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协同
理论
视域
高校
创新
创业
教育
路径
构建
研究
鲁楠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中,应认真审视当前创新创业教育的不足,并依托协同理论,广泛统筹各方协同育人力量,实现政府、企业、高校与大学生的共同参与,构建高校创新创业协同育人新模式,使高校成为高质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为国家与社会输送更多高质量双创人才。一、协同理论内涵协同理论(synergetics)亦称“协同学”或“协和学”,由德国著名物理学家赫尔曼 哈肯在 20 世纪70 年代首次提出的,是涉及系统形成、运动与演化基本规律的交叉学科。协同作为协同理论中的基本范畴,指的是在一个系统内,由多个相互影响、联系和作用的子系统共同组成。假设子系统之间形成协同作用后,整个系统将会体现出自组织状态,会使系统表现出相应的、特定的结构、功能。虽然不同系统在结构、层次、运动、系统内各要素之间关系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但是均会呈现出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规律,利用数字模型可以将这种规律精准地表现出来,这也是研究协同理论的基础。序参量是协同理论中至关重要的概念。一个动态系统由多个子系统共同组成,且每个子系统均处于相对独立、无规则的运动状态中,每个子系统之间发挥着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不同运动状态的相互叠加,其中众多的控制参量,必然会影响整个系统。与此同时,可以根据影响方式、强度的差异性,合理进行控制参量的划分,其中涵盖了快变量、慢变量,而序参量则处于慢变量中的主导地位。伴随控制参量不断发生着运动和变化,此时若系统在到达某个临界点时,则会使子系统之间发挥最大化的协同效应。若控制参量超过阈值,则会打破系统原本的平衡、有序,继而全面进入新的平衡状态中,使整个系统形成新结构、新功能、新特征,达到系统的有序性,完成从旧到新的过渡与演化。二、协同理论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将高等教育作为一个系统来看,协同理论要求各方教育主体充分发挥自身的育人优势,广泛整合育人资源与教育力量,通过协同育人提高教育效率与质量,构建起高校多元协同育人的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1当前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和影响,高校依然存在创新创业协同育人方面的问题,其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相比美国与德国等发达国家而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的起步较晚,20 世纪末期创新创业教育开始在高校推行。所以无论是理论研究或是教学方法改革,仍然在不断摸索之中。虽然近年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取得良好成效,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其次,缺少完善教育体系,各方教育主体协同配合不足。协同理论要求多方教育力量共同参与,以此发挥协同育人效应,但当前政府、企业参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热情和积极性不足,仅依靠高校自身力量无法促进协同育人目标的实现。最后,高校缺乏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政府和企业缺少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支持。即便高校创新创业师资数量充足,但大多均为理论型师资,在创新创业实践经验方面比较匮乏,特别第 30 卷 第 1 期Vol30 No1鄂州大学学报Journal of Ezhou University2023 年 1 月Jan.2023doi:10.16732/ki.jeu.2023.01.018协同理论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构建研究鲁 楠(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摘要:创新创业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全面发展,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优质人才的有力举措。相关部门应通过政府引领创新创业教育、企业支持创新创业教育、高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大学生投身创新创业实践等路径,以循序渐进增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效性与有效性。关键词:协同理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004(2023)01-0057-02收稿日期:2022-10-10基金项目:教育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项目(双高计划)(2020sgxm05-1)“建设示范职教集团,打造职教集团的 新徽商样板”;安徽省教育厅安徽省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项目(WJ-PTZT-050);安徽省教育厅高校质量工程项目(重点)(2020jyxm0580)“课程思政背景下基于协同学理论高校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协同育人研究”作者简介:鲁 楠(1982-),男,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企业管理、职业教育。鄂州大学学报第 30 卷是高校不注重创新创业教师的培训与培养,使其知识和能力发展相对迟缓,很难与市场发展形势强调的针对性指导相顺应,导致学生的认可度被逐渐削弱,亦阻碍学生推进创新创业项目实践。三、协同理论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一)政府引领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政府作为至关重要的主导者和推动者,需自觉承担起公共服务的职能,做好创新创业协同教育的统筹规划部署,并制定完善的协同育人政策,为高校提供针对性的指导服务,实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有序开展。政府部门应积极为高校搭建双创教育平台,引导各方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形成教育协同育人合力,推动特色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第一,政府部门需要提升工作机制建设,各部门需要协同、互动开展工作,不断将政府的资源优势体现出来,为大学生双创教育提供咨询、指导与服务。同时,高度整合教育系统内的育人资源,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的建设,对创新创业教育组织与实施展开深度研究,形成具有建设性的协同育人指导意见;2第二,加强政策与法规制定。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引导广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所以,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保障,如贷款担保、税收减免、财政支持等,给予有创业意向大学生实质性支持。