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工程教育...才培养目标的演进特点及展望_张慧凝.pdf
下载文档

ID:2730214

大小:335.56KB

页数:7页

格式:PDF

时间:2023-10-1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新中国 成立 以来 高等 工程 教育 培养目标 演进 特点 展望 张慧凝
年月 第 卷 第期 作者简介张慧凝(),女,助教,硕士。通信作者张慧凝,:。基金项目: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年度项目“新征程共同富裕的正义价值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演进特点及展望张慧凝(天津师范大学,天津 )摘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经历了“又红又专的专门工程人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工程技术人才”“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三阶段的转变过程。回顾演进历程,培养目标的关键指向从外向模仿向扎根本土转变,目标的内容指向从单一工具目标向多维目标转变,目标的结构指向从服务工业基础建设向支撑产业升级转变。未来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应扎根中国大地,构建集人本、科学、技术、生态于一体的内容系统,指向工业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推进新时代国家现代化进程。关键词 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国家现代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为国家培养输送了大批人才,为推进我国工业建设及工业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高等工程教育作为连接工业生产与人才培养的教育活动,其人才培养目标不仅体现了一定时期工业生产的现实需求,而且对当前及未来工程人才的整体素质起着导向作用。立足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兴起的新时期,我国积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产业,不断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这对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取向、内容结构和外部功用的确立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本文拟分析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演进过程及特征,并对未来工程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展望。一、密切联系工业化进程的演进路径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演进与国家的工业化进程紧密相关。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世纪 至 年代)主要培养“又红又专”的基础工程人才;第二阶段(世纪 至 年代)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工程技术人才;第三阶段(进入 世纪后)主要培养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一)第一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新中国成立之初,集中力量健全工业生产体系、开展社会主义改造成为我国工业建设的主要任务。直到 年,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均以培养“又红又专”的基础工程人才为目标:“红”指向社会主义改造,突出“世界观问题、政治方向问题以及集体主义精神的问题”;“专”是指通过开展专才教育,重点培养具有基本理论知识和专门技术技能的工程人才。早在 年 月,当时的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陈云就明确表示,恢复国民经济的障碍在于 缺少专 业知 识和忠诚 人民兼备的技术干部。年月,教育部颁布的 高等学校暂行规程 中指出,应培养文化水平高、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才,如工程师、医师、教师、农业技师等。其中工程师要适应国家建设需要,掌握并能够运用基本理论知识。年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 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中进一步强调,应建设“又红又专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的队伍”。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蒋南翔明确将清华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红色工程师”,并提出将清华大学建设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在人才培养的具体任务上,这一时期着重强调工程人才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和专门技能。年月颁布的 教育部直属高等工业学校本科(五年制)修订教学计划的规定(草案)中要求工科学生必须完成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比较宽厚的基础理论知识”“一定的专业技术和组织管理生产的知识”“运算、实验、制图等基本技能”,突出工程人才“解决一般工程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不难看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立足于基础性的工业生产需要,强调培养政治立场坚定、能够解决一般工程问题的工程人才。在特定历史时期和时代任务的要求下,这一时期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既着重强调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服务国家工业基础建设,又强调通过专门学院开展专才教育,培养专门工程人才。(二)第二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改革开放后,我国工业发展模式发生重大变化,由追求重工业高速增长的旧模式逐渐转向以轻重工业协调、经济效能提高、产品结构优化为目标的新模式。直到 世纪末,工业结构的调整均要求工程人才必须掌握多种能力,以服务市场经济和工业生产,因此这一时期的高等工程教育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标。年月出台的 教育部直属高等工业学校修订本科教学计划的规定(草案)中明确提出,张慧凝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演进特点及展望“高等工业学校应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这明确了改革开放后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方向。年月出台的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中进一步明确提出“要造就具有现代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具有开拓能力的工程师”,将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从塑造具有基础知识和专门技能的服务单一生产领域的人才拓展至融合科学技术和经济管理能力的综合性人才,培养全面发展的工程人才逐渐成为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年 月出台的 普通高等学校工科四年制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本科生的基本规格(征求意见稿)中提出要“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年月发布的 普通高等学校工科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毕业生的基本要求(试行)中仍然强调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可见,突出工程人才素质的全面性、强调工程实践能力与经济管理能力的融合性是这一时期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典型特点。由此看出,改革开放后,工业生产对工程人才的要求从解决基础性、单一性的工程实践问题向解决市场性、多元化的复杂工程问题转变。这一阶段高等工程教育积极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工业生产的需要,主动扭转培养目标口径过窄的局面,强调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三)第三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进入 世纪后,我国积极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党的十六大要求转变粗放型的工业发展模式,从依靠资本和劳动要素拉动转向创新驱动。