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美丽乡村建设的行动路径探析_郭岩峰.pdf
下载文档

ID:2731941

大小:1.87MB

页数:2页

格式:PDF

时间:2023-10-1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乡村 振兴 战略 视域 美丽 建设 行动 路径 探析 郭岩峰
-66 -农业经济 2023/2【农村发展】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美丽乡村建设的行动路径探析*郭岩峰 张春艳 摘 要: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核心要求,而美丽乡村建设又归属于生态家居,因而美丽乡村建设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这也是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认知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然而,美丽乡村建设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不同的乡村拥有各自的特色,以统一的模式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其效果肯定不达预期。鉴于此,本文从多个维度探析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继而提出相应的行动路径。关键词: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路径;偏离;建构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在 2050 年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新战略的内容和要求覆盖了整个乡村系统,其中明确提出了生态宜居的战略目标,而实现生态宜居的前提和基础是美丽乡村建设,因而美丽乡村建设成为乡村振兴的应然要求。当前,在城镇化浪潮的裹挟下,乡村系统正面临着劳动力短缺、经济衰退及人口萎缩等带来的剧变,因而如何建设美丽农村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近年来,全国各地不断探索美丽乡村的建设模式,并涌现出产业发展型、生态保护型、城郊结合型和文化传承型等多种类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实践成效,但很多乡村地区的建设思路与美丽乡村的内涵要求存在着偏离。因此,梳理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对于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偏离(一)认知停留在传统层次。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美丽乡村建设拥有新的内涵和外延,如基本公共服务、乡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组织建设等均属于美丽乡村建设的范畴。然而,很多乡村地区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认知还停留在传统层面,将其等同于农村自然环境和卫生环境的改善,因而在建设规划中强调了村道硬化、村民居住条件改善等元素的重要性,存在起点低、内容不全面等诸多问题,与乡村振兴的战略高度相距甚远。此外,在规划制订中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拿来主义”,没有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造成了“有新房无新村”和“有新村无新貌”等问题的出现,体现不出乡村的特色和优势,导致美丽乡村建设偏离了预期方向,村民的满意感、幸福感也无从体现。(二)主体间缺乏良性互动。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相交织的复杂系统,需要充分发挥基层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农民群体等多元主体的协同作用,才能使美丽乡村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然而,由于各参与主体的利益取向不同,容易出现沟通不畅、协同不够等问题,难以真正形成合力,尤其表现在基层政府和农民群体之间的互动性不强。很多村民对美丽乡村建设持消极的观望态度,没有充分认识到自身的参与价值,基层政府也经常漠视村民的意愿和感受,使得美丽乡村建设出现了“上热下冷”继而无法顺畅推进。同时,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充足的资金保障,而当前企业的参与度不够,资金无法保障导致建设工作时常搁浅、规划无法落地。(三)生态基础相对薄弱。当前农村的经济生态和自然生态均不甚乐观。一是经济生态。经济动因在美丽乡村内涵变迁的诸多影响因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在市场化、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冲击下,农村各类资源持续外流,导致农村集体经济衰退、农业边缘化,绝大多数乡村地区的农村经济仍以传统种植业为主,农业现代化进程停滞不前,农村经济生态的薄弱难以支撑美丽乡村建设;二是自然生态。受农村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兼之受到发展水平和主观认知等因素的制约,乡村地区点源污染和非点源污染并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因而农村的人居环境质量普遍较差,不良的自然生态阻滞了美丽乡村的建设进程。(四)传统乡村文化式微。由于城镇化进程的急功近利,去传统化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等在乡村地区蔓延,不断瓦解和侵蚀着根植于农村的文化遗产的生存土壤,村民更加注重物质利益而轻视精神需要,价值观念和风俗习惯也发生了蜕变。美丽乡村建设的灵魂是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缺乏文化支撑则美丽乡村建设的精神主旨就会瓦解冰消。然而,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挖掘明显深度不够,乡村文化资源的特色和内涵在建设规划中无从体现,尤为严重的是出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建设性”破坏,盲目追求“外在美”而忽略了“宜居性”本质,文化断层由此产生,对长期存在 基金项目:2021 年度河北省党建研究课题“夯实乡村振兴三基工作的思考和建议”(编号:202110)-67 -农业经济 2023/2【农村发展】的“乡愁”情怀带来了毁灭性冲击。