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毕业生乡村基层就业创业促进策略探究_谭庆明.pdf
下载文档

ID:2730668

大小:1.92MB

页数:8页

格式:PDF

时间:2023-10-1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乡村 振兴 背景 高职 毕业生 基层 就业 创业 促进 策略 探究 谭庆明
中国大学生就业2023年第03期57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列入新修订的党章之中,2018-2022年连续五年“中央1号文件”围绕乡村振兴的实施进行了顶层设计,建构了乡村振兴的“四梁八柱”。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基层兴则国家兴;基层兴的关键在人才,人才兴则基层强。1然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城乡发展水平落差巨大,客观上驱使毕业生偏向城市就业创业,加剧了城市及毕业生自身就业创业压力;同时,乡村振兴的实施缺乏大量高素质、有能力并愿意扎根乡村基层的专业技术人才,这就造成城市就业“一岗难求”、乡村基层就业创业“一才难求”的两难困境,城市毕业生供给过剩与乡村振兴优秀人才极度缺乏的结构性矛盾凸显。如何纾解乡村振兴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用不好的问题,将直接影响到乡村振兴这一国家战略的最终实施成效。一、个体与整体的对立统一:高职院校毕业生乡村基层就业创业的时代价值就业是最大的民生。2根据教育部数据,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1076万人,规模及增量均达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毕业生 乡村基层就业创业促进策略探究谭庆明,潘艳荣【摘 要】高职院校毕业生乡村基层就业创业既是推动乡村振兴国家战略实施的应有之义,也是稳定民生的现实需求,同时也为青年学子建功立业、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提供机遇。然而,当前乡村基层发展水平不高,社会治理缺乏活力;有效激励措施缺乏,配套政策有待完善;毕业生就业价值取向失衡,创新创业平台也十分有限,整体吸引力存在明显不足。因此,应从政府、高职院校、青年学生三层面着手,通过增强乡村基层条件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培养到乡村基层就业创业适应力和凝聚力、提升到乡村基层就业创业的内驱力和创造力等六个方向提升高职毕业生到乡村基层就业创业的意愿及水平。【关键词】乡村振兴;高职院校;毕业生;乡村基层;就业创业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76(2023)03-0057-008基金项目:2021年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专项课题: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广西高职院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引导机制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21ZJY1211);2020年桂林理工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专项研究课题: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研究(项目编号:GUT2020CY28)。作者简介:谭庆明,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教务部副主任,讲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潘艳荣,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教务部副主任,讲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职业技术教育研究。DOI:10.20017/ki.1009-0576.2023.03.0072023年第03期中国大学生就业58历史峰值。3高职教育从2019年扩招100万开始,已经实现连续多年扩招、毕业生规模也逐年递增。在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及后疫情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创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4引导、鼓励和支持高职院校毕业生流向广大乡村基层就业创业,既能够扎实服务乡村振兴国家战略、促进乡村基层经济社会全方位发展,又能够开辟就业创业新空间、新领域、新方向,有助于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广大乡村基层沃土上实现自我人生价值。(一)高职院校毕业生乡村基层就业创业是推动乡村振兴国家战略实施的应有之义1.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是振兴乡村的关键环节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巩固前期脱贫攻坚成果、推动脱贫地区持续发展的衔接与延伸,是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的关键举措、建设城乡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健全现代社会治理体系的有效途径,这并非一项短期的策略。