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现象、符号和意义的同时性_项舒晨_.pdf
下载文档

ID:2731599

大小:1.39MB

页数:6页

格式:PDF

时间:2023-10-1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现象 符号 意义 同时 项舒晨
现象、符号和意义的同时性项舒晨著吴万伟译感谢石福祁教授在中国卡西尔研究的背景下,特别是在与甘阳先生的思想关联中对拙著给出的评价;感谢毛明超教授提出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上文中我已经对“文化的哲学辩护”的意义做出了说明,接下来我打算就毛教授提出的另外两个问题展开论述。首先,毛教授指出,卡西尔的“符号性孕义”概念(以及我在解释这一概念时引证的系辞中的段落)要求从感性到理性的过渡,但却似乎未能对这一过渡给出充分的说明。在这里我们不妨再回到“文”的概念上来。“文”可以用来指代从自然纹理到构成文章的单个文字,还可以用来指称文学、人之所以为人的修身使命,即文化本身,这个事实本身就显示中国传统并不认为意义乃人类所独有。就像现象世界中的万事万物展现自身纹理一样,人展现其符合自身的纹理(“文”),人的有意义纹理也在“文”的连续体范围内。中国传统并没有假设自然是无形的/不可理解的,只有拥有心灵的人才能将形式/可理解性置于自然的杂多之上。中国传统中指代抽象秩序观念的关键术语如“文”“理”“象”都具有若干共同的特征。(1)任何一个都不具有排他性的主观或客观指称,比如在自然之理(“天理”或“道理”)和文化之理(“文理”或“道理”)之间现象、符号和意义的同时性325做出清晰区分。(2)而且,三个概念均同时带有实体性和可理解性其表现的意义在现象本身中无处不在。(3)其表现的意义不是静止的,意义在现象生成中无处不在。(4)这些纹理的形成需要人的参与。这三个概念(“文”“理”“象”)是人类依据事物属性(即符号孕义性)创造出的可观察的、现象层面的代表媒介,感官和知性同时存在。它们与卡西尔的符号有可比性。在卡西尔看来,意识的每个内容都存在于和意识整体相关联的结构主义部分整体关系中。意识的每个部分内容都包含着指代意识整体的东西:现有内容有召唤另一内容的力量,因为整体是在特殊性中得到理解的。该部分存在于和整体形成的结构主义关系中。但是,当意识的一部分与感官捆绑起来,当它变成了符号时,这个部分整体结构就变得更加稳固和可理解了。因此,意义的这项基本功能在个别符号形成之前就已经存在和积极发挥作用;但符号的创造将这种指称意义稳定下来,而且,让意识的习性变得更加确定和容易理解。在此过程中出现了一个全新的意识领域。而且,因为我们现在拥有了感官可捕捉的具体意识形成(天生指代意识整体),我们不再被束缚于一波又一波一闪而过的印象中。我们可以在任何时候都自由地召唤符号。因此,符号创造将意识稳定下来,并赋予我们一种自由可以摆脱意识印象的被动性。符号将镶嵌在知觉本身中的代表性的价值和意义变得明确清晰起来。因此,卡西尔有关符号力量的深刻见解固化印象因而创造出更高程度意识,与系辞下第二节中提供的六爻卜卦起源的虚构叙述相平行。在此需要强调的是,在卡西尔看来,符号性孕义和符号形式之间的关系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线性因果关系,知觉世界和符号世界难以分割开来,在时间上也非连续性的。他的“符号意识的病理学”观点证明了这一点。一旦病人丧失了语言潜能,他们在具体特殊性中看到抽象的、象征性的或代表性的意 Ernst Cassirer,The Philosophy of Symbolic Forms,Vol.3,The Phenomenology of Knowledge,translated by Ralph Manheim,New Haven,CT:Yale University Press,1965,pp.228,230-231.326外 国 哲 学义的能力就受到影响。正因为这个理由,我称系辞下第二节是“虚构叙述”。