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党的十九大更加突出科技创新的战略地位、目标方向、价值立场,强调通过科技创新突破经济增长瓶颈。不难发现,培养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成为 世纪后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其核心在于满足时代不断发展对工程人才的新需求,其关键在于构建一套完整严密、行之有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早在 年月,教育部发布的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中就明确要求“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年 月,教育部发布的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若干意见 中强调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是为了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年月,关于推荐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 中同样要求培养多样化、创新型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指出新工业革命和新科技革命的现实需求成为工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外部推力和现实基点,并明确体现于培养目标之中。年 月,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工程院联合发文,将“培养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作为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明确要求突出工程人才的设计思维、工程思维、批判性思维和数字化思维,提升其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在这一时期,清华大学、天津大学等工科优势高校积极探索以创新素养为核心的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清华大学在 关于持续深化改革提升工科发展水平的实施意见 中提出要培养“引领工程科技发展的拔尖创新型人才”;天津大学新工科建设方案 中要求培养致力于工程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和领导型人才,以支持和引领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由上述分析可知,进入 世纪后,为满足新工业革命和新技术革命对工程人才素质的要求,我国将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二、本土化、多维化、科技化的演进特点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演进路径,我们不难发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指向从外向模仿向扎根本土转变,目标的内容指向从单一工具目标向多维目标转变,目标的结构指向从服务工业基础建设向支撑产业升级转变。张慧凝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演进特点及展望(一)目标的关键指向:从外向模仿向扎根本土转变新中国成立以来,作为后发型工业国家,我国在借鉴苏联、欧美工程教育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形成了最初的高等工程教育体系,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也始于外向参照。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高等工程教育逐渐扎根本国工业建设需要,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工程人才。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尽快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我国与苏联签订了工业合作项目,继而参照苏联专才教育模式培养专门技术人才。世纪 年代,我国通过院系调整重点建设多科工业大学和工业专门学院,建立起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和重工业生产相适应的高等工程教育体系。随着重工业在工业体系中的比重下降,参照“苏联模式”制定的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已无法为工业化建设提供合格的工程人才。改革开放后,以往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口径过窄的弊端显现,因此我国转而借鉴美国通识教育理念和“大工程观”理念,拓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口径,转变以培养专门技术人才为目标的狭隘取向,着眼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工程技术人才。为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与发展模式转型,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从外向模仿逐渐转向内部探索,人才培养目标也立足于本土发展需要而确立,强调培养引领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例如,“北京指南”以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教育体系为建构目标,“复旦共识”认为应建立中国特色工程教育新体系,“天大行动”强调扩大我国工程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实现从“跟跑并跑”到“并跑领跑”的跨越。因此,探索中国特色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成为当前的主旋律。(二)目标的内容指向:从单一工具目标向多维目标转变新中国成立至今,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容指向已突破单一的科技要素,逐渐融入人本要素、生态要素、科技创新要素等内容,从单一工具目标向融合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多维目标转变。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注重工程人才政治素养的基础上,高等工程教育重点培养服务于特定工业岗位的专门人才,培养目标聚焦工业活动内部,人才培养目标内容结构的单一性、工具性、实用性特点突出。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时期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不仅关涉工程实践,还强调经营管理等生产性活动,逐渐由单一的专门技术人才向高级工程技术人才、高级技术科学人才、高级管理工程人才转变,其内容指向突破了单一工程知识和技术技能的边界,拓展到科学、技术、经济、管理等多元范畴。进入 世纪后,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容结构更加丰富。教育部、中国工程院出台的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 中指出,本科层次的工科学生除应具备工程知识与工程技能等硬性素养外,还应具备工程职业道德、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跨文化交流能力等“软实力”。可见,高等工程教育不仅强调工程实践和生产经营活动,还扩展到工程教育和工业生产外部,其人才培养目标开始突出人文素养、社会责任等内容,融入人本、生态等多元要素。(三)目标的结构指向:从服务工业基础建设向支撑产业升级转变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能够适应不同时期的工业建设需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工业建设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现代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过程,产业结构经历了从劳动到资本再到技术密集型的转变,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结构指向也随之呈现出动态变化的趋势,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强调支撑本国工业基础建设,到改革开放后转而服务于全球产业链中下游的工业生产需要,再到 世纪以来主动适应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需要。新中国成立初期,把积弱积贫的农业国建设成为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国是国家发展的主要任务。“一五”期间,重工业固定资产额约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 。这一时期要求工科张慧凝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演进特点及展望类高校“在专业设置和发展中,一般的应该以机器制造、土木建筑、地质勘测、矿藏开采、动力、冶金等为重点”,培养一大批集中进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