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村振兴的教育支持: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_徐好好.pdf
下载文档

ID:2731545

大小:182.99KB

页数:5页

格式:PDF

时间:2023-10-1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乡村 振兴 教育 支持 质量 发展 好好
年月当代教育与文化 第 卷第期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徐好好,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乡村教育发展研究乡村振兴的教育支持: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徐好好(西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甘肃 兰州 )摘要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业已成为时代要求。由西北师范大学举办的“乡村振兴中的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高端论坛对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概念与内涵、条件与困境、路径与策略进行了探讨,集中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乡村学生发展”“乡村学校文化建设”“乡村学校教学质量提升”“乡村振兴与乡村教育互动”等五个议题展开讨论。乡村振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乡村教育研究者、实践者都应当关注并为乡村振兴贡献教育智慧。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会议综述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需要依靠乡村教育优先发展。实现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能为乡村振兴提供重要支持,对接和服务好乡村振兴,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担当。为深入学习和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探索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及其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路径,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于 年 月 日召开了“乡村振兴中的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高端论坛。来自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一线中小学和公益组织等 家单位的 余人围绕“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乡村学生发展”“乡村学校文化建设”“乡村学校教学质量提升”“乡村振兴与乡村教育有效互动”等主题,通过主题报告、分论坛专题报告和圆桌会议等多种形式进行了深入研讨,线上线下共有 余人参与了本次学术会议。本次会议的开幕式由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党委书记苏丽蓉主持,西北师范大学校长刘仲奎教授、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王兆璟教授先后致辞。刘仲奎校长在致辞中介绍了西北师范大学的历史及本次论坛的重要意义,肯定了论坛主题的立场,认为举办“乡村振兴中的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高端论坛能够对乡村教育研究、乡村教育政策制定和乡村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王兆璟院长介绍了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办学历程与学科发展历程,指出了“向西向下”的办学特色,表达了支持乡村教育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意愿。一、新益求新: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丰富内涵面对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育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乡村教育实现从非均衡、高速增长转向均衡、高质量发展是本次论坛的集中关切,与会专家在此观点上达成了共识,同时,也从不同层面指出了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丰富内涵和明确要求。(一)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要考虑乡村文化的特殊性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不仅关涉个体的生活质量和人生幸福,对于促进教育公平、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都是至关重要的。近 年来,党和国家政策一直在强调“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城乡社会发展的不均衡充分表现在乡村教育上,公平问题和质量问题都是乡村教育发展应该重点解决的问题。邬志辉教授在会上指出,乡村家长教育经验少、乡村教师专业水平低、乡村教育环境刺激弱、乡村儿童健康营养差等多重因素纵横交贯导致“乡村教育质量提升难”,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重视学DOI:10.13749/62-1202/g4.2023.01.010校特征和家庭背景之间的关系,即要考虑乡村学校教育与乡村文化的一致性。他认为最好的乡村教育是尊重乡村儿童生活经验与认知基础的教育,要让孩子的日常生活经验能够与学校所代表的科学世界产生关联。因此,课程的在地化是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路径,通过把国家课程进行地方化、校本化处理,让学习发生在乡村学生熟悉的、当地的社区和生态环境中,让知识的学习成为改变乡村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力量,从而为乡村振兴播下种子。周晔教授同样认为当前全社会对乡村教育表现出的惯习性、固态化的集体性信心不足,是阻碍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乡村文化的特殊性正是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优势所在,能够为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支撑、补充精神之“钙”。乡村教师直接决定了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及实现的可能。刘铁芳教授指出,教知识相对容易,教人恰恰是今日乡村教育的难点之所在。它需要乡村教师的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素养,更是对乡村少年的真切的爱与责任,以及实践这种爱与责任的有效路径。刘善槐教授从群体特征、素质结构、职业人格来构建乡村教师队伍的三维目标,乡土情怀作为职业人格的首要特征同样体现着对于乡村文化特殊性的关照。(二)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探明乡村教育的基本精神高质量发展应始终围绕“总体的人”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尺度,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最终指向与目标追求是乡村少年的健康成长。刘铁芳教授指出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应当探明乡村教育的基本精神,也就是要立足乡村生活与乡村文明的打开,创造 爱 与 美 的 多 样 交 往,开 启 乡 村 少 年 的“爱”与“丰富的心灵生活”,描绘出他们“心中有爱意、眼里有希望、成长有方向、生命有力量”群体画像。乡村少年健康成长的关键质素是基于人性的友爱与关怀、基于天性的审美与趣味、基于承认的信任与激励、基于团队的陪伴与关怀、基于潜能的发掘与引导。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是要重新发现并且将乡村作为一种文明形态去对待,当乡村教育可以真正做到基于人性的爱与关怀让乡村少年得以敞开自我、基于儿童天性的美与趣味让乡村少年获得内心的丰富、基于承认的信任与激励唤起儿童的自我肯定与认同、基于团队的陪伴与关怀增进儿童的生命归宿、基于生命潜能的发掘让乡村少年找到生命向前发展的现实道路时,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才能够得以实现。