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村寨茶旅...合发展的运行机制与叙事逻辑_谢菲.pdf
下载文档

ID:2730676

大小:279.92KB

页数:6页

格式:PDF

时间:2023-10-1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乡村 振兴 背景 民族 村寨 发展 运行机制 叙事 逻辑 谢菲
收稿日期:20220225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南岭走廊瑶族特色村寨空间建构与永续发展研究”(16BMZ066);广西哲学社科基金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 两创 成效评估与推进机制研究”(22BMZ008);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广西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策略研究”(2021KY0809)。作者简介:谢菲,女,桂林旅游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2023 年 3 月第 45 卷第 2 期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s)Mar.2023Vol.45No2DOI:1013393/jcnki16726219202302009引用格式:谢菲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村寨茶旅融合发展的运行机制与叙事逻辑 J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45(2):5863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村寨茶旅融合发展的运行机制与叙事逻辑谢菲(桂林旅游学院 文化与传播学院,广西 桂林541006)摘要:地处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茶叶生产核心区域的六段瑶寨为当地茶山瑶的聚居区。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随着茶旅融合发展的定位,村寨依托“茶山瑶”之名和茶叶地方性知识实践,勾勒了地方茶旅文化意象的基础与底色,并通过地方返乡精英的茶旅文化自觉、茶旅融合发展旨趣的茶旅文化演绎、多媒体聚焦的茶旅文化传播、游客游记文本的茶旅文化叙事等多重力量介入的运行机制与多元主体交互的叙事逻辑,推动了地方茶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与纵深发展。关键词:乡村振兴;茶旅融合;运行机制;叙事逻辑中图分类号:F 5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6219(2023)02005806一、问题的提出作为一种研究策略与叙事方法,过程事件分析是基于社会事实动态性、流动性特点,关注、描述与分析事件和过程,并对其中的逻辑进行动态解释1。这种叙事方法强调从人们的社会行动所形成的事件与过程之中去把握现实的社会结构与社会过程2。其过程与事件所展示的是一种动态的复杂互动关系且处于不断建构的过程。这种分析方法的意义是将研究对象置于一个流动的过程中去透视,从过程事件的关联性角度解析出对象的复杂性以及“研究对象文化经济社会”间的联系;实践上则可以为研究对象的流转运行提供启示和参考3。基于此,本文以乡村产业振兴为背景,利用过程事件分析方法,通过广西金秀六段瑶寨茶旅融合过程的考察,从茶叶社会生命流转的角度,完整而清晰地呈现茶旅融合发展的地方文化意象、运行机制与叙事逻辑,以期为当前乡村产业振兴的路径建构提供参考与借鉴。地处南岭走廊余脉的金秀瑶族自治县山势险峻、林深幽远,常年雨量充沛、土壤有机质丰富、昼夜温差大。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与土壤环境为当地出产名茶与好茶创造了良好的自然生态,成为全国公认的适宜茶叶种植地区之一。隶属于茶山瑶支系的六段瑶寨位于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金秀镇六段村委所在地,距离县城 20 公里,是金秀瑶族自治县茶叶生产的核心产区。