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愁是“记住”还是“系住”?_何淑华.pdf
下载文档

ID:2731461

大小:1.50MB

页数:3页

格式:PDF

时间:2023-10-1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乡愁 记住 还是 系住
声屏世界2023/2下SHENGPINGSHIJIESHENGPINGSHIJIE争鸣与探讨2013 年 12 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分析城镇化发展形势,明确推进城镇化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其中金句“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因极富诗意的表述瞬间引爆各类媒体,大家热议乡愁,以各种生花妙笔演绎自己心中的“乡愁”。新华视点微博:乡愁是沿着泥瓦飘散的炊烟,是十八弯向家门口的山路,是妈妈手里的糯米团,是后院那棵总不结果的龙眼树人民日报 微博:离别故乡、落脚城市,是时代变迁中的个体记忆,也见证发展的日新月异。但千篇一律的建筑、钢筋水泥的丛林,注定只是缺乏传统赓续的街区。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见山望水,才能用美丽使乡愁有所凭依。各大媒体以“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为标题的文章不计其数,中央电视台还推出了名为 记住乡愁 的大型纪录片。毫无疑问,习总书记阐述的中国城镇化之路是正确的、英明的,也是深得人心的。但作为一个与文字打交道多年的新闻工作者,笔者认为“记得住乡愁”这个词组在文字上还是值得探讨的。什么是“乡愁”?习近平总书记曾亲自解释“乡愁”,他说:“乡愁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离开了这个地方会想念这个地方。”2012 年 6 月第 6 版 现代汉语词典 中对“乡愁”的解释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忧伤的心情。说文解字 云:愁者,忧也,从心,是一种心灵体验。“乡愁”,即思念家乡的忧愁心情。不论是总书记的解释还是词典的解释,对“乡愁”的理解都是一种心情,一种对故土的想念、思念。那么,心情是要记住的吗?显然,“记得住乡愁”从语义上是不通的。乡愁作为一种情绪体验,它需要的可能仅仅是一个引发该情绪产生的触媒。像新华视点微博里提到的“沿着泥瓦飘散的炊烟、十八弯向家门口的山路、妈妈手里的糯米团、后院那棵总不结果的龙眼树”这些是乡愁吗?不是,它们是引发乡愁的触媒,就像台湾诗人余光中那首著名的 乡愁 里提到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都是乡愁的具象化,是承载乡愁的具体可感的意象,但并不等同于乡愁,是“乡愁”的载体。“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意象只是在“乡愁”这一特定情感语境之下才具有“乡愁”的意味,在另一个语境下,表达的可能是另一种情感体验。新华视点微博里提到的“炊烟、山路、糯米团、龙眼树”同样的在这个关于乡愁的表述里也仅仅是“乡愁”的载体。你可以说记得屋顶的炊烟、蜿蜒的山路,但是你不能说“记得乡愁”。其实,不管是新华视点的“乡愁”还是余光中的 乡愁,用的都是汉语最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比喻。比喻的作用是可以把陌生的东西变成熟悉的东西,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余光中为什么能“以乡愁之诗撼动亿万华裔”?就是因为他把“乡愁”这个抽象的情感体验,通过几个极具代表性的意象,将自己对故国家园的思念表达得淋漓尽致、具体可感,才击中了每一个炎黄子孙思乡情结。乡愁是“记得住”还是“系得住”?乡愁既然作为一种情绪体验,是需要记住的吗?人们都知道,情感是自然而然从心里生发的,所谓“触景生情”,它只需要一个触媒、一个承载物。譬如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老屋等,就像 人民日报 微博里说的“让居民见山望水,才能用美丽使乡愁有所凭依。”故乡的山水便是我们的乡愁所系,是乡愁的凭依。