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规民约在西南民族地区农村治理中存在的问题研究_张百顺.pdf
下载文档

ID:2731976

大小:1MB

页数:9页

格式:PDF

时间:2023-10-1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乡规民约 西南 民族地区 农村 治理 存在 问题 研究 张百顺
2022 年 12 月第 6 期(总第 153 期)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OURNAL OF FUJIAN INSTITUTE OF SOCIALISMDec.2022No.6(Gel.153)乡规民约在西南民族地区农村治理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张百顺(贺州学院,广西贺州542889)摘要乡规民约在西南民族地区农村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田野调查,在对乡规民约在西南民族地区农村治理中存在问题调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发现乡规民约在西南民族地区农村治理中存在道德和法治两个方面的主要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治理体系建设和实现农村治理现代化的进程。关键词乡规民约;西南民族地区;农村治理;主要问题中图分类号:C9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563(2022)06-70-09收稿日期:2022-08-23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发挥乡规民约在民族地区农村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研究”(项目批准号:16XZZ005);2021 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研究”(项目批准号:2021SZ033)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张百顺,男,法学博士,贺州学院教授,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治理的创新发展。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求“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1。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2。农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不可或缺的部分,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提升农村治理现代化水平。乡规民约作为我国村民自治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和悠久的历史传统,对广大村民生产生活的行为具有一定的规范约束作用,在农村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主客观原因,乡规民约在西南民族地区农村治理中还存在些许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西南民族地区农村治理体系建设和实现农村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一、调研基本情况笔者在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等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部分农村针对乡规民约在农张百顺:乡规民约在西南民族地区农村治理中存在的问题研究2022 年第期71村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开展田野调查,共发放问卷 2000 份,回收 2000 份,有效问卷 1970 份,有效问卷回收率 98.5%。在回收的 1970 份有效问卷中,男性 1080 人,占 54.8%;女性 890 人,占 45.2%,男女人数比例比较适中。调查对象主要是 18 岁及以上本地村民,其中 18-25 岁的村民有 380人,占 19.3%;26-35 岁的村民 320 人,占16.2%;36-45 岁的村民 250 人,占 12.6%;46-60 岁 的 村 民 460 人,占 23.3%;60 岁以上的村民 560 人,占 28.4%。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占 2.1%;高中(中专)学历占15.3%;初中学历占 35.6%;小学及以下学历占 47%。(见表-1)表-1调研对象的基本情况 比例(%)性别男108054.8女89045.2年龄 18-2538019.326-3532016.236-4525012.646-6046023.360 以上56028.4文化程度大专、大学及以上412.1高中、中专30115.3初中70135.6小学及以下92647在调查问卷设计中,笔者在以往积累的相关文献材料的基础之上,结合乡规民约对西南民族地区广大村民道德约束和法律约束的特征,针对乡规民约在西南民族地区农村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开展田野调查。表-2显示,乡规民约在西南民族地区农村治理中存在来自道德、法治两个方面的主要问题。二、乡规民约在西南民族地区农村治理中道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传统乡规民约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所倡导的伦理道德价值,是乡村社会普遍认同的,并形成舆论等制约机制,从而使得村民们能够自发地遵从。”3在实地调研过程中,课题组成员也深刻感触到西南民族地区乡规民约中关于道德规范的内容,为其在西南民族地区农村治理中发挥道德建设的积极作用奠定了坚实基础。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西南民族地区村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淡化了乡规民约的道德基础;农村家庭结构与功能的变化,消解了乡规民约的道德基础;农村里一定程度上存在的不良社会风气,侵蚀了乡规民约的道德伦理基础;个别农村的村委执行乡规民约的成效不足,削弱了乡规民约的公信力等。这些都是乡规民约在西南民族地区农村治理中道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张百顺:乡规民约在西南民族地区农村治理中存在的问题研究722022 年第期(一)村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淡化了乡规民约的道德基础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我国经济与社会的迅速发展,西南民族地区的农村面貌发生较大改观,广大村民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表-2 显示,67.5%的村民认为,村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一定程度上淡化了西南民族地区乡规民约在农村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道德基础。一方面,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进城务工,农村传统道德观念随之逐渐消解。西南民族地区农村山多地少,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许多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甚至有的长期在城里工作、生活;有的像候鸟一样,农忙时就赶回农村老家,农闲时就又回到城里继续务工。