据当地流传的瑶族传说记载,金秀种茶、吃茶历史悠久。现居大瑶山的五个瑶族支系祖先落籍之前,便已居住“双眼直竖、胸部穿孔、靠吃茶叶过活的 吃茶人”4。可见,在各瑶族支系定居之前,金秀便已有以吃茶为生的“吃茶人”。“吃茶”历史由来已久。随着各瑶族支系先后落籍定居,茶叶种植、加工与贸易逐渐成为当地民众日常生产生活的主要内容,与其族群历史、文化表征及其社会结构互构互渗,成为六段瑶寨空间建构实践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随着茶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定位的确立,村寨依托“茶山瑶”之名和茶叶地方性知识实践,勾勒了地方茶85旅文化意象的基础与底色,并通过地方返乡精英的茶旅文化自觉、茶旅融合发展旨趣的茶旅文化演绎、多媒体聚焦的茶旅文化传播、游客游记文本的茶旅文化叙事等多重力量介入的运行机制与多元主体交互的叙事逻辑,推动了六段瑶寨茶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与纵深发展,完整地呈现了乡村产业振兴路径建构的过程结构与互动关系。二、茶旅融合发展的地方意象:从“茶山瑶”之名到茶叶地方性知识实践1.“茶山瑶”之名与茶的渊源关于茶山瑶地名来源之说:近年来,有学者根据茶山瑶居住区域人口多元化来源的特殊性,通过查找永安州志 桂海虞衡志 宋会要食货志 等历史文献进行地理区域的勘查与相关文献的比对,提出茶山瑶的来源与壮族百越先民有一定关联,并在南北朝时期以种植茶叶为官府服茶山徭役而得名。明洪武至万历年间,茶山瑶先民多次起义失败后接受招抚,与后来迁入者共同生活。此后,迁入者亦继承茶山徭役、赋税、文化风俗及语言,成为茶山瑶5。简言之,在原有茶山瑶来源的基础上,相关学者通过该地百越民族相关文献资料的研究,从整体与交互的思维上,构建了茶山瑶的历史渊源,丰富了茶山瑶地名的历史。至今,我们仍不能确证茶山瑶与百越之间明确的对应关系,但可以肯定的是历史上茶山瑶所居区域茶叶种植较为兴盛,是当地主要生产方式,从而被地方官府纳入赋税与徭役清单。2.茶叶地方性知识及其实践茶山瑶与茶叶的关联,不仅从历史文献上可寻迹一二,从六段瑶寨现存的遗迹、民俗文化与生产生活方式中也可见一斑。进入六段瑶寨,寨门前字迹斑驳的“茶山采茶青富贵茶山寨,瑶家唱瑶歌欢乐瑶家人”对联尤为引人注目。可见采茶不仅是六段瑶寨村民的主要生计来源,也是发家致富的手段。追溯六段瑶寨茶山瑶的生产生活实践,可发现茶叶不仅是当地人日常生产对象和生活必需品,而由茶事延衍的文化意象和采茶戏也成为当地民众表达情感的指喻与调节身心的休闲手段。(1)茶叶种植的周期性与加工的有机性在六段瑶寨,作为村民生计的主要来源,种茶、采茶与制茶是当地村民一年生产生活周期的主要劳作活动,一年约有十个月时间与茶事生产活动有关(见表 1)。当然,最繁忙的时段当属清明前后的茶叶采摘与加工。表 1六段瑶寨村民茶叶日常劳作生产周期表时间生产内容与特点原因3 月至 4 月采茶、制茶。清明茶与谷雨茶的采摘与加工季节,是一年最繁忙的季节。5 月种植与护理水稻、玉米、瓜类,采夏茶。如当年气温偏高,茶园有虫害,则需杀虫;同时进行茶叶的定型修剪。6 月男性外出打短工;女性继续在家采茶。夏茶产量少。7 月农闲季节,也是休闲旅游的旺季。游客体验夏茶采摘与加工。78 月,金秀县气温约 25 度左右,吸引了广东、湖南等省外与区内其他城市的游客前来避暑度假。8 月至 9 月旅游接待黄金期。游客体验秋茶采摘与加工。相较春茶的清香,由于秋季较春季气温偏高,茶叶香气偏浓(当地人俗称高香茶),吸引了周边游客采摘与体验。10 月修剪茶树。11 月至 12 月茶园管理:除草、修整、防病虫害管理、施有机肥。冬季是茶树的休眠期。根据 2018 年 5 月六段瑶寨田野调查访谈资料整理而成。在清明茶、谷雨茶的采摘与加工季,村民们劳作时间一般从早上 6 点左右开始,持续至下午 6 点。由于茶园与瑶寨距离较远,村民仅能往返两至三个来回。在瑶寨,熟练且勤快的村民每天能采茶 10 斤左右。在六段春茶制作季节,由于绿茶与红茶制作程序不同,村民们根据茶叶萎凋、杀青与发酵程序和时间的长短不一,有效形成了寨民春季茶叶劳作无缝对接的时间与工序。譬如每天早上,村民们采摘第一趟茶叶后,便迅速返回家中晾晒,而后继续采摘第二趟茶。经过 2 至 3 小时劳作后,第一趟茶便可以开始杀青。红茶发酵时间由于天气、湿度、茶叶老嫩程度不同,一般为 4 至 6 小时不等。于是,根据绿茶与红茶萎凋、杀青与发酵程序和时间的不一,有机形成了茶叶采摘、晾晒、绿茶杀青、红茶发酵的劳作程序。