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叙事
空间
视角
天津
大运河
国家
文化
公园
格局
构建
曹磊
专题:国家文化公园/Special:National Cultural Park65叙事空间视角下的天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空间格局构建曹磊 韩轶群 李子璇*摘要:【目的】京杭大运河是荟萃众多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线性廊道。近年来,运河沿线各城市相继开展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在“管控保护、主题展示、文旅融合、传统利用”的基本建设思路指导下,迫切需要系统化的运河规划设计方法和运河文化内涵阐释表达方法作为支撑。【方法】以叙事空间为切入视角,通过对相关叙事要素进行筛选与量化,利用地图叠加法和核密度分析法对不同历史时期的运河叙事空间进行分析。【结果】获得各历史阶段、各叙事主题下的大运河叙事空间结构演变特征。【结论】为基于文化遗产价值叙事性阐释表达下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空间范围确定、“一带两核八区多点”的核心区空间布局结构、游览线路规划、数字技术应用等提供了参考,为国家文化公园规划设计提供依据和支撑。关键词:国家文化公园;京杭大运河;大运河文化遗产;规划设计;空间格局;叙事空间基金项目:天津市艺术科学规划项目“大运河活态数字博物馆(天津馆)理论构建与技术方法研究”(编号 E22005)Beijing Landscape Architecture Journal Periodical Office Co.,Ltd.Published by Landscape Architecture Journal.This is an open access article under the CC BY-NC-ND license.中图分类号:TU984.11+4;TU986.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530(2023)02-0065-08DOI:10.12409/j.fjyl.202208030464收稿日期:2022-08-03修回日期:2022-12-14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曹磊,韩轶群,李子璇.叙事空间视角下的天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空间格局构建 J.风景园林,2023,30(2):65-72.2019 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了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将大运河列入首批国家文化公园试点名单。在传承和发展运河文化、阐释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并为民众提供文化教育、休闲游憩服务的核心目标指导下1,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需要立足运河保护现状,以增进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度和亲近度,激发公众的记忆、想象和兴趣为具体目标,对运河文化资源和空间资源进行整合并开展叙事性及阐释表达的探索。如何深入挖掘和展示大运河历史价值成为当前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要议题2。叙事空间理论与方法具有注重故事与空间环境结合、擅于阐释历时性文化积累、追求环境中人的心理体验的优势3,充分满足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对于遗产历史价值阐释的表达需求。与传统的遗产保护体系相比,国家文化公园更强调对文化资源的综合保护及文化共同体的价值4。在国家文化公园体系下,原本以个体形式存在的文物保护单位转变为具有整体性特征的遗产集群。公园范围内文化要素的完整性、表达文化的公园空间完整性成为国家文化公园制度下针对遗产保护的新要求。如何利用公园进行文化信息呈现也成为衡量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质量的重要标准5。空间叙事是利用空间和场所进行文化信息传递的途径之一6,以空间物质要素为媒介,利用各种相关表达途径,向接受者讲述故事、事件、体验,接收者也可依据叙事媒介和个人的知识体系对空间进行自我诠释7。叙事空间理论当前已被广泛用于国内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城市遗产地规划方面的研究8。张楠等在凯文林奇城市意象论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城市故事论”9,强调对现有的叙事资源进行重新分类与分析,把握城市空间的发展特征和变化规律,通过对城市空间的动态性观察与研究,探索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并设计独特的城市景观和空间形态。当前已有学者在沈阳10、厦门11、苏州12等城市区域开展了对该理论的实践研究。叙事空间理论及方法起初被用于验证城市空间规划建构的合理性、定性式的保护边界划分13-14,随着量化数据获取、数据量化方法的普及,ArcGIS 核密度分析、点模式分析方法成为界定空间结构的主流技术路线,被应用于城市公共空间15-16、传统村落空间17、传统街区空间18、历史景观空间19、历史城市空间20中有关物理空间的资源整合与空间结构规划的研究中。在以往的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叙事空间理论及其方法的应用侧重于叙事资源的整合和规律分析、空间形态的规划设计,文化内涵隐含于空间结构内。然而在国家文化公园的新体系下,文化阐释与传递的意义得到重视,除应解决边界划定、空间结构组织的基本问题外,基于国家文化公园空间结构和资源组织,最大保留文化要素的完整性,强化游览者文化感知、文化认知亦是迫切问题,新技术的应用成为拓宽文化传递、叙事表达途径的关键。笔者提出利用数字化技术手段,以线上线下叠合的方式,突破时空局限,拓展实体空间的空间叙事局限,增强游览者对运河历史演变和运河遗产全貌的叙事感知,并且聚焦于探索研究空间叙事视角下天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空间范围确定、空间结构构建、景区划分和旅游线路组织等规划设计核心问题,为游览者提供最佳的空间叙事和游览体验。