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李自雄教授与王兆胜老师访谈_李自雄.pdf
下载文档

ID:2731607

大小:1.92MB

页数:9页

格式:PDF

时间:2023-10-1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性灵 万象 风骨 超常 教授 王兆胜 老师 访谈
29文学评论家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李自雄教授与王兆胜老师访谈李自雄:王老师,您是著名的散文家,出版的散文集有 天地人心逍遥的境界负道抱器情之一字等。作品多入选中学教材、中高考试题和散文选本。获首届冰心散文理论奖、2007年当代作家评论奖、第三届红岩文学奖、2014 年山东文学诗歌散文奖、第四届全国报人散文奖、2019 年当代作家评论奖等。可以说您的散文创作独树一帜,令人瞩目,作品有着与众不同的魅力,在当代文学领域也是不容忽视的存在。首先想请您谈一下,您是怎样走上文学之路的,哪些人或事对您的散文创作有着重要影响?王兆胜:谢谢自雄教授的访谈。文学创作一直是我的一个美梦。上大学前,我曾偷偷写过一个长篇小说追求,以青春年少对于事业爱情的向往为题,在带有苦涩、希望、梦想中不断探求,像打地道一样艰难前行。这个作品虽然没有发表出版,但开了个好头,也是一次试笔机会,让我知道了写作的甘苦。后来,读到路遥小说,我颇受感染,对文学有了共情理解和真挚热爱,也树立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路遥曾说,他的生活像在下水道里穿行,我有同感,因为作为农民之子,又处于底层的底层,这种“下水道”式的生活有时让人感到一片漆黑、前途渺茫,惟有通过自己写作,在自我表达中感受那一束光,哪怕是通过一个缝隙照进心间,也自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欢欣鼓舞。朱德发教授是我的硕士导师,也是将我引入文学研究的第一人。跟他读书期间,他的文学思想、对学术的执著、创造性思维、精益求真的精神给我以深刻影响。真正开始写作,是读博士期间,通过阅读林语堂的作品有一种表达自己的冲动,因为林语堂的文笔潇洒奔放、自由浪漫,还带着生命的悲欣,令人有自我提振作用。还有我的博士导师林非先生,他是学者型作家,曾是鲁迅学会与散文学会的双料会长,写过很多李自雄DOI:10.14094/37-1482/i.2023.01.00130百家评论2023 年第 1 期 总第 62 期散文,出版了十多部散文集,从他的创作与研究中我能感到那些清亮的文字,以及宽裕大气的胸襟,与许多学者的呆板生硬表达大为不同。林非先生曾对我说:“兆胜,在研究之余,写写散文,既可以表达心性,让你理解写作与人生的滋味儿,又有助于滋润学术研究的枯涩。”他还说:“在研究鲁迅和林语堂的同时,你可以多研究一下散文,写写散文,因为这是一个相当薄弱的领域,未来大有可为!”在世纪之交,经清华大学的肖鹰先生推荐,科学时报的卢小兵女士约我开设散文随笔专栏,于是我写了诗化人生 向物学习水的感悟 半半哲学 “慢”的意义 树木的德性 老熟的魅力等一系列随笔,这是我后来出的散文集天地人心的雏形。此散文随笔集由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6 年出版,得到孔范今先生举荐,青年才俊马兵教授作的责编,路英勇社长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充分肯定。基于此,我由鲁迅研究转向林语堂研究,又加大了散文研究,还学习写作散文,出版了多部散文随笔集,近来又出版了一部儿童小说磨心镜的男孩,有不断开拓探索的意向。想起往事,一种感恩之情充盈心间。就好像一条河的源头,它自山涧流出,然而才有百流汇聚的机会,从而形成一种汹涌澎湃的气势。李自雄:有评论指出,与姐姐永别是您写人记事散文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一篇堪与巴金的怀念萧珊、宗璞的哭小弟等名作相媲美的杰出之作。还有评论指出,此作可与古时李密的陈情表、韩愈的祭十二郎文,现代朱自清的背影、史铁生秋天的怀念相比肩。2004 年,我第一次读到您的这个作品,到现在也快 20 年了,当初首先想到的则是袁枚的祭妹文,袁枚继承与发展了明代公安派为代表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主张,是“性灵”说的倡导者,强调为文要有“真情”。尽管这两个作品在具体的情感内容上存在不同,但文字间流淌的至情至性却是相似的。