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新文科理念构建中国特色的文物交叉学科_段勇.pdf
下载文档

ID:2730502

大小:1.73MB

页数:3页

格式:PDF

时间:2023-10-1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文科 理念 构建 中国特色 文物 交叉 学科
以新文科理念构建中国特色的文物交叉学科摘要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国内高校日益重视文物及相关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长三角地区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高校文物及相关学科也迅速发展壮大,健全专业学科体系,明确学科发展方向,重构文物交叉学科,取得了显著成绩,并逐步形成了各校自身的优势与特色。关键词新文科;中国特色;文物交叉学科;长三角段勇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这对于新文科建设和最新发布的专业学科目录的落地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近年来,国内高校的考古、文物保护、博物馆、文化遗产阐释等学科(以下简称“文物及相关学科”)发展较快,长三角高校呈现出多样化发展态势,既有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根基深厚、枝繁叶茂,也有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开拓创新、焕发青春,还有后起之秀的上海大学异军突起、广受关注。传承百年历史文脉,奠定学科建设基础在高等教育层面,文物及相关学科在中国的发展不过百年历史,无论是学习欧美还是效法苏联,主要都是“跟跑”欧美学科理念;进入21世纪以来,才逐步开始自觉探索中国特色的学科建设之路,即更加注重结合中国的具体实践来总结提炼和形成自身的理论框架。自百年前舶来发端于北京大学后,文物及相关学科在长三角高校也迅速生根发芽。南京大学1902年即创设国史科,复旦大学1925年成立历史系,浙江大学1928年成立史学与政治学系。而上海大学文物及相关学科的曲折发展历程应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上海大学初创于1922年,一批时代精英在这里鼓荡起历史洪流,并引领着当时政治、社会、文化、艺术的新潮,短短五年时间里,赢得了“文有上大,武有黄埔”“北有五四之北大,南有五卅之上大”等盛誉。上海大学初创时学校绘画系即开设有“艺术考古学”课程,并列入必修课,体现了学校一开始就重视人文艺术教育的思想。这也是上海大学文物及相关学科建设的滥觞。改革开放以后,一批与国际接轨的传统学科得以恢复和重建,上海大学与浙江大学(及北方的南开大学)同为我国现代博物馆教育的开创者。上海大学以复旦大学分校名义重新恢复文博教学,1979年开始培养博物馆方向学生,1980年正式招收考古与博物馆专业本科生,1983年经教育部批准合并复办上海大学,以人文应用学科为主,正式接续前缘,成为上海乃至华东地区文物及相关学科的研究重镇和人才培养主要基地。以上海博物馆、上海历史博物馆为代表的上海地区考古文保博物馆系统有不少领导和专家皆为上海大学毕业生,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许杰亦是上海大学校友。注重实习、实践,是大学文物及相关学科发展的必由之路。比如南京大学一直重视考古学科建设,主持和参与了很多重要考古发掘项目,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上海大学先后参与了三峡工程、南水北调等配合重大基本建设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和上海广富林遗址等的考古发掘研究,在华东地区特别是上海曾经具有一定影响,可惜后来一度忽视了文物及相关学科的建设,造成了一定的学术断层。从国际经验来看,当经济和科技发展到某个中间阶段,科技日益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引擎时,往 往 容 易 一 度 迷 失 自 我,忽 视 甚 至败坏人文精神的价值和传承。而一旦迈过了这个阶段,人们又会重新“发 现”人文价值,重 新 重 视人文精神,重新强调涵养人文、以文化人、人文引领。47健全专业学科体系,明确学科发展方向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国内高校日益重视文物及相关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长三角在社会经济率先发展的同时,高校文物及相关学科也迅速发展壮大,取得了显著成绩,并逐步形成了各校自身的优势与特色。