表达;人与非人两类行动者对网络社会运动的行动策略;以及行动者网络中的运行机制对网络社会运动构建的方式。(一)网络社会运动中的多元行动者参与网络空间中社会运动的行动者主体包含了用户和媒体。用户主要是以Z世代为代表的青年群体,他们因意义与表征的差异又形成不同的群体,本文根据他们在互联网中的生存特点,探析其网络社会运动的变革与特征。1.Z世代的群体特征:生存方式和社会心态网络化的主体行动者:相比传统的生存方式,网络化生存有着不同的空间与状态,尼葛洛庞帝曾经指出:“计算机决定我们的生存,信息技术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作为与互联网共同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他们的主体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等受到媒介全息化的影响和塑造,从近年来的社会事件中,能感受到其参与社会政治事件的热情不断高涨。18 这主要是由于青年群体的自身诉求以及公共场域的自由性为其提供了参与社会运动的契机。在网络空间中,用户根据自己的意志生产、转发和评论内容,并基于情感诉求在公共空间中表达自我及参与集体行动,进而打破了以往自上而下的单向度传播。对于Z世代来说,生活即网络,网络即生活,从社会情绪生成的结构性因素来说,网络平台中群体情绪的表达与每个个体的主观态度和实际需求相联系,网络平台中的用户是对真实自我的一种表现和延伸。民众集体意识中的愤怒、团结、公平、正义等生活情感在公共平台展现出来,当涉及公共议题时,民众把自己视为更大群体中的成员,例如2021年孟晚舟回国,千万网友云接机,贵州小伙用玉米拼等方式在网络上展示各地接机的同频共振。尤其当所属社群及社群成员受到不公对待并感到不满时,民众的发声和行动会促进其集体身份的形成。矛盾化的主体行动者:青年群体除了其实际行为通过媒介延伸,他们的社会心态也通过媒介传递和塑造。近年来,在与青年群体心态相关的词汇中,“内卷”和“躺平”等热词不断涌现,一方面因学历、工作、就业等问题加剧内卷;另一方面青年群体处于物资丰富、国家富强的生活环境中,“佛系”“丧文化”等心态也凸显出来。矛盾化的心理折射出Z世代的代内差异,其在对生活和社会有更多包容性的同时,也对公平正义有了更多的需求。从社会冲突理论来讲,非直接利益冲突是当前中国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根源。它表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参与者与事件本身并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参与者关注的不是事件中的物质利益诉求,而是由于对社会中违背公平正义等基本价值观念的行为产生了不满,从而试图通过社会个体的遭遇来发泄长期积压的不满情绪,表达其价值诉求。19 例如“小镇做题家”寒门学子与普通青年的集体发声。此前,社会运动被认为是青年群体的社会泄愤行为,如发生在台湾的“太阳花学运”,与其说是一场政治运动,不如说是台湾青年群体因未来可能存在的难题对当地政策提出要求。生活在社会压力愈发强烈的时代,青年群体的无力感、差距感、怨恨感也愈发明显,青年群体在网络中的集体行为是个体将现实社会境遇在网络中发泄的一种表现。扁平化的主体行动者:以往的社会运动参与者多基于地缘政治,有着明确的组织形式、组织团体及等级结构。网络极大地改变了Z世代的人际交往方式,网络社会运动的结构呈现扁平化特征,Z世代根据自己的观点和主张通过网络建构自己的关系圈和生活圈,他们的交际和生活大部222022/112022/1122新闻与传播研究分在网上开展。20 在社交媒体中,公众大多由趣缘连结形成新纽带,从而构建出虚拟社区。由于去中心化与匿名性的特性,用户可以跨越现实区隔,形成去权威化的群体结构,在集体行为中人人平等,畅所欲言。这与充满规训的制度化社会运动相反,网络社会运动大多是在陌生人中建立起来的集体行为,Z世代在行动中既是中心,又是非中心的存在,扁平化的网络结构中传播方式更加平等化,话语权力的分散使群众更愿意参与到信息的传播中,群众表达的欲求呈上升趋势,推动了社会运动的发展。2.媒介场域:身体缺席的在场行动者网络中的媒体包括主流媒体和其他商业媒体,其分别从专业和非专业的角度共同构建青年群体网络社会运动的场域。布迪厄将“场域”(field)定义为在各种经过客观限定的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构型,场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空间,特定行动者由于相互影响构成了社会关系网络。场域是一种穿越不同时空点的力量关系,场域中物理空间和因其他各种因素的存在相互作用,对行动者的行为具有扩大化和制约效果。21 以往社会运动的场域是一个线下实景,人与人的交流呈面对面模式,传播技术的发展弥补了时间和空间的缺陷,集体信息的传递突破了地理位置的束缚,媒介技术对人们的物理时空进行了重构,将社会运动所需载体延伸至网络空间中,改变了青年群体参与社会运动的形式,但身体的不在场并不等于缺席。青年群体的网络身份也是其社会身份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网络行为是精神性的、文化性的,以抽象符号在场的形式表现出来。新媒体作为网络社会运动运行的场域,社会运动中身体不在场的参与方式与“指尖点击主义”和“懒人主义”相契合,社会运动的参与者可通过“赞”“转发”等按钮将相关信息转到更大的社群。如江歌母亲求判凶手死刑的请愿活动,除了现场的上万份签名外,网上参与请愿者达200万余人;网民对唐山殴打者的实名举报、人肉搜索都是青年群体网络抗议、网络签名、网络揭黑等网络社会运动身体不在场的积极参与。青年群体参与网络社会运动也表现出随意性和非制度性,多以快速聚集的方式为主,如论坛灌水、微博讨论、微信朋友圈等。豆瓣、贴吧等都是新兴网络社会运动的主阵地。3.传播形式多元化的行动场域传统的社会运动以资源动员论为理论基础,由既有社团和政党组织,对资金、媒介支持、政党关系有较高需求。而新媒体的匿名性、即时性、互动性和弹性沟通为社会运动提供了一个非正式的渠道,使得公众的社会运动参与具有个人化特征。新媒体场域中海量信息在网络技术的普及下达到即时的传播和分发,降低了公众获得信息的成本,媒介技术的完善使PGC与UGC广泛地传播,网络社会运动也从中获取信息资源。例如#为高彦发声#,严惩校园霸凌事件都是青年群体自建话题。社会运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