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探讨_刘彦超.pdf
下载文档

ID:2730720

大小:2.12MB

页数:3页

格式:PDF

时间:2023-10-1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乡村 振兴 背景 农村劳动力 转移 问题 探讨 刘彦超
文章编号:1673-887X(2023)01-0061-0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探讨刘彦超,于伟咏(贵州财经大学,贵州贵阳550025)摘要农村劳动力转移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能够有效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受到土地、户籍制度、劳动力素质、社会保障制度等因素制约,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措施包括推动户籍制度改革、提升劳动力就业素质、拓展转移就业的渠道、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等。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图分类号F304.6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673-887X.2023.01.021Discussion on the Transfer of Rural Labor For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Liu Yanchao,Yu Weiyong(Gui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Guiyang 550025,Guizhou,China)AbstractAbstract:The transfer of rural labor force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factor of economic development,and the transfer of rural laborforce to cities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farmers income and narrow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At present,thetransfer of rural labor force in China is constrained by factors such as land,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labor force quality and social security.Measures to promote rural labor transfer employment include promoting the reform of 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improving the employment quality of the labor force,expanding channels for transfer employment,and improving relevantlaws,regulations and policies.Key words:rural revitalization,rural labor force,transfer城市化和工业化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成为普遍现象。尽管劳动力已经发生大规模转移,但当下农村人口继续向城市的转移仍不可避免,事实上也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必要结果。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三农”问题成为我国经济发展重点关注的话题,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乡村振兴相辅相成,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助于乡村振兴的顺利推进。在保障农业生产经营的前提下,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发挥劳动力转移给农村经济和乡村建设的带动作用,助力实现乡村振兴。1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1.1农业特点的客观要求中国存在人多地少的客观国情。在农业生产经营中,农业成本迅速增加而土地利用效益却呈现递减的趋势1。一是因为农产品的收入弹性低。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不会因为收入水平的变化而有明显变动。当收入不断增加时,人们对于农产品的消费占总支出中的比例呈不断下滑的趋势;二是因为农产品价格弹性低。提升土地单产可以提高农户的收入,但是多数农户在同时增加产量,就会出现“谷贱伤农”的情况;三是因为农产品需求弹性小。对人们的生存越重要则需求弹性就越小,农产品作为维持人们生存最必不可少的物质并且消费需求总有一个生理限度,一旦达到饱和,农产品市场的进一步开发就变得非常困难2。农村劳动力转移可以减少农民对土地资源的依赖,有利于调整当地的产业结构,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1.2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现象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道路是以工业化带动为主,通过城市的高收入吸引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中去,其他国家在发展初期农村劳动力转移也是一种普遍现象。伴随工业化程度不断加深与社会分工不断细化,我国城镇化率不断提高,所需要的劳动力数量也是不断增加3。因此,在现代化社会中农业劳动力投入的机会成本大幅度提升,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的特点由之前以劳动投入替代资本追求生产保障的投入方式,被市场法则逐渐转变为追求货币收入最大化的行为目标4,对货币的依赖也不断加强,以至于在农业生产经营中即使农户获得丰收也仍然感到焦虑,只有把农产品转化为现金才能用于家庭日常开支。1.3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是农户收入增长的速度相对于城市职工来说较慢,农村居民的收入相对低是与城市人群相比的结果而不是与农村过去相比的结果5。受农产品的收入弹性低和价格弹性低的约束,农村劳动力转移是解决城乡收入差距的有效途径5。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必然会导致农业从业人员数量减少,农产品的供给者减少,但农产品维持生存的需求不变,缓解农产品竞争压力进而促使农产收稿日期2022-11-02作者简介刘彦超(1994-),男,山东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农村发展。第1期(总第397期)理论研究61品价格上涨,提高农产品收入;同时,有利于扩大农村土地生产规模促进农业生产要素的组合趋向合理,提升土地的耕种效率,进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1.4降低农业生产经营的风险农业生产经营面临来自市场和自然的双重风险,成为影响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的重要因素6。中国现代化发展同时也是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人类社会的财富从过去以物质为标识转变为以货币为衡量,农民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转向以货币为目的的生产,其生产活动就必须面对整个市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使得农民虽获得土地的使用权,但同时也失去了原有的组织性,单个农户面对变化多端的市场时显得难以招架,农产品很可能存在按照市场价格销售难以盈利的状况。农业生产对自然条件的依附较高,对自然灾害抵御能力弱,影响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劳动力转移不仅增加了农户的非农收入,加大生产资金突破资金配置的有限性,还有助于提高农户农业技术的投入力度和增强抵抗农业经营风险能力7。