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村文化振兴:现实困境与路径构建_魏郡.pdf
下载文档

ID:2730656

大小:328.18KB

页数:8页

格式:PDF

时间:2023-10-1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乡村 文化 振兴 现实 困境 路径 构建 魏郡
收稿日期:基金项目:教育部“一省一策思政课”集体行动任务思政课“同城大课堂”教改项目();山东农业大学省“双高”建设文化类研究课题();山东农业大学统一战线工作理论研究重点课题()作者简介:魏郡(),女,山东济南人,硕士生;侯爱萍(),女,山东威海人,教授,硕士生导师;徐嘉晨(),男,山东烟台人,硕士生。第 卷第期合 肥 工 业 大 学 学 报(社会科学版)年月 ()乡村文化振兴:现实困境与路径构建魏郡,侯爱萍,徐嘉晨(山东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泰安 )摘要:乡村文化振兴作为乡村建设工作的价值引领和动力源泉,与乡村振兴战略的五个总要求融合会通,具有多维度耦合性。新世纪以来,现代性因素在给我国乡村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社会城乡二元结构发生了由政治到经济再到文化的实质性变化,乡村文化振兴主体、客体、载体等方面困境凸显。当前推进乡村文化振兴,要坚持增强乡村文化普惠性的原则导向,以“乡韵”铸魂,为“乡兴”聚力,为“乡愁”塑形,从而激活乡村文化,消解农民精神贫困,以文化振兴引导乡村全面振兴。关键词:乡村文化振兴;乡村振兴战略;现实困境;路径构建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乡村社会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与此同时,受现代性强势异文化冲击及内部大范围社会流动的影响,乡村文化根基在内外双重裹挟下被动摇,如何振兴乡村文化成为一个亟待求解的时代命题。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以文化振兴为抓手,能够更好、更高效地推进乡村各领域各层面的发展。因此,乡村文化振兴是一个极具学术价值的研究课题。梳理学术界现有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十九大”之前对乡村文化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对文化自信、文化价值和文化传播等方面的研究,以乡村文化振兴为专题的研究相对较少。“十九大”以来,乡村文化振兴逐渐成为研究新热点,并涌现出许多新成果,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乡村文化振兴的科学内涵。学者们主要从“精神动力”“振兴战略”“智慧源泉”等维度对其进行阐释。关于“精神动力”维度,吴理财、解胜利认为,乡村文化振兴是创新乡村现代文化治理体系的精神动力;门献敏指出,乡村文化振兴是助推乡村产业发展的铸魂工程,也是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精神动力;关于“振兴战略”维度,段小虎、闫小斌、荆皓谈到,乡村文化振兴是还原农村文化历史结构的振兴战略;李明、陈其胜、张军指出,乡村文化振兴是全面推进乡村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于一体的振兴战略。关于“智慧源泉”维度,范建华、秦会朵认为,乡村文化振兴是强化乡村文化生产保护的智慧源泉;高瑞琴、朱启臻指出,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文化延续发展的智慧源泉。二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时代价值。学者们主要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推动农村文化创新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助力美丽中国建设”等层面进行论述。关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层面,刘彦武基于对“中央一号文件”的系统梳理,指出乡村文化振兴推进了乡村文化法制体系的建设,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精神实质;萧子扬、叶锦涛从“优势治理”视角出发,研究了制度优势怎样服务乡村文化振兴这一课题,他们认为乡村文化振兴是滋养乡村人民美好生活的“乡风文明”,也是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民生保障制度体系的制度优势。关于“推动农村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层面,闫国认为,乡村文化振兴是推动乡村特色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逻辑指南;欧阳雪梅指出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精神力量。关于“助力美丽中国建设”层面,胡剑南认为乡村文化振兴战略为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撑,还对助力美丽中国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三是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困境。