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村振兴视域下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_冯燕璐.pdf
下载文档

ID:2731914

大小:1.14MB

页数:3页

格式:PDF

时间:2023-10-1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乡村 振兴 视域 优秀 传统文化 创造性 转化 冯燕璐
2023 年 4 月下乡村振兴128Rural Revitalization乡村振兴视域下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冯燕璐(天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87)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亦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优秀传统文化对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具有导向作用,乡村振兴的实践也有助于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基于此,笔者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为切入点,分析阐述了乡村振兴视域下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面临现代化进程冲击传统文化认同感、人口空心化导致转化人才缺位、资金投入不足限制创造性转化项目落地的困境,并提出了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路径建议:增强农民主体意识,培养文化认同感;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优秀传统文化人才;加大要素投入力度,发展特色乡村文化产业。实践证明,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民心所向,也是大势所趋,并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更好地促进乡村振兴达成新目标,开拓新高地。关键词:乡村振兴;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中图分类号:D422.6;G122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672-3872.2023.08.038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所在,自古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坚实根基1。历史和现实都清楚地告诉人们,若一个民族无视甚至背离自己的文化,那这个民族将不可能紧密地团结在一起,亦无法实现民族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民心所向,也是大势所趋,而这也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1 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1.1 弘扬乡土文化是提高乡村影响力的现实要求中国是一个有着5 000年农耕历史的农业大国,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孕育了璀璨的农耕文明,乡土文化就此产生,中国的传统文化本质上讲是乡土性的文化,乡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根。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中明确指出,乡村振兴,乡土文明是保障。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和现代化的逐步推进,形成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移居的方向性流动,现代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对乡土文化形成了冲击,原本各具特色的乡土社会逐渐瓦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前所未有的传承危机。大力弘扬优秀乡土文化,破除“城市等于先进,乡村等于落后”的思维定势,用现代人的视角和现代化的眼光重新审视乡土文化,将乡土文化中仍适用于现代社会的部分用新的时代语言阐述出来、推广出去2。1.2 引领农民精神脱贫是补齐乡村振兴短板的必然要求农民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来源,应当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当前,由于多重因素的影响,如经济条件的限制、受教育水平的不足、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缺失,农民出现了“精神贫困”的现象,这已成为乡村振兴的制约因素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仍有很多值得当代农民学习的地方,以下从三个方面展开阐述。1.2.1协调和谐的自然观中国传统农业经久不衰,实现持续发展,要得益于先辈们在生产实践中认识到的三大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并提出了“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的论断,这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指明了总体方向4。人类与自然是密不可分、互惠互利的共同体,自然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空间和资源,但如果人类无底线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也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1.2.2趋时避害的可持续发展观古籍记载,中国古人对自然资源的开发有“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山林泽梁,以时禁发”的要求,“禁”是封闭,“发”是开放,即只允许在一定时段和一定程度上采集利用野生动植物,禁止在它们萌发、孕作者简介:冯燕璐(1997),女,甘肃兰州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2023 年 4 月下乡村振兴129Rural Revitalization育和幼小期采集捕猎。这种观念贯穿于农业生产的全过程,正确地总结了我国古老农村的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的联系,也是中国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关键所在5。1.2.3崇俭节用的社会价值观古代中国在农耕生产中所提倡的节用思想在今天仍具有警示与参考的重要意义。司马光在 资治通鉴 中提出:“地力之生物有大数,人力之成物有大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常不足。”自然可以解决人们的基本需求,但解决不了人们的贪欲,用度要以人的实际需要为限,适当节制,注意分寸,超出限度就是奢侈浪费。1.3 推动乡村经济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但富有历史意义,而且有着重要的文化意义。把中华传统文化要素渗透到农村的经营和农户的生产当中,将有助于开发创新产品,开创民俗、农舍、娱乐、养生等综合体和新兴业态,进一步延伸农村产业链和供应链,从而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有机结合。在传统农产品中融合地方文化,向国内外游客展示富有浓厚乡土气息的传统文化产品,并建立富有文化底蕴的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进而提升农产品价值6。此外,用文化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优化乡村聚落、乡村建筑、乡村风貌、自然景观等,提升乡村宜居水平,带动乡村旅游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切实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实施。2 乡村振兴视域下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面临的困境2.1 现代化进程冲击传统文化认同感随着我国社会现代化、工业化、信息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壁垒被打破。