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术史视野中的刘登翰华文文学研究述评_向忆秋.pdf
下载文档

ID:2731757

大小:2.27MB

页数:9页

格式:PDF

时间:2023-10-1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学术 视野 中的 刘登翰 华文 文学 研究 述评
作者单位: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以后,大陆学术界重新发现了台湾文学、香港文学,海外华文文学、澳门文学也渐入学者视野。1982 年第一届香港台湾文学研讨会,“标志着这一研究逐渐从零散的个人的学术行为,转化成为有计划有组织的学科性建设的开始。”1985 年汕头大学 华文文学 创刊,可谓“华文文学”作为文学和学术概念在中国大陆的正式亮相。在 1991 年“中山会议”以后,中国大陆学界形成了“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新格局,并成为华文文学研究的专业“朋友圈”。1993 年第六届“庐山会议”以后,常规性会议的召开多打着“世界华文文学”旗帜。华文文学研究也在 1990 年代明显地向学科化建设方向发展。时至今日,华文文学研究已走过四十余年发展历程。这四十余年,也正是共和国的政治、经济趋向开放与文化趋向多元的关键时期,华文文学学科发展与共和国的开放步骤同步,是一个年轻但也有点历史积淀的学术领地。黎湘萍先生曾说,如果讨论 1979-2009 的当代生活,他会选择“作为这三十年重要风向标的台湾、香港、澳门与海外华人文学”作为讨论的切入点,而“这个领域的代表人物”则会首选刘登翰先生,因为他“是在思想方法上和具体实践中对这个新的研究领域或 新学科 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诚然。为这个学科的成长付出心血的多位前辈大家中,刘登翰是学科研究领域开风气之先的代表人物,对刘登翰进行“学术个案”研究,对华文文学学科来说显得非常重要。一、中国大陆台湾文学研究的旗手和“通史”建构者1980 年代以来,台湾文学研究成为显学。两岸从事台湾文学研究的代有人才。白少帆、刘登翰、黎湘萍、黄重添、陆士清、黄万华、古继堂、古远清、朱双一、袁勇麟、方忠、张羽、计璧瑞、白杨、樊洛平、梁燕丽、陈映真、吕正惠、杨照、龚鹏程、许俊雅、萧萧等,都是台湾文学研究领域有建树的学者,也有松永正义、横路启子等国际学者在台湾文学研究领域有所成绩。刘登翰不是最早介入台湾文学研究的人,台籍学者更早对其学者研究学术史视野中的刘登翰华文文学研究述评学术史视野中的刘登翰华文文学研究述评向忆秋摘要:刘登翰教授毕生致力于华文文学研究,一生编著了多部著作。他领衔主编的 台湾文学史是两岸首部呈现台湾文学丰沛全貌的通史,他主编的 香港文学史 澳门文学概观,前者提升了香港文学研究境界,后者是澳门文学史著述的开荒之作。他主编的 双重经验的跨域书写:20 世纪美华文学史论 过番歌文献资料辑注 福建卷,前者是中国大陆首部“美华文学史论”,后者为华文文学“民间书写”研究疆界的拓展提供了文献。刘登翰的学术史也见证了华文文学学科发展史,他的多种文学史和华文文学理论建构,成为华文文学学科奠基性论述。他的台湾诗歌选编和研究,对草创阶段的学科意义重大,其“过番歌”文献整理和研究,乃是触摸海外华文文学“源头”的“民间”文献。关键词:刘登翰;华文文学学科;学术史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677(2023)1-0087-0987华文文学2023.1.(总第 168 期)本土文学研究倾注了心力;但在中国大陆学术界,刘登翰是学科领域最早的开荒者之一,是台湾文学研究的旗手。刘登翰在台湾文学研究领域的显著贡献,主要是对台湾诗歌的整理、研究与对台湾文学通史的建构。(一)选编与研究台湾诗歌刘登翰是台湾文学研究的旗手。1980 年代初刘登翰就通过各种途径,开始了台湾诗歌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1980 年代介入台湾文学研究的人不多,刘登翰、陆士清、王晋民、黄重添、山田敬三、夏钟、徐学、庄明萱、古继堂、王宗法等是较早涉足台湾文学研究的学者,他们中有人关注“战后台湾文学史基础”,有人关注台湾文学批评,有人关注台湾文学发展趋势,刘登翰最钟情的却是台湾诗歌的搜集、整理与研究工作。