学者们认为,乡村文化振兴的困境主要聚焦农村公共文化空间弱化、基层软治理与公共性建构失序等几个方面。关于农村公共文化空间弱化方面,路璐、朱志平基于历史性视角指出当前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生产张力不足是制约乡村文化振兴的主要原因;关于基层软治理与公共性建构失序方面,赵淑清认为,乡村文化公共性建构的失序使得乡村传统文化体系面临衰败;严火其、刘畅认为,政府部门利益的无序分治使得公共文化治理执行空间的缩减。四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推进路径,学者们主要围绕文化供给侧改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总体化发展几个维度展开。关于文化供给侧改革维度,徐勇认为,国家应健全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质量、效率的制度体系。关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乡村文化振兴精神风貌维度,李凤兰指出,要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的制度;高斐认为,重塑乡村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必然要求。关于文化总体发展维度,徐顽强、于周旭、徐新盛指出,乡村文化振兴迫切需要专业力量和社会力量为其提供动力及资金;朱德全、曾欢认为,应坚持乡村文化教育的空降关联、空间集聚和空间扩散,以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综而观之,学界对乡村文化振兴这一重要课题已形成了较为丰富的成果,但也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例如,对乡村文化振兴与乡村振兴战略耦合逻辑进行研究的较少,以及对乡村文化振兴现实困境和推进路径的研究系统性不强,从主体、客体、载体层面探究乡村文化振兴现实困境并给予相应推进策略的研究较少。一方面,乡村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厘清两者之间的耦合逻辑对于深入理解把握乡村文化振兴十分重要;另一方面,乡村文化振兴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是由主体即乡村人民,客体即乡村文化,载体即以物化和精神形式承载、传播乡村文化的媒介体和工具共同作用的,几个要素缺一不可。因此,从主体、客体、载体角度探究乡村文化振兴问题对于破解乡村文化振兴困境尤为必要。基于以上梳理,本文尝试在对乡村文化振兴与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耦合逻辑研究的基础上从主体、客体、载体等角度对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构建进行深入探究,以期能对现有研究做一些补充。第期魏郡,等:乡村文化振兴:现实困境与路径构建一、乡村文化振兴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耦合逻辑作为乡村振兴的“根”与“魂”,文化振兴与乡村振兴战略的五个总要求存在内在耦合逻辑。正确把握这一逻辑不仅有利于重塑乡村文化自觉与自信,也有利于在外生约束条件下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综合效益最大化。乡村文化振兴助力“产业兴旺”“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与内源性动力支撑。当今社会,信息化的场域使知识性、创新性要素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实践经验也充分证明,由“输血”变“造血”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乡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乡村文化振兴正是致力于培养既有文化、又懂技术的高素质乡村人民,力图通过文化滋养以激发他们的实践主体意识的再生和变革创新,探索“既富口袋又富脑袋”甚至“脑袋比口袋更加富有”的乡村文化建设新路径,为产业兴旺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同时,我们应意识到,新时代乡村产业兴旺并不意味着对城市经济发展模式的简单复刻,而是旨在探索具有中国乡村风格的经济发展新路。乡村文化振兴作为推进中国特色乡村发展新路的重要动力与持续动能,它在促进农业生产力的提高的同时,也有助于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是乡村第三产业的主力军,其发展状况与“产业兴旺”目标密切相关。当前,针对乡村地区文化企业规模小、文化资源转化效率低等问题,乡村地区应不断打造特色文化产业群,推动“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培育乡村经济全新增长点。乡村文化振兴促进“生态宜居”“生态宜居”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标。“生态宜居”强调对乡村生态环境质量的保护和建设。一方面,乡村文化振兴通过宣传教育激发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促进人们生态文明价值观的生成,从而使人们自觉传承和发扬传统农耕文化中生态理念的精髓,在促进农业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生态保护。另一方面,乡村文化振兴通过深入挖掘特色文化,为“生态宜居”的实现提供根本依托。