二、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建构(一)坚持顶层设计理念。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要对乡村的现实情况进行精准的、理性的判断,即根据资源禀赋、文化历史和发展要求等要素,因地制宜地制定美丽乡村的建设规划。同时,建设规划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发展性,既要注重美丽乡村建设的阶段性,也要看到其长期性和艰巨性,因而基于系统性思维来制订建设规划是基本前提,应把美丽乡村建设融入农村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建设的全过程,促进“三农”的协同推进。因此,必须坚持顶层设计理念,在乡村振兴框架体系内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在时间尺度和空间维度上对农村各类要素进行调整,使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浑然一体。同时,根据村民的现实需求进行规划设计,以提高实效为根本目标,充分体现地域特色,摈弃千篇一律的发展模式,避免千村一面、万村雷同等问题的出现,按照由点到线到面的逻辑层级,打造精品化、品牌化的美丽乡村。(二)构建多元主体参与机制。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多元主体的参与以奠定组织基础,基层政府应从宏观维度把握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的执行情况,尤其是作为政府体系末端的乡镇政府,更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以激发农村社会组织、辖区企业和农民群体的参与热情。一是农村社会组织。基层政府应减少对农村社会组织的制度约束,营造农村社会组织参与农村公共服务的良好氛围,以充分整合各类公共资源,调动村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辖区企业。企业能够提供信息资源和资金支持,并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因此,基层政府应出台财政补贴、贴息贷款、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入驻乡村社区,提升企业参与乡村公共事务的积极性;三是农民群体。农民是美丽乡村建设最基本的行动单位,基层政府应加大美丽乡村建设的宣传力度,培育和凝聚农民的内生动力,切实保障农民的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三)加强乡村生态系统建设。乡村复合生态系统理论认为,经济生态和自然生态与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息息相关,且关系到美丽乡村建设的可持续性。一是开展村企合作。美丽乡村建设单纯依靠政府的财政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企业的参与和产业的支撑。当然,鉴于企业的经济理性人属性,不应将其定位为纯粹的公益性援助,而是通过产业带动实现农村经济的一体化发展,使企业真正成为乡村经济转型的带动者、农民增收致富的引导者。因此,应加强村企合作,推动乡村振兴与企业发展的“双赢”,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为当地村民提供足够的就近就业机会;二是加大监督力度。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周期相对较长的过程,因而应建立绿色GDP评估机制,加强对农村环境的监督、监测,彻底扭转漠视农村环境建设的错误观念,从源头上对生态污染进行系统性整治,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使 GDP 指标既能体现经济发展的成果,又能反映经济活动所付出的代价,这也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应然要求。(四)保护文化个性。实现乡村传统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机融合是改善当前“千村一面”问题的关键举措,要充分体现传统文化、建筑艺术和审美情趣,为农民营造有精神归属感的宜居家园。一是对文化遗产进行全面普查。为了奠定传统乡村文化保护的现实基础,应建立专门的普查队伍,对当地文化遗产进行清查和登记。同时,吸收当地建筑物中有代表性的元素,将厚重历史和自然景观有机结合,通过现代科技建立永久性的数据库,实现自然环境、空间肌理和人文氛围相融合的整体意境存留;二是凸显文化个性。每个乡村地区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历史底蕴,“一砖一瓦皆是史,一草一木总关情”。文化生态作为乡村的自然符号,散发着历史和地域的荣光,是村庄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一个村庄有别于其他村庄的重要标志,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基因和灵魂。因而美丽乡村建设应通过各种手段凸显每个村庄的典型文化,充分体现差异化和个性化。参考文献1 鹿风芍,齐鹏.乡村振兴战略中美丽乡村建设优化策略研究 J.理论学刊,2020(06):141-150.2 金鑫.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传统文化保护 J.重庆社会科学,2018(06):68-75.3 谢臻,张凤荣,陈松林,韦素琼,敖佳,高阳,伦飞.中国乡村振兴要素识别与发展类型诊断基于 99 个美丽乡村示范村的信息挖掘分析 J.资源科学,2019,41(06):1048-1058.4卢渊,李颖,宋攀.乡土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保护与传承 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6(03):69-74.5滕琳.从美丽乡村到美丽经济的路径转换研究以浙江湖州为例 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8,40(11):14-19.6 刘艺,蒲威东.乡村振兴:农村老龄化与社会工作介入以山东省W市H村为例 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24(01):84-93.7 张玉梁.乡村振兴视野下美丽乡村建设路径探析 J.现代农业科技,2020(20):265-266.作者单位:邯郸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北 邯郸 056005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