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乡村
振兴
背景
下涉农
高校
耕读
政治教育
深度
融合
逻辑
豆书龙
耕读文化是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资源,应该成为涉农高校培养卓越农林人才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2021 年 2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要求“完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全面加强涉农高校耕读教育”1。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更是将“完善耕读教育体系”列为乡村全面振兴的重点工作2。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可见,耕读教育体系的构建在党和国家层面正在得到重视。从学术理论讲,相关研究聚焦于耕读教育意义探讨及体系构建的“现状问题对策”的研究3-4,而缺乏对耕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问题的关注,耕读教育作为涉农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深度融合。据此,本文基于多重逻辑的视角,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现实逻辑、未来逻辑四个角度展开深入研究,系统探讨涉农高校耕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逻辑和实践路径。在乡村振兴全面推进的背景下,涉农高校需要全面开展耕读教育,将耕读教育深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耕读教育的育人功能,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一、历史逻辑:建党百年涉农高校耕读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必然性1921 年,中国共产党创立的第一所“大学”即湖南自修大学的大纲中指出学生应该注意劳动5。湖南自修大学作为我们党创立的第一所高等教育性质的学校,在组织大纲中提出对劳动的重视,可见党成立之初就重视思政教育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回顾百年教育历史,党始终重视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培养服务于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的高质量人才。这就构成了耕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历史必然性。(一)革命时期耕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革命时期的教育方针就融入了劳动要素,通过引导青年参与生产,一方面,鼓励青年参与生产劳动,为革命提供生产物资;另一方面,通过农业劳动对青年进行再教育,增强他们的信念和使命感。1939 年,毛泽东指出了延安青年运动是全国青年的榜样,因为他们在学习革命理论的同时实行生产运动6。这证明了在革命时期,我们党就积极鼓励教育中融入劳动要素,在将革命理论知识学习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帮助青年提升思想政治水平及知识文化素养的同时,通过生产耕作联系,夯实其精神信仰。由此可见,革命时期,党就根据实际,2023 年第 2 期(总第 1414 期)No.2,2023Serial No.1414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HEILONGJIANG EDUCATION(Research and Evalu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收稿日期:2022-06-17作者简介:豆书龙(1992),男,山东德州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乡村振兴、耕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基金项目: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社会学类人才本研贯通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2021020030);陕西本科和高等继续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攻关项目“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社会学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21ZG005);2021 年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陕西省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研究”(2021B015);2022 年陕西教师发展研究计划青年项目“陕西省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共同体模式探索与研究”(2022JSQ016)通讯作者:王小航摘要:在乡村全面振兴的背景下,涉农高校耕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研究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涉农高校耕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现实逻辑决定了二者深度融合的必然性、可行性和急迫性。据此,文章从营造融合氛围、完善融合课程体系、强化融合保障力度、构建融合共同体等维度提出推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未来逻辑与实践路径。关键词:涉农高校;耕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多重逻辑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23)02-0018-04乡村振兴背景下涉农高校耕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四重逻辑豆书龙,陈玺,王小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 杨凌 712100)博士论坛18乡村振兴背景下涉农高校耕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四重逻辑重视耕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以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以及革命战争。(二)建设时期耕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1958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指示 指出,“一定时期内教育工作脱离生产、脱离实际,党的教育工作要重视与生产劳动结合,学生必须参与劳动,并把劳动课程列为正式课程”。建设时期的这种思想是为缓解当时社会主义建设缺乏专业人才的困境提出的。因此,建设时期的教育理念是要通过劳动教育课程培养熟悉生产的学生,使其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实际上,这种推动学生参与生产的劳动教育,也可以看作是耕读教育在当时环境下的发展,虽然其目的是培养人才,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但是指示中提到的“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同时反映出劳动教育要素融入的同时始终要明确为无产阶级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反映出建设时期耕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更好地为政治服务的思想。(三)新时期耕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党和国家为了破除当时盛行的轻视教育风气,依据实际情况对我国的教育方针不断进行调整,我国的教育体系不断地规范化。此后,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素质教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我国教育实践中融入劳动要素的目的除为社会主义建设培育专业人才之外,逐渐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纳入其中。我国高校的劳动教育取消了以前单独开设劳动课程,转而将劳动教育融入到相关的社会实践中,不再单独开设特定课程。虽然这种形式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学生参与工农业的时间,但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选择,学生可依据自己的兴趣,开展不同的社会实践,促进了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同时通过教学、科研、社会实践的融合,更好地实现了劳动教育与不同学科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发展。