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乡村
振兴
背景
高校
资助
工作
路径
探索
彩霞
2022 年 11 月第 40 卷 第 6 期Nov.,2022 Vol.40 No.6MEITAN HIGHER EDUCATION乡村振兴背景下的高校资助工作路径探索戚彩霞摘 要:当前,乡村建设正处在从脱贫走向振兴的转型发展期。高校资助工作已经基本实现了精准“扶困”,并取得“扶志”的初步成效,但在服务乡村振兴的进程中还存在资助形式简单、思想引领不够、部门协同不足等措施与制度的不足。高校资助工作要建立“强能”的长效帮扶机制,从精准资“助”、理想建“筑”、能力锻“铸”三个方面探寻在服务乡村振兴进程中的角色定位和实现路径,以助力受助学生把人生梦想投入乡村建设之中。关键词:高校;资助工作;乡村振兴;角色定位;实现路径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154(2022)06-0086-05随着 2020 年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消除城乡差距,打造宜居、文明、富裕的新时代乡村,需要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加入乡村振兴的行列。为此,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探寻高校资助工作在乡村振兴进程中的角色定位和实施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国家资助政策的受助者和受益人,高校受资助学生在“反哺”家乡、助力乡村振兴上具备心理上的天然优势1。为了更加准确地把握高校资助工作助力乡村振兴的育人现状和成效,了解受资助大学生对于投身乡村建设的真实想法,笔者设计了 高校资助工作助力乡村振兴问卷调查,从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各年级受资助学生中随机抽取 1 600名学生参与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 1 151份。一、受资助学生参与乡村建设的规律特点 高校资助工作助力乡村振兴问卷调查 1 151 份有效问卷中,对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 有一定了解的人数有 1 038人,占比 90.18%;他们在国家社会主流媒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以及党团思想政治引领下主动关注并知晓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数有 996 人,占比 86.53%。以上数据充分说明,国家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在高校学生中有积极的传播和影响,受资助学生在参与乡村建设的问题上表现出一些共有的规律特点。1.特殊身份,肯定与怀疑之间的徘徊课 堂 调 研 显 示,参 与 问 卷 的 1 151 名 受 资 助 学 生 中 农 村 户 口 人 数 有 836 人,占 比72.63%。“家庭经济困难”“农村户口”使得这部分学生成为大学生群众中的特殊群体。那么,这些来自农村的困难学生,是否愿意毕业后“反哺”农村呢?参与问卷的 1 151人中有意愿参与乡村振兴计划(原苏北计划)的有 313人,占 26.2%;有意愿参与“西部计划”的有 116人,占 10.08%;有意愿参与大学生村官的有 208人,占 18.07%;有意愿参与“三支一扶”的人数有 62人,占 5.39%;有意愿参与家乡特色自主创业的有 193人,占 16.77%;有意愿采用其 管理方略 doi:10.16126/ki.32-1365/g4.2022.06.014收稿日期:2022-08-22基金项目:2022年度徐州市社科基金项目“关于开展深入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专项课题”(22XSJC-149)作者简介:戚彩霞(1982),女,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助理研究员(江苏 徐州 221132)。86他方式参与返乡建设的有 259人,占 22.50%。可见高校受资助学生内心深处有强烈的参与乡村建设的“反哺”意识。问卷显示在专业技能、知识结构、综合素养、就业环境等现实情况的作用下,认为“返乡工作没有面子”的有 34人,占 2.95%,认为“返乡工作实施有难度”的有436 人,占 37.88%。在高校受资助学生内心深处,既有“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的豪情壮志,又有“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迷茫困惑。受助大学生在特殊身份和现实情况的双重作用下,既志向高远,又踌躇不前,在肯定与怀疑间徘徊。2.目标定位,坚持和放弃之间的挣扎1 151名受资助大学生中,有 66%的学生会克服深入乡村带来的语言沟通不便、生活环境艰苦以及世俗眼光带来的重重考验,希望通过自身努力,助力乡村建设,用行动回报社会,获得社会、家庭以及自我的认可和肯定。