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乡村
振兴
背景
稳住
农业
基本
生成
逻辑
理论
内涵
肖玉元
-38 -农业经济 2023/2【农村发展】乡村振兴背景下“稳住农业基本盘”的生成逻辑与理论内涵*肖玉元 摘 要:乡村振兴背景下“稳住农业基本盘”的提出具有扎实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现实逻辑,具体体现为是对中国共产党“三农”工作百年实践的经验借鉴、对马克思主义农业基础地位思想的守正创新、对农业在统筹“两个大局”中重要地位的深刻思考。乡村振兴背景下“稳住农业基本盘”的理论内涵主要表现为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坚持乡村振兴正确方向三个方面。关键词:乡村振兴;稳住农业基本盘;生成逻辑;理论内涵一、问题的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在 2021 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必须着眼国家战略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1。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以下简称“一号文件”)将“稳住农业基本盘”作为今年“三农”工作的重点任务提出,要求在稳住农业基本盘的基础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仔细梳理一号文件的文本表述可以看出,“稳”是此次文件内容的核心词汇,共出现了 30 次。在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上,强调要保障粮食播种面积稳定、“菜篮子”产品供给稳定、重要农产品价格稳定等。在农民增收问题上,强调要稳定玉米、大豆、稻谷等主要农作物的补贴政策、稳定脱贫地区帮扶政策、落实各类农民工稳岗就业政策等。在农村各类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上,强调要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稳妥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总之,稳中求进作为 2022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总基调,已经成为当前开展“三农”工作的重要遵循。那么,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为什么要突出强调“稳住农业基本盘”,“稳住农业基本盘”的主要内涵是什么?正确认识这些问题,对于把握一号文件的精神实质,并在实践中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本文以一号文件为基础,尝试对乡村振兴背景下“稳住农业基本盘”的生成逻辑与理论内涵进行初步探讨。二、乡村振兴背景下“稳住农业基本盘”的生成逻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从大历史观来看待中国的“三农”问题,才能更加深刻的理解我们党、国家和民族。“稳住农业基本盘”的提出并非凭空想象,而是具有极为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现实逻辑。(一)历史逻辑:对中国共产党“三农”工作百年实践的经验借鉴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充分意识到农民和农业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中共一大纲领强调,要把工人和农民、士兵组织起来开展社会革命。中共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分析了中国农民和农业的状况,强调农民是中国革命的最大要素。毛泽东将农民问题视为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指出:“谁赢得了农民,谁就会赢得了中国,谁解决土地问题,谁就会赢得农民”2。正是通过“打土豪、分田地”等系列农业政策,中国共产党获得了广大农民的支持,拥有了源源不断的革命力量和后勤保障,最终赢得了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基本不能借助外力来实现自身发展的国际形势,中国共产党将农业作为国民经济恢复和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基础,并根据中国的基本国情合理调整农业与轻、重工业的关系。可以说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正是依靠广大农民的奉献和农业的积累,才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后续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制度基础和物质保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又走在时代的前列,在党的领导下,农民创造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率先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改革开放 40 多年来,农业无论是在劳动力资源、土地资源等要素方面,还是在原材料提供、消费市场等方面都为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国内外形势的复杂变化,农业作为国之根本的地位不但没有改变,反而持续加强。党的十八以来农业农村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有力支撑。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共建共治共享格局下的乡村协商治理效能提升机制研究”(编号:20BKS074)。-39 -农业经济 2023/2【农村发展】(二)理论逻辑:对马克思主义农业基础地位思想的守正创新坚持从物质资料生产来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事关粮食生产的农业问题向来是马克思主义关注的重点领域。马克思恩格斯主要从食物生产和产业贡献来强调农业的基础地位。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农业的概念和功能进行了阐述,认为农业的基本功能是食物生产,而“食物的生产是直接生产者的生存和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3。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首要前提是物质需要,而物质需要的核心是食物的需要,无论社会发展到何种阶段均是如此。只有在基本的生存资料满足之后,人类才有可能发展出政治、艺术、宗教等上层建筑。对于农业的产业贡献,马克思指出:“农业劳动是其他一切劳动得以独立存在的自然基础和前提。”4在人类社会发展初期,由于生产工具的落后和劳动效率的低下,人们大部分时间都在从事简单的农业生产以维持基本生存。随着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剩余农业产品逐步可以支撑社会一部分人从事农业以外的产业,人类的经济活动才能得以扩大与发展。列宁继承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农业基础地位理论,并在十月革命后将其运用于苏俄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当中。列宁认为,足够的粮食生产和储备是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以及维护无产阶级政权的重要保障,“粮食问题是一切问题的基础”5。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毛泽东、邓小平等中国领导人将马克思主义农业基础地位思想与中国实践相结合,提出了系列中国化农业建设思想。乡村振兴背景下“稳住农业基本盘”的提出正是对上述思想的守正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什么是农业基本盘”“为什么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如何稳住农业基本盘”等提出了系列新观点、新思想、新论断,是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三)现实逻辑:对农业在统筹“两个大局”中重要地位的深刻思考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来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稳住农业基本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纵观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发展,农业是影响国家兴衰的关键。农业兴旺则国家强盛,人民安居乐业;农业凋敝则国家动荡,民不聊生。改革开放 40 多年来,从新农村建设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业农村可谓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与城市建设相比较,农村无论是在产业发展、收入水平,基础建设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水平也滞后于城市的发展。