1.5提升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只有农村劳动力符合城市用工要求才能成功实现转移就业,这就对农村转移劳动力产生一种自我提升的压力,促使他们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8。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过程中,受生活环境的影响,自身综合素质得到提升,也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开拓视野、接受新的意识和观念。同时,也有可能把有用的信息和资源带回农村,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动乡村振兴。2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因素2.1土地制约对于农民来说,土地不仅仅具有生产的功能,更是农民生存的保障。尽管现在土地创造收入能力在不断减弱,但是农民依旧没有失去对土地的依赖,形成一种虽然有转移就业意愿但是又存在不愿抛弃土地的矛盾心理。这种心理不仅影响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就业,而且不利于转移劳动力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中。2.2户籍制度的制约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投入资金巨大,但是创造的就业机会却非常少,为了优先保证城市人口的就业机会,防止农民在分得土地情况下又占用城市的就业与补贴,所以对农业人口进城的权利进行限制9。随着发展战略转型与调整,就业机会不断增加,农民进城限制减弱,但是户籍制度对农村劳动力仍具有排斥作用,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通畅。户籍制度把居民区分为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引发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出现身份歧视,通过户籍之上的政策差别,农村劳动力虽然在城市务工,但无法享受城市职工相同的待遇,尤其在子女上学择校方面。导致农村转移劳动力无法真正地融入城市生活,也无法实现彻底转移。彻底的劳动力转移是需要通过户籍制度的“农转非”完成,需要具备一定的附加条件,如购买当地一定面积的住房、开办自己企业等或者规定进入城镇劳动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文化程度、职称或者技术资格证书等技术门槛。2.3农村劳动力转移市场机制不完善市场机制不完善,缺少转移就业信息反馈和就业指导服务,大多数农村劳动力转移者都带有个人目的。获得转移就业信息途径以亲朋好友介绍或个人独自寻求为主,有组织性的转移就业所占比例较低,降低了劳动力转移的配置效率。缺乏有效的组织,农村劳动力不能及时地了解劳动力的需求以及市场的供求情况,使得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向、地点均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自发性,增大了转移劳动者的转移风险与成本,不利于提升农村劳动力的市场化水平。2.4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差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传统小农经济思想仍然存在,导致农户对新环境适应能力和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慢,融入现代城市文明存在一定困难。若农村劳动力拥有一技之长,在转移地点和从事行业的选择性会增强,但是农村劳动力参加技能培训的机会少,即使参加了培训也未必可以真正学会一技之长,这就导致转移就业的岗位选择上,以体力劳动为主。随着经济发展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消耗体力的劳动生产力的需求量会出现下降趋势,单纯依靠体力劳动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将变得愈发困难。还有部分农村劳动力对城市工作的期望值过高,因从事工作的收入低、强度大、工作环境差等客观原因,导致转移就业的过程缺乏稳定性。2.5转移劳动力的社会保障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工作的门槛逐渐降低,但仍存在就业机会不均等问题。农村转移劳动力成为城市的弱势群体,在城市被置于社会保障制度之外10,大部分已转移劳动力都是临时工,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参保率都很低,而且劳动合同的签订率也较低。农村转移劳动力是在抛弃农村的土地的情况下转移就业的,一旦失去城市的工作机会很难返回农村,意味着失去维持生活的经济来源。另外,农村转移就业虽然获得收入比在农村生产经营的收入要高,但与城市职工相比收入相对较低并且需要付出更长的工作时间、更差的工作环境为代价11。2.6缺乏保护法律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意味着工作内容发生转变,更是生活方式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仅影响转移者本人,也会对社会产生诸多影响。现有的法律法规对转移劳动力无组织和工作不稳定的特点考虑不够全面,存在政府多个部门职能重叠或各管一段的现象,很难与实际需要相适应12。农村劳动力也因为缺乏相应的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不懂得运用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2.7新时代对转移劳动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不同阶段,产业结构对劳动力需求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随着工业化程度不断加深,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劳动密集型企业可能会被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逐渐取代。在此理论研究刘彦超,于伟咏: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探讨62背景下,转移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就业发生转变,对劳动力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大了劳动力转移的难度,导致部分农村劳动力因技能水平较低、知识储备量较少,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3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策略3.1推动户籍制度改革从根本上消除城乡身份上的差距需要改革户籍制度,放宽农村转移劳动力落户条件,同时改革户籍制度的配套制度的差别,取消由户籍差异带来的特权。加强对转移劳动力住房问题、养老问题和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关注,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增加农村转移劳动力在城市的安全感,缓解农民想转移就业又不愿抛弃土地的矛盾心理,从根本上减轻农民对土地的依赖,让农村转移劳动力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环境中。3.2提升劳动力就业素质实现乡村人才振兴,需要把乡村振兴战略的就业和人才技能培训制度与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把提高全体农民的综合素质作为基础,以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增强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的竞争力。通过引导城镇的教育资源与农村教育资源相互流动,提升农村的基础教育质量,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根据农村劳动力个体特点进行分层次和分类型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