1987 年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刘登翰厚达六百多页的 台湾现代诗选,收录纪弦、覃子豪、钟鼎文、杨唤、彭邦桢、方思等四十位诗人近四百首诗,“可能仍是当时大陆介绍台湾诗歌规模最大也最全面的一部。”台湾现代诗选 对于草创阶段的学科建设而言,是非常及时而厚重的奠基石。进入 1990 年代,台湾文学研究得到两岸学者更热情的关注。陈映真、吕正惠、林承璜、古远清、汪景寿、吴奕锜、陈辽、白舒荣、刘俊、彭小妍等纷纷涉足台湾文学研究。黎湘萍、汪毅夫等对于日据时代台湾文学的研究,朱双一、方忠、马相武等对台湾文学思潮的关注,黄万华对“台湾文学经典”的注目,岳玉杰对台湾文学中的地域文化差异的研究,呈现了 1990 年代台湾文学研究的多元化态势。刘登翰的特殊贡献,使他专注于台湾诗歌研究并在此领域持续精进。洪子诚、刘登翰合著的 中国当代新诗史(1993,人民文学出版社),卷三为台湾诗歌,这部分围绕诗社、诗刊、诗人,从现代主义诗潮和现实主义诗潮两个向度出发,勾勒当代台湾诗歌的图景。在大陆学术界,这是较早对当代台湾新诗进行“专题”研究的成果。刘登翰、朱双一合著 彼岸的缪斯台湾诗歌论(1996,百花洲文艺出版社)从“诗潮论”和“诗人论”的角度,主要对当代台湾诗歌的思潮、走向与 70 位重要诗人进行了深度论述。彼岸的缪斯 可视为 台湾现代诗选 和 中国当代新诗史(1993 年)之卷三“台湾诗歌”的研究拓展和深化。作者对横跨洛夫数十年诗歌创作的确切评述,尤其是对洛夫长诗 石室之死亡 中生死同构的生命主题的解读,很见功力。作者说纪弦“一贯主张 诗的纯粹性”,但其诗歌创作经历并不“纯粹”;纪弦强调“知性”且“排拒抒情”,而本质上却“是个浪漫诗人”。这些评述刷新了人们对现代派“元老”纪弦的印象。彼岸的缪斯 之“诗潮论”,对台湾当代诗潮中“战斗诗歌”的论述,对 1980 年代以来台湾诗坛“中国”“本土”“世界”多元观照角度的论述,都是 中国当代新诗史(1993 年)之卷三“台湾诗歌”研究的拓展和深化。此外,文学薪火的传承与变异台湾文学论集(1994,海峡文艺出版社)也是刘登翰重要成果,其中有“总论”,有小说论,有诗歌论,可以见出刘登翰在台湾文学研究领域拓展的学术足迹。新世纪以来,台湾文学研究硕果累累。陈映真、吕正惠、刘登翰、古远清、陈辽、陈思和、周良沛、倪金华、樊洛平等率先发表台湾文学研究论文。厦门大学、南京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吉林大学等高校培养出一批批年轻学者,也都参与到台湾文学研究中来。新世纪极其厚重的研究工程是赵遐秋、金坚范主编的十一卷 台湾作家研究丛书,依次对赖和、张我军、杨逵、吴浊流、钟理和、吕赫若、林海音、陈若曦、陈映真、黄春明、施叔青等作家进行研究。古远清宝刀未老,研究著作一本一本接踵而至。袁勇麟注重文献史料的整理;朱双一、张羽、朱立立、张重岗、吕正惠、张诵圣等关注台湾文学思潮;汪毅夫、黄万华、陈映真都关心战后初期的台湾文学;刘小新、贺昌盛关注台湾文学中的“殖民现代性”或“现代性诉求”;李娜、徐秀慧、徐纪阳、刘奎等关注台湾左翼文学。还有刘俊出版 悲悯情怀:白先勇评传,白杨、向忆秋对 创世纪 诗社和“诗魔”洛夫进行专题研究,萧萧出版 台湾新诗美学 现代新诗美学 后现代新诗美学,以上都是台湾文学研究的成绩。由于台湾诗歌研究著作相对较少,刘登翰数十年来对诗歌研究的深情投入,就显得弥足珍贵。(二)建构台湾文学通史刘登翰在台湾文学研究领域的重大贡献,是他领衔主编的 120 万字 台湾文学史(以下简称“刘编 台湾文学史”),是两岸描述台湾文学丰沛全貌的首部通史,其规模之宏大无人能及,它是台湾文学学科发展最厚重的奠基石。台湾文学史的著述是台湾文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工程,各类台湾文学史的著述从 1980 年代88以来日趋热络。有白少帆等主编 现代台湾文学史(1987)、黄重添等主编 台湾新文学概观(1991)、陆卓宁主编 20 世纪台湾文学史略(2006)、李诠林 台湾现代文学史稿(2007)、黄万华 多源多流:双甲子台湾文学(史)(2014)等。