南京大学的田野考古在长三角地区特色鲜明,复旦大学和浙江大学的博物馆学科在全国名列前茅,复旦大学还在科技考古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浙江大学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的编纂和研究辐射海内外。上海大学从完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体系着手,先后获批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点、考古学本科学位点,2022年设立考古与文物保护交叉学科博士点,初步构建起连接本科、硕士、博士三阶段,覆盖考古、文物保护与博物馆领域的比较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各校大力引入优质资源建立高端科研平台。复旦大学引进国内多个团队,大大拓展了学校传统的文物及相关学科领域,建立了“一带一路”研究院等校级科研平台。浙江大学引进海内外人才,重组了文物及相关学科,并成立了艺术博物馆。上海大学则建立了文化遗产保护基础科学研究院、国际博物馆研究与交流中心、中国海外文物研究中心(上海大学)等,2022年牵头组建了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词审定委员会。建设一支学科门类齐全、知识结构互补、年龄梯队合理的人才队伍是高校文物及相关学科的核心竞争力。长三角高校在引进高端人才方面也成效显著,复旦大学、浙江大学都引进或特聘了一批国内外著名学者。上海大学则形成了包括首席科学家,故宫博物院、成都博物馆、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等国内外著名博物馆管理者,国际博物馆学优秀学者,山地考古、海洋考古等领域专家学者以及青年拔尖人才等在内的高水平人才队伍,形成了我国高校中实力较强、特色鲜明的考古、文物保护、博物馆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团队。以新文科为指引,构建文物交叉学科2020年11月,教育部正式提出新文科建设的路线图。2022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新增交叉学科“文物”一级学科,为我们重构文物及相关学科建设提供了明确方向和巨大动力。长三角高校也纷纷通过升级、合并、重组,加快建设文物及相关学科。比如,1998年组建新的浙江大学时,内有艺术学院,2008年组建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同时筹建艺术与考古博物馆,2010年成立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2019年重组成立艺术与考古学院,包括考古与文博系、艺术史系、美术系、设计艺术系和艺术与考古博物馆,拥有考古学、艺术学理论、设计学(与计算机学院共建)三个一级学科博士点,考古学、艺术学理论两个博士后工作站,文物与博物馆、美术两个专业硕士点,以及文物与博物馆学、书法学、中国画、艺术与科技(原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4个本科生专业;设有文化遗产与博物馆学研究所、艺术史研究所、中国艺术研究所,以及文化遗产研究院、文物保护和鉴定研究中心、中国古代书画研究中心、故宫学研究中心、汉藏佛教艺术研究中心、城乡创意发展研究中心等校级研究平台。上海大学2021年1月将原文学院历史系的考古专业与直属校管的图情档系以及校级科研机构文化遗产保护基础科学研究院合并,组建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标志着上海大学文物及相关学科建设进入文理交叉、融合发展、共生互动的新文科建设阶段。作为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上海大学发展新文科具有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而考古、文物保护、博物馆、文化遗产阐释领域又是天然的最佳新文科试验场。在上海大学“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确立了“五五战略”,即重点支持面向国际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急需的五个理工科方向(“五朵金花”)以及凝练凸显上海大学特色与优势的五个人文社科方向(五大阵地),其中“考古与文保”入选五大阵地之一。上海大学自觉实践新文科交叉融合的理念,在交叉中发展,在融合中创新,通过有组织科研培育学科新的增长点。具体来说,以一级交叉学科文物为总的引领,统筹协调考古、文物保护、博物馆、文化遗产阐释四个方向的均衡发展,以考古学为龙头、文物保护学为支撑、博物馆学为传播,文化遗产研究阐释贯穿始终,广泛吸纳相关学科渗透参与、共生互动,形成文化遗产全生命周期的研究保护阐释和考古文保博物馆全链条衔接的教学实践人才48培养体系。