针对各级地方政府出台的政策,应纳入大学生就业规定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实现创新创业实践有法可依;第三,完善创新创业孵化体系。各级地方政府、省市、社区等,应为推进创新创业项目的高校学生提供多方面的服务措施,比如财务、信息、培训等,让大学生参加创业项目无后顾之忧。(二)企业支持创新创业教育协同理论背景下,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企业是不可或缺的协同育人主体,对构建协同育人模式、育人机制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企业在参与教育期间,主要是围绕市场、企业的需求,利用比较真实的任务以及项目,为大学生的双创教育和实践带来科学的方向指导。在企业参与过程中,一方面,能够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优势,将企业的项目作为任务驱动形式,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以教科研相结合的形式,帮助企业突破项目与技术难点。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技术、资金等多方面的优势,与高校一起商量制定创新创业教育策略,也可以定期开展创新创业专题讲座、构建校内外实践基地,为高校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提供一些场地、资金、创业指导等多方面支持,助力大学生取得创业成功。(三)高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高校是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场所,需自觉承担起课程教学与双创人才培养的重任。第一,高校应该打破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思维模式,明确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过程中,创新创业教育发挥的重要价值和作用。从大学生新生入学阶段开始,以人才全面成长成才发展为目标,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实践技能过程中,将双创教育充分融合,促进双创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完美衔接,并加强创新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使大学生接受专业教育的过程中,能够形成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与能力;第二,高校应广泛整合教育力量,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学科体系建设。开设多层次课程,并将其作为高校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此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第三,高质量师资队伍可以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支持,需要构建一支拥有较强专业素质、实践能力,且善于利用新知识、新技术、新手段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高校应为教师提供科研支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对于有进修、自我提升意愿的教师,高校可以提供企业挂职锻炼机会,使教师通过参与行业、企业工作,了解创新创业的最新政策与形势,累积更加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教育工作开展中提供有力支撑;第四,高校在教育实施过程中,不能将理论课堂作为教学唯一途径,实践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因此,应加强多样化双创教育实践活动的组织,比如创新创业计划竞赛、创新创业报告会、创新创业素质拓展等活动,使大学生可以接触真实创新创业项目,在实践中实现自我历练与提升,促使大学生双创实践能力的养成。3(四)大学生投身创新创业实践双创教育是一项十分重大的系统化工程,双创教育的客体是大学生,也是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重要主体。协同理论背景下,大学生可以受到来自政府、企业、高校对自己创新创业实践的大力支持和指导服务,大学生自身应该积极响应号召,有效融入到行动当中,不断将自身的实践主体地位发挥出来,革新自身的传统观念、思维,结合创新创业教育,强化自己的创新意识、能力。4同时,通过专业知识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业务水平与素养、道德品质与职业能力,使自身可以游刃有余地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在各方力量的支持与指导下,取得理想化的创新创业成效。首先,大学生应积极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自觉接受专业教育、德育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使自身掌握扎实的创新创业基础知识,并具备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能力与品质,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与科学创业观,继而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社会发展形势等,科学选择双创实践途径。其次,大学生需要主动参加双创课程教学、实践育人活动,包括地方政府、企业组织的各类比赛、项目训练等,可以在实践中寻找适合自身的创新创业项目,利用好各类资源,以实践增强个人的双创能力。另外,大学生可以从校友创新创业实践中汲取经验,校友所提供的成功或失败启示,对大学生双创有着重要价值。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目标要求下,高校贯彻落实创新创业教育是必然选择,是解决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有效举措。高校应转变传统的教育思维和理念,引入协同理论为指导,统筹政府、企业、高校与大学生各方力量,通过多元协同配合、齐抓共管,切实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为社会输送更多创新型、创业型人才。参考文献:1关春燕,何淑贞.协同理论视阈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12):49-51.2袁心怡.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途径J.山西青年,2022(11):123-125.3靳晓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阶段、政策逻辑及推进策略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5):125-131.4朱彤,温娜.“三全育人”视角下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教育信息化论坛,2022(5):108-110.(责任编校:李青云)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