乡村要振兴,持续的人才支撑是其关键。202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提出,鼓励高等学校、职业学校毕业生到乡村就业创业;鼓励城市人才向乡村流动,采取措施培育农业科技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法律服务人才、社会工作人才。5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央1号文件)也指出,要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乡村规划、设计、建设、管理专业人才和乡土人才。62.高职院校毕业生具备良好的乡村基层就业创业条件和基础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多为产教融合、工学合一,教育教学更偏向于技能操作、技术实施等方面能力的塑造,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生产、服务、建设、管理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毕业生普遍实践能力较强、岗位适应及迁移能力较好,且大多为区域内本地生源,具备良好的本地就业创业意愿和基础。大量具有开阔眼界、专业技能、创新实践能力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参与乡村基层建设与治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乡村基层人才匮乏的现状,为乡村基层发展持续注入活力、激发动力、增添实力,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和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的人才基础和人力支撑。(二)高职院校毕业生乡村基层就业创业是后疫情时代环境下稳定民生的现实需求1.乡村基层就业创业是高职院校毕业生破解就业问题的现实需要202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总数较十年前增长了58%。其中,高职专科毕业生人数516万人,较本科生471万多出45万人,7在疫情影响及经济下行双重压力下,就业形势极为严峻。相较本科生而言,高职毕业生在升学、考试等方面缺乏明显优势,就业面向相对较窄。根据麦可思研究院2022年中国高职生就业报告数据,300人及以下规模的中小微企业仍然是高职毕业生的主要雇主,这一比例达到了毕业生总数的63%。8然而,中小微企业普遍抗风险能力较弱,近年来受疫情影响较大,吸纳毕业生就业的能力有所下降,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民生问题相应地更显突出。2.高职毕业生就业之“难”与乡村基层人才之“缺”具有供需契合保民生、稳就业、促发展是社会治理中的核心内容,在后疫情时代环境下更需重点关注。乡村振兴作为一项系统性、整体性、综合性工程,人才缺口较大、类型覆盖面不足。乡村振兴及乡村基层治理发展面向的特殊性决定其既需要科技领军人中国大学生就业2023年第03期59才、高水平创新团队,但更多需要的是专门技术人才、高素质技能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且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理念与乡村振兴具有内在一致性,更符合乡村基层建设发展需要。因此,高职毕业生就业之“难”与乡村基层人才之“缺”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找到了契合点,达成了人才培养输送及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乡村基层就业创业需求的功能耦合。在乡村振兴人才需求的驱动下,高职院校在其培养理念、教育教学、专业结构、培养制度、评价体系等方面不断改革创新,不仅能够进一步推动高职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同时也能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符合当前形势发展的现实需求。(三)高职院校毕业生乡村基层就业创业为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提供了广阔机遇1.乡村振兴为高职毕业生实现人生价值提供了新的思路长期以来,乡村基层就业创业人才一直短缺。有相关研究指出,接近90%的大学生认为基层就业项目的吸引力不大或一般,85%左右的大学生对基层就业项目了解程度低或一般,不愿意参与基层就业项目和无奈参与基层就业项目的大学生比例高达84%。9虽然调研的样本有区域局限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高职毕业生对乡村基层就业创业的态度。毕业生在参与就业创业时,即使在机会较少、需求饱和的情况下,也更多关注的是在城市中就业创业,而忽视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广大乡村基层就业创业当中蕴藏的广阔机遇。2.乡村振兴为高职毕业生乡村基层就业创业提供了广阔机遇随着政策导向及资源倾斜,乡村振兴为高职院校毕业生乡村基层就业创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乡村基层社会发展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趋势愈发明显。