我当时只是凭直觉一念间想到,而更多的是被您的这个作品深深感动,如今重读此作,仍能感受其中充盈着的情感力量,也一直想请您谈谈,您自己是如何看待这个作品的?王兆胜:与姐姐永别一文的写作没有什么预设,只是当时心境的一种表达。因为姐姐于我是生命意义的,是我人生的光亮与希望。母亲早逝,在我还是十三岁的少年时,母亲就在长久病痛折磨下离开人世,离开我们的。母亲生病多年,都由长我四岁的姐姐照顾,我和弟弟也一直在姐姐的呵护下长大,直到母亲去世,我上了大学,姐姐一如既往地关爱和痛惜我和弟弟。当姐姐结婚生子,每年从大学回家,我都理所当然住在姐姐家,以至于在姐姐心目中,弟弟比她的子女还重要。后来,外甥女跟我说:“妈妈夜里醒来,看到另一个房间还亮着灯,就会喊过来:力强(我的小名),几点了,你怎么还不睡觉?我就会说:妈,我不是力强,我是你女儿。妈妈就会从另一个房间发出一声叹息:我还认为是你舅舅呢!”因此,姐姐的死于我,是难言的苦痛,就像一棵大树被连根拔起,我就是那上面的一个鸟巢。姐姐去世那一年,只有 44 岁,美好的日子还没有开始。写这篇文章时,由姐姐之死,让我对人生、生命、苦难、希望有了一次新解,感受也是渗入骨髓和灵魂的。在写作过程中,几次被眼泪和哭泣打断,泪水如江河般涌流,我第一次发现:原来,一个人的泪水竟有这么多,它无法堵住和控制。此文在古耜主编的海燕都市美文2004 年第 4 期发表后,得到广泛好评,被很多家报刊转载,这包括:入选中国散文学会李晓虹主编2004 年中国散文年选(花城出版社,2005 年)、王剑冰主编散文选刊(2004 年第 9 期转载)、王剑冰主编2004中国年度散文(漓江出版社,2005 年)、彭程主编书摘(2005 年第 6 期)、甘以雯主编散文海外版(2004 年第 4 期)、山东作家协会主办文学选刊(2004 年第 9 期)、甘以雯主编冬天的情话(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年)、林非主编永恒主题散文精品(济南出版社,2005 年)、谢冕主编悲喜人生(华艺出版社,2005 年)、张国31文学评论家龙主编感动中国的 36 篇至情散文(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年)、郭保林主编中国散文最新读本第 2 辑(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 年)、孙绍振编同步阅读文库语文七年级(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年)、古耜主编21 世纪散文排行榜(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0 年)、陈剑晖主编一片冰心在玉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年)等。我还接到不少读者来信以及朗诵播放视频,给予此文以极高的评价。著名学者、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潘旭澜教授专门给我写来一信,是通过邮局寄过来的。信是这样写的:“兆胜文友:偶然在文学选刊上看到你的与姐姐永别,读后非常感动,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你姐姐的品格很美很高尚,她对你的呵护、关切可谓入心入骨。大作让我想起我的二姐,我曾写了天籁永存悼念她。我近年极少写信,写这么几句,是为了让你知道我的感动,向如母的姐姐们献上一瓣心香。握手!潘旭澜 2004、9、2。”我与潘先生没见过面,只通过两次电话,但他的信却让我感到温暖,有知音之感。如今,潘先生已驾鹤西去,对他的怀念总与这封信连在一起。在人世间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其实一直有一个母题长久被人忽略,那是姐弟情谊。这里面有玩伴、朋友、知己,还有母爱的成分,有多少姐姐曾携手弟弟一同成长,像一棵树之于它的影子,有时这种陪伴甚于母亲,其间的情感与关爱牵连无以言喻。我的姐姐更是如此,她一直对我和弟弟承担着母亲的角色。但比较而言,较少有作家能写出姐弟的深情,以及那种内入骨髓的联系,这可能是与姐姐永别一文的价值所在。我是代表了天底下所有被呵护关爱的弟弟,向如母的姐姐送上一份永恒的铭记与感恩。李自雄:在您的散文作品系列中,有不少书写人间真情的,除了上述的与姐姐永别之外,还有父爱如山 愧对父亲 母亲的光辉 母亲的遗物 春蚕蜡炬似二哥 三哥的铅色人生儿时过年滋味长 我的姥爷赵国记 我的第一位恩师 师德若水 与潘旭澜教授的交情 良师益友刘同光 童年友伴两茫茫等,都是这样的佳作。有论者指出,您的这些作品之所以能感动人心,就在于“其感情发自肺腑,诚挚真切,有心的重量”。