在考古领域,上海大学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山东滕州岗上遗址、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新发现祭祀坑等重大考古项目的发掘研究,服务社会、锻炼队伍、扩大影响。在新兴的海洋考古领域,除了已有的领军人物和新生力量,上海大学还有一个特殊优势:无人艇团队,曾参与南极科考、南海岛礁测绘等国家重大项目,多次荣获国家级荣誉。他们参与了长江口二号沉船的探测工作,具有比较丰富的水下考古探测经验。在文物科技保护领域,长三角高校不是最早开展相关学科建设的高校,但是部分高校依托雄厚的人才和优越的区位优势,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甚至后来居上。比如上海大学探索实现了不可移动文物中盐浓度原位无损测定、盐害产生机理阐释与盐害预报,为实现文物控盐提供了科学依据,开创了国际文物盐害研究的新范式;针对我国砂岩类石窟寺普遍存在的水的侵害、石窟岩体失稳、石雕风化以及表面污染等共性问题开展了综合研究,形成了石质文物保护系统性解决方案。依托文化遗产保护基础科学研究院和丝绸之路文物科技创新联盟,以硅酸盐质文物、石质文物、土遗址保护等为重点,积极参与云冈石窟、乐山大佛、龙门石窟、大足石刻、安岳石窟、佛光寺、大同华严寺等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并主动走出国门,参与国际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上海大学博物馆学科拥有富于实践经验的师资团队,并且具有高水平的国际交流平台,开展国际化博物馆领导力方面的教学培养条件可谓得天独厚,同时引领着技术革命下当代博物馆发展的研究和教学,拥有全国唯一的博物馆新科技期刊、在全国高校中第一个成立“智慧博物馆研究中心”、最早开设智慧博物馆课程、编写了第一本智慧博物馆教材,并在国际博物馆界率先发起关于博物馆积极参与建构元宇宙的倡议。博物馆专业师生致力于策划和制作小成本、独创性的主题展览,并配套高水平的学术讲座和高质量的走进社区项目。近年的“三星堆人与神的世界”“铭心妙相:龙门石窟千年艺术对话特展”都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上海大学博物馆作为全国唯一的海派文化博物馆,除了有多个海派专题常设展厅,还通过策划举办专题精品展览形成了古今对话、中外对话、虚实对话的“对话模式”展览风格,又通过接受荣氏家族捐赠百余件珍品旗袍、贝林基金会捐赠数十件南美和非洲珍稀野生动物标本,初步奠定了多样化发展基础。上海大学图书馆通过建设“伟长书屋”“匡迪书屋”等,收藏了一批名家特色藏书,正在形成自身特色和优势。学校档案馆通过校史工程,搜集了一批海内外藏早期上海大学的珍贵档案文献,也逐步完善了整个上海大学的历史档案资料。上海大学还与南京艺术学院等合作开展历史文化艺术的公共普及传播工作,于2020年创办了“中国博物馆公开课”,2021年扩展为“中国GLAM公开课”,迄今已播出109讲,累计收看观众达6508.6万人次。近年来,有越来越多优秀毕业生报考上海大学考古、文物保护、博物馆学科研究生。也有越来越多文博系统优秀在职人员选择来上海大学进一步深造。长三角高校在探索中国特色的文物及相关学科建设之路同时,积极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我国在相关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都十分活跃,卓有成效。上海大学除了与国际博物馆协会共建国际博协唯一的研究中心外,还连续三届承办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的“世界考古(上海)论坛”,已将其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的高水平学术盛会。在学校现有考古、文物保护、博物馆团队中,一半以上成员都有丰富的海外学习科研工作经历。“引进来”的同时也“走出去”,学校在培养并向国际组织输送人才方面已经取得初步成效,既有越来越多青年人才成为国际组织核心成员,也有在我国进修培养的外国人才进入国际组织领导层。文物及相关学科是最具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势学科之一。长三角各高校必将继续按照新文科理念和交叉学科方向大力建设自己的文物及相关学科,立足人文精神、凸显人文价值,致力于加强文化遗产的研究、阐释和传播,努力发挥文化遗产在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方面的历史启迪价值和当代济世功能,并在当今科学技术出现革命性和颠覆性发展的背景下深入挖掘和思考人文精神的立身之本及其永恒价值,参与探寻和阐释当前以及未来科技与人文融合的正确方向。【作者: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责任编辑:杨婧郭乙妹)49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