数据显示,有 53.34%的学生认为自身存在知识结构和能力素养的缺乏,有 60.94%的学生表现出情怀抱负与现实能力之间差距的担忧。从问卷分析可以看出,高校受资助大学生参与乡村建设的主观意愿比较强烈,这种天然的“反哺”意识源于对家乡真实又朴素的情感,也得益于对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视与实施。特别是全国有 19.5万名像黄文秀一样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第一书记,他们的事迹感染并激励着农村大学生返回家乡,振兴乡村。但是受助学生中农村人数较多,学习方法不科学、自学能力差、视野不开阔、创新思维弱等现实问题也困扰着他们。在问卷中,很多学生可以觉察到问题产生的原因,但是由于改变现状是一个相对艰苦而长期的过程,而且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于是坚持走下去的一部分学生和选择默认逃避的另一部分学生,都在内心的挣扎中或自我成就或自我放弃。二、高校资助工作在乡村振兴进程中的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资助工作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以“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为基本要求,正在由保障型资助不断向发展型资助靠拢和转变,也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效。1.把握特时特情基点,确保全过程济困各高校积极落实国家资助政策,并尽可能地规范做好国家、社会、学校各类资助的评选、帮扶工作。其具体措施如下:在大学新生入学前结合招生宣传、迎新系统开展了政策宣传工作,将政策宣传嵌入到招生咨询、录入通知、新生报到等关键环节;开通迎新“绿色通道”,让贫困学生办理先入学入住、缓交学费手续;大力宣传毕业生学费补偿、服兵役学生国家教育资助等相关政策,为相关学生办理学费补偿手续;扩大临时困难补助发放范围与资助额度,逐步形成了“学生有难,学校支援”“学校资助,学业无忧”的全面资助态势。2.把握学生能力需求,促进全领域赋能学生资助工作以“授之以渔”为落脚点,尝试多措并举助推学生成长发展。比如有的高校组织开展“晚课堂”辅导活动,遴选品学兼优的学生干部成立“学长制”帮扶,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学习指导,提升学习效果;联合心理健康中心组织进行个性化心理辅导,开展素质拓展课程、心理知识宣传等活动,提高大学生活适应性并使之保持健康的情绪、和谐的人际关系;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就创业技能辅导、生涯规划指导等,帮助学生增强就业竞争力和职业胜任力。3.把握价值引领载体,推进全要素育人高校常态化开展的“诚信感恩”主题月教育活动,诸如“诚信还贷”倡议、金融安全教育87主题班会、学生资助宣传大使进校园、“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风采展示等,使诚信观念在校园中传播;常态化实行寒暑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慰问走访活动,通过“线上+线下”联动的形式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和实际困难,建立家校联系,强化精准资助。再例如,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以江苏省教育厅“苏乡永助”资助育人活动为依托,开展“资助育人励志成才”主题教育活动,征集资助主题征文、宣传画、微电影,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浸润学生身心,鼓励学生自立自强、勤奋进取、勇于担当、回报社会。三、高校资助工作在乡村振兴进程中的不足 高校的资助政策和措施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但对标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资助工作的发展目标其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1.资助形式简单,对学生投身乡村建设的多样性精准帮扶还需进一步提升根据发展型资助的内涵理念要求,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在主体上应更加突出受助学社的主体地位2,关注他们的个性化、发展性需求。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受成长环境和经济能力的限制,存在知识见识少、人际交往差等方面的。虽然其中一部分学生通过环境情绪调节、学风班风引导扭转了自卑心理,并在努力学习中不断自我肯定,在成绩回报和能力提升中逐渐融入大学环境,然而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由于长期受到国家、政府的各类资助,已经形成依赖心理,严重缺乏自立自强意识。