因为我觉得,该段落的作者提出的要点是,对于更高程度的人类意识也即文明的人类行为而言,符号是必不可少的。为此,他们假设了“自然状态”的虚构叙述,也就是符号存在之前的一段时间。我想再次强调,在卡西尔看来,如果没有包牺氏发明的已经很复杂的“符号意识”,包牺氏就不可能看到“纹理”。如果我们严格遵循卡西尔的代表路线,这故事就不合时宜了,因为包牺氏在发明卜卦之前就已经拥有“符号意识”。不过,正如我说过的那样,我们能够看到系辞的作者溯及既往(ex post facto)是在通过假设一种虚拟的“自然状态”叙述来解释我们是如何拥有符号和符号意识的。无论如何,我认为必须承认的要点是,卜卦的发明创造留下了更高程度人类意识的空间,这是卡西尔同样想强调的重点。我想强调的是对于儒家和卡西尔而言,语言在文化形成中都具有重要意义。显然,系辞没有提供用后康德哲学的词汇对思想与语言之间关系所做的认识论描述,不过,鉴于儒家中国传统中赋予“文”的极端重要性,儒家肯定会同样承认语言在定义人类参与世界活动的能力方面的重要性。对文化的非种族化理解毛明超教授提出的第二个问题涉及文化的普遍主义与相对主义,或者说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之间的关系。在此首先需要指出的是,承认不同族群的人创造了各自的文化并不自动导致民族主义。在欧洲背景下,对自己文化感到骄傲之所以变得特别危险,是因为存在一种支配性趋势,往往将文化视为种族的产物。高加索种族的优越性是造成其高人一等文化的因素。将文化视为种族造成的观点是普遍存在的观点,这不仅是德国传统独有的观点。要为“德意志悲剧”负责的乃是种族主义的意识形态,而非普世主义与相对主义,或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之间的张力。换句话说,不是人类社会的竞争性要求之间的缺乏平衡导致了现代德国历史上的失败,而是并非德国传统独有的一种意识形态的存在种族主现象、符号和意义的同时性327义导致了这一点。其实,英国在历史上制造的种族冲突灾难要比德国更加严重得多。但是,英美作为战争胜利者的叙述成功地把德国当作替罪羊,使得学界正统思想将德国呈现为在历史上唯一犯下种族灭绝或实施种族暴力的欧洲国家。可以从欧洲传统最具代表性的种族理论家之一、法国外交官、作家、人种学者和社会思想家阿瑟戈宾诺(Arthur de Gobineau)那里看到这种种族主义意识形态的一个例子。戈宾诺求助于种族逻辑来解释像中国人这样的种族何以表现出如此丰富的文化,按照他的种族逻辑,中国人从先验性的原则上说应该是没有能力创造文化的种族。基于先验性原则,戈宾诺得出结论说,中国文化不是中国人的成果,中华文明其实是来自印度的一群雅利安人征服者创造出来的。对于美洲和非洲大陆,戈宾诺持有同样的想法,无论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发现了文明,我们都必须警惕地寻找白色男人(white man,这里说的“man”不是指“human being”)。在这种种族主义意识形态看来,人类中只有特定的种族才能创造文化。这种对文化的种族化理解是让我们当今产生如下看法的原因,即就算单纯称赞“文化”也意味着称赞种族中心主义(ethnonationalism)。但在此我并非在谈论对文化的这种种族化理解。在我提供的卡西尔儒家重构中,文化仅仅是人类精神自发性的标志。有文化之处就有人性(被理解为精神Geist的自发性或者创造性)。爱德华萨义德(Edward Said)的东方学奠定了后殖民主义研究的 今天,种族主义是一个受到谴责的词语,被用来质疑受到审视的主体的道德立场。我并没有在宽泛的、民间的意思上使用这个词语。这个术语有更加准确的学术的意义,用以定义一种特定意识形态。我曾经发表多篇文章阐述种族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请参阅 Domenico Losurdo and Gregory Elliott,Liberalism:A Counter-history,London:Verso,2014。