因此,按照人们对乡愁的理解,“记 得住乡愁”应为“系 得住乡愁”,也只有“系 得住乡愁”才符合习总书记陈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原义。笔者没有找到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3 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录音,在央视那段解释什么是乡愁的报道里,总书记说要“让农村留得住绿水青山,j 得住乡愁。”笔者理解,他说的“j”是“系”,而不是“记”。因为“系”在汉语里是多音乡愁是“记住”还是“系住”?何淑华摘要:乡愁作为一种情绪体验,是自然而然从心里生发的,所谓触景生情,它只需要一个触媒来引发、一个承载物来承托。就像人民日报微博里说的“让居民见山望水,才能用美丽使乡愁有所凭依。”故乡的山水便是人们的乡愁所系、是乡愁的凭依。因此,按照人们对乡愁的理解,“记得住乡愁”应为“系得住乡愁”,也只有“系得住乡愁”才符合习总书记陈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原意。“j”得住乡愁实为“系”这个多音字作为单音节出现时的大众习惯读法。现代汉语的读音很多是从众的,按约定俗成的读法,但字义却相对固定,所以“j得住乡愁”应为“系”得住乡愁,而不是“记”得住乡愁。关键词:乡愁 记住 系住第三只眼16声屏世界2023/2下SHENGPINGSHIJIESHENGPINGSHIJIE争鸣与探讨第三只眼字,一个读音是“j”,一个读音是“x”。读“j”时,是打结、扣的意思,例如系鞋带、系丝巾、系安全带;读“x”时,则表达的意思非常多,但大部分是在“j”的基本意思上的引申。中国汉语博大精深,据不完全统计,汉字有 9 万多个,光多音字就有 600 多个,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的意思,或者不同的使用情境。即便是专业的语言文字工作者也未必能完全弄清楚。就比如这个“系”字,只有“打结、扣”的意思时才读“j”,其他情况下都读“x”。实际上,涉及关系、联系、维系、系统、系数、科系等这些意思的时候,大家都不会读错,但作栓、绑、系缚的意思时,可能很多人就不知道仍然读作“x”了。比如“系马”,有 90%以上的人会读作“j m”,这不奇怪,因为说“系马缰绳”时就是读作“j”,“系马”谁知道它就变了呢?其实,只是因为“系(x)马”是书面语。而习总书记说“系得住乡愁”,也是很口语化的表达,特别是作为单音节词出现的时候,受“系鞋带”“系丝巾”影响,绝大部分人都会读作“j”。总书记和云南大理的老乡拉家常,若说“x 得住乡愁”,老百姓未必能听得明白,而说“j 得住乡愁”,老百姓一听就懂。但老百姓知道是“系”,而不会理解成“记”,因为人们都知道乡愁不要“记”,它是人们对故乡的思念、想念,家乡的山水,甚至一句乡音都有可能勾起人们的乡愁。语言是用来沟通的。当大多数人都认定一个读音,并且能理解的时候,现代汉语通常会顺应俗语,就比如早前的“呆板”(i bn),因为民间习惯说成“di bn”,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后来就将“di bn”定为其正式读音。但汉语的遣词造句规则、语法、语义相对固定,就如“呆板”,读音从众改成“di bn”后意思不变。顺应生活中“系”做单音节时大家的读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j 得住乡愁”也很合理。因此,把这句话变成文字时,虽然为了讲究连动的句式,“记得住”也通顺,但“系得住”更符合语义。媒体“j得住”乱象事实上,各大媒体对习近平总书记大理视察的报道,有些也确实是用了“系得住”。笔者也注意到,这些文章虽然标题里写的是“系得住乡愁”,但有些地方又用回了“记得住乡愁”。还有的文章引用直接改为“系得住乡愁”,但查找引用出处,发现印刷媒体上其实仍然是“记得住乡愁”。通过查找 2015 年 1 月 22 日的 人民日报,当天头版头条报道习总书记大理视察时的讲话,仍然写的是“记得住乡愁”。同一篇文章,表达同样的意思,一会儿是“记得住乡愁”,一会儿是“系得住乡愁”,或者引用擅自修改原文,这种情况还是发生在官媒的网站上,未免造成混乱。追根溯源,还是因为当初 2013 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公报用的是“记得住乡愁”。而我国媒体历来遵循中央文件的提法,所以才有了“记得住乡愁”的传播。然而,之所以仍然会有“系得住乡愁”这样的写法,因为大家还是意识到“记得住乡愁”,语义上说不通。