散文创作需要“重真诚,戒浮躁”。这也关乎一个散文创作的文风问题,请您就此谈谈看法。王兆胜:我的博士导师林非先生说过:真实是散文的生命线。季羡林先生也表示:不只是抒情散文,就是议论文、应用文恐怕也离不开感情,特别是真情。我赞成这样的认识,因为散文这个文体决定了:它最重要的来源于真实,特别是真情实感,是与作者自身直接相关的,是作家自我人格境界的形塑。其实,清代张潮所说的“情之一字,所以维持世界”也是这个意思。人们可能无法想象一个无情的世界,一个薄情寡义的世界,那必然是一个异化的世界。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如原子般的孤独前行,特别是寒门子弟的人生几乎都是逆水行舟,没有别人的帮助、爱护不可能取得任何成功。基于此,我能体会自己在成长过程中,许多人给我的帮助所包含的意义,就像天高地厚的恩情一样。我的散文是重“情”的,是深情之表达,是感动过我、我也试图去感动读者的一种书写。因此,在亲情、友情、爱情、师生情、乡情中,我特别重视“无情”之情,是那种没有血缘关系和必然联系的关爱与博爱。除了将爱施加于人,还不吝于万物,以及一草一木、一沙一石等,那些表面看来无生命的事物。当狂风大作和飞沙走石时,那些被吹动的物事、摇动不已的树木都会让我生出无限悲悯。有时,我想,当人类在严冬躲进有暖气的房间,那些在天地间瑟瑟发抖的动植物需要怎样的勇气与坚持才能生存下去?明乎于此,我的内心常会涌出感动、感恩与知足,也有了某些生命意义的内在体悟。李自雄:读您的散文,不仅能深深体会到对亲情、师友之情等人间真情的赤诚,还能强烈感受到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以及涵纳万物的博大情32百家评论2023 年第 1 期 总第 62 期怀与诚朴。在您的笔下,天地万物都具有了灵性,并形成了心与心的会通及感应。如 水的感悟树木的德性 向“物”学习 高山积雪 黑白情结 亲近泥土 生死“地心泉”槐花开落 杨柳花絮轻似雪 木龟 物的解放 阳光 一颗善心 鱼的祭奠 我的第一块藏石 “弃石”偶得 石我两忘 木石筑巢到我家 会说话的石头 世事微尘 纸的世界等,都是这样的代表性作品。中国自古就有对天地大道的朴素观念,以及胞与万物的文化和文学传统,您的这样一些散文作品,可以说是很好地接续了这一观念及传统,亦可视为是在当代对这一观念及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实现创新性发展的文学成果,也为现在中国散文的发展,乃至整个中国文学的发展,在其现代转型过程中,如何走出现代性的局限,创造具有我们民族特色的中国文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您的创作是否有这方面的自觉意识?请谈谈您的想法。王兆胜:自雄教授说得对!“五四”以来的现代个性启蒙对我有深度影响,也是我不断突破自我的关键。不过,我一直在反思其存在的问题,连带以西方文化为牵引的价值选择及其人生观。因此,我比较早就开始反思和批评“人的文学观”存在的局限,试图从“天地之道”的角度进行反拨。因为辜鸿铭、林语堂这些人很早就在思考这一问题,强调中国文化精神的价值意义。另一方面,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传统一直忽略“人”,不太重视作为个体人的个性及其创造精神,这也是它越到近现代越落后于时代与世界大局的原因。因此,我反对两种倾向:一是将西方看成人类发展的方向,简单用西方理论否定中国传统文化文学的价值,因为中国有几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中国文化与艺术也影响了中国人乃至世界发展。与古老中国相比,西方文化特别是欧美文化有许多人生智慧需要向中国学习呢!另一方面,把西方说得一无是处。一个简单例子就可以说明问题:人类能飞上天进入天宇,一个血液检查就可以将身体各项指标显示出来,发明根除肺结核的药物,等等,这是中国古代无法做到的。因此,从中西各有所长、相互取长补短、互相融通、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角度理解,这是人类的文化价值取向。因此,我关于天地万物、人生、人类命运的思考都有这样的理性自觉意识,并试图从中找到一条通途。在我的散文中,我试图做到:以现代意识破除中国传统之弊,强化理性、科学、逻辑、思想的力量;用中国的人心与对于天地的敬畏和天地之道,纠偏人类的自大狂与焦虑症,从而获得一种宁静超然的精神境界。其间,道家精神、佛学或禅宗的深蕴内含也起到巨大作用,这有助于好好静心,充分体会天地万物之理以及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