简言之,在繁忙的春茶采摘与加工季节,茶叶采摘与红茶、绿茶制作的有机衔接与互嵌,有序而稳定地形成了瑶寨村民95春季茶叶采摘与加工的日常劳作时间。(2)茶事工具的适应性在六段瑶寨,除了长期积累的茶叶采摘与加工的地方性知识,每家每户都有与茶事相关的传统与现代并存的采摘、盛放与制作茶叶的工具和机器。传统工具主要有背篓、扁篓与烤篓,皆由竹篾编制而成。背篓与箩筐形状大致相同。一般方底圆口,底较箩筐小,口与其不相上下,但高于箩筐。篓身背负面扁平,其余三面较圆6,并以当地的棕皮为背带,可背负较重的茶叶,便于上山下坡,是六段瑶寨村民往返于茶园与瑶寨之间运输茶叶的主要工具;扁篓则类似小背篓,底长口圆,背负面扁平,两侧留孔系绳。一般挂于胸前,便于采茶时顺手盛放,以提高劳动效率;烤篓则呈圆形,直径约一米,中间隆起,边缘向上,中间呈壕沟状,使茶叶能受热均匀,便于烤制。在六段瑶寨,传统茶叶烤制是将晾晒后的茶青用烤篓盛好,悬挂在火塘上方,借助日常火塘的烟熏与余热,中间稍微翻转几次,茶叶便烤制而成。接着将制好的茶叶装进竹筒并标上日期密封好,仍旧悬挂于火塘上方。有的一两年以后开封,有的二三十年才开封。时间越久,茶汤愈发浓烈香醇、味回甘绵长。由于特殊的制茶与存茶方式,当地人将这种汤色红亮、味道甘醇的原生老茶,称为瑶山茶。这一独特的烤制方式是茶山瑶传统茶叶采摘、制作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相互作用的结果。其必然性在于茶叶作为大瑶山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物品而存在;偶然性在于传统制茶方式局限下不得已而为之的生产方式,从而造就了极具地方性生长环境与制作工艺于一体的瑶山茶。随着现代茶叶种植规模化与集约化生产,六段瑶寨不再完全局限于传统茶叶生产工具与烤制方式,而是购买了小型的现代茶叶生产加工机器,如杀青机、萎凋槽、揉捻机、烘干机等,能有效掌控茶叶制作过程的温度、湿度和空气的流通,以提高茶叶产量与品质。(3)茶事娱乐休闲的调适性在六段瑶寨,茶叶不仅是村民日常劳作的生产对象,有机地嵌入生产生活中,也成为当地人表述生活境遇以及向神灵表达虔诚的地方风物。同时,由于采茶这一劳作方式,衍生了当地独特的娱乐休闲方式 采茶戏。在六段瑶寨,道教信仰盛行且浓厚。据史料记载,当地村民视茶为神性之物,具有清心、去秽、怡情的功能,是礼佛供神的主要供品(即当地茶山瑶俗称的“香花五供”,分别是酒、茶水、米饭、香、烛等)之一。在各种仪式行进过程中,茶叶不断呈现与强调,以示对神灵的恭敬与虔诚。此外,茶叶除了在仪式过程中表达对神灵的崇敬,还成为仪式唱本中表述当地生存环境的主要对象。如在“做洪门”仪式过程中,“还愿洪门梁吴歌”中曾唱道:“家里功夫全不管,溪洞山瑶博少年,住在茶山一个月,常有哑头在半边,卖得黄茶三百担,装成茶担弟现行”7。可见,种茶、卖茶是六段瑶寨村民日常劳作的主要内容。同时,在日常休闲生活中,六段瑶寨村民善于运用生产对象与饮用之物 茶叶,抒发茶山瑶的待客之道。如当地茶山瑶的香哩歌 你真有心 歌词唱道:“你真有心咧,香哩!你从遥远的地方,来到我村了解我的心,进到我家打听我的意;我给你倒茶不满杯,给你装烟不满筒。茶苦得很啊,人嗳。烟淡得很,香哩。”8 一句句歌词道出了当地茶山瑶的茶礼之俗与嗜茶之情。在六段瑶寨,最让当地老人津津乐道的当属采茶戏(又称彩调)。追溯采茶戏来源,实与当地盛产茶叶有关。每逢谷雨季节,上山劳作的妇女,一边采茶一边唱山歌以鼓舞劳动情绪,这种在茶区流传的山歌,俗称“采茶歌”。20 世纪 40 年代,当地采茶歌与桂北地方灯戏融合,便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彩调。由于彩调形式活泼、表演生动、载歌载舞,深受当地茶山瑶民众的喜爱,逐渐成为当地日常休闲生活的重要内容。综上,从茶山瑶之名渊源的回溯中,可以发现茶山瑶种茶历史由来已久,并逐渐形成茶山瑶聚居区与茶叶种植区的空间叠合。在茶山瑶茶叶生产的核心区,六段瑶寨民众围绕茶叶种植、生产、加工等生产周期,适应性地创造出各种茶叶生产工具,积累了茶叶地方性生产知识与经验,并依托茶事娱乐休闲生活,强化茶事日常生产生活的表述,构建了茶山瑶民众以“茶”为核心的生产生活节奏,形塑了地方茶旅融合发展的基础与底色。三、茶旅融合发展的运行机制与叙事逻辑2018 年,随着广西金秀县“生态旅游立县”发展思路的确立,六段瑶寨以茶叶作坊为载体,通过“前店后坊”模式发展茶产业。同时,依托瑶寨古民居开展茶山瑶民俗风情体验,逐渐形成了集茶叶种植、加工、销售与体验于一体的融合发展格局。以过程事件分析视角视之,这一格局通过地方返乡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