规范写法前文提及,即便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说的是“j”,把它写成“系”根本没有问题,“系”作为多音字,本来就有“j”这个读音。“系得住乡愁”,一方面符合讲话原意,另一方面更符合上下文逻辑关系,经得起推敲。“记得住乡愁”,即为“记得住思乡的心情”,语义上显然不通。而不大拆大建,留住乡村的青山绿水、石桥老屋,才能让人们的思乡之情有安放之所,即“让乡愁有处可系(x)”,才符合总书记讲话的原意,也让后文的“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17声屏世界2023/2下SHENGPINGSHIJIESHENGPINGSHIJIE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有了着落。有人可能会说读“j”不是只有打结和扣的意思吗?“系得住乡愁”莫不是要把乡愁系(j)在青山绿水上?当然不是,“系得住乡愁”,在这里有承载、维系、联结的意思,这些意思都是在“打结、扣”的基本意思上的引申义,所以才会在民间口语里习惯读“j”。正如李清照诗:“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乡愁与李清照的愁绪虽然不是同一种情绪,但这些情绪都需要一个承载物、一个寄情物,让乡愁“系”于其上。因此,如果不考虑大多数人的读法,“系得住乡愁”在书面语里还是应该读作“x”。但民间既然受其基本意思影响,在单音节状态下习惯读“j”,那是否可以考虑像“di bn”之类的词一样,顺应民间习惯加一条,在单音节或口语里读“j”?这样也方便理解,毕竟语言是为人交流沟通服务的。这一点可以交由专家讨论。“汉语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对于它,每个使用他的中国人都应该抱有一份敬畏之心。”1传媒更负有规范使用汉语的责任,“记 得住乡愁”既然在语义上经不起推敲,那就要规范写法。在平时行文中,涉及到该句式时,媒体应规范书写“系 得住乡愁”,以免以讹传讹。(作者单位:江西广播电视台)栏目责编:邵满春参考文献:1刘菲.咬住错字不松口,规范使用汉语汉字是国人的责任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01-07.专家主看台金石洞明评了两天的稿件,看了 120 多件电视新闻作品,我想,能不能用最短的文字归结一下好的作品是如何出来的。好作品,当然是“好的发现”+“好的表现”。好的发现当然是好的题材,好的表现当然是好的手法呈现了好的发现。比如,江西卫视 老表们的新生活 中的“打鸟哥”、渔夫“超模”,江西都市频道的“农民工变身制琴师”、山沟里的模特队等。这都是好题材,当然就是最好的发现。好的表现指呈现新闻的各种技能,更重要的是良好的思维方式以及好的表现方式,甚至最新的科技手段。也许,做好新闻,我觉得也就这些“套路”了。“好的发现”和“好的表现”是新闻好作品的两把金钥匙,好新闻一定是两把钥匙“打开”的。“好的发现”一定是好的题材、好的视角构成的,“好的表现”一定是好的技术、好的布局、好的技巧构成的,而要好的题材、好的视角就要求记者有一双好的“眼睛”。一双新闻眼看到了别人没看到的新闻点,从而生出一个全新的角度,看到别人从表面看不到的本质;而好的表现,更源于技巧的熟练、技术的先进、完美的呈现。如果这两把钥匙都在你手里,还有什么好新闻不入你的囊中呢?前一把钥匙是需要一点天分和悟性的,而后一把钥匙更多的靠积累和努力。不然,领导怎么会说“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一个好记者,应该在新闻报道领域把自己的两把钥匙变成“万能钥匙”,轻松打开好新闻的门。如果有了这两把钥匙,大家面对自己做的新闻,很快明白自己手上的钥匙到底能打开哪个门。至于“发现”“新闻眼光”“思维方式”那就和你做新闻的“天分”或者说“悟性”相关,和你知识结构有关。而诸多技能,比如文字表达、拍摄手法、制作手段、采访技巧等,那只和“努力”与“训练”相关。当然,作为一名记者,好作品还和你的性格、气质相关,这涉及到作品的风格、特征。其他的“理论”,我这水平,真说不出来了。我说,如果你要碰到一个做“好新闻”的老师,他得具备两个本事,第一,能“斧正”你的作品,第二,能做你的“一字师”。前者敢大刀阔斧砍你的作品,后者能让你一字之变,你的作品尽得风流。这当然是新闻“感觉”的高手。如果做新闻和做饭相比,那就是采购到了好食材,回来把它做得色香味俱全,然后端上桌。新闻的两把钥匙金石明18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