(三)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要处理“三对关系”高质量发展是针对数量式发展或高速增长而提出来的,“高质量”决定了“发展”的目标和方式,侧重于特色“强不强”和质量“高不高”的问题。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设离不开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没有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就没有中国教育高质量发展。周晔教授的报告指出,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是集发展理念、发展过程与发展结果为一体,指向优质且公平、提质又增效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体系建设,过程之中要妥善处理好“问题”与“自信”、“传统性”与“现代性”、“特色化”与“共生性”三对关系。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自信源自于乡村教育具有的优势,乡村教育的优秀传统是走向现代化的文化根脉,乡村特色与中国特色是共生模式形成的基础,因此,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要直面“问题”,建立“自信”;保持“传统性”,走向“现代化”;保持“特色化”,实现“共生性”。未来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必然是自信地发展、现代化发展以及共生性发展。(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各方联动践行凝聚乡村内外力量形成乡村人才培养的合力,确保各方资源的有效整合,能够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北京市向荣公益基金会秘书长丁广泉认为,乡村教育当下面临着教育资源、行政管理与教育理念上的“三重、结构化、非线性”的持续调整,需要各方协调一致搭建一种新的社会资源服务递送体系。教育管理部门则需要基于瓶颈不断探索乡村学校的发展。平凉市教科所原所长曹宁子指出,甘肃省平凉市基于个性化教学探索的村小发展实践正是通过各方资源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典型代表。平凉市静宁县城川镇大寨小学校长王富贵指出,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基于“新乡村教育”的实现,基于多方优质资源的互动共享解决当下乡村教育发展问题,从而推动乡村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当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集中体现在广袤的乡村地区时,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就应当由乡村教育来满足,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直接影响乡村学生的美好生活力,间接影响民众的美好生活力。二、群策群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多维度探索与会专家认为,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要实现乡村教育高质量的发展,必须深化对乡村教育各领域研究问题的认识,真正做到以理念指引行为,以研究带动实践,特别是要对乡村教师队伍、乡村学生发展、乡村学校文化建设、乡村学校教学质量提升、乡村振兴与乡村教育有效互动等方面予以关注,因此会议依据以上内容设置六个分论坛,参会学者围绕不同主题展开激烈讨论。(一)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研究教育要发展,教师是关键。高质量的乡村教师队伍才能有力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乡村教师担负着塑造时代新人、促进乡村振兴的重任,对乡村教师队伍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乡村教育研究领域的热门议题。近年来,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师队伍的现实问题更加突出。分论坛一、二主要围绕“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研究”展开讨论,其中山西师范大学范晓东、湖南师范大学蔺海沣、江苏大学秦鑫鑫、东北师范大学薛芳芳和白维、华东师范大学刘文萍、西南大学张钰溪、北京理工大学的付苑、西北师范大学高慧敏和杨金香等 位研究者,从实证角度探讨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相关内容,他们关注到了乡村教师的情绪问题、轮岗交流政策的实施效果、工作满意度、离职意愿等现实问题。广西师范大学郑益乐、李护君、宋潇,靖远县启辰公益发展中心常景宇,西安外国语大学教育学院张晓文,青岛大学李梦薇,东北师范大学殷美娜,山西师范大学韩保家,渤海大学杨佳宇,西北师范大学刘鑫等 位研究者针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理论与政策展开讨论。他们关注到了乡村教师学习力的提升、编制标准科学核定、定向师范生培养、公费师范生教育等问题。四川省阆中市教育局原副局长汤勇指出,无论是乡村学校,还是课程与课堂教学,其背后的重要支撑就是站在讲台上的乡村教师。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现途中,应当树立教师第一的理念,善待老师、尊重老师、信任老师、理解老师。为促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与会者探讨了近年来实施的乡村教师培养、补充政策。例如,特岗教师计划、定向培养计划、全科教师培养等的实施丰富了乡村师资数量;国培计划、省培计划等的实施提升了乡村教师素养。今后可以从提升乡村教师待遇、完善乡村教师编制、改革乡村教师评价等方面破除制约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瓶颈,激发与提升乡村教师职业认同与职业吸引力,早日形成“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发展得好”的良好局面,为实现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二)乡村学生发展学生发展是乡村教育高质量的核心问题之一。长久以来,受到乡村家长教育经验少、乡村教师专业水平低、乡村教育环境刺激弱、乡村儿童健康营养差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相较于城市学生,乡村学生在不同层面表现出程度不一的差距。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育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关注乡村学生的教育获得,关注乡村学生的健康成长。分论坛三围绕“乡村学生发展”展开。郑州大学董永贵、广西师范大学屈雅山、华东师范大学赵文学、天津师范大学张迪、西南大学何佩航以及西北师范大学李晓亮、郭婷、马登堂等名研究者表达了自己的研究发现。研究者们对乡村学生学业失败的情况,包括升学困境、乡村青少年疏离感以及乡村学生的学习质量等问题的分析思考,以教育之思回应和解决社会之问,用规范的研究方法去分析探讨乡村教育中与乡村学生有关的基本问题。正如丁广泉所指出的,“儿童的名字叫今天”,关注与研究乡村学生的发展,是立足当下、功在千秋的事情。(三)乡村学校文化建设乡村教育生发于乡村社会独特的文化场域下,乡土文化为其提供了原初的内涵与特质,受制于“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影响,乡土文化的优势逐渐被遮蔽,显露出明显的“去乡土化”局面,乡村教育从乡村出发,却在追逐城市教育的步伐中与乡土文化渐行渐远。如何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打开乡村学校文化建设的讨论空间,研究者们开始关注乡土文化和乡村学校的文化使命。分论坛四围绕着“乡村学校文化建设”展开讨论。陕西师范大学赵丹分享了乡村小规模学校“五育融合”课程改革,沈阳师范大学丁学森探讨了农村学校在地化课程建设问题,湖北民族大学邹太龙探讨了乡村教师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临夏市南龙镇四家嘴小学校长马娟分享了四家嘴小学质量提升之路,西北师范大学何畔、李华、杨帆分别探讨了乡村学校乡土课程建设的立场、乡村学校传承乡土文化的困境以及学校教育视角下乡村文化传承路径,陕西师范大学李白雪探讨了在地化教育提升乡村学校劳动教育效能。研究者聚焦于在地化课程、乡土文化的传承、乡村教师对乡土文化传承的作用等核心内容,以理论思辨的方式将“立足乡村社会与乡土文化的优势对乡村学校进行相适应的文化建设”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