目前,高校的很多资助工作是在上级部门的统一领导下开展的,奖助学金的评定、助学贷款申请、困难补助发放、勤工助学等具有相对统一工作的模式,未形成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精准帮扶体系。或者说,个性化精准帮扶体系尚处于初级阶段,受人、财、物等限制,不能满足受助贫困生群体的发展性需求,且没有形成可以推广的成功经验。2.思想引领不够,对学生投身乡村建设教育和引导力度还需要加强学生资助工作作为十大育人体系之一,“扶困励志强能”三位一体资助理念的提出,正是遵循了党中央提出的方针政策,同时结合了多元化的教育资助理念,使高校资助工作中能够将“育人”工作纳入到资助工程的全过程3。然而,当前高校以经济帮扶为中心开展的资助工作,对受助学生投身乡村建设的引领力度还不够。从问卷调查来看,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学生享受过的经济资助项目有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院长奖学金、院长助学金、移动奖学金、单项奖学金、勤工助学金、临时困难补助、临时困难救助、生源地助学贷款、学费减免、大学生应征入伍学费补偿或贷款代偿、社会资助、绿色通道等 15种。相比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多种多样的经济资助项目,学生发展型资助项目的比例不高,德育的比重较低。而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只有不懈地加强德育力度,开展专题教育引导,共同营造积极的“学生反哺乡村”的校园文化和环境,才能促进那些充满理想抱负、学识知识扎实、有志于服务基层建设的青年大学生向乡村的回流。3.部门协同不足,对学生投身乡村建设的综合能力提升要进一步提高学生投身乡村建设需要的是综合能力,其提升需要高校各部门、高校与乡村的紧密联系与合作。然而,当前高校学生资助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协同不足,在高校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下,尚未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实施科学合理的实践课程和劳动课程设置,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技能水平、适应能力与参与乡村发展建设的实际能力水平要求还存在差距。针对那些具备天然的“家乡反哺”意识的受资助大学生,高校资助工作还没有充分发挥资助的育人功能,没能为受资助学生提升服务乡村建设能力水平搭建平台。88四、高校资助工作在乡村振兴进程中的角色定位和实施路径 高校资助是当前国家扶贫战略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乡村振兴背景下,只有进一步明确资助工作的角色定位和实施路径,才能加快建设高校发展型资助体系。1.精准资“助”,成为学生保驾护航的“助学者”高校若要做学生成长成才的“助学者”,就要一手落实资助资金,一手推动资助帮扶。首先,精准锁定帮扶对象。随着资助工作精细化、精准化开展,高校要利用全国资助系统、省资助系统,使用大数据分析家庭经济困难程度,掌握校园日常消费动态,锁定资助帮扶对象,确保困难认定的公正公平以及经费落实的监督有效。其次,科学实施帮扶措施。高校要利用班级、宿舍、院系等育人空间,鼓励班委、辅导员、任课教师、社团组织结合传统的知识讲座、朋辈帮扶、文体活动、心理拓展以及丰富多彩的线上活动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日常学习、人际关系、身心健康、合作沟通等方面的不同需求,实现资助方式线下线上同步进行,既保障学生不因经济问题产生困扰,也满足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多种需求。2.思想建“筑”,成为学生投身乡村振兴的“筑梦人”高校若要做学生投身乡村振兴的“筑梦人”,就要践行“扶困励志强能”的资助理念,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且不断自立自强、勇于担当使命、立志投身乡村振兴的新时代青年。具体来说,一要加强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发扬奋斗精神,做有志气、有能力、有毅力的时代青年;二要教育学生诚信感恩,用感恩的心“反哺”乡村,用实际行动建设美丽乡村;三要在资助中不断拓宽有偿资助模式,通过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社会合作与服务等方式鼓励学生在一次次学习、一项项任务、一件件工作中学会自力更生。总之,高校要致力于让受资助学生在顺利完成学业的同时,树立做新农村建设“拓荒牛”的意识,学以致用地参与乡村建设,。3.能力锻“铸”,成为学生扎根乡村的“铸人师”高校若要做学生扎根乡村的“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