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先进科研引领纺织之路_纺声.pdf
下载文档

ID:2731632

大小:2.08MB

页数:7页

格式:PDF

时间:2023-10-1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先进 科研 引领 纺织 纺声
26 先进科研引领纺织之路 SPECIAL 专 题建设纺织工业科研基地先进科研引领纺织之路中纺院将继续立足科研,延续锐意改革精神,为我国纺织工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文/纺声 编辑/秦悦六十六载春华秋实,通用技术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纺院”)铸就了“艰苦创业、科技攻关、锐意改革、担当作为”的“建院精神”,不断创新发展,与时俱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一代代中纺院人前赴后继、接续奋斗,继承了老一辈中纺院科研工作者的“建院精神”,正在以更为精湛的学术造诣和宽广的科研视野,为建设纺织强国而不懈努力。作为纺织工业科研国家队的中纺院将以奋斗初心为“航向”,以服务人民美好生活为“灯塔”,为推动纺织工业技术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承载使命 锚定方向1956 年,纺织工业部纺织科学研究院(中纺院前身)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承载着中国纺织工业科技进步的时代重托正式成立了。建院初期,中纺院是一个以棉、毛、麻、丝的测试,纺织、针织、印染工艺技术研究为主的综合性研究院,并在上海筹建了分院,即上海纺织研究院。随着纺织工业的发展和机构体制的改变,上海纺织研究院于 1958 年独立,针织工艺技术研究并入天津针织研究所,丝麻纺织工艺技术研究也于 1961 年调整出去。化学纤维的研究和纺织机械的设计研究都曾是中纺院的组成部分。几经调整,中纺院最后确定下来的任务是承担棉毛的测试和纺织印染工艺技术、产品和设备的研究,相应确定的科研机构分别为试验室、棉纺织研究室、染化研究 27室、毛纺织研究室和机电研究室,以及棉纺织、毛纺织和机械加工等实验工厂。建院初期,中纺院的科研人员主要来自上海等地的工厂企业,之后每年陆续分配高等院校毕业生来院工作,逐渐形成了基本的专业配套结构,科研队伍也形成了比较科学合理的样貌。老工程师有比较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他们熟悉生产,了解纺织生产的实际情况;中年科技人员大多数在纺织厂工作过一段时间,年富力强,有事业心,工作兢兢业业,成为建院初期中纺院科研工作的骨干力量;从学校分配来的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好学上进,勤奋努力,为建院初期的工作和生活增添了生机。这样一支队伍在短短几年内就承担起了科研任务,开展了科研工作。到 1957 年中纺院已有 300 多人,纺织工业部原全国性纤维检验局和棉样试制工作也附设于院内,在不断购置充实一些国外测试仪器后,中纺院各专业已具备条件,可以全面开展工作,那时的目标是把中纺院建设成为纺织工业的科研基地。艰苦奋斗 焕发生机从 1956 年建院到 1958 年,中纺院迎来欣欣向荣的大发展。在 1958 年这一年里,研究专题 130 余项。中纺院成立了技术委员会,实验室、试验仪器逐渐齐备,培养了一批研究人员,还和国外进行了学术交流。同年,在国家纺织部的直接组织领导下,中纺院大批科研人员走进了纺织厂,来到了生产一线,和纺织厂、纺织机械制造厂以及地方科研单位的技术人员和工人紧密结合,形成了科学研究、生产使用、机械制造 3个方面有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参加的三结合大协作形式,加快了科研工作的进程,缩短了科研成果和推广应用之间的距离。经过几年努力,有几个重点项目取得了进展。1964 年,国家纺织部在上海成立了棉纺织新设备选型、定型、鉴定工作组。中纺院承担主要科研任务的几台主要设备先后通过鉴定,被选入棉纺成套新设备。其中,1965 年 9月,A185 型梳棉机在上海通过鉴定时的台时产量为 15 千克。1966 年 5 月的新样机 A186 型高产梳棉机在青岛进行鉴定时,台时产量提高到 25 千克,质量也更加稳定,达到了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在欣欣向荣的 10 年里,中纺院的工作并非一帆风顺。