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时代
高校
全面
推进
课程
建设
师德
逻辑
实践
指向
田歧立
JOURNAL OF NATIONAL ACADEMY OF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31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1课程思政旨在寓价值观引领于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其关键在教师,在教师师德高尚。立德树人,首先是教师明道信道;课程思政,首先是教师思政。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简称 纲要)强调,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要推动广大教师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为此,深入探究课程思政和师德建设之间的逻辑关系及其同向同行、同频共振的实践策略,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一、高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师德内涵以课程为基础的课程思政,是教师把学生价值观塑造寓于学科课程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之中,从而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从师德角度讲,高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教师高尚师德要求在课程实践中的具体化,彰显师德的思想政治本色、回归师德的教书育人本真、坚守师德的专业能力本位,饱含着丰富的师德蕴意。(一)高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彰显师德的思想政治本色高校课程思政是党基于对立德树人的深刻认识,围绕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能力的核心点,在协同育人大格局中聚焦课程主课堂,提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重要战略举措。其基础、要点在“思政”,强调的是所有课程要结合自身特点显性直接或潜移默化地开展价值观塑造,本质上是教师结合课程特点有机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既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又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2结合田歧立(河南大学,河南 开封475001)新时代高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师德逻辑及实践指向摘要:高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彰显师德的思想政治本色、回归师德的教书育人本真、坚守师德的专业能力本位,具有丰富的师德内涵。师德本质上是教师立德树人实践。高校师德建设应为教师课程思政的目标方向、责任意识、能力素养等方面保驾护航;高校应在推动体制融通、长效机制嵌入、主要举措有力上下功夫,充分实现师德建设和课程思政建设的协同融合。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师师德;价值逻辑;实践路径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038(2023)01008808收稿日期:2022-10-12项目基金:202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高校思政 课 研究 专项“新时 代 课 程思政 和思政 课 程有机 结 合 研究”(21VSZ036)作者简介:田歧立,男,副教授,河南大学经济学院,主要从事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成果88JOURNAL OF NATIONAL ACADEMY OF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31学科专业课程特点培养人的政治情怀,从中有机析出课程多姿多彩的思政韵味,是新时代党和国家赋予高校教师的政治使命,体现着新时代高校教师师德的思想政治本色。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树己。教师传道授业解惑,首先是要信道明道。无产阶级始终强调教育者要先受教育,向来重视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本色。1909年8月,列宁在 致卡普里学校学员们 中指出:“在任何学校里,最重要的是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这个方向由什么来决定呢?完全而且只能由教学人员来决定。”3这深刻揭示了思想政治本色是教师开展课程教育教学的灵魂。课程思政直接考量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理想信念信仰状况及其道理阐释能力。课程思政是教师传授课程知识道理和其中蕴含的思政道理的深度契合,是“红”与“专”的辩证统一。教师深刻准确阐明学科专业课程知识所承载、反映、确证的现实社会主流思想理念、政治观点、价值观念等,首先需要明白国之大德、信仰党的道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4,“教师思想政治状况具有很强的示范性”5。有信仰的教师才能讲信仰,有情怀的教师才能讲家国。离开教师对思想政治的深刻理解,就不会有理解深刻的课程思政。课程的思政厚度直接取决于教师思想政治的高度,直接向高校教师提出了明思想政治之“道”,即新时代党和国家“大德”的强烈师德诉求。因此,课程思政首先是“教师思政”,要求教育者先受教育,遵循立德大道,心系“国之大者”,明道信道,拥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内含鲜亮的思想政治本色。(二)高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回归师德的教书育人本真课程思政的精髓在于教师既要教书更要育人。教育教学是高校最基础、最基本的工作。课程是教育教学的介质、教师与学生的纽带。课程思政是课程工具理性和课程育人价值理性的交叉融合,是课程教学立德树人的实践化,彰显教师从教书走向育人的自觉。任何课程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都不是写在教材中纯粹的知识符号、体系框目,均有它必然的思维逻辑、价值立场、实践指向、历史发展等深层内涵。教师不能仅做“教书匠”,要努力成为立德树人的“大先生”,善于在课程专业知识视域下聚焦科学精神、人文情怀、伦理道德、价值使命,特别是课程专业领域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全局的布局方位、对应观照、发展方向等重大现实问题,在讲知识、传思想、明真理的升华过程中塑造学生灵魂、培养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这是课程思政的鲜明蕴意,鲜明体现着教师职业道德教书育人的本真。教师教书育人是师德的本真,高校所有教师都肩负着育人职责。从句读之教的“经师”成为教书育人的“人师”,是中华民族优秀师德文化的追求。中国共产党向来强调人民教师既要教好书又要育好人。“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6这意味着教师开展课程教学的基础在课程知识学问、根本在立德树人,让知识传授解惑指向育人目的、追求育人目标、析出育人内涵,所有教师在各自“责任田”的精心耕耘、一切课程在“一段渠”的涓涓细流中,共同供给形成大学生“拔节孕穗期”的丰富滋养和丰硕成果。