广大高职院校毕业生赴乡村基层投身乡村振兴事业,在乡村基层深度探索就业创业的机遇及自我发展的空间,一方面能够有效缓解结构性失业的矛盾,另一方面也能够为乡村振兴事业源源不断地注入活力。同时,乡村振兴事业覆盖面广、可塑空间大,很多发展领域处于空白状态。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市场竞争及职场内卷愈发激烈,高职院校毕业生需要将目光转向充满机遇的乡村基层建设,由此可带来更多展示才能的平台和实现人生价值的空间,有利于彰显和实现自身的人生理想和抱负,展现当代高职毕业生的责任担当和历史使命。二、推力与拉力的双向作用:高职院校毕业生乡村基层就业创业的阻滞因素博格(D.J.Bogue)提出的“推拉理论”是一种系统的劳动力流动理论,其将影响流动的要素分为推力(消极因素)和拉力(积极因素)。流出地的消极因素是“推力”占主导,流入地的积极因素是“拉力”占主导。10通常认为,流入地和流出地同时存在拉力和推力,劳动力流动就由推力和拉力两种不同方向的力相互作用、前拉后推所决定。结合推拉理论,用其分析和解释高职院校毕业生乡村基层就业创业的意愿是适恰的。如果乡村基层的机遇、环境、待遇、前景等因素是积极的,就能够增强高职毕业生赴乡村基层就业创业的意愿和 行动。(一)乡村基层发展水平不高,社会治理缺乏活力1.城乡二元结构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距当前城乡发展二元结构差异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乡村基层和地方因素对大学生参与乡村基层就2023年第03期中国大学生就业60业项目的意愿产生了强烈的阻碍作用,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工作环境、工资福利水平以及地理位置偏远程度的影响最大。11尤其是一些贫困地区及偏远山区,可能还缺乏必要的生活及工作条件,无法满足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期望和需求,这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其赴乡村基层就业创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抉择时也将面临较大的心理建设及挑战。即使乡村基层就业创业的确能够给高职院校毕业生带去广阔的自我实现机遇及空间,也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他们建功立业、实现个人价值,但与在城市就业创业期望值、软硬件条件相比仍会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2.现行乡村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缺乏活力在乡村基层社会人口普遍外流至城市的大环境下,乡村基层社会治理的基础发生明显变化,社会关系也面临剧烈变动,原有的社会治理体系逐步分解,新的社会治理体系尚未建立,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面临多方治理困境。首当其冲的是人才困境,乡村基层本身人才外流严重,吸纳人才到乡村基层就业难是普遍问题;其次是体制困境,主要依靠行政力量落实工作,习惯运用行政命令治理社会,抑制乡村基层治理活力,压缩了治理空间;再次是制度困境,乡村基层治理的规范化、统筹化程度不高,很多乡村基层社会存在资金投入碎片化、工作人员配置不合理、服务面向不精准等问题;最后是技术困境,乡村基层治理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程度不高,乡村基层治理方式缺乏信息化创新。这都将导致高职院校毕业生对乡村基层工作的自我效能感、职业成就感、工作尊严感普遍 不强。(二)有效激励措施缺乏,配套政策有待完善1.乡村基层就业创业的有效激励措施缺乏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在不同空间不同时间内,都有一种优势需求占据主导地位,并且这种优势需求会随着环境、时间因素变化而变化,例如较好的待遇、居住环境、医疗水平、子女教育条件等等。通过激发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爱国奉献精神,确实可以吸引一部分毕业生到乡村基层干事创业,但仅仅是依靠“情怀”引导,缺乏有效的物质、精神激励措施,往往难以在长时间内为继,“情怀”也将在无激励的环境中消磨殆尽。有效引导高职院校毕业生到乡村基层就业创业,精准把握这个群体不同阶段的需求变化,才能较好地制定激励举措。显然,当前乡村基层仍缺乏长效的激励举措,难以达到吸引大量高职院校毕业生赴乡村基层就业创业的目的。2.乡村基层就业创业的配套措施有待完善在现有的配套政策的激励下,高职院校毕业生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乡村基层发展形势在不断变化,相应的配套政策也需要不断完善、与时俱进。当前,一些乡村基层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缺少清晰解读,政策兑现或流程复杂,政策优惠力度、补助举措没有达到高职院校毕业生预期。此外,现有政策多为通过实施公益性服务事业计划,例如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特岗教师等,其优惠条件往往以编制考试、升学考试加分、定向招录等形式体现,这在具备一定吸引力的同时,也导致高职院校毕业生仅将乡村基层就业经历作为二次择业的跳板和筹码,难以引导其真正扎根乡村基层。此外,还存在缺乏后续必要的培训、继续教育政策、职业晋升渠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