在 3 年困难时期,中纺院的科研工作者们在精神和身体上都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许多科研成果是科研人员在“瓜菜代”(以红薯、萝卜等副食代替粮食作主食)的日子里,不顾个人的种种困难,长期坚守在科研生产第一线,日日夜夜忘我工作换来的。1960年,正值国家经济最为困难的时期,受国家纺织部部署,要求中纺院梳棉机课题组在上海国棉一厂对 20 台梳棉机和1万锭细纱机配套进行生产试验中试。在完成相应基础建设的基础上,20 台梳建院初期中纺院领导班子成员。棉机还要配有 1 套滤尘装置。在那个时期,中纺院的经费十分紧张,在国家纺织部、技术司、中纺院等多方的协调下,成功借用了棉纺实验工厂的一套旧滤尘装置,并得到了 3000 元的经费支持,终于建成了中试车间。在建院初期,中纺院人在艰苦的条件下取得一批科研成果,其中有些项目还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并成功建设了纺织工业的科研基地,为纺织工业的技术进步作出突出贡献。归结起来,有以下特质:一是有一支结构比较合理、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全心全意为发展纺织科技事业勤奋工作的科研队伍。二是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科学态度和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不断探索事物的客观规律。三是不为名、不为利,不怕牺牲、不怕困难,一心科研、刻苦钻研。无论寒冬腊月,还是盛夏酷暑,科研大楼总是灯火通明到深夜。这种责任、作风和意志铸就了中纺院建院精神,成为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不断推动我国纺织工业进步。28 先进科研引领纺织之路 SPECIAL 专 题重整队伍 艰苦重建1978 年全国科学大会成功召开,邓小平在大会开幕式上明确指出“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重申了“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为我国科技事业注入了生机。在国家纺织部、北京市纺织局的帮助下,中纺院踏上了恢复重建的步伐。首要任务就是重整队伍,当时中纺院原址由北京市纺织研究所、北京市化纤机械厂、北京市纺织局党校等 5 个单位使用,为了使中纺院恢复后有落脚的地方,经多方反复协商,自 1978 年3月起逐步收回了中纺院的科研楼2、3、4 层东侧及部分单身宿舍,为中纺院重整队伍提供了基本的条件。在重建时期,中纺院职工、技术骨干从各省、市回到北京,当时没有一间职工宿舍,仅仅能够争取到的是不足2000 平方米的办公楼,此外还要挤出一部分作为宿舍。为了更好地工作,从各地归来的职工有的将子女寄养在亲戚家,有的同父母住在单人宿舍,挤在一张床上,有的租借了郊区农民的旧房子,没有灯、没有自来水,但他们都努力克服重建时期缺乏物资、缺乏人员、两手空空的艰苦条件,毫无怨言、埋头苦干,一门心思地投入到工作中。当时的领导班子为了解决职工工作场所和住宿问题,督协商、督搬迁、跑施工、跑材料,终于在 1982 年 1 月收回了中纺院主科研楼,1984 年 8 月合并北京化纤机械厂,成功收回了中纺院原有的全部院址,并在 1980 年、1982年分别完成了两栋家属宿舍的建设工程,为中纺院职工更好地开展科研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障。到 1982 年,全院有正式职工 456 人,科技专业干部261 人,占总人数的 57.2%,其中高级工程师 11 人、工程师 107 人、助理工程师 37 人。创造条件 不误科研中纺院重建后的科研条件并不完善,因此,重建时期的另一个重点就是狠抓科研条件建设,并着重布置了几个关键项目。一是积极推动新科研楼工程建设,新科研楼工程是联合国援建项目合纤中心的国内配套工程,建设情况不仅涉及中纺院自身,也影响国际声誉,在两次被列为暂缓项目的情况下,中纺院领导、职工上下同心、排除万难、努力争取,经过持续 8 个月的不懈努力,得到了中央领导及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和北京市建设委员会的大力支持,在 1981 年 11 月破土动工,并在次年全面施工。二是力争将合成纤维研究中心设置在中纺院。1979 年,联合国向我国提出了援建合成纤维研究中心的建议,考虑到中纺院正是需要建设以合成纤维为中心,从纤维到纺织、染整一条龙的合纤中心的关键时期。经积极争取,1980 年 5 月,该项目正式设在中纺院。高速纺丝实验室的工程建设得到了联合国 400 万美元投资经费,经过两个技术考察团赴国外技术考察,一批技术骨干参与设计、配套、施工和安装,高质量完成了这项工程,成功建设了一个具有聚合、纺丝、变形加工小、中试的实验研究中心。三是狠抓实验工厂的筹建与实验室的建设。