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和农村发展的不充分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这种城乡二元结构既不符合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宗旨,也不符合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基本要求。中国作为农业大国,没有农村的全面振兴,就没有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世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经验显示,如果不处理好城乡关系,就极有可能造成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可以说,广大农村地区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主要战场,决定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质量成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6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来看,稳住农业基本盘是中国应对各种不确定风险的“压舱石”。当前,世界经济重心、政治格局乃至科学技术等都在发生重大变化,由此带来的各种非传统安全风险也不断增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必将布满荆棘。历史证明,只要稳住了农业基本盘,有了农村这个“稳定器”,中国在处理各种危机时就有了相对充裕的回旋余地和决策空间。危机也是转机,稳住农业基本盘能让中国把握住发展的主动权,更有底气去面对挑战,通过补短板、强弱项将危机转化为发展的重要机遇。三、乡村振兴背景下“稳住农业基本盘”的理论内涵稳住农业基本盘并非无所作为,而是在坚持底线思维中积极开创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新格局,有着丰富的理论内涵。(一)守住粮食安全底线一号文件指出:“坚持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粮食安全是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具有足够的粮食生产能力才能有效保障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新冠肺炎疫情让世界粮食市场面临持续动荡,不少国家陷入缺粮的恐慌之中,但中国却能始终保持社会稳定有序,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的充裕供给。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无论是在革命时期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到建设时期的“以粮为纲”,还是改革时期的“菜篮子”工程,“米袋子”工程、“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等,粮食安全始终摆在党治国理政的首要位置。新中国成立 70 多年的一个突出成就就是让中国人彻底摆脱了温饱不足的困境,比较稳定地实现了粮食的基本自给。近年来,中国粮食生产连年增长,2021 年粮食产量达 1.3 万亿斤以上,粮食储备更是创历史新高。粮食增产与粮食储备的增加并不意味着粮食安全问题已经完全解决,各种问题和挑战仍然存在。从国内情况来看,城镇化人口的持续增长、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特别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让中国的粮食供应还存在较大压力。从国际上看,单边主义的盛行,-40 -农业经济 2023/2【农村发展】以及受气候、战争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的粮食进口也存在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一号文件将“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作为 2022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首项重点工作提出,要求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确保 2022 年粮食产量在 1.3万亿斤以上,显示党和国家对稳住农业基本盘的高度重视。守住粮食安全底线要以战略思维为引领,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一方面要严守耕地红线,在 18 亿亩耕地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耕地质量,落实耕地利用优先次序。另一方面强化科技支撑,特别是要加强种业等农业核心技术的研发力度,解决影响粮食安全的“卡脖子”问题。2022 年 4 月 1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指出:“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7(二)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一号文件指出:“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并非指农村不能出现任何返贫问题,事实上这也无法做到,重点是要将返贫数量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这是必须坚守的底线。2020 年,我国按期完成脱贫攻坚的历史性任务,解决了千百年来在中国农村长期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但也应该看到,部分地区由于历史以及地理环境等因素,脱贫与致富的基础仍然较为薄弱,部分脱贫农民也可能由于自然灾害、市场变化等不确定因素出现规模性返贫的风险,这也是国家对脱贫地区设置五年过渡期的主要原因。守住农业基本盘的内涵之一就是要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巩固脱贫攻坚的基础与成效。乡村振兴是在脱贫攻坚基础上对乡村全面发展的战略安排。也就是说,脱贫攻坚的胜利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逻辑起点,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并进一步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才能更好地发展农村的生态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以及治理体系建设等,二者的有效衔接问题极为重要。如果农村发生了规模性返贫,就必将侵蚀现有来之不易的脱贫攻坚成果,也必将影响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如期达成。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一方面要对可能返贫的重点人群建立监测和帮扶机制,重点关注脱贫不稳定人群、处在致贫边缘人群以及遭受意外事故的困难人群等,精准发现可能导致返贫的风险点,合理安排应对方案。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农村产业。产业兴旺既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内容,也是确保农村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可靠保障。(三)坚持乡村振兴的正确方向一号文件指出,推进乡村振兴要“坚持和加强党对 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性问题,稳住农业基本盘的内涵之一就是要牢牢把握乡村振兴的正确方向。坚持乡村振兴的正确方向,主要体现为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不动摇和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两个方面。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是马克思主义“集体所有制”理论在中国的继承与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土地集体所有制在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率、维护农村社会公平、增强农村治理效率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凸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稳住农业基本盘必须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不动摇,推进农村任何土地制度的改革都应该在维护这个根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进行。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实施乡村振兴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