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研究生科研素养提升策略研究_路晓东.pdf
下载文档

ID:2730577

大小:1.44MB

页数:3页

格式:PDF

时间:2023-10-1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研究生 科研 素养 提升 策略 研究 路晓东
收稿时间 2021-05-06基金项目 山东师范大学教改资助项目(2019XM32)。作者简介 李海涛(1985),男,山东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布尔网络控制。2022年11月November,2022University Education摘要 研究生除了需学好相关课程,还需注重科研习惯与科研能力的培养,进而提升自身的科研素养。文章首先从主动性、洞察力等方面指出当前研究生科研素养存在的几类问题并进行深入剖析,然后针对这些问题从研究生自我完善和导师培养这两个角度提出培养科研兴趣、增强自我约束力等提升研究生科研素养的有效策略。关键词 研究生;科研素养;科研习惯;科研能力中图分类号 G643.0;G64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11-0256-03引言我国的研究生根据学位层次可分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1。绝大部分的硕士研究生是从二年级开始接受科研训练,其方式大同小异,主要以研读导师所提供的科研论文为主,经过一年的研读,逐渐了解了导师的研究方向,进而可以独立地查阅相关论文,特别优秀者则可以根据已有文献提出新的问题。然而,硕士研究生在开展种种科研活动时更像是在完成导师所布置的任务,所扮演的更多是被动的角色。硕士研究生大都尚未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其独立科研习惯也尚未养成,更谈不上有良好的科研素养。到了博士阶段,导师的要求会更加严格,迫切希望博士研究生的角色定位能够尽快从被动的配角变为主导的主角。博士研究生的独立科研能力亟须在一年内得以培养、加强,科研习惯也需尽早养成。然而,这种培养模式往往会使学生感到压力倍增,有时会致使学生急功近利,出现学术不端现象,进而陷入欲速不达的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了研究生学术道德的培养与恪守2-3。现如今,学术圈出现了一种奇怪现象:越来越多青年学者的科研延续性不强。很多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硕果累累、成绩斐然,然而,他们进入工作岗位后,却因脱离了导师的督促而失去了科研主动性和延续性。这种问题较为普遍,究其主要原因无非两点:其一是研究生自身科研素养缺乏,其二是导师指导尺度把握不准。研究生的科研素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限于先天条件,但后天的教育和培养更为重要4。本文从多种角度详细分析了研究生在科研素养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笔者的切身经历、感想感悟,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见解与途径,以期为深陷科研迷茫状态的研究生提供参考。一、存在的问题(一一)缺乏主动性缺乏主动性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萧伯纳认为:世界上出人头地的人,都能够主动寻找他们要的时势,若找不到,他们就自己创造出来。另外,创新工场创办者、“中国改革开放海归40年40人”之一的李开复有句醒世恒言:只有积极主动的人才能在瞬息万变的竞争环境中获得成功,只有善于展示自己的人才能在工作中获得真正的机会。当下大部分研究生缺乏科研主动性,往往仅仅满足于完成导师所布置的任务。很多时候都是导师定好题目,做好框架,提供主要证明思路,然后研究生沿着导师的想法进行下去,稍加推理、归纳并进而完成一篇论文。的确,研究生在撰写论文过程中也付出了许多时间与精力,然而这种科研过程更像是一种训练,对提高研究生科研主动性的帮助微乎其微。另外,有的导师往往会过度“宠爱”学生,生怕学生达不到学校的毕业要求,大包大揽本应由学生承担的科研训练任务。然而,这种行为就跟溺爱孩子一样,不但达不到培养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二二)洞察力不足洞察力不足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是发掘新问题的必备素质。