收回的厂房由中纺院自行设计改建为合纤、纺织染、机加工 3 个车组建纺织工业科研国家队“涤纶长丝仿真丝绸”课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9改革机制 厘清方向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中纺院作为事业单位收到的国拨经费逐年减少,研发经费投入不足,实验设备老化,中纺院纺织、化纤等研究所和生产单位都处于比较困难的状况,改革刻不容缓。1995 年 5 月,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下发通知,要求一批由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管理的国家局所属科研机构进行转制,并明确指出,转制为中央直属大型科技企业。根据科技部提出的“稳住一头,放开一片”、实施科技成果产业化、创办科技型企业的政策措施和中纺院的实际情况,中纺院“九五”规划认真吸纳了科技人员和广大员工的建议,汇集群众智慧,反复研讨,最终形成了发挥综合优势、深化改革、结构调整、机制转换、制度创新的工作思路,明确了建设纺织行业技术开发基地、科技型集团公司的二元发展目标。在规划实施过程中,中纺院对内部资源进行了认真梳理和科学分析,根据北京四环路以内的生产单位必须外迁的要求和建设纺织行业技术开发基地、科技型集团公司的需要,制定了院内生产单位逐步外迁、院内土地合理开发利用计划。修订完善激励科技开发和经营管理人员积极性的规章制度。为了使全院各种资源能够顺畅地统筹调配、融合发展,通过与化纤机械厂和职工的沟通,理顺了院部和化纤机械厂的关系。1997年毛纺厂、涂层中心生产车间外迁,之后几年里中试车间、化机厂也陆续外迁。生产单位外迁、院内土地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利用,不仅增强了院经济实力,向科技型企业转型间。同时,中纺院还积极组建了实验室。到 1986 年,中纺院购进仪器设备 644万元,其中仪器 154 台、设备 144 台,价值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 33 台,大部分为引进的大型精密测试仪器,共改建了 18 个实验室,基本建立起具备现代化测试手段的测试中心。奋发图强 赶超国际恢复重建期间,中纺院在抓紧各项基本建设的同时,采用边恢复重建、边开展科研的办法广泛开展科研工作。19791982 年,中纺院共列课题 54 项,有 15 项通过了鉴定。比较重大的有以涤纶长丝为原料开发的仿真丝绸、仿麂皮、仿毛等新产品,其中“涤纶长丝仿真丝绸”因具有真丝绸的特性、风格而深受欢迎。1981 年项目通过小试鉴定,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1985 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纺院还承担了纺织国际标准和国内基础标准、方法标准的归口任务,积极开展标准研究和标准工作,组织出版了纺织标准通讯等刊物。测试方面除了为院内科研服务外,还面向全国,接受了 70 多个单位的测试任务。此外,中纺院积极利用与地方协作的方式进行科研工作,既出了成果也锻炼了队伍,在合成纤维工艺研究和产品开发,棉和化纤的纺纱、织造、针织、染整工艺技术,产品开发和新设备研制,纺织测试技术,仪器研制和纺织品标准,计算机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一些较好的科研成果。1982 年 10 月,国家纺织部作出科技司和中纺院合并的决定,加强对中纺院工作的领导,加快恢复重建的步伐,并明确提出中纺院应逐步建设成为纺织工业科研国家队的任务和为全国纺织工业技术进步服务的要求,这成为中纺院的奋斗目标和各项工作的指导方针。院领导班子研究中纺院远景规划。30 先进科研引领纺织之路 SPECIAL 专 题改善了研究开发工作条件,也为科技产业发展壮大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外迁至河北、天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企业,在征地、税收等方面享受到当地政府的优惠政策,得到了比院内更好的发展环境。培养人才 搭建平台1999 年,中纺院企业化转制后,中纺院秉承“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持续创新”的经营理念对科技力量进行了深度整合,稳定和巩固了一批研发队伍,努力为广大科技和管理人员搭建干事、创业的舞台。为了加快提升研究开发水平,中纺院选送青年科技骨干人才到大学攻读在职博士,招收重点大学博士生,聘用社会优秀科技人才,提高研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