虽然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但是农村生活中保留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淳朴的民风民俗受到冲击,乡土文化面临被边缘化的危机7。面对良莠不齐、纷繁复杂的文化信息,农民往往难以辨别其真伪及是否具有危害性。一方面,一些封建迷信、求神拜鬼的糟粕文化依然活跃在人们的视野之中,而礼义廉耻、尊老爱幼等优秀文化传统却被忽视和摒弃;另一方面,现代化催生的城市文化以及市场经济催生的唯利是图的价值取向与乡村中占主导地位的传统价值观产生了强烈冲突,一切活动以追求物质利益为出发点,勤劳肯干、忠厚朴实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被经济利益所模糊。2.2 人口空心化导致转化人才缺位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农村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吸收了大量的农村有生力量,到21世纪初,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大步向前,城市劳动力市场也逐步向农村人口开放。许多农民尤其是青年人为谋求更好的发展机会、改善生活条件,选择背井离乡,前往城市生活和工作,使得现今农村人口构成以妇女、老人、儿童为主。在这种人口空心化的情况下,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遭遇两个方面的难题:一方面,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缺乏新鲜血液,比如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无人,随着传承人的减少而逐渐消失;另一方面,专业的文化人才不足,使得传统文化产业的创新缺乏引领主体。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要素,推动中国乡村文化的发展、振兴乡土文化事业都离不开一个结构优良、布局合理、文化素质高、综合能力强的人才队伍。2.3 资金投入不足限制创造性转化项目落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所需的各项经费总量较大,资金投入不足也已成为制约乡村文化建设的关键因素。乡村文化建设的经费来源主要有以下三个部分:政府的财力支持、农村集体收入的提留、民营企业和个人的捐助8。在政府的财力支持方面,农村基层干部时常因为不熟悉申请程序,连政府立项审查都没有通过,致使长时间没有政府的财政保障;在农村集体收入的提留方面,农村土地承包户大量转包土地,村民的文化建设意识不强,投入热情不高,村集体中的文化费用提留很少;在民营企业和个人的捐助方面,企业和个人的捐款往往是捐一点用一点,不能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形成一个全盘计划,而且由于资金投入较少,农村文化产业难以形成规模化发展态势。此外,乡土文化建设基础较差,村级文化设施较少,质量不高,群众文化生活形式单调,部分文化设施建成后维修、管护费用不到位,造成损坏后整修工作跟不上。3 乡村振兴视域下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路径探析3.1 增强农民主体意识,培养文化认同感农民是乡土文化认同的主体,要充分发挥他们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中的主观能动性。文化认2023 年 4 月下乡村振兴130Rural Revitalization同是一个从思想意识到行为实践的过程,是“知、情、意、行”相互统一的发展过程9。首先,要不断提高农民对乡土文化的理性认知,农民应当明确自己在乡土文化传承和创新中的历史重任,通过主动学习,将优秀乡土文化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实现文化身份和文化精神的认同。其次,要不断提高农民对乡土文化的情感认同,结合农民的自身发展需求,通过国家宣传、村民居委会的引导,让农民体验到优秀传统文化为其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个人素质的提升所带来的切实好处,使农民在情感上更愿意接受优秀传统文化并能将其转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念。再次,要不断坚定农民对乡土文化的信念意志,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农民要在正确的教育下,辩证地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多元文化冲突中做出符合文化身份和文化潮流的选择。最后,要不断强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转化,在实践中积极主动参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让乡土文化不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3.2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优秀传统文化人才农村文化人才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只有着力于农村文化人才的培养和管理运用,不断壮大这支文化队伍,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服务于美丽乡村建设10。首先,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规范资金投入机制,提高农村文化人才的薪资待遇,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从根本上提高农村文化人才进行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积极性,发挥各类人才的创新潜力。其次,必须加快建立农村文化人才评价体系和奖励机制,保证农村人才队伍实干有为,助推农村人才成长,推进农村文化人才选拔,坚持科学考评、公正选拔,做到知人善用、人尽其才,推动农村文化人才的发展11-12。最后,不断完善农村文化人才培训机制,构建文化人才培训体系,提高文化人才的技能水平,有机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和风采各异的地域特色融入文化培训中。3.3 加大要素投入力度,发展特色乡村文化产业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长时间的积淀和深厚的文化土壤,这导致了农村文化产业投资周期长、回报率低,政府和企业对文化产业投入力度不足。政府和企业应充分认识到农村文化产业的巨大潜力,加大对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的投入。首先,将优秀传统文化打造成文化产品,通过图书、动漫、影视作品等媒介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后续再开发摆件、饰品、文化衫等“周边”类产品。其次,积极挖掘农村特色旅游资源,我国民族众多,各地区自然条件、农村之间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宗教信仰也不尽相同,农村旅游开发潜藏着很大的市场空间13。政府、企业、当地村民之间应通力合作,共同打造农村旅游品牌,开发出具有文化内涵的特色旅游产品。最后,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是传统文化实施创造性转化的摇篮14,保障在县域的范围内,将县、乡、村三级文化设施和文化场所建立起来,逐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以村镇为主体的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网络,使得各个地区的文化发展能够形成统一的步伐和合理的结构。参考文献:1 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大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有的放矢)N.人民日报,2020-10-29(9).2 苗欣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文化自信培育研究J.克拉玛依学刊,2020,10(6):11-17+2.3 闫晓红,袁倩云.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困境与实践路径J.中国国情国力,2021(11):34-37.4 吕宾.流动与留守背景下乡村文化建设的困境及其破解J.理论导刊,2019(8):102-109.5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6 张平,王曦晨.习近平乡村生态振兴重要论述的三维解读:生成逻辑、理论内涵与实践面向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2(1):1-7.7 黄意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