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爱因斯坦认为:应当始终把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斯威尼曾提出以下著名论断:要产生创新思想,就必须具备必要的研究生科研素养提升策略研究路晓东李海涛刘衍胜范进军山东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山东济南250358256University Education知识,不怕失误、不怕犯错误的态度,以及专心致志的精神和深邃的洞察力。然而,目前许多研究生的思想受限于导师的研究方向,殊不知该方向或许已经进展缓慢,进入瓶颈期。此类学生往往缺乏学术前沿意识,不愿过多关注相关领域顶级期刊的学术动态,对这些期刊每期、每卷发表何种文章并无太多兴趣。这导致其不了解当下的学术前沿问题是什么,所研究课题进展到何种程度,从而使其精心撰写的文章因创新性不足或过时而被拒稿。(三三)心态浮躁心态浮躁浮躁是当前不少研究生心理状态的真实写照。英国伟大的哲学家弗朗西斯 培根认为:青年的性格如同一匹不羁的野马,藐视既往,目空一切,好走极端。勇于革新而不去估量实际的条件和可能性,结果常因浮躁而改革不成功。老年人则正相反。他们常常满足于困守已成之局,思考多于行动,议论多于果断。为了事后不后悔,宁肯事前不冒险。诸多研究生在找不到研究问题、研究方法或者受别人刺激时,往往表现出心浮气躁的倾向。古人常说,要顺其自然,保持平常心。这背后的逻辑是不受心智干扰,人可以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达到最好的状态。这么浅显的道理,作为高学历人才的研究生当然知晓。的确,当所研究的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时间一长,难免心浮气躁。然而,真正的佳作需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好的文章定会赢得好的口碑,但好的文章确需花时间精心打磨。(四四)自自我封闭我封闭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海明威认为:每个人都需要有人和他开诚布公地谈心。一个人尽管可以十分英勇,但他也可能十分孤独。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的阿拉伯文学奠基人纪伯伦认为一场争论可能是两个心灵实现沟通的捷径。内向和外向是人的两种性格,外向者夸夸其谈,内向者不善言辞。在科研活动中,最好的状态是两者的结合体,做到静若处子、动若脱兔。然而某些研究生喜欢自我封闭,用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诗句“人生如春蚕,作茧自缠裹”形容这类人再合适不过。他们自建围城,将自己与外界隔离起来,不与师门里的其他人交流,甚至都不向导师定期汇报。长此以往,会让自己愈发孤立,影响进步与成长。二、培养良好科研素养的途径(一一)培养浓厚兴趣培养浓厚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浓厚的科研兴趣是研究生积极主动地进行科学研究的动力源泉3。研究生硕士毕业、准备正式迈入科研领域的大门时,需要慎重考虑自己对科研是否真正感兴趣。有个真实的故事说明兴趣在科研活动中的重要性。某位学术泰斗、科研巨匠有个硕士研究生,研一时就已有两篇论文发表在相关领域的顶级期刊,这样的成绩会令绝大多数博士研究生感到自惭形秽、望尘莫及。其导师想把此学生好好培养一番,然而在即将硕士毕业之际,该生对导师表达了压抑已久的心声:他对科研毫无兴趣,余生不想以撰写论文谋生。听完这个消息,导师大失所望,百般劝阻也未能改变学生的选择。近几年,北大弃学学子种菜、卖猪肉,不顾世俗眼光,坚持自己的追求,也能有所作为。正所谓行行出状元,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并能实现人生价值,也是一种选择。当下研究生理应不忘初心,明白自己想做什么,切勿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在临近毕业之际,可以请教同门博士或其他师兄师姐读博期间要做什么、如何做、毕业要求等关键问题,然后再静下心来仔细斟酌自己是否真的对科研感兴趣。(二二)增强自我约束力增强自我约束力良好科研素养的养成离不开自我约束和坚持。我国著名理学家朱熹认为“不奋发,则心日颓靡;不检束,则心日恣肆”。其深刻内涵在于:不努力奋发向上,心智就会一天天变得颓废;不经常检讨约束自己,心智就会一天天放纵无顾忌。因此,自我约束是养成良好科研素养的前提。自我约束不仅要在行动上约束自己,更重要的是在行动上刻苦钻研,勇于探索科研难题,敢于接触新问题新领域。培养科研意识,摒弃与科研无关的杂念,做到心无旁骛、全力以赴。自我约束力是一道隐形的防火墙,它有助于摒弃杂念。搞科研就像参加马拉松比赛,要盯着一个目标不停地奔跑,要坚持,要心无旁骛。