(四)新时代耕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根据乡村全面振兴的需要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对耕读教育的重要论述,相关部门作出了重要部署。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 指出:涉农高校加强耕读教育要以扎根“三农”为关键,要强化学生耕读文化学习,增强学生爱国爱民之情怀,又要把教育教学与农业生产实际相结合7。可见,新时代耕读教育开展的重点首先在于培育青年学生的“三农”情怀,为乡村留住人才,其次强调与生产实际的结合可以提升学生专业能力,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新时代涉农高校的耕读教育实际上是在开展耕读教育的教学过程中,融入“三农”情怀。这体现了耕读教育作为劳动教育载体天然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趋向。耕读教育是中国特色劳动教育的最新成果,耕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具有深刻的历史必然性。二、理论逻辑:涉农高校耕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可行性对涉农高校耕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机理的理解决定了融合机制的探索。笔者认为,涉农高校耕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以有机互动为表征的“互融性”关系,可以为二者融合实践奠定理论基础。具体而言,“互融性”关系体现为内容共融性、主体共通性、功能互构性和价值一致性四个方面。(一)内容共融性一方面,新时代耕读教育是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立德树人、培养更多的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为目标,耕读教育是其中重要一环。耕读教育通过农业实践助力思政实践课程开展,有利于构建涉农高校特色“双课程”育人模式8。另一方面,耕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均是系统性的复杂工程,在很多方面具有同质性。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包含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情怀教育、培养奋斗精神以及“三农”情怀培育等。而耕读教育亦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与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共融性。例如,通过耕读教育中“耕”的部分,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德;通过耕读教育中“读”的部分,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耕读结合的模式,有利于涉农高校学生走进农村,走近农民,走向农业,提升学生知农爱农素养,培育“三农”情怀。(二)主体共通性新时代耕读教育和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在领导主体、参与主体,还是目标群体方面都具有共通性。首先,涉农高校党委是新时代耕读教育继承发展和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领导主体和主导力量,在二者的发展过程中,都需要涉农高校党委发挥领导和统筹协调作用。其次,涉农高校、政府、社会、市场均是耕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参与主体,在推进二者融合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好各参与主体的优势资源,调动起各方主体的积极性,从而形成一个协同育人的共同体。最后,耕读教育及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均是促进涉农高校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实现,旨在培育更多具有知农爱农素养,且具备“三农”情怀的高素质新型农林人才,为我国乡村振兴的全面开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三)功能互构性一方面,体现在新时代耕读教育可创新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为其带来独特的检验标准和良好的发展机遇,助推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首先,新时代耕读教育通过实践创新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构建第二课堂,为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提供创新的机会。其次,能否培育学生的“三农”情怀和为“三农”工作提供人才支撑将成为检验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最后,新时代耕读教育可以为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发展机遇,促使涉农高校培育一批具有“三农”情怀的新型农林人才,为我国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另一方面,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多元的信息技术手段,拓宽新时代耕读教育的影响范围,通过“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等形式,传承传统的耕读文化,增强耕读教育的育人功能,推动耕读教育高质量发展。(四)价值一致性耕读结合是我国传统文化所遗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新时代耕读教育是对传统耕读文化的继承并与19乡村振兴背景下涉农高校耕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四重逻辑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理论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从耕读教育培育学生情怀,培养学生品德,提升学生技能等维度看,其价值在于促进涉农高校学生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知识和能力,推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而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强农兴农为己任”人才为目标,其最终价值依然是通过培育具有“三农”情怀、符合时代要求、掌握相关技术技能的高素质新型农林人才,服务于中国特色乡村振兴战略为根本目标。因此,涉农高校耕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价值的一致性。三、现实逻辑:涉农高校耕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急迫性自 2021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耕读教育以来,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实践已历时一年多。从现实逻辑看,涉农高校耕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实践中存在着融合氛围营造不够浓厚、融合课程体系不够完善、融合保障措施不充分和融合协同育人体系未能开展等问题,为二者融合的急迫性奠定基础。(一)融合氛围营造不够浓厚涉农高校中良好融合氛围的营造,可以显著增强相关主体对耕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工作的认同。但目前融合氛围营造不够,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是学校层面。各涉农高校没有认识到耕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陷入了“就耕读教育谈耕读教育”或“就思想政治教育谈思想政治教育”的尴尬局面。各涉农高校对耕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相关内容的宣传力度不够,开展的宣传活动缺乏趣味性且往往流于形式,导致各相关主体对融合缺乏深入了解的兴趣,对融合的多重逻辑理解不够。其次是教师层面。高校教师科研教学压力较大,往往缺乏足够的时间、精力和热情推动融合工作,这就使融合氛围的营造缺乏承启,未能将融合工作充分映射到耕读教育课堂之中。最后是学生层面。由于我国之前劳动教育相关课程没有单独开设,再加上目前非农化教育倾向,导致青年学生缺乏相关的农耕实践,体会不到农业生产的乐趣,这也使得学生社团中与农业生产实践相关的活动鲜有开展,没有在学生间掀起一股积极了解耕读文化、参与耕读教育的热潮。(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