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使农村“熟人社会”日益呈现“半熟人社会”或“陌生人社会”的特点,广大村民的思想也更加解放,不再像以往那样被乡规民约中传统的道德规范所束缚,导致农村传统的道德观念也随之逐渐消解。比如,外出务工的村民长年在外,回到家乡居住时间比较少,与家乡亲朋好友的联系也逐渐减少,关系淡漠,甚至有村民把自己视为家乡的“局外人”,对村里的公共事务管理不闻不问,日渐淡化对家乡的关注,乡规民约中关于道德规范的约束作用也日渐式微。另一方面,部分外出务工的村民返乡后,由于农村的乡土结构以及农村的熟人结构在长期变迁中日渐改变,一些村民逐渐失去了家乡的归属感,甚至有的返乡村民连一年一度十分隆重的家族宗祠活动也不积极参加。“乡村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由于一个村子的绝大部分村民都是一个圈子里的人,村民与村民之间的情况都非常了解,他们处于一种互相监督的模式,防止有违背约定俗成的规则的发生。”4然而,这些返乡农民由于观念的转变,有的村民不再认同农村传统道德文化的束缚,甚至有的村民荣耻感降低,乡规民约中关于道德规范的教化和约束作用有所淡化,影响了乡规民约在西南民族地区农村治理中道德建设作用的有效发挥。(二)农村家庭结构与功能的变化,消解了乡规民约的道德基础西南民族地区农村具有十分浓厚的孝道文化,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我国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家庭结构和功能的分化瓦解,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农村传统的孝道文化。表-2 显示,63.2%的村民认为,农村家庭结构与功能的变化同样也不同程度上消解了乡规民约在西南民族地区农村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道德基础。道德方面人数比例(%)法治方面人数比例(%)村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133067.5制定程序不太规范151276.77农村家庭结构与功能的变化 124563.2部分内容与法律冲突39820.2农村存在的不良社会风气137369.7基层行政干预过多1758.9村委执行乡规民约不力96348.9执行与监督不到位117859.8其他29915.2其他33116.8表-2乡规民约在西南民族地区农村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张百顺:乡规民约在西南民族地区农村治理中存在的问题研究2022 年第期73过去西南民族地区农村的乡规民约中也明确规定“晚辈应孝敬、尊敬长辈”的相关条文,甚至一些乡规民约针对拒绝赡养老人的行为,还专门制定了相关惩罚措施。但改革开放以来,西南民族地区农村家庭结构和功能也随之发生巨大变化,逐渐消解了乡规民约的道德基础。第一,随着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纷纷进城务工,他们远离老人,甚至有的抛妻离子,老人独自留守农村的现象愈来愈突出,“老人村”随处可见。有的“空巢老人”年迈体衰,生活自理和劳动能力逐渐变弱,却很难得到子女物质方面上的赡养和精神方面的慰藉,农村传统的孝道文化也逐渐淡化,西南民族地区乡规民约中孝敬老人的道德规范内容难以有效落地执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治理的秩序。第二,随着时代变化,农村青年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由于农村青年人与老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条件不同,导致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较大差异。有的青年人尽管和老人共同居住,老人能动的时候,他们就“啃老”,什么活都让老人干。一旦老人体力衰弱失去劳动能力的时候,他们把老人当成家庭的累赘和负担,子女不赡养老人,甚至虐待老人的现象时有发生。还有的青年人选择与父母分开居住,老年人被“边缘”,对老人物质的赡养和精神的慰藉不管不问,农村传统孝道文化面临严重冲击。这既不利于农村和谐稳定,也消解了乡规民约在农村治理中的道德基础。第三,在日益迅猛的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有的夫妻双双进城务工,而孩子却被留给爷爷奶奶或者外婆外公在农村老家教育抚养,在农村这种隔代教育抚养的现象十分普遍,留守孩子的教育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有的孩子早早辍学,有的孩子在健康成长方面存在问题,这些都成为了现代农村治理中的现实隐患。孝敬长辈、重视子女教育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而且也是乡规民约在农村治理中重要的道德规范内容。但农村家庭结构和功能的分化瓦解,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西南民族地区乡规民约在农村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道德基础。(三)农村存在的不良社会风气侵蚀了乡规民约道德伦理基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利益多元化、价值观多元化成为社会的主流,农村道德失范问题比较突出,由此产生的农村不良社会风气也比较严重。表-2 显示,69.7%的村民认为,农村不良社会风气一定程度上侵蚀了乡规民约在西南民族地区农村治理中的道德伦理基础。第一,村民价值观念发生异化。一是拜金主义的思潮在农村有一定的市场,一些农民失去了勤劳踏实、刻苦肯干的传统优良品格,“一切向钱看”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二是农村存在攀比之风。农村男女青年婚嫁中“天价彩礼”比较流行、丧葬仪式中“豪华服务”长盛不衰,特别是不论红白喜事,宴席“大操大办”现象屡禁不止。在调研中发现,有的农村家庭深受攀比风之苦,产生了“致贫返贫”的现象。第二,一些农村封建迷信仍然根深蒂固。在调研中还发现,有的村民“重男轻女”“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等传统落后观念仍然挥之不去。有的村民仍崇拜外在“神秘力量”,罹患疑难杂症等疾病,不张百顺:乡规民约在西南民族地区农村治理中存在的问题研究742022 年第期是相信医学,而是去庙里烧香拜佛喝“神水”,贻误病情,最后落得人财两空。有的村民不论婚丧嫁娶,还是升学考试、盖房修房都要请当地先生算上几卦,各种法事在农村乌烟瘴气,一些村民被骗去不少钱财。第三,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在一些农村遗失。在广大农村,孝道与勤劳一直都是广大农村优秀传统美德。但在调研中发现,有的子女不能很好地履行对父辈的赡养义务,甚至有的还存在虐待老人的现象。尽管乡镇政府或村两委干部多次上门进行说服教育,但有的情况仍没有得到明显改变。另外,在农村脱贫工作中,还发现个别贫困户年纪轻轻,却好逸恶劳,专等政府上门救济,依靠自身努力摆脱贫困的主动意识严重匮乏。以上不良社会风气,久而久之,就会侵蚀农村道德伦理基础,从而严重削弱乡规民约中道德规范的要求,侵蚀了乡规民约在西南民族地区农村治理中的道德伦理基础。(四)村委执行乡规民约不力,削弱了乡规民约的公信力“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5。乡规民约是广大村民共同参与、共同商议、共同遵守的一项社会行为规范,但广大村民对乡规民约的内心认同和自觉遵守才是确保乡规民约顺利实施的关键。在乡规民约具体执行过程中,“村民们不能自觉遵守加上其个人素养还达不到能够确保乡规民约有效实施的标准时,只能依靠惩罚性的措施来刚性约束了。”6所以,在西南民族地区乡规民约中都有针对一些违规行为设立了专门的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