1 研究范围、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本研究基于叙事要素空间数据库,利用核密度分析法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中将叙事要素抽象为具有空间信息的叙事要素点,对这些点的空间位置进行点模式观测21,并辅以多距离空间聚类分析法(Ripleys K 函数,以下简称 K 函数)验证叙事要素点与运河的空间相关性变化趋势22,从全局的角度研究66Landscape Architecture2023/02叙事要素在叙事空间中随着时间变化产生的分布规律,并揭示运河的空间演化过程及形成原因23。最后将各要素调整为统一的参数标准进行叠加得到整体叙事空间结构,分析获取叙事空间的结构与特征、空间叙事要素的分布规律等,并采用重分类技术对叙事要素的空间聚集范围进行多层级界定,确定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叙事空间结构和核心区建设范围。1.1 研究范围1.1.1 空间、时间研究范围确定笔者以天津市京杭大运河本体及周边运河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将天津市内临河六区(南开区、和平区、河北区、河西区、河东区、红桥区)划为基本研究范围。其中包括北运河、南运河、子牙河及通过三岔河口与上述河流连通的海河。通过对天津历史发展过程的追溯,结合城市空间发展演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将天津城市发展分为3 个历史时期:元明清时期(12711840 年)、近现代(18401949 年)、当代(1949 年至今)。由元代至当代的研究时间跨度基本涵盖了华北平原运河体系成型后的发展历程。1.1.2 研究范围的时空变化为准确定位历史遗产在其存在时空的地理空间位置,需要以各类遗产要素所处时期的历史地图作为参考,提高遗产要素落位的准确性及科学性。因此,笔者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图纸分别进行底图重绘。选择津门治河图 天津府图 天津县城图作为元、明及清中期时底图重绘的依据,选择天津插图本史纲 天津地图(1903 版)、天津修建地图天津市街图 津门保甲图作为近现代底图重绘参考,最终获得各历史时期研究区域空间范围(图 1)。1.2 数据来源由于大运河文化遗产范围广、数量多、体系庞杂,因此本研究选择了来源于多个途径的叙事要素数据(表 1),为确保所选叙事要素的准确性、完整性,收集历史档案、地方志、诗词书画、小说书籍、舆图等资料,形成叙事要素原始数据库。以叙事要素与大运河在功能、历史、空间上的相关性为指标对叙事要素进行筛选,获得功能上维持运河通航、历史上因运河而衍生发展、空间上与运河邻近的空间叙事要素。1.3 叙事要素的分类、判别与筛选方法1.3.1 叙事要素分类叙事要素是能反映研究对象特征的,符合叙事空间要求的各类重大事件、人文、自然以及人工要素的统称24。本研究参照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五要素分类方式25,依据英国剑桥环境研究中心提出的叙事要素分类方法,将叙事要素分为自然、人工、人文及事件要素 4 个类别26。其中,由于自然要素变化很缓慢且微小,仅作为其他 3 类要素的自然背景。1.3.2 叙事要素判别与筛选依据发生学方法,将大运河上的叙事要素作为发展过程进行动态考察27,结合与大运河关联的叙事要素的属性、类型构建叙事要素关联度判别体系(表 2)。对研究范围内千余个备选的文化遗产点中的叙事要素进行初步判断与筛选(图 2),由于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实际的空间物质载体,无法具体判断其遗产点的位置,所以需要依据其关联1 各历史时期研究范围及变化Research scope and changes thereof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表 1 叙事要素主要来源Tab.1 Mainsourcesofnarrativeelements叙事要素信息来源大运河文化遗产历史资料内容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天津市文物保护名录及区域管辖报告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周边的历史资料实地调研、考察、走访居民口传历史资料其他专题历史资料、政府报告、历史地图、地方志、诗词书画、笔记、小说表 2 运河叙事要素判别体系Tab.2 Discriminationsystemofnarrativeelements属性(a)类型(b)与运河的主要关系(c)人工要素水利工程设施(河道、闸、桥梁、纤道、码头、运口、涵洞);运河管理机构(河道管理机构、清运管理机构、钞关、仓库、造船厂);古遗址(城址、窑址、驿站古道、军事设施、寺庙和宫殿署遗址等);为维护运河水量、航运正常运行的河道工程设施及相关附属工程设施;对运河河道及航运进行管理和维护的运行机构;各类因运河通行而形成的城镇与建构筑物遗址;事件要素重要历史事件与人物;发生原因、过程或结果与运河的建设、交通、商贸、管理、人民生活与生产活动密切相关的各类事件;人文要素传统音乐、舞蹈、戏剧;诞生原因、过程、结果或传承人与运河的建设、交通、商贸、管理、人民生活与生产活动密切相关的各类人文遗产;注:由于判别体系内容较多,表中仅做部分展示。N034.56km元明清时期研究范围近现代研究范围当代研究范围1专题:国家文化公园/Special:National Cultural Park67的人工要素进行地理定位。首先以其发源地为首要空间载体,依次采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存位置、分店商号位置、继承人申办保护单位等空间地理信息进行定位。在研究范围内共筛选获得运河相关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224 个。按照属性(a)与类型(b)的内容并以搜集和挖掘到的相关史料为主要判别依据,对收集到的叙事要素逐个展开判断,判断叙事要素与运河的主要关系(c)是否符合判别体系中对应的关系内容,将不符合判别条件的要素筛去,并将符合要求的要素加以整合,得到与运河具有直接关系的叙事要素(图 3)。2 天津段大运河叙事空间特征演变分析2.1 元明清时期叙事空间分析元明清时期是大运河功能形态趋于完善、河城共同稳步发展的时期。三岔河口是物资进京的必经之地,码头文化开始在此汇聚,漕运的兴盛让运河两岸逐渐繁荣。西沽片区是元明清时期重要的漕粮转运和仓储重地,位于三岔河口以北的北运河地带,伴随三岔河口而发展。该时期的叙事空间表现为“两核一带”的基本特征,“两核”(三岔河口、西沽片区)、“一带”(南、北运河)周边开始形成叙事要素的高密度集聚区,总领全局发展。多区块、多节点沿运河一带展开并带动周边区域形成蔓延式发展态势(图 4)。多距离聚类空间分析图表明叙事要素在 550 m 的空间距离内均具有较高的聚集程度(0550 m 范围内观测值高于期望值),体现出要素间发展的空间相关性。人工要素和人文要素的协同作用使总体叙事要素的分布特征更加显著。2.2 近现代叙事空间分析近现代天津的三岔河口和西沽片区成为叙事要素高度密集的空间区域。三岔河口带动了区域经济的繁荣,三条石工业区发展工业,稳定的产业结构和工种结构带动周边人口流动及经济发展(图 4)。天后宫等场所的建立