地方文学史的撰述在中国台湾也形成风潮,如游建兴 清代噶玛兰文学发展史(2008),诸如台中县、高雄市等地的地方文学史,都有学者撰述。从文类进行研究的,有古继堂 台湾小说发展史(1989)和 台湾新诗发展史(1989)、(台湾)廖学兰 台湾诗史(1989)等。还有各种“专门史”研究,如古远清 台湾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1994)、吕正惠和赵遐秋主编 台湾新文学思潮史纲(2002)、(台湾)杨若萍 台湾与大陆文学关系简史(一六五二一九四九)(2004)、朱双一 台湾文学创作思潮简史(2010)、(台湾)罗秀美 文明废墟后现代台湾都市文学简史(2013)、(台湾)邱各容 台湾近代儿童文学史(2013)、林丹娅主编 台湾女性文学史(2015)等。从上述台湾文学史著述风潮来看,刘登翰的学术贡献显而易见。他傲立潮头,是台湾文学史著述当之无愧的开路先驱之一。在刘编 台湾文学史 之前,相关研究成果有白少帆等主编 现代台湾文学史(1987)、黄重添等主编 台湾新文学概观(1991)等。现代台湾文学史“以 1945年台湾光复作一界碑”,将现代台湾文学史划分为“新文学阶段”(又称“日据后期的台湾文学”)和“台湾文学的当代发展阶段”。著作在当代中国大陆学术界引发“台湾文学史”书写风潮,意义重大。台湾新文学概观 也是对 20 世纪台湾新文学的叙述,并暗含着文学史线索,其丰富的文献价值无疑是学科发展的重要奠基石。刘编 台湾文学史 的开拓性贡献,在于它是两岸首部描述台湾文学丰沛全貌的通史,且规模宏大。它分为四编。第一编古代文学,第二编近代文学,第三编现代文学,第四编当代文学,其中“当代文学”厚达九百多页。在论述篇幅和容纳的文学史内容上,刘编 台湾文学史 迄今都是同类著作中的“巨无霸”。它叙述了血肉丰满的台湾文学全貌,是台湾文学史著述风潮中较早出现的领潮之作。刘登翰将自己深思熟虑的文学史观念融入著作,使其有了灵魂的支撑。分流与整合、传承与变异的文学史观,就是支撑这部著作的灵魂。基于这样的文学史观,刘编 台湾文学史 认为台湾文学是“作为中国文学的一个有机构成存在和发展的”,但由于被外族割据和民族分裂,台湾文学“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被迫逸出了中国文学主体的运动轨迹,而呈现出自己特殊形态和进程的运动方式”,但是,“对共同文化母体的确认和文学传统的继承,使两岸文学在深层上始终存在着一条整合的精神纽带。”台湾文学与母体文学之间呈现出分流与整合的矛盾运动方式,但它始终是中国文学在台湾这块厚土上所呈现的特殊形态。在刘编 台湾文学史 出版后,两岸又出现许多相关著述。有的是“断史”,有的是文体史,有的是“专门史”,作为通史的刘编 台湾文学史显得意义尤为重大。在文学史观念上,中国大陆学者基本上将台湾文学视作中国文学的特殊形态。在中国台湾学者中,像杨若萍这样的年青一代,鼓起正视历史的勇气去研究台湾文学而发现两岸文学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无论如何,刘登翰的文学史观念都在两岸产生了深远影响。2014 年黄万华教授推出其厚重的 多源多流:双甲子台湾文学(史),从割让到战前、战争时期、战后 30 年和近 30 年四个阶段叙述“双甲子台湾文学”。在此著作中,黄教授提出现当代文学的“分合性”特征与中华民族文学传统的离散等命题,与刘登翰“分流与整合”的文学史观异曲同工。二、开拓与提升港澳文学研究境界台港澳文学是刘登翰在华文文学研究中最先关注的领域。台湾文学与闽南文化紧密相关,港澳文学与岭南文化血肉相连,台港澳文学可视为闽南文化、岭南文化在台港澳地区伸展的文化触角。刘登翰主编 香港文学史(以下简称“刘编香港文学史”)于 1997 年由香港作家出版社出版,隔年刘登翰主编 澳门文学概观(以下简称“刘编 澳门文学概观”)出版,这是刘登翰在香港和澳门文学研究领域的标志性成果,它们开拓与提升了港澳文学研究境界,贡献巨大。(一)刘编 香港文学史 提升香港文学研究境界香港文学研究在 1980 年代就有所成绩。黄维樑所著 香港文学初探(1987)从“通论”“诗论”“散文论”“小说论”“文学批评论”“杂论”等六辑,证明香港并非“文化沙漠”。其时,尚有许冀心、学者研究学术史视野中的刘登翰华文文学研究述评89华文文学2023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