在此,洛苏尔多(Losurdo)显示,正是荷兰、英国和美国等“自由的”国家应该为欧洲殖民主义最猖獗的种族暴力承担责任。对欧洲殖民主义的种族暴力和种族屠杀的这种选择性遗忘也要归咎于下列种族主义理由,即纳粹是在欧洲心脏地区犯下针对白种人(犹太人)的种族屠杀的,而英国、比利时、荷兰、法国殖民主义政权是在遥远的地方针对有色人种犯下种族暴力的。这个要点已经被艾梅塞泽尔(Aim Csaire)、杜波依斯(W.E.B.DuBois)和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等很多重要的思想家提出过了。328外 国 哲 学基础。他在为该书 2003 年版本撰写的序言中求助于歌德及其世界文学概念中发现的人文主义精神来作为反对伊斯兰恐惧症的解毒剂,正是伊斯兰恐惧症促成和帮助合理化了 21 世纪最初十几年美国领导下的反恐战争:语言和文化的实证性知识很有必要,但光有它还不够,正如机械地收集一些事实并不是能把握诸如但丁这样的作家的风格是什么的充分的方法。从语文学的角度理解奥尔巴赫(Auerbach)及其前辈在谈论什么和试图实践什么,其主要要求是我们系统性地、主观性地进入书面文本的世界,我们从其时间和作者(eingefhling原文如此)的视角来理解它。不是对另外一个时间和不同的文化表现出疏远和敌意,应用于世界文学(Weltliteratur)的语文学视角涉及一种深刻的人文主义精神,动用了内心的慷慨大方,我或许可以用热情好客这个词。因此,阐释者的心灵积极地为本来遥远和外来的作品创造一个空间,这是阐释者的语文学使命的最重要方面。对于萨义德而言,另外一种文化的书面文本的存在就是让我们来试图理解它的一种邀约。如果我可以详细阐述萨义德的要点,诸如文学这样的文化产品是所有人的共同点。我的社会产生文化,这个事实意味着我有可能欣赏另一个社会创造的文化。文化生产是一种普遍性活动。文化观念并非天生就拥有如下观点:人们喜爱自己的文化就意味着对他人文化的不宽容。人们可以将此与生养孩子进行类比。有了自己的孩子以后,人们更容易理解其他父母对孩子的爱,这是完全可能的。只要歌德对持续与其他传统融合而不断改变的希腊模式持开放态度,承认希腊模式本身就是建立在其他文化如埃及文化的基础上的,他将希腊人作为他的典范就没有任何思想或道德问题。文化纯洁性是个自相矛盾的说法。而且,歌德不可能不将希腊传统作为他的模式,毕竟人人都受限于自己 Edward W.Said,Orientalism,New York:Vintage Books,2003,p.xix.现象、符号和意义的同时性329的视角,歌德不可能逃脱他作为欧洲人的视角,其教育、品味和世界观的形成都是在希腊传统中塑造而成的。只有当歌德将希腊模式作为独特的自成一格(sui generis)的文化,对所有人来说历史已经终结,其他人的文化要么屈服于希腊文化要么被消灭只有在此情况下才产生思想和道德问题。我本人的文化观是,文化是动态的,随着和其他文化的互动而不断发生变化。而且,文化可能像生物学组织那样,依靠相互交流而维持生存和繁荣。我自己的文化观旨在成为狭隘地方主义(provincialism)的对立面。同样,我认为,中国是历史演变过程中众多文化融合的产物。将中国定义为“民族”具有极大的误导性。中国总是由很多不同文化组成的开放的文明。关于这最后的要点,请参考即将发表的拙文天下及其去殖民化对应物:作为文明而非种族的“中国”。我在这篇论文中提出了传统中国或“华夏”等同于文明自身,而作为“华夏”的文明不是通过种族性定义的,因此不是指任何族群的继续存在。在对“华夏”的这种理解中,成为“中国人”不过就是变得文明起来,反过来,文明就意味着从整体上拥抱世界的能力。Shuchen Xiang,“Tianxia and Its Decolonial Counterparts:China as Civilization,Not Ethnicity”,forthcoming in Social Dynamics.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