“道德教育不能被 道德知识的教育 所替代”7,在学科边界化、专业精细化建设过程中,特别是受工具理性的影响,难免重专业素养、轻专业育人,教书育人的师德本真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遮蔽。师德不只是不违反教师行为规范,更应是教师对高尚师德的追求。当前不少高校开展课程思政协同,还未将它深度纳入师德建设,同样,在师德建设的机制内还缺乏明显的课程思政元素,多数教师开展育人工作更多停留在课下层面或“专属”思想政治工作人员。课程思政应该是教师师德的主要场域、高校教师追求高尚师德的重要途径,将传道授业解惑合为一体,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着力于纠正“重教书、轻育人”“重知识传授、轻价值引导”的不良倾向,着力于消除教师将师德仅仅作为底线红线使思政游离课堂课程之外的不良现象,着力于解决育人大格局中“一段渠”和“主渠道”不通的问题昭示着教师教书育人的师德本真。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系统性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成果89JOURNAL OF NATIONAL ACADEMY OF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31工程,是新时代高校育人理念的深层升华,融入教师队伍建设、课程建设、课堂教学等各环节,牵动着高校人才培养系统,有力推动教书育人的师德本真以高昂的姿态回归课堂,共同构成高校协同育人大格局。(三)高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坚守师德的专业能力本位师能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所应具备的能力,是教师师德内涵的延伸和职业体现。在高校学科专业各级各类课程中,制定课程计划、教学规程、选定内容及教学目标以及设定教学计划、教学活动等是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基本功”。若离开课程教育教学的高超师技师能,缺乏对课程知识的价值牵引,无力使课程思政元素圆润契合,缺少可共享共用的优质资源,不能有效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方式方法等,课程思政必将“肌无力”。课程的“思政”不会自发实现,要求教师能够恰到好处地处理课程的科学性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之间的张力,具备驾驭学科专业逻辑与生动育人逻辑之间辩证关系的能力,以及厚重的知识积淀、娴熟的教学技能、精湛的阐释解读、有效的课堂组织等综合师能。甚或说,离开卓越师能支撑的课程思政一定是缺乏育人活力的“课程”,也必然形成机械、干瘪、浅显的“思政”敷衍了事,透不出课程独特的“思政”育人味道。课程思政不是“课程”与“思政”的简单拼凑或叠加,也不是课程的“思政化”“去知识化”。教师要能够从课程的“营养大餐”中析出“思政之盐”和“精神之钙”,把课程特色的思政元素、资源转化为独特的育人优势,有效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知识需要和价值需求。这依赖教师学科专业学识渊博、课堂教学得法,具备深度挖掘课程的思政资源、娴熟运用课程思政教学工具方法、协同课程与思政之间“边界渗透”、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等教育教学专业能力。“为体现师德建设专业能力本位思维的内在要求,在师德概念内涵上需要明确师德的核心内涵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应基于专业能力构建学生发展取向师德。”8教师不仅要践行价值观规范,更重要的是应该通过教与学的路径把价值观规范的品质以学生的认知方式进行传递,坚守学生发展取向的师德内涵。潜心教书育人的师德规范要求,就是教师教育教学专业能力的师德反映。课程思政在强调教师要具备高超教育教学能力的同时,在更深层面上要求教师自觉将教育教学专业能力指向师德范畴。在很大程度上讲,课程思政的师技师能直接构成教师师德素养、直接体现教师师德水平,高校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过程就是卓越师技师能对师德的坚守。二、师德为高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保驾护航师德强调教师为人示范、做人楷模,引领高校教师守望培养人的目标方向,激发高校教师“引路人”“大先生”的责任意识,增强高校教师思政工作的能力素养,为高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进行灵魂保障。(一)师德引领高校教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方向课程思政建设在于提高课程的立德树人能力。承担课程教育教学任务的教师要立足课程回答“培养什么样人”的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说具体了,就是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要求的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9在立德树人大格局中,课程思政的目标方向是凝聚高校课程“主课堂”之力,以科学知识为承载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的时代新人。师德具有鲜明的思想政治属性。恩格斯指出:“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10加强师德建设,指引广大教师在党的领导下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引领教师队伍完成从“红色教员”到“人民教师”再到新时代“四有好老师”的伟大飞跃,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师德建设的宝贵经验和重大成就。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提出了新时代关于师德师风建设的系列重要论述,为新时代高校教师立德树人、开展课程思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成果90JOURNAL OF NATIONAL ACADEMY OF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31政提供了灵魂保障、指明了目标方向。新时代高校师德建设,首先是用党的创新理论为教师立德铸魂、树牢理想信念。“有理想信念”是新时代好老师的首要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教师要“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11。新时代教师理想信念的基准是坚持教育“四为服务”正确方向,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之人,确立教师课程思政的信念信仰力量,拓宽教师追求课程思政的高远视野;新时代高校师德建设要重视价值导向、引导广大教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教师课程思政的重头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老师的学识和能力,更离不开老师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价值观”“增强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价值选择能力、价值塑造能力,引领学生健康成长”。12帮助青年学生扣好人生价值观的“扣子”,明确了教师课程思政价值观塑造的实践指向。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质是教师队伍政治建设,引导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