“生态宜居”不仅要有良好生态环境,更要体现深厚乡村文化基因与底蕴。在乡村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特色文化已与当地地标建筑、乡村布局等不可分割、融为一体。乡村文化振兴主张通过保护和修复建筑、道路、水系等显性文化载体以优化乡村的文化生态系统,进一步提升乡村社会的吸引力,推动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有机统一。乡村文化振兴优化“乡风文明”“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在乡村社会转型重构的大背景下,传统乡风文明日渐式微,主要表现为乡村人民主体意识观念淡薄、价值取向偏失、文化认同降低等。面对这些现实困境,乡村文化振兴提倡树立物质与精神协同发展的理念,主张在“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正向指导下,深刻把握乡风文明传统与现代的双重属性,以乡村文化为本源,挖掘村规民约、家风古训,活化乡村流传已久的乡村传统文化,有效发挥传统文化促进作用;同时,乡村文化振兴强调实现乡村与城市文化的深度融合,主张以科学创新意识充实乡风文明内涵与底蕴,注重使乡村人民在乡村振兴战略实践中共享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先进成果,在城乡文明的相得益彰中培育形成崇德向善、诚实守信、共建共享的新时代优秀乡风。乡村文化振兴推进“治理有效”“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根基,是乡村实现和谐有序发展的题中之义。“治理有效”内涵丰富,外延宽广,其对治理的各环节各层面都有着较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要“在实行自治和法治的同时,注重发挥好德治的作用”。首先,自治是乡村治理的前提基础,完善优化乡村自治,必须以培育自治文化为思想支撑,使广大乡村人民群众养成自治意识,掌握科学自治方法,提升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水平。其次,法治是乡村治理体系的重要保障。乡村文化振兴提倡建设法治乡村,主张通过法治宣传教育,强化广大乡村人民遵法守法的思想意识与行为自觉,进而完善乡村法治体系,以法治引领乡村善治。再次,德治是乡村治理的重要支撑。实现乡村德治,必须塑造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道德标准。在大力发展先进乡村文化的同时,乡村文化振兴强调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月观在乡村空间落地生根,此为乡村“治理有效”、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了坚实思想道德基础。乡村文化振兴助推“生活富裕”“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生活富裕”强调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足的统一。一方面,乡村文化振兴助推物质富裕。乡村文化振兴提倡“文化”理念,主张将乡土文化因子融入农业生产经营,结合乡村自身资源条件与发展需求,打造具有文化底蕴的特色农业品牌。此外,乡村文化振兴注重以乡土文化资源优化乡村聚集、道路肌理,借助当地特色文化符号为基点吸引外来资金,助力乡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乡村文化振兴力图通过增强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消解乡村文化的封闭性与落后性,用先进文化占领乡村文化高地,实现乡村人民精神生活富裕,使农村在精神层面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二、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困境文化发展是乡村结构变动的重要力量。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乡村文化在城市文化的冲击下一度呈现衰落之势,文化振兴工作也面临着一系列现实难题。主体层面:乡村人民主体意识薄弱,文化认同危机凸显费孝通先生从功能主义文化论出发,指出文化应具有“人为”“为人”的特点,即人创造文化,文化一经形成又独立于人存在,并成为“成人”的关键要素。乡村文化不同于其他文化之处,正是在于其主体的独特性。乡村人民是乡村文化的创造者、传播者与振兴者,其对乡村文化的主体性意识及认知程度等直接决定着乡村文化的发展趋向。在乡村社会从传统到现代转型重构的过程中,受文化生存环境变化、城市文化冲击等因素的影响,乡村人民主体意识薄弱、认同危机等问题日益凸显。第一,主体性意识薄弱。一方面,自身局限性及固有思想观念的束缚,导致乡村人民缺乏对自我及他者的认知辨别能力。在与异质文化的比较中,乡村人民难以深刻把握乡村文化的内涵及价值,这种缺失理性的文化意识使许多乡村人民对乡村文化的情感逐渐淡化,无法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文化建设之中。另一方面,在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强势冲击下,乡村人民“离乡”“离土”成为常态,导致过去乡村人民生产生活方式建构于土地之上的语境发生转变,乡村人民依附于土地形成的乡土情结及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性意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