做到自我约束,不断增强科研意识和科研精神并优化科研方法,才有可能养成良好的科研素养。(三三)变被动为主动变被动为主动科研方式可分成两种:一种是被动型,即等待导师安排任务,被告知应该做什么、如何做;另一种是主动型,即自己有清晰的科研计划。毋庸置疑,前者应避免,后者值得提倡。养成主动的科研习惯主要有以下措施:(1)和导师提前确认科研目标,具体包括承担的任务、时间进度要求以及对科研质量和数量的要求等。长则一年、短则每月,均需制作明确的科研进度表。(2)关注学术动态。掌握相关研究领域进展,定期浏览相关顶级期刊所发表的文章,围绕所研究的某个特定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和探索。(3)制订计划,并主动与导师沟通交流,让其了解学生的科研计划安排并给予改进意见。对导师临时安排的工作,根据其重要性和紧迫性灵活调整科研计划。(4)定期主动反馈科研进度及遇到的困惑。加强与导师、同门、其他专家的交流,拓宽研究思路,及时清理科研道路上的绊脚石。(四四)耐得住寂寞耐得住寂寞常言道:要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工匠精神于科研工作者而言是一种态度,一种信仰,更是一种力量。纵使无人问津、枯燥乏味,他们对科研始终心存敬畏之心,秉持实事求是之风。研究生以学生角色踏上科研之257路,在老师带领下,不断地学习、积累知识,直到实现质的飞越,由被动地吸收到主动地掌控,由知识传承到知识创新,这不仅要求研究生善于发现,敢于质疑,勇于挑战,更需研究生耐得住寂寞。从事科研是不断追求真理的过程,前方或是辽阔平原或是险峻高山,扑朔迷离,一切都是未知的。在科研世界里,科研工作者孤独地尝试摸索,失败后重新来过,周而复始,日复一日,只为寻找黑暗中的一丝光明。当大众在追求高额报酬、优越环境时,科研工作者当需平心静气,屏蔽外界诱惑,淡泊明志,哪怕坐穿“冷板凳”也要不忘初心,在漫长且枯燥的科学研究中坚持下去,努力多出精品。(五五)具备前瞻视野具备前瞻视野未来决定世界的方向,而前瞻者决定未来。对科研工作者来说,只有以前瞻视野走在学术前沿,方可做领路人。科研素养与创新能力相辅相成,具有良好的科研素养是能够创新的前提5。在三四年的科研训练中,研究生如何才能培养敏锐洞察力,提升创新能力,力争不在科研大潮中落伍?依笔者所见,仍需多读、精读前沿论文,时常关注业内TOP期刊的最新文献,不要走马观花,切记追根究底。读一篇佳作如同品一杯陈酿,花点时间,细细品尝,才能知其韵味。文献讲究读典、读人,最后才是读新。开山之作要精读,糟粕看摘要,精品读全文,做到精读与泛读相结合。同时,看论文的目的要明确,要思考,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总结,找出已有文献中存在的问题,整理出写作思路。切勿认为科研视野是天生具备的,研究生可以通过追踪学科前沿,关注专业方向进展,不断凝练需要解决的问题,假以时日,把握前沿领域的能力定会逐渐养成。(六六)加强学术交流加强学术交流列夫 托尔斯泰有句名言:与人交谈一次,往往比多年闭门劳作更能启发心智。思想必定是在与人交往中产生,而在孤独中进行加工和表达,由此可见沟通交流的重要性。对研究生来说,学术交流的对象不外乎两种:一是导师及同门,二是校外专家学者。积极组织和参加例会及讨论班,加强与导师、同门的交流,时常汇报自己的研究进展,有助于促进所研究课题的深入开展,也可以有效避免同门之间“撞车”。而通过参加学术会议,研究生不仅可以一睹专家学者的风采,了解相关知识与技术,拓宽知识面、开阔思维,也可以掌握前沿信息和行业动态,了解大家都在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和仍存在哪些问题。去听精彩的学术报告,会让自己拓宽科研思路、激发灵感,有助于优化自己的研究。聆听他人报告也是重新审视、评估自己科研能力的过程,学他人之所长以补己之所短。另外,如有机会在学术会议上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汇报,则需做好充分准备。作报告会让更多学者认识自己,而且同行的宝贵建议会让自己进一步明确所研究问题的缺陷,有助于对其加以完善。三、结语良好科研素养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正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研究生们想要养成良好的科研素养,所需具备的基本素质很多,但这些素质的培养需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努力方向。坚持努力换来的可能是希望,也可能是失望。更多的时候,我们不是因为看到了希望才选